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产后什么时候开奶?”
“母乳喂养出现乳汁不足,怎么办?”
“乳头凹陷如何哺乳?”
“自己也能进行催乳按摩吗?”
“宝宝总溢奶,是怎么回事?”
……
母乳是适合宝宝的天然食物,哺乳更是母子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方式!母乳喂养为越来越多的人推崇,然而实际喂养过程中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开奶困难、乳汁迟迟不下、背奶后泌乳量下降、乳头皲裂、宝宝吐奶等。遇到这些问题没能很好解决的话,会非常打击新妈妈母乳喂养的信心,所以,本书就从哺乳技巧、开奶、催奶、背奶、断奶等不同角度、不同阶段来解决大家常见的哺乳难题。
针对非常普遍的乳汁不足问题,还将催乳按摩单列了一章,详细介绍不同类型乳汁不足的按摩催乳方法,和乳房出现胀痛、乳腺炎时可以辅助按摩缓解的办法。按摩不仅能解决新妈妈乳汁不足的烦恼,而且能让新妈妈拥有挺拔的胸部曲线。当然也少不了要为新妈妈们介绍哺乳期的饮食宜忌,让新妈妈吃得好还要吃得对,乳汁自然源源不断。
相信在本书的指导下,妈妈们的母乳喂养之路能走得更顺利、更长远。
作者简介
邸慧敏
母乳喂养指导与催乳协会执行会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证催乳师培训讲师
北京金童母婴特色培训学校校长
邸慧敏拥有十几年的母乳喂养指导经验,致力于将中医按摩手法与国际新的母乳知识相结合。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研发出哺乳期乳房护理无痛手法,及母乳喂养常见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她多年来积极参与母乳喂养相关公益项目的宣传工作,负责国家公益项目“喂爱工程”的推广工作,并担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催乳师职业资格培训教材》主编。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你的母乳够吃吗
许多年轻妈妈在体验初为人母的欣喜时,深知母乳喂养对宝宝身心发育的重要,非常渴望能成功地用母乳喂养自己的宝宝。但妈妈也常常感到乳汁不多,很担心自己不能喂饱小宝宝。那么,怎样才能判断乳汁是否充足呢?
母乳充足的表现
1.妈妈会感觉到乳房胀满、坚硬,甚至有些胀痛,而且会发生溢乳现象,即宝宝吃一侧乳房时,另一侧乳房就会同时有乳汁流出。
2.乳汁充足,宝宝吃奶时,可以听到“咕嘟、咕嘟”的咽奶声音。
3.宝宝吃奶之后能安静地入睡,一般情况下能睡2个小时左右。
4.宝宝的日常行为良好,体重每月增长约600克,或每周增长150克以上。
5.宝宝每日小便次数在6次以上,尿液无色或色淡;大便每日四五次,色黄质软。
母乳不足的表现
1.宝宝吃完奶后咬着乳头不放、哭闹,入睡不到2小时醒来(排除因大小便醒来),说明母乳不足。
2.宝宝吃奶光吮吸,听不到“咕嘟、咕嘟”的咽奶声音,或咽的很少,说明母乳不足。
3.宝宝出生7天后,每24小时排尿少于6次,且色深,大便次数少于3次,且呈绿色,并含有黏液,说明母乳不足。
4.宝宝出生后一个月体重增长少于600克,前3个月平均每月增长不足500克都是母乳不足的表现。
5.宝宝精神状态不佳,呈疲态,也说明母乳不足。
母乳不足的原因
1.宝宝吮吸乳房的次数少:新生儿每24小时应哺喂8~12次,可促进乳汁分泌。
2.喂养不当:没有在产后半小时内及时开奶,没有按需哺乳,母婴分离等都会造成母乳不足。
3.宝宝衔乳不正确:不正确的衔乳姿势会导致宝宝吃奶困难,乳房受到的泌乳刺激少导致母乳不足。
4.妈妈缺乏母乳喂养信心:家人应给予妈妈心理上的关怀和支持。
5.妈妈休息不好或营养不良:休息不够或营养不良会直接导致泌乳量下降。
6.妈妈乳腺发育不良:乳房手术、乳房发育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可能致使乳汁分泌不足。
