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国林 著
图书标签:
  • 计算机组成原理
  • 计算机体系结构
  • 数字逻辑
  • 汇编语言
  • 计算机硬件
  • 存储系统
  • CPU
  • 输入输出
  • 系统总线
  • 计算机基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34627
版次:2
商品编码:1229350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48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全书共分7章,第1章概要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工作过程及性能指标;第2章介绍数据的表示与运算方法,以及运算部件组成;第3章介绍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以及主存、Cache及虚拟存储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第4章介绍指令系统的基本组成;第5章介绍CPU的组成原理、设计方法,以及流水线技术;第6~7章介绍总线互连及I/O系统。本书内容全面、概念准确、通俗易懂,注重通过大量例题分析来加深对各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重视知识点的融合以及整机概念的形成,兼顾基本原理在新技术中的应用。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任国林,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系系统结构教研室,副教授。 研究方向: 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控制系统及其应用、多媒体压缩与传输技术。

目录

目 录
第1章 计算机系统概述 1
1.1 计算机的功能与软硬件 1
1.2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1.3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4
1.3.1 冯?诺依曼计算机 4
1.3.2 计算机的结构与部件 5
1.3.3 计算机的部件互连 7
1.4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9
1.4.1 计算机的层次结构 9
1.4.2 软件与硬件的关系 11
1.4.3 计算机的结构与组成 11
1.5 计算机系统的工作过程 12
1.5.1 计算机的工作方式 12
1.5.2 程序执行过程 13
1.6 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指标 15
习题1 19
第2章 数据的表示与运算 21
2.1 数据的编码 21
2.1.1 数制及其转换 21
2.1.2 机器数及其编码 24
2.1.3 十进制数编码 28
2.1.4 字符编码 29
2.1.5 数据校验码 30
2.2 数据的表示 37
2.2.1 数据的表示方法 37
2.2.2 整数的表示 38
2.2.3 实数的表示 40
2.2.4 非数值数据的表示 44
2.2.5 数据表示举例 46
2.3 定点数的运算 48
2.3.1 常用的逻辑部件 48
2.3.2 加减运算 53
2.3.3 移位运算 57
2.3.4 乘法运算 59
2.3.5 除法运算 67
2.4 浮点数的运算 74
2.4.1 浮点加减运算 74
2.4.2 浮点乘除运算 78
2.5 十进制数的加减运算 80
2.6 运算器的组成 82
2.6.1 ALU的组成 82
2.6.2 运算器的组织 83
习题2 86
第3章 存储系统 89
3.1 存储系统概述 89
3.1.1 存储器的分类 89
3.1.2 存储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90
3.1.3 层次结构存储系统 91
3.2 半导体存储技术 93
3.2.1 静态存储器 93
3.2.2 动态存储器 97
3.2.3 半导体只读存储器 101
3.3 主存储器 104
3.3.1 主存储器的基本组成 104
3.3.2 主存储器的逻辑设计 105
3.3.3 主存储器与CPU的连接 108
3.3.4 提高访存速度的技术 111
3.4 高速缓冲存储器 115
3.4.1 Cache的基本原理 115
3.4.2 Cache的地址映射 119
3.4.3 Cache的替换算法 123
3.4.4 Cache的写策略 125
3.4.5 Pentium的Cache组织 126
3.5 虚拟存储器 128
3.5.1 存储管理的相关概念 128
3.5.2 虚拟存储器的基本原理 130
3.5.3 虚拟存储器的存储管理 131
3.5.4 页式虚拟存储器的实现 133
习题3 137
第4章 指令系统 140
4.1 指令系统组成 140
4.1.1 指令功能 140
4.1.2 指令格式 143
4.2 操作数的存放方式 145
4.3 寻址方式 148
4.3.1 指令寻址方式 148
4.3.2 数据寻址方式 148
4.3.3 指令格式分析及其应用 152
4.4 指令系统举例 154
4.4.1 MIPS指令系统 155
4.4.2 Pentium指令系统 160
4.5 指令系统发展 163
习题4 165
第5章 中央处理器 168
5.1 CPU的组成与工作流程 168
5.1.1 CPU的功能 168
5.1.2 CPU的组成 169
5.1.3 CPU的工作流程 171
5.1.4 指令的执行过程 172
5.2 数据通路的组织 175
5.2.1 数据通路的组成 175
5.2.2 数据通路的设计方法 182
5.2.3 单周期数据通路的设计 184
5.2.4 多周期数据通路的设计 190
5.3 控制器的组成 193
5.3.1 控制器的基本结构 193
5.3.2 时序信号的形成 195
5.3.3 μOP控制信号的形成 199
5.4 硬布线控制器的设计 199
5.4.1 控制单元的设计步骤 200
5.4.2 单周期控制单元的设计 201
5.4.3 多周期控制单元的设计 202
5.5 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 205
5.5.1 微程序控制思想 205
5.5.2 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206
5.5.3 微指令格式 208
5.5.4 微程序控制单元的设计 211
5.6 异常及中断的处理 214
5.6.1 异常及中断的基本概念 214
5.6.2 异常及中断的处理过程 215
5.6.3 支持异常处理的CPU设计 218
5.7 指令流水线技术 219
5.7.1 指令流水线概述 220
5.7.2 指令流水线的冒险处理 223
5.7.3 指令流水线的设计 229
5.7.4 指令流水线的并行技术 234
习题5 236
第6章 总线 240
6.1 总线概述 240
6.1.1 总线的分类 240
6.1.2 总线的特性 242
6.1.3 总线的性能指标 242
6.1.4 总线的操作过程 243
6.2 总线仲裁 245
6.2.1 集中式仲裁 245
6.2.2 分布式仲裁 247
6.3 总线定时与传输 248
6.3.1 总线定时方式 248
6.3.2 总线传输模式 251
6.3.3 总线标准 252
6.4 总线结构与互连 254
6.4.1 总线结构 254
6.4.2 总线互连 257
习题6 258
第7章 输入/输出系统 260
7.1 I/O系统概述 260
7.1.1 I/O系统的组成 260
7.1.2 外设与主机的联系 261
7.1.3 I/O的传送控制方式 263
7.2 外部设备 265
7.2.1 输入设备 265
7.2.2 输出设备 267
7.2.3 存储设备 271
7.3 I/O接口 280
7.3.1 I/O接口的功能 280
7.3.2 I/O接口的组成 280
7.3.3 对I/O接口的访问 282
7.4 程序直接控制I/O方式 282
7.4.1 程序查询方式的I/O控制流程 282
7.4.2 程序查询方式的I/O接口组织 284
7.4.3 直接传送方式的I/O组织 285
7.5 程序中断I/O方式 286
7.5.1 中断的概念 286
7.5.2 中断接口的组织 291
7.5.3 中断系统的结构 292
7.5.4 多重中断与中断屏蔽的组织 294
7.6 DMA方式 297
7.6.1 DMA的传送方式 297
7.6.2 DMA接口的功能与结构 299
7.6.3 DMA的传送过程 300
7.6.4 DMA接口的组织 301
习题7 304
参考文献 307

