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三部曲作家范稳代表作
当代文学有关命运与信仰的重要书写
俯瞰大地,守护灵魂的赞美诗
《悲悯大地》:一个藏人的成佛史
这是一个有信仰的作品,有信仰的作品和没有信仰的作品是不同的,有信仰,是对一种精神的奉献,宽恕、牺牲自我、成就他人。
——雷达
《悲悯大地》是范稳继《水乳大地》之后推出的第二部描写藏区宗教、历史与民族文化的长篇小说。与《水乳大地》一样,这本书依然厚重、刚烈、庄严,充满传奇与魔幻色彩,依然是一部超出了我们想像力的作品。
作品以澜沧江两岸的都吉家和朗萨家庭近半个世纪的恩怨情仇为背景,以都吉家的长子阿拉西与朗萨家庭的小儿子达波多杰各处寻找自己的“藏三宝”为线索,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活感人的人物形象、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为我们展示了二十世纪前半叶藏区生活的风情画,构建了一个民族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范稳,男,1962年11月生于四川,毕业于西南师大(现西南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云南省作家协会,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专家,首批“云岭文艺名家获得者”,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小说创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社员。
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已发表各类题材、体裁的文学作品近600万字,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16部。代表作为反映西藏百年历史的“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其中《水乳大地》已翻译成法文出版,《悲悯大地》翻译成英文出版。另一部反映滇越铁路修筑史的长篇小说《碧色寨》翻译成意大利文出版,《吾血吾土》和《重庆之眼》是其新近出版的反映抗战历史的两部长篇小说。曾获第七、第八、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第八、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第四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等诸多重要文学奖项。
缘起
因卷
第一章1兄弟共妻013
2红狐029
3冰雹043
田野调查笔记(之一)056
4爱与梦061
第二章5魔咒075
6神谴085
7超度092
田野调查笔记(之二)100
8回阳人111
第三章9梦中之箭123
10雪崩134
11佛性147
田野调查笔记(之三)156
12解脱165
果卷
第四章13等身长头177
14刀口舔蜜186
15庄严198
田野调查笔记(之四)209
16尘缘220
第五章17杀手235
18英雄250
19母爱263
田野调查笔记(之五)276
20父爱285
第六章21种马299
22相聚313
23疑惑324
田野调查笔记(之六)334
24雪人340
缘卷
第七章25性奴351
26圣城361
27上师368
读书笔记(之一)374
28供养379
第八章29幻灭393
30修心398
31人祭405
读书笔记(之二)416
32修身420
第九章33快枪437
34还乡451
35悲心464
读书笔记(之三)473
36藏三宝478
尾声涅槃505
从故事的宏大格局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结构和历史演变的惊人洞察力。它不仅仅关注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更是将这些个体命运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审视。书中描绘的那个社会,有着清晰的阶级分化和难以逾越的权力壁垒,作者极其冷静地剖析了权力运行的内在逻辑——它是如何被滥用,又是如何微妙地影响着底层人民的生活轨迹。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记忆与遗忘”的探讨。某些历史事件在官方叙事中被刻意淡化或扭曲,而民间流传的真相则如同野草一般,顽强地从砖缝中生长出来。作者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拼凑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切面,让人不禁反思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那些被选择性遗忘的角落究竟是什么。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娱乐性,上升到了具有深刻批判性和启示性的层面,读完后让人对“真相”的定义产生更审慎的态度。
评分最近读到一本非常引人深思的书,虽然我不能提及书名,但这本书所构建的世界观和人物塑造的深度,着实让我震撼。作者的笔触如同细腻的雕刻刀,将每一个角色的内心挣扎、情感纠葛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人性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展现了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无奈与选择的艰难。故事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急流般一泻千里,将情节的张力推向高潮;时而又慢下来,像老者在壁炉旁娓娓道来那些陈年的往事,让读者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那些沉甸甸的情感重量。这本书对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正义”和“妥协”的理解。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即便是最光辉的理想,也可能被现实的泥泞所沾染。这种对人性灰色地带的深刻挖掘,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和难以磨灭的现实意义。读完之后,合上书页,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自己也曾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世界里,与那些角色一同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洗礼。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中的女性角色,她们是如此的鲜活与复杂。在那个相对压抑和保守的环境中,她们的挣扎与反抗是如此的隐忍而又充满力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女性内心世界的细致描摹,她们并非只是依附于男性角色的符号,而是拥有独立意志和生存智慧的个体。有一个角色,她一生都在为维护家族的尊严和子女的未来而奔波,她的“强大”不是体现在战场上,而是体现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日常困境的耐心处理中。这种对“幕后英雄”的致敬,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和共鸣。书中没有刻意去美化她们的牺牲,而是真实地展现了这种坚韧背后付出的巨大代价——心力的交瘁、错失的爱情、以及无法言说的孤独。这些女性形象,成为了整部作品中最有韧性的骨架,支撑起了故事中那些看似脆弱的文明残骸。
评分这本书的文学构造,简直是一场视听盛宴。作者的语言风格是极其独特且富有表现力的,他似乎拥有一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魔力。例如,他对“时间流逝”的描绘,不是简单的日升月落,而是通过环境的腐朽、人物眼神中的疲惫,乃至空气中弥漫的尘土气味来体现,代入感极强。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品味那些排比句和比喻,它们如同散落在文字间的宝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注意到,这本书中反复出现的一些核心意象,比如“风声”、“古老的石墙”以及“远方的灯火”,每一个都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引导着读者去探索隐藏在故事表层之下的哲学思考。更难能可贵的是,尽管文本的密度很高,充满了文学性的雕琢,但它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反而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阅读体验。这是一种高超的叙事技巧,将深刻的思想包裹在优美且富有韵律的文字之中,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对语言艺术的致敬。
评分这本书的结尾处理,简直是神来之笔,它摒弃了传统大团圆的俗套,却又没有落入彻底的虚无。当所有主要冲突似乎尘埃落定之时,作者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带着淡淡余温的场景。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它暗示着生命的循环和历史的延续性——即便某一代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所追求的改变,其成果也许不会立刻显现,但其精神的火种已经被安全地传递了下去。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高处的瞭望塔上,看着故事中人物们所经历的漫长黑夜终于迎来微光。这种“希望在别处,在未来”的哲学暗示,使得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调变得复杂而成熟,它既有对过去苦难的哀悼