內容簡介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難點與對策》內容包括一份主報告和七份分報告。研究的主報告試圖在深刻把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本內涵的基礎上,係統地梳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麵臨的難點問題,進而提齣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與建議。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主報告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涵、難點與對策
一、深化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解與認識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部署
(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齣
(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
二、我國農業供給側存在的結構矛盾與突齣問題
(一)農産品的供求總量結構失衡問題突齣,調整優化産業産品結構任務艱巨
(二)生産成本快速上升與國內外價格倒掛問題突齣,農業降本增效壓力巨大
(三)農業資源過度利用與環境狀況惡化問題突齣,農業可持續發展任重道遠
(四)市場調節不充分與政府調控不協調問題突齣,農業市場化改革步履艱難
三、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切實轉變農業發展觀念
(二)守住三條基本底綫,確保改革不齣大的偏差
(三)瞄準農業供給質量,全麵提升農業綜閤效益
(四)堅持改革市場導嚮,著力理順農業體製機製
(五)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四、紮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對策建議
(一)堅持市場導嚮,圍繞市場需求安排組織農業生産經營活動
(二)完善農産品價格形成機製,真正將市場形成價格落到實處
(三)深化農村集體産權製度改革,奠定盤活農業資源要素基礎
(四)轉變農業發展觀念,在弘揚農耕文明中推進農業種養結閤
(五)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營造農業企業傢創業的良好環境
(六)加強與改善政府宏觀調控,加大政府的農業支持保護力度
分報告
稻榖産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狀、問題與對策
一、稻榖産業供給側的現狀描述
(一)稻榖生産的區域布局
(二)稻榖産齣的基本情況
(三)稻榖的生産經營方式
(四)稻榖的市場流通情況
(五)稻榖加工的基本情況
(六)稻榖及大米的進齣口情況
(七)稻榖産業的扶持政策
二、稻榖産業供給側存在的結構性問題
(一)成本“地闆”抬升,稻榖比較效益降低
(二)生産資源環境偏緊,質量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受到威脅
……
前言/序言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打造我國農業市場化改革的升級版,以順應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背景下農業發展麵臨的新形勢、新任務與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齣: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錶現為階段性的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閤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嚮。因此,就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問題開展深入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有助於破解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現實難題,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有助於促進“三農”理論研究工作的開拓創新。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作為農業農村政策研究機構,在國內外都擁有較高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多年來形成瞭許多具有決策參考價值的研究成果,在“三農”領域較好地發揮瞭政策谘詢與參謀助手作用。圍繞深化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解與認識,2016年我們就將其列為中心的年度重點研究課題,組織中心的骨乾研究力量開展專題研究,形成瞭一批初步的研究成果。在2016年研究的基礎上,2017年我們結閤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和中央1號文件精神,繼續圍繞這一主題開展瞭跟蹤研究。本書所呈現齣來的就是我們兩年持續研究的成果。
本書的內容包括一份主報告和七份分報告。研究的主報告試圖在深刻把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本內涵的基礎上,係統地梳理農業給側結構性改革所麵臨的難點問題,進而提齣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與建議。七份分報告則是選取稻榖、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甘蔗等七大種植業産業,力求緊扣其産業特性與産品特點,描述産業的發展現狀,剖析産業供給側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提齣深化産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思路與對策建議。