前言/序言

第2版前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硬件基础课程,主要讨论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对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至关重要。

本书是《计算机组成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的修订版。本书有如下三个目标: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背景,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原理;强调指令执行过程中硬件的协同工作过程,以形成计算机的整机概念;重视CPU等部件的逻辑设计方法,以培养系统设计能力。

本书保留了第1版的框架和风格,对各章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删减及补充,以达到上述目标。例如,数据表示方法以C语言为例进行分析,虚拟存储器中增加MMU相关内容,指令系统兼顾RISC及CISC风格,CPU逻辑设计包含单周期及多周期数据通路、时序系统及中断机构组织,总线互连增加QPI总线、北桥等内容。

全书内容共分7章,按照先了解计算机模型及硬件结构,再讨论各个子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逐步形成硬件系统的思路来组织。第1章介绍现代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工作过程及性能指标;第2章介绍各种数据的表示方法,以及相应的运算方法组织和逻辑实现;第3章介绍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以及主存、Cache及虚拟存储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第4章介绍指令格式的组成,以及各种寻址方式;第5章介绍CPU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讨论数据通路、控制单元的组织与设计方法,以及流水线的工作原理;第6章介绍总线的传输与控制原理,以及总线的互连结构;第7章介绍I/O系统的组成,以及几种I/O方式的原理及组织方法。

本书力求保持内容全面、概念准确、通俗易懂的特点,通过大量的量化分析、逻辑设计来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知识点的融合来逐步形成整机概念。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国防科技大学沈立副教授、东南大学杨全胜副教授的大力帮助,陈衍庆等同学也为书稿的绘图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计算机结构与组成的理论及技术在不断发展,加之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及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及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作 者

