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颱灣經典譯本*引進,暢銷40餘年。
2.叔本華的哲學思想被尼采、王國維、博爾赫斯等許多大師推崇。
3.《愛與生的苦惱》圍繞“愛”與“生”兩方麵,闡述人生中的真理與矛盾。叔本華在書中對人生存在的很多現象提齣異議,對兩性關係也持悲觀看法,但他所說的也都存在於現實之中。
4.《愛與生的苦惱》是叔本華經典哲學入門書,也是一堂叔本華的人生幸福課,是一本生命哲學的啓濛書。
5.《愛與生的苦惱》能讓我們感受到愛的意義及生命的奧秘,*我們對自身問題進行審視,從而改正。
內容簡介
《愛與生的苦惱》精心選取瞭九篇叔本華*具代錶性的作品進行瞭翻譯。叔本華認為人生的痛苦是經常的,幸福是暫時的。
《愛與生的苦惱》圍繞“愛”與“生”兩方麵,闡述人生中的真理與矛盾。叔本華在書中對人生存在的很多現象提齣異議,對兩性關係也持悲觀看法,但他所說的也都存在於現實之中。在當今社會,對於越來越缺少幸福感的人們來說,這本書可以成為一個指南針,指引讀者審視自身,幫助讀者從欲望之中解脫齣來。
《愛與生的苦惱》也是叔本華論文集中具有分量的作品,他的思想一直影響著當代歐美的哲學思想。在叔本華對愛情、意誌、性格、遺傳、生死、厭世等觀念的闡述中,人們能清晰地瞭解到生命問題核心的內容以及對宇宙現象根本的解答。雖然叔本華的觀點有些悲觀,但我們不能因為悲觀,就選擇逃避。我們要麵對人生中的各種問題,積極地解決它們。
作者簡介
叔本華,德國哲學傢,唯意誌論者。
齣生於波蘭,曾在格丁根大學、柏林大學就讀,獲耶拿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818年齣版《作為意誌和錶象的世界》,主要著作有《人生的智慧》《觀念力》《認識力》等。
目錄
第一章:愛的哲理
生存意誌的核心
戀愛的激情
愛與憎
戀愛結婚與利益婚姻
戀愛是人生解脫的叛徒
《性愛的形而上學》補述
第二章:欲望的苦惱
禁欲的禮贊
禁欲的進階
聖者們
基督教的道德觀
印度人的道德觀
心靈的喜悅境界
聖人的心靈掙紮
痛苦的解脫
第三章:生命的哲理
第四章:人生的煩惱
第五章:生命的秘密
第六章:生命的意誌
第七章:死亡的秘密
附錄
附錄1:叔本華其人與本書
附錄2:叔本華年譜
精彩書摘
《愛與生的苦惱(叔本華著)》:
生存意誌的核心
性關係在人類生活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它是人類一切行為或舉動不可見的中心點,戴著各色各樣的麵罩,到處齣現。愛情事件,是戰爭的原因,也是和平的目的;是嚴肅正經事的基礎,也是戲謔玩笑的目標;是智慧無盡的源泉,也是解答一切暗示的鎖鑰。男女間的互遞暗號、鞦波傳情、窺視慕情等,這一切,無非是基於愛情。不但年輕人,有時連老人的日常舉動,都為它所左右。純潔的少年男女,經常沉湎於愛情的幻想,一旦與異性有瞭關係的人,更不時為性愛問題而煩惱。
戀愛之所以始終能成為最豐饒的閑談題材,在於它根本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但這人人都關心的重大事項,為什麼總要避開人傢的耳目、偷偷摸摸進行呢?頑固的人甚至盡量裝齣視若無睹的姿態。這也顯示齣這個世界是多麼奇妙可笑。話說迴來,其實,性愛纔是這個世界真正的世襲君主,它已意識到自己權力的偉大,倨傲地高坐在世襲寶座上,以輕衊的眼神統製駕馭著戀愛,當人們盡一切手段想要限製它、隱藏它,或者認為它是人生的副産物,甚至當作毫不足取的邪道時,它便冷冷地嘲笑他們徒勞無功。
性欲是生存意誌的核心,是一切欲望的焦點,所以我把生殖器冠名為“意誌的焦點”。不獨如此,甚至人類也可說是性欲的化身,因為人類的起源是由於交閤行為,同時兩性交閤也是人類“欲望中的欲望”,並且,唯有藉此纔得以與其他現象結閤,使人類綿延永續。
誠然,求生意誌的最初錶現隻是為維持個體而努力,但那不過是維護種族的一個階段而已,它對種族的熱心、思慮的縝密深遠,以及所持續的時間長度,均遠超過對個人生存所做的努力。性欲是求生意誌最完全的錶現和最明確的形態。
為使我的基本理論更加清楚,在這裏且以生物學方麵的說明作為佐證。我們說過,性欲是一種最激烈的情欲,是欲望中的欲望,是一切欲求的匯集,而且,如果獲得個人式性欲的滿足,針對特定的個體,就能使人覺得有如擁有一切,仿佛置身於幸福的巔峰或已取得瞭幸福的王冠;反之,就感到一切都失敗瞭。這些事情也可與生理學方麵取得對照:客體化的意誌:人體組織中,精液是一切液體的精髓,是分泌物中的分泌物,是一切有機作用的最後結果。同時,由此可再認識:肉體不過是意誌的客體化,它是錶象形式的意誌。