7.疾病或服用影响泌乳的药物:妈妈患病或服用影响乳汁分泌的药物会导致母乳不足。
吃完奶让宝宝美美地打个嗝
有些宝宝吃饱了会哭,这是因为宝宝吃奶时,吸入空气,体内会胀气,不排出来会很不舒服,小家伙就会
哭闹,所以妈妈不要以为宝宝吃完奶就大功告成了,还要轻拍宝宝的背部,让他舒舒服服地打个嗝。
1.让宝宝趴在妈妈的肩膀上,最好让头探出肩膀一点点,一只手托住宝宝的小屁股,另一只手轻轻拍打宝宝的后背,直到宝宝打嗝为止。
2.让宝宝坐在妈妈腿上,妈妈的一只手托住宝宝的上半身,撑住宝宝的身体,另一只手轻轻拍打背部。
3.让宝宝趴在妈妈的大腿上,一只手撑住宝宝,另一只手轻拍宝宝背部。
气血虚弱型缺乳
气血虚弱型缺乳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妈妈出血过多,或平时身体虚弱,导致产后乳汁甚少或乳汁长时间不下。具体表现为妈妈乳房柔软不胀、面色苍黄、皮肤干燥、神疲乏力、头晕耳鸣、心悸气短、腰酸腿软。因此妈妈的饮食可选择补气养血的食材,如当归、乌鸡、枸杞子等,将身体调理好了,乳汁才会源源不绝。
气血虚弱型缺乳的按摩,前几个步骤与产后普通型缺乳的相同(第110~113页),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以下几个步骤,效果会更好。
1.拇指点按少泽,左手右手各5~10次。
2.点按前谷,左手右手各5~10次。
3.双手手掌面顺时针轻轻按摩腹部,不要太过用力。
快速取穴
?少泽:小指末节尺侧,距离指甲角0.1寸。
?前谷:小指尺侧,第5掌指关节前方,握拳取穴,掌指横纹端凹陷处。
孕产育儿实用指南:新手父母的科学育儿手册 本书是一本面向所有新手父母、准父母以及关心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家庭成员的综合性育儿指南。它摒弃了过时的经验主义和零散的道听途说,旨在提供一套基于现代科学研究和权威儿科专家建议的、系统且实用的育儿知识体系。全书内容涵盖了从孕期准备到婴幼儿阶段的关键性挑战与解决方案,力求帮助父母们以更科学、更自信的心态迎接为人父母的旅程。 第一部分:孕育的准备与健康基石 本部分着重于孕前、孕期及产后的身心准备,为宝宝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 孕前规划与健康管理: 详细阐述了最佳生育年龄的选择、孕前身体检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营养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来优化身体状况。内容包括叶酸的补充时机、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在备孕期的管理策略,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的心理预期,应对孕前焦虑。同时,本章也探讨了伴侣双方在孕前阶段的共同准备工作,强调了男性健康在优生学中的作用。 第二章 孕期营养与生活方式的调整: 孕期营养是构建胎儿健康的关键。本章将提供详细的孕期营养素需求指南,区分早、中、晚三个阶段的饮食重点。我们深入探讨了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微量营养素(铁、钙、维生素D、碘等)的每日摄入量建议及食物来源。此外,本章还对孕期常见的安全问题进行了详尽的指导,包括食品安全禁忌、药物使用原则、旅行建议,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运动(如凯格尔运动、孕期瑜伽)来保持身体的舒适与活力。针对孕期的情绪波动,提供了实用的自我调节技巧。 第三章 分娩的科学选择与准备: 分娩是为人父母过程中最关键的事件之一。本章客观地介绍了各种分娩方式的优缺点,包括自然分娩、导乐分娩、无痛分娩(硬膜外麻醉)的应用,以及剖宫产的适应症与术后恢复。我们详细讲解了拉玛泽呼吸法、按摩技巧等自然分娩的支持方法。同时,本章指导父母如何制定个性化的分娩计划,理解产程中的生理变化,并学会与医疗团队有效沟通。