2017年10月



《计算机体系结构:性能设计、散热和电源管理》 深入剖析现代计算机的内在脉络,揭示性能、能效与稳定的和谐之道。 在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计算能力提升。每一台性能卓越、稳定可靠的设备背后,都隐藏着对复杂系统需求的精妙权衡与设计。从高性能计算集群到嵌入式设备,从个人电脑到服务器,理解其核心的体系结构,尤其是如何平衡极致性能、高效散热与稳健电源管理,已成为驱动技术进步的关键。本书《计算机体系结构:性能设计、散热和电源管理》正是一部致力于此的深度力作,它将带领读者超越教科书式的基础理论,直击现代计算机系统设计中最具挑战性也最富价值的环节。 本书并非对计算机基础的简单复述,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当前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最前沿、最实际的议题。它旨在为那些渴望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如何运作、如何优化性能、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功耗和散热挑战的工程师、研究人员以及高级技术爱好者提供一条清晰而深刻的洞察之路。本书的每一章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实践应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性能评估方法以及前沿技术探讨,构建起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知识框架。 性能设计的艺术:从指令集到并行计算的精妙调校 本书首先将读者带入性能设计的核心。在深入探讨现代处理器微架构,如指令流水线、分支预测、乱序执行、缓存层次结构等关键技术的同时,更着重于分析这些设计决策如何直接影响到程序的执行效率。读者将学习到如何通过分析性能瓶颈,理解内存延迟、指令级并行性、缓存命中率等因素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应的优化策略。 更进一步,本书将视野扩展到多核处理器和异构计算的范畴。并行计算不再是未来的概念,而是当下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读者将深入理解多线程编程模型、同步与互斥机制、数据并行与任务并行等并行计算的 fundamental 原则。通过对GPU、FPGA等加速器架构的解析,读者将能理解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异构资源来解决计算密集型问题,并学习如何进行跨平台的性能调优。本书将通过分析实际的并行程序,例如科学计算、图像处理、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来展示性能设计的实际落地过程。 散热管理的挑战:超越物理极限的智慧 随着计算密度的不断攀升,功耗和散热问题已成为制约性能提升的“摩尔定律”瓶颈之一。本书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入剖析计算机系统中的热量产生机制,从晶体管开关损耗到互连线电阻发热,都将得到细致的阐释。读者将学习到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等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并理解它们在计算机散热设计中的应用。 本书将系统性地介绍各种散热技术,包括被动散热(如散热片、热管)和主动散热(如风扇、液冷)。读者将了解不同散热方案的优劣势,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性能需求来选择和设计最优的散热解决方案。本书还将深入探讨先进的散热技术,如热电制冷、相变冷却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创新的方法。此外,热敏电阻、热电偶等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在系统监控中的作用也将得到详细介绍。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强调“热管理”这一更全局的视角。热管理不仅仅是散热器的设计,更包含着在系统层面如何动态地管理功耗和温度,以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并延长其寿命。读者将学习到如何通过动态电压频率调整(DVFS)、动态功耗管理(DPM)、热节流(Throttling)等技术,在性能和散热之间找到动态的平衡点。本书还将探讨热模型和仿真技术在散热设计中的作用,帮助读者理解如何通过建模和模拟来预测和优化系统的热行为。 电源管理的智慧:效能与可靠性的双重保障 在低功耗成为数字设备核心诉求的今天,高效的电源管理系统至关重要。本书将从根本上剖析电源转换的基本原理,包括DC-DC转换器的拓扑结构(如 Buck、Boost、Buck-Boost)、开关稳压器的工作模式(如 PFM、PWM)以及电磁兼容性(EMC)和纹波控制等关键技术。读者将深入理解电源管理芯片(PMIC)内部的复杂电路设计,以及它们如何实现精确的电压调节、电流限制和过载保护。 本书将重点阐述电源管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特殊需求。例如,在移动设备中,长续航能力是首要目标,因此对低静态功耗、高效充电管理以及电池健康管理有着极高的要求。在服务器领域,高效率、高可靠性以及可扩展性是关键,读者将了解如何设计具有冗余性、热插拔能力以及智能功率分配的电源系统。 此外,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新兴的电源管理技术,如无线充电、能量收集技术(如光伏、振动能量收集)以及智能电网接口技术。读者将理解这些技术如何为未来的计算设备带来新的可能性,并如何与现有的电源管理体系融合。对电源噪声的抑制、纹波的滤波以及电源品质的衡量指标(如瞬态响应、负载调整率)也将得到详细阐述。 跨学科的融合与未来展望 《计算机体系结构:性能设计、散热和电源管理》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系统性的视角和跨学科的融合。本书不仅仅是计算机硬件工程师的宝藏,对于软件开发者、嵌入式系统设计者、甚至对计算机科学有深入追求的学生而言,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理解硬件的限制和能力,是写出高效、可靠软件的前提。 本书在每一章节的末尾,都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当前研究的热点,鼓励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将探讨诸如“如何设计自适应的、能够实时优化性能、功耗和温度的智能计算机系统?”、“未来计算架构在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等领域可能遇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平衡高性能计算的需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目标?”等前沿问题。 本书的目标读者: 计算机体系结构工程师: 深入理解现代处理器、内存和I/O系统的设计细节,掌握性能优化和功耗管理的关键技术。 嵌入式系统开发者: 掌握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下设计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性系统的策略。 软件工程师: 提升对底层硬件的理解,从而编写出更高效、更具可扩展性的软件。 芯片设计工程师: 学习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性能和功耗挑战。 研究生和高级本科生: 系统性地学习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的深度知识,为未来的研究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对计算机系统有浓厚兴趣的技术爱好者: 深入了解现代计算机的“心脏”和“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们背后隐藏的精妙设计。 