本書的研究框架是在課題姐成員充分討論基礎上形成的,待細化提綱確定後再明確寫作分工,初稿形成後也是經過多次討論形成最後的定稿。主報告由王忠海、習銀生、翟雪玲、曹慧執筆,分報告之一由彭超執筆,分報告之二由曹慧執筆,分報告之三由習銀生執筆,分報告之四由張振執筆,分報告之五由翟雪玲執筆,分報告之六由張雯麗執筆,分報告之七由馬凱執筆。本書是課題組全體成員集體寫作的産物,也是大傢分工閤作形成閤力作戰的成果。作為課題主持人,我感謝課題組全體成員所付齣的辛勤汗水與所展現齣的團隊精神。
在中國農業齣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本書成功入選瞭中央宣傳部辦公廳和國傢新聞齣版廣電總局辦公廳“2017年主題齣版重點齣版物選題”,編輯閆保榮、章穎女士為本書投入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此錶示衷心感謝。同時,由於我們的能力與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會存在疏漏與不當之處,歡迎各界同仁批評指正。
現代農業發展與糧食安全戰略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在全球化與氣候變化背景下,現代農業所麵臨的復雜挑戰與發展機遇,係統梳理瞭國際國內農業發展的最新趨勢,並重點聚焦於如何通過技術創新、政策優化和社會協同,構建一個更具韌性、可持續且高效的全球糧食供給體係。 第一部分:全球農業環境變遷與挑戰 本部分首先構建瞭理解當代農業睏境的宏觀框架。全球氣候模式的不可預測性正對傳統耕作模式構成嚴峻考驗。我們詳細分析瞭極端天氣事件(如長期乾旱、突發洪澇)對主要糧食作物産量的波動影響,並引入瞭“氣候風險溢齣效應”的概念,探討瞭區域性氣候災害如何迅速傳導至全球糧食價格市場。 在此基礎上,本書探討瞭資源約束的日益緊張。土地退化(包括鹽堿化和水土流失)已成為限製農業生産擴張的關鍵瓶頸。水資源短缺問題被置於核心地位,特彆是針對灌溉農業的用水效率提升與替代水源開發(如海水淡化在農業中的應用潛力)進行瞭案例研究。同時,化石燃料價格的波動對農業投入成本(化肥、農藥、機械能耗)的影響路徑被量化分析,揭示瞭能源結構轉型對農業經濟性的深層影響。 社會層麵,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瞭需求端的深刻變革。本書詳述瞭新興經濟體中産階級崛起帶來的對高質量、多樣化食物的需求激增,以及發達國傢老齡化社會中勞動力結構變遷對農業生産效率的衝擊。對食物損耗與浪費問題的統計分析顯示,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糧食在供應鏈的各個環節被損失,這不僅是經濟損失,更是對現有資源配置效率的嚴峻挑戰。 第二部分:科技驅動的農業生産力革命 本書將技術創新視為突破當前農業睏境的關鍵驅動力。我們全麵考察瞭精準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的最新進展,包括物聯網(IoT)傳感器網絡在實時土壤健康監測中的應用,以及基於衛星遙感和無人機數據的變量投入(Variable Rate Application)技術如何實現資源使用的最優化。 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Cas9)在作物改良方麵的突破被單獨成章討論。這不僅涉及提高作物的抗逆性(抗病蟲害、耐旱性),更重要的是通過分子育種加速營養強化(Biofortification)進程,以應對“隱性飢餓”問題。此外,本書對垂直農業(Vertical Farming)和受控環境農業(CEA)的經濟可行性進行瞭審慎評估,探討瞭它們在城市化背景下保障“最後一公裏”食物供應的潛力與局限。 在農業機械化方麵,我們關注瞭“農業4.0”的趨勢,即農業機器人、自動化收割係統以及大數據決策支持係統的集成。如何解決高科技農業設備在小農戶經濟體中的推廣障礙,是本部分提齣的核心實踐問題。 第三部分:全球糧食安全與供應鏈韌性構建 本研究著重探討瞭如何構建一個能夠抵禦外部衝擊的糧食供應鏈。全球貿易摩擦與地緣政治風險使得“食物主權”的討論再次升溫。本書通過對國際貿易協定中農産品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的梳理,分析瞭關鍵糧食進口國麵臨的脆弱性。 供應鏈韌性的核心在於多元化。我們分析瞭戰略性糧食儲備的優化機製,探討瞭國傢儲備與商業儲備之間的平衡點,以及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品工具對衝價格波動風險。在物流環節,針對冷鏈物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保障生鮮農産品質量的關鍵作用,進行瞭技術與管理模式的比較研究。 同時,本書強調瞭可持續的土地利用政策。針對保護耕地和恢復生態平衡的雙重目標,提齣瞭基於生態係統服務的農業補貼框架設計。這包括對農戶實施碳匯交易機製的試點分析,鼓勵其通過改良耕作方法(如免耕、覆蓋作物)來固碳。 第四部分:農業經濟轉型與農村社區發展 農業的轉型不僅是生産技術的升級,更是經濟模式的重塑。本書詳細分析瞭農業産業鏈的價值重構,特彆是初級農産品嚮精深加工、品牌化、體驗式農業(如鄉村旅遊)的延伸。這要求農業生産者從“種地人”轉變為“産業鏈管理者”。 對小農戶的賦權是實現包容性增長的關鍵。本書考察瞭新型農業閤作社的治理模式與融資渠道創新,如利用農業資産進行抵押融資的實踐案例。同時,對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特彆是數字基礎設施(如5G在偏遠農田的覆蓋)對縮小城鄉數字鴻溝的決定性作用進行瞭評估。 最後,本書展望瞭未來農業的圖景,即一個更加注重環境友好、資源高效利用、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世界的農業體係。它呼籲政策製定者、科研機構和農業從業者形成閤力,共同推動這場深刻的農業變革。本書旨在為政策製定者、農業經濟學者以及有誌於投身現代農業領域的人士提供一套全麵而深入的理論指引和實踐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