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外第yi部系统论述“城市运营的专著,原创性强。
2.契合了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与PPP等新政策。
3.作者是原中信地产副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厚实的理论功底。
基于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中国本土实践,《城市运营:面向未来的城市供给侧变革》作者剖析了城市运营的内涵和理念,系统梳理了城市运营的模式特征、目标战略以及方法流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运营理论体系,从其本质和运作方式上深入全面地回答了城市运营与传统的城市经营之间的差异、城市运营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城市运营与PPP模式如何建立深层次的关联,以及“多规合一”如何在城市运营的过程中实现等一系列的根本性热点问题。同时,在寻求答案的分析论证中,作者呼吁跳出传统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和思维定势,以资源大整合的跨界创新思维去开创和迎接中国的城市运营时代。
林竹,工学博士,哈佛大学肯尼迪管理学院MPA,梅森学者(Mason Fellow),新泽西州立大学汉弗莱学者(Humphrey Fellow)。林竹先生现任职中国中信公司,专注于新型城镇化PPP与城市运营商业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这是一部以“城市运营”为主题的,横跨城市学、规划学、社会学、策划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创新性、综合性著作。作者视野广阔、思维严谨,对“城市运营”的独到理解和创新性系统论述让人耳目一新,强烈推荐阅读。
——建筑大师 何镜堂院士
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将为我国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也必将应运而生。可以预见,一个全新的城市运营时代即将到来。本书首次提出并定义了“城市运营”这一概念,清晰描绘了我国城市运营未来发展的前景、路径和模式,我相信不论是政府、市场还是非营利机构的读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运营的正能量。
——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兼理事长 陈炎兵
《城市运营》一书开启了崭新的中国城市运营时代,全书观点清新,充满中国元素,同时又借鉴了大量欧美理论和经验,提出了对新型城镇化PPP模式的独特解读,在开创中国本土城市运营理论体系上进行非常有价值的开拓性探索。林竹先生在城市运营领域不断耕耘的激情、创新和敬业升华为本书成果,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理论体系是一笔宝贵财富。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 俞孔坚
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发展中国家推进城镇化,应将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经济可持续增长、环境友好保护、空间结构合理布局、社会公平和谐发展、智慧城市创建等密切联系起来;将“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紧密结合起来;将多部门规划有机整合起来;将PPP模式有效利用起来。总之,要努力探索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城市运营就是实现这样的新型城镇化的一种创新模式。在新的历史时期从事与城镇化相关工作的人们,应该读读这本书。
——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 胡必亮
序 抓住供给侧改革新机遇培育新型城镇化新动力//Ⅸ
前言//Ⅺ
第yi章 概述1
第yi节城市运营背景//3
第二节发展思辨//36
第三节相关概念//58
第二章理论基石63
第yi节城市学//65
第二节策划学//75
第三节规划学//82
第四节相关跨学科//91
第五节他山之石//99
第三章城市经营121
第yi节城市经营的出现//123
第二节城市经营与城市规划//125
第三节城市经营与城市开发//140
第四节城市经营与土地财政//155
第五节城市经营与房地产业发展//167
第六节案例//185
第四章城市运营215
第yi节城市运营理念与模式特征//217
第二节“三要素”与“五位一体”//226
第三节城市运营的运作机制//253
第四节案例//258
第五章城市运营与PPP模式269
第yi节PPP模式的特征与机制//271
第二节PPP模式在中国//279
第三节PPP模式创新//297
第四节案例//308
第六章城市运营与“多规合一”327
第yi节“多规合一”缘起//329
第二节城市运营与“五规”//330
第三节“五规合一”//333
第四节案例//337
第七章规划创造价值341
第yi节策划与概念规划//344
第二节策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350
第三节方法创新//353
第四节规划价值评价//369
第五节案例//375
第八章实践案例:中信滨海新城381
第yi节中信滨海新城概况//383
第二节项目理念//386
第三节模式特征//388
第四节法律框架//391
第五节“五规合一”//393
第六节“交通+”PPP//398
第七节“文化+”PPP//399
参考文献403
致谢407
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城市运营”是城市发展进入精细化阶段的必然要求,而“面向未来”则代表着一种前瞻性的视野和积极的姿态。“供给侧变革”更是近年来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指导,这本书将其应用到城市领域,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一直在思考,当今中国的城市发展正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而“运营”这个词,恰恰抓住了城市发展的核心。它不再是简单的“建设”,而是包含了“管理”、“服务”、“优化”、“创新”等一系列更深层次的内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如何从供给端入手,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特别是“面向未来”这一点,让我充满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构建更具智慧、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城市形态,例如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如何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如何促进城市空间的公平与包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的分析框架和 actionable 的解决方案,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但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并非视觉上的,而是它所传递的一种“求解”的姿态。