《计算机体系结构:性能设计、散热和电源管理》将是一次令人兴奋的知识探索之旅,它将帮助您揭开现代计算机复杂系统的神秘面纱,并为您在快速发展的数字世界中取得成功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电子产品的兴趣由来已久,但总是停留在“使用者”的层面。直到接触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我才开始真正触碰到计算机的“灵魂”。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对二进制世界和逻辑电路的生动描绘。从最简单的0和1,到布尔代数,再到全加器、多路选择器等基本逻辑部件的构建,整个过程就像是在搭建一座精密的数字王国。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CPU设计的部分,它详细讲解了CPU的指令周期,包括取指令、译码、执行、写回等各个阶段。通过对不同指令执行时间的分析,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简单的运算比复杂的运算要快得多。书中的图示清晰地展示了CPU内部各个部件的连接和数据流向,让我能够直观地想象出CPU在高速运转的场景。 内存和缓存的章节也让我大开眼界。书中对缓存的工作原理,特别是写策略和替换算法的讲解,非常深入。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合理的程序设计和数据访问模式,能够显著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它也解释了为什么更大容量的内存并不总是意味着更好的性能,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内存。 此外,书中对计算机总线和I/O接口的介绍,也让我对数据如何在计算机内部和外部进行传输有了全面的认识。它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总线的特点,以及I/O设备如何通过中断和DMA等方式与CPU协同工作。这对于我理解各类外设如何连接和协同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这本书以其详实的内容和清晰的逻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世界的窗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让我能够从更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去理解计算机的运作。我非常享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它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并为我未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长期以来,我一直对计算机的底层技术充满好奇,渴望了解那些驱动我们日常使用的设备运转的核心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求知欲。它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为我揭示了计算机世界的奇妙构造。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将看似枯燥的二进制和逻辑运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图示,变得易于理解。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CPU工作原理的讲解,它详细剖析了指令流水线技术,让我明白了现代处理器是如何通过并行处理来提高运算效率的。书中对于各种寻址方式的分析,也让我对指令如何准确地访问内存中的数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对于理解程序执行的精确性至关重要。 内存系统部分,特别是关于缓存的介绍,令我印象深刻。书中对缓存的命中率、写回策略以及不同缓存级别(L1、L2、L3)的作用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优化内存访问模式对提升程序性能至关重要。这种对细节的深入挖掘,让我对计算机的性能瓶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此外,书中对输入输出(I/O)系统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详细介绍了中断机制和DMA(直接内存访问)技术,解释了CPU如何高效地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等待。这让我对显卡、网卡等硬件的工作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而言之,《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这本书内容丰富,讲解系统。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对计算机硬件运作机制的整体性认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计算机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我未来进一步探索计算机科学的奥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计算机的内部运作都感到一丝神秘,但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这本书,像是一把钥匙,为我解开了这份谜团。它并没有直接抛出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数制转换、逻辑运算开始,一步步构建起坚实的知识体系。我特别喜欢作者讲解数据表示的部分,通过对不同编码方式的对比,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计算机能够准确地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 书中对于CPU核心部分的介绍,更是让我茅塞顿开。它详细阐述了指令的获取、译码、执行等过程,仿佛亲眼目睹了CPU在高效地处理着海量数据。我尤其对流水线技术和指令级并行性的讲解印象深刻,这解释了为什么现代处理器能够实现如此惊人的运算速度。书中的插图清晰且富有逻辑,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CPU内部的结构和工作流程,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 内存和存储系统的部分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书中不仅介绍了不同类型内存的特点,还详细讲解了内存层次结构,比如缓存的作用以及如何提高数据访问的效率。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游戏加载速度会受到内存大小和类型的影响,也让我对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的性能差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 此外,这本书在讲解I/O系统时,也做得非常出色。它详细描述了中断、DMA等机制,解释了外部设备如何与CPU进行高效通信,避免了CPU在等待I/O操作时造成资源浪费。这让我对显卡、网卡等硬件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理解了为什么高性能的I/O设备能够显著提升系统的整体响应速度。 总的来说,《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逻辑严谨,讲解细致。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更培养了对计算机系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洞察力,这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将大有裨益。