产后即刻的“黄金一小时”护理,如新生儿的皮肤接触和初步评估,也有详尽的图文说明。 第二部分:新生儿护理与早期发展 本部分聚焦于宝宝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及学步期前的重要护理知识和发展里程碑的观察。 第四章 新生儿的专业护理技术: 涵盖了日常护理的方方面面。包括科学的洗澡方法(避免频繁洗澡的误区)、正确的穿衣原则(如何判断宝宝是否过冷或过热)、每日的皮肤护理、脐带护理以及指甲修剪等精细操作。重点介绍了如何识别和处理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如黄疸的观察与应对、溢奶与吐奶的区别,以及如何建立规律但灵活的作息。本章还强调了安全睡眠环境的布置,如“仰卧睡眠”的重要性及防SIDS(婴儿猝死综合征)的措施。 第五章 婴幼儿的科学喂养策略(非母乳特有): 本章提供了全面的喂养指导,覆盖了从出生到一岁的饮水、辅食添加原则。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家庭,详细解析了不同阶段配方奶的选择标准、冲调剂量、消毒储存的规范,以及如何判断宝宝是否过敏或不耐受。对于母乳喂养的家庭,本章侧重于如何科学评估宝宝的饱腹信号,以及在混合喂养模式下的管理技巧。辅食添加部分,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儿科协会的最新推荐,指导家长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入单一食物、识别过敏原,并培养宝宝良好的进食习惯,避免“精细化喂养陷阱”。 第六章 宝宝的大脑发育与早期潜能开发: 婴幼儿时期是神经系统发育的黄金期。本章介绍了不同月龄宝宝的运动、认知、语言和社交能力的发展里程碑。我们提供的不是填鸭式的早期教育,而是基于“玩中学”的理念。内容包括如何选择适龄的玩具,如何通过亲子互动(如“咿呀学语”的反馈、镜子游戏)来刺激宝宝的感官和语言发展。本章特别强调了高质量的亲子依恋关系对情感健康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常见健康问题与居家应对 父母常常对宝宝突发的小毛病感到手足无措。本部分提供了针对婴幼儿常见健康问题的初步判断和居家护理建议,并明确指出何时需要立即就医。 第七章 呼吸道与消化道常见问题处理: 详细解析了婴幼儿感冒、咳嗽、鼻塞的居家缓解方法,如加湿、生理盐水洗鼻等。对于消化系统问题,本章区分了胀气、肠绞痛与消化不良的表现,并提供了如飞机抱、顺时针按摩等非药物缓解技巧。同时,对腹泻和便秘的家庭护理方案,包括水分和电解质的管理,提供了清晰的步骤指导。 第八章 皮肤护理与疫苗接种规划: 婴幼儿的皮肤娇嫩易损。本章探讨了尿布疹的预防与治疗、湿疹(特应性皮炎)的温和护理方案,以及如何识别热疹和蚊虫叮咬。疫苗接种部分,本书严格依据国家或地区的免疫规划表,详细解释了每种疫苗的作用、接种程序和可能出现的轻微反应。同时,解答了家长关于疫苗安全性的常见疑虑,帮助家长制定科学的疫苗接种时间表。 第九章 意外伤害的预防与急救常识: 预防胜于治疗。本章重点指导家庭环境的安全化改造,如电源插座保护、家具防倾倒固定、洗浴安全等。内容还包括儿童烫伤、轻微跌倒、误食等意外情况的初步处理步骤,强调了父母应保持冷静并知晓紧急医疗求助电话的重要性。 结语:父母的自我关怀 育儿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本书最后一部分鼓励父母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它探讨了“新手父母倦怠期”的常见表现,提供了高质量睡眠的实践建议,并指导父母如何设定合理的期望值,学会向伴侣和家人寻求支持,强调了夫妻关系在育儿过程中的重要性。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简洁明了,图表和步骤分解清晰,旨在成为父母手中一本随时可以查阅、值得信赖的育儿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