当今世界,城市化进程势不可挡,但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社会公平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都亟需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城市运营”这个概念,让我联想到的是一套精密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合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并通过数据驱动、技术赋能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供给侧变革”的视角,则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满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修补,而是着眼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更好地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城市变得更宜居、更具活力、更可持续,而这本书的书名正好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的这些疑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创新的理念和实践经验,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管理者应该如何调整思路,如何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如何构建更具适应性和韧性的城市发展模式。尤其是在“面向未来”这一点上,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关于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包容性城市等前沿话题,并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
评分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书名特别大气,直击痛点。“城市运营”,这几个字就带着一股子专业和力量感,仿佛能看到城市在精细化管理下焕发新生的景象。“面向未来的”更是让人充满期待,毕竟我们现在谈论的很多城市问题,都与过去的思维方式和供给模式有关,而这本书似乎要带领我们跳出旧框框,去畅想和构建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蓝图。“供给侧变革”则点明了核心的切入点,这是近年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如何将其应用到城市建设和管理中,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前瞻性的课题。中信出版社的名字也自带一份信任感,通常他们出版的书籍在内容深度和专业性上都有一定的保证。所以,我抱着一种学习和探索的心态,想看看这本书是如何将宏观的经济理论与微观的城市实践相结合,又是如何提出切实可行的变革路径的。我尤其好奇,在“面向未来”这个宏大的命题下,作者会给出哪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提出哪些颠覆性的新概念。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希望能看到一些落地的方法论,能够启发城市管理者,甚至是我们这些普通市民,去思考和参与到城市的未来建设中来。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给我勾勒出了一个充满希望和可能性的方向,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其内容,看看它能否真正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智能、更高效、更人性化的城市时代。
评分拿到这本《城市运营:面向未来的城市供给侧变革》,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名字起的真“硬核”,也真够“实在”的。它没有玩弄花哨的辞藻,而是直接点出了当前城市发展中最关键的几个关键词。“城市运营”这四个字,就给我一种把城市当做一个复杂但又可控的“系统”来对待的感觉,意味着精细化、智能化、高效化。而“面向未来”,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说明这本书不是在回顾过去,而是着眼于将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供给侧变革”这个角度,它跳出了传统上只关注需求端或者建设端的视角,而是从供给的效率、质量、结构去思考如何让城市运行得更好。我一直在思考,当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结构不断变化,市民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时,我们现有的城市供给体系是否还能跟得上?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是在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一种从源头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能的思路。我期待书中能够对这些概念进行深入的阐释,并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如何将“供给侧变革”的理念落地到城市运营的各个环节,从而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评分收到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关于城市生活的画面:清晨的街道,忙碌的交通,社区的服务,夜晚的灯火……这些日常的景象,都离不开“城市运营”这个复杂的体系。而“供给侧变革”这个词,则让我联想到经济学领域讨论的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将这两者结合,就形成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主题——如何通过优化城市供给,来提升城市的整体运营效率和居民的生活品质。我一直对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一些“卡脖子”问题感到困惑,比如交通拥堵难以根治,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城市更新的动力不足等等。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感觉到它可能是在试图提供一套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来解决这些难题。我期待它能够深入剖析当前城市供给体系存在的深层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思路,尤其是在“面向未来”的语境下,它是否能探讨一些前瞻性的发展趋势,例如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来提升城市运营的智能化水平,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城市基础设施,如何实现更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城市管理者和相关从业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也能引发普通市民对城市未来的思考和讨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