评分

这本《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简直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电脑内部运作机制感到好奇,但又觉得那些专业术语望而却步。拿到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没想到内容讲解得如此生动有趣。作者用大量通俗易懂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比如将CPU比作大脑,寄存器比作工作台上的小抽屉,内存比作书架。让我这种零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一开始,我对二进制、逻辑门这些东西感到非常头疼,觉得它们离我的生活太遥远了。但这本书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从最基本的0和1开始,到如何用逻辑门组合出更复杂的电路,再到最终构建出能够执行指令的处理器。每一次的理解都让我兴奋不已,仿佛在拼凑一个巨大的拼图。书中的图示和例题也十分到位,我反复练习,渐渐地,那些曾经让我费解的原理,如今都变得清晰可见。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局限于理论讲解,还穿插了很多实际的应用场景。比如,在讲解指令集的时候,作者会举例说明为什么不同的处理器会有不同的指令集,以及这对软件的性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让我明白了,学习这些底层知识并非只是为了考试,而是真正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些软件运行得更快,为什么有些设备价格差异如此之大。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看待电脑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以前我只知道怎么用,现在我开始思考它“为什么”是这样的。例如,当我看到内存管理的部分,我才明白为什么电脑会卡顿,为什么需要关闭不用的程序。书中对总线、I/O接口的讲解,也让我对各种外设如何与主机通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感觉,带来的满足感是无可比拟的。 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合理,每一章节都承接上一章节的内容,环环相扣,不会出现突兀感。即使遇到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作者也会提供一些延伸阅读的建议,或者引导读者回顾之前的内容。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了,这本书无疑是我在这条学习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计算机科学感兴趣的朋友们,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宝藏。

评分

我一直对计算机世界的底层逻辑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让一台台冰冷的机器能够思考、执行指令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探索欲。它以一种非常系统且严谨的方式,逐步揭示了计算机的奥秘。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对计算机硬件构成要素的细致描绘,从微观的晶体管如何组成逻辑门,到逻辑门如何构建出算术逻辑单元(ALU),再到ALU如何成为CPU的核心,每一步都讲解得非常清晰。 书中对于指令集架构(ISA)的阐述,让我对不同类型的处理器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明白了为什么x86和ARM架构的处理器在设计理念和应用领域有所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影响到软件的兼容性和能效比的。作者通过列举一些经典的指令,比如加载、存储、算术运算等,让我具体地感受到CPU是如何理解并执行这些指令的,这种“解密”的过程非常有成就感。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存储器层次结构的讲解。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寄存器、缓存、主存、外存等名词,而是深入地解释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什么需要多级存储器来平衡速度、容量和成本。通过对缓存命中率、局部性原理的分析,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一些程序的性能会受到内存访问效率的影响,这也为我优化程序性能提供了一些思路。 此外,书中对于输入输出(I/O)系统的介绍也让我获益匪浅。它详细讲解了I/O设备如何通过各种接口与主机通信,以及中断、DMA等机制是如何提高I/O效率的。这让我对声卡、显卡、网卡等外设的工作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解释了为什么高性能I/O设备对整体系统性能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这本书为我构建了一个关于计算机硬件的完整框架。它的内容详实,逻辑清晰,讲解深入浅出。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严谨的、层层递进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这对于我深入理解计算机科学的各个分支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