戀愛的激情
戀人之間愛情的增進,不外乎是希望産生新個體的生存意誌而已。不但如此,在情侶們充滿愛慕的眼神相互交接的那一刹那,已經開始燃燒著新生命的火焰,像是告訴他們:這個新生命是個很調和、結構良好的個體。為此,他們産生需要融閤為一體而繼續共同生存的熱望,這種熱望在他們所生育的子女中得到實現,二人的遺傳性質融閤為一,在子女身上繼續生存。
反之,男女間若難以激起情愫,甚或互相憎惡怨恨,即使可以生育,其子女的內在體質,亦必是不健全、不調和的。所以,在加爾特侖筆下,盡管先把莎密拉密絲稱為“空氣女郎”。但後來仍把她描寫成謀殺親夫的恐怖女人,這裏實在隱含著深刻的意義。
歸根結底,兩性之間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緊密的聯係,是種族求生意誌的錶現。這時的意誌,已預見到他們所産生的個體,很適閤意誌本身的目的和它本質的客觀化。
這個新個體,意誌是遺傳自父親,智慧遺傳自母親,而同時兼容兩者的體質。但大緻來說,姿容方麵比較接近於父親,身材大小方麵則多半類似母親。這是根據試驗動物的變種所産生的法則,這個法則的主要立論基礎是:胎兒的大小依據子宮大小而定。至於各人特有的個性究竟如何形成,我們還無法說明,正如我們亦無法解釋熱戀男女那種特殊的激情一般。
我想兩者在本質上並無不同,隻是一者較含蓄(指個性),而另一者較露骨(指男女激情)而已,至於新個體開端是如何,其生命的要點如何,那就要看他父母在互相愛戀的瞬間是何等情況瞭。一如世人常說的,當男女以憧憬的眼神互相交會的那一瞬間,便已産生新個體的最初萌芽。當然,這時的幼芽也像一般植物的新芽,脆弱易摺。
……
前言/序言
《愛與生的苦惱》(精裝版 叔本華著) 人生皆苦,愛亦是痛:關於存在之本質的深刻反思 叔本華,這位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傢,以其獨特的悲觀主義哲學深刻地洞察瞭人類生存的本質。他的思想如同黑暗中的一盞明燈,雖然照亮的是痛苦的深淵,卻也因此讓我們得以正視生命中不為人知的真實麵貌。《愛與生的苦惱》,便是叔本華哲學體係中最具代錶性、也最具震撼力的作品之一。它並非一本輕鬆愉悅的讀物,而是對生命、意誌、痛苦、死亡以及人類永恒追尋的幸福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刻剖析。 本書的精裝版,不僅是對叔本華思想的尊重與傳承,更是對其哲學深度與廣度的有力彰顯。精美的裝幀,如同為書中蘊含的智慧披上瞭一層莊重的外衣,引導讀者在翻閱之間,沉浸於這位偉大思想傢所構建的哲學世界。 核心命題:生命是意誌的奴役,苦惱是存在的必然 叔本華哲學中最核心的觀念,便是“意誌”(Will)。他認為,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以及驅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內在動力,並非理性,而是“生命意誌”。這種意誌是一種盲目、非理性、永不滿足的衝動,它驅動著個體不懈地追求生存、繁衍,並試圖滿足各種欲望。然而,欲望的滿足本身便是短暫的,且往往伴隨著新的欲望的産生,形成一個永無止境的循環。 正是這個永無止境的循環,構成瞭人類生活中的“苦惱”。無論是肉體上的痛苦,還是精神上的憂愁,無論是個體生存的掙紮,還是社會關係的糾葛,叔本華都將其歸結為生命意誌的運作。當我們渴望某物時,我們便承受著“缺乏”的痛苦;當我們獲得某物時,這種快樂也轉瞬即逝,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厭倦”或對新的缺乏的焦慮。因此,生命在本質上便是痛苦的。 “愛”,在叔本華的哲學中,也並非如常人所理解的那般美好與浪漫。他將愛情的衝動視為生命意誌為瞭物種繁衍而設下的一個“詭計”。個體所謂的“愛”和“迷戀”,在更宏大的生命意誌的層麵上,隻是為瞭將具有特定基因組閤的下一代推嚮生存競爭的工具。這種視角,無疑打破瞭許多人對愛情的美好幻想,將其還原為一種生物性的驅動力,一種以個體幸福為代價的服務於整體生存的機製。因此,即便是最熱烈的愛情,也難以擺脫其背後所隱藏的苦惱與悲劇。 深入剖析:從個體到宇宙,痛苦無處不在 《愛與生的苦惱》並非僅僅停留在對個體痛苦的描繪,它將觸角伸嚮瞭更廣闊的領域,試圖揭示痛苦在生命乃至宇宙中的普遍性。 理性與意誌的衝突: 叔本華認為,人類之所以能夠認識到痛苦,並産生哲學思考,恰恰是因為我們擁有的理性。然而,理性在強大的生命意誌麵前,往往顯得無力。我們明知某些追求會帶來痛苦,卻依然受意誌的驅使而前行。這種理性與意誌之間的張力,本身就是一種精神上的煎熬。 時間的魔咒: 時間是生命意誌運作的載體,也加劇瞭苦惱。過去的迴憶帶來遺憾,未來的擔憂製造焦慮,而當下的短暫愉悅又迅速消逝。在時間的長河中,個體的生命如同短暫的漣漪,最終都將歸於虛無,這種對時間流逝的深刻體悟,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心理負擔。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叔本華對人際關係的描繪也頗為尖銳。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往往充滿瞭欺騙、自私與衝突。每個人都被自己的意誌所驅動,難以真正理解和關懷他人。我們相互靠近,是為瞭滿足自身的某種需求,而一旦這種需求被滿足或不再存在,疏離和隔閡便隨之而來。他將人類比作“帶刺的豪豬”,為瞭取暖而靠攏,卻又會被彼此身上的刺所傷害,因此隻能保持一定的距離。 對“好運”的警惕: 即使是所謂的“好運”和“幸福”,在叔本華看來也並非終極的解脫。短暫的快樂過後,往往是更深的厭倦和空虛。他認為,人生中真正的幸福,恰恰是“沒有苦惱”的狀態,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便如此,人們依然在孜孜不倦地追求那些虛幻的幸福,從而陷入更深的苦惱。 齣路何在?審美、道德與禁欲的嘗試 盡管叔本華對生命充滿瞭悲觀的洞察,但他並非完全否定尋求擺脫苦惱的可能性。他在書中也探討瞭幾種可能的“解脫之道”,雖然這些道路同樣充滿挑戰,甚至顯得有些極端: 藝術的沉醉: 叔本華認為,審美體驗能夠提供一種暫時的超脫。當我們沉浸於藝術作品,例如音樂、繪畫或文學之中時,我們得以暫時擺脫個體意誌的束縛,進入一種純粹的“觀念”世界。在藝術的觀照中,我們不再是被意誌所奴役的個體,而是成為純粹的、無欲無求的“認識主體”,從而體驗到一種短暫的平靜。 道德的實踐: 叔本華也強調瞭同情(Compassion)的重要性。當個體能夠真正將他人的痛苦視為自己的痛苦時,他便開始超越瞭狹隘的個體意誌。道德的實踐,尤其是基於同情的行為,能夠削弱生命意誌的個體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痛苦。 禁欲主義的超脫: 這是叔本華所認為的最徹底的解脫之道。通過禁欲(Asceticism),個體能夠主動地否定生命意誌,拒絕一切欲望的誘惑,最終達到一種“否定意誌”的境地。這種狀態,意味著個體不再被生命意誌所驅動,從而擺脫瞭痛苦的根源。然而,叔本華也承認,這是一種極其睏難的道路,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決心。 對後世的影響:深遠而持久的印記 叔本華的哲學,尤其是《愛與生的苦惱》中所闡述的觀點,對後世的哲學、文學、藝術以及心理學都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尼采、瓦格納、托爾斯泰、弗洛伊德等諸多文化巨匠,都曾深受其思想的啓發。他的悲觀主義,雖然有時令人感到沉重,但卻以一種毫不留情的坦誠,揭示瞭人類生存中普遍存在的睏境,促使人們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結語 《愛與生的苦惱》(精裝版 叔本華著)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深入思考的作品。它挑戰瞭我們對生命、愛情和幸福的傳統認知,迫使我們直麵那些我們不願提及的陰影。閱讀這本書,或許不會帶來輕鬆的慰藉,卻能讓我們以一種更深刻、更清醒的視角去理解生命,理解我們自身。它並非要將我們拖入絕望的深淵,而是在殘酷的現實麵前,讓我們獲得一種更為堅韌的生存智慧。當你翻開這本書,準備好迎接一場關於存在本質的深刻對話吧,一場關於愛與生的苦惱,卻也因此而更加真實、更加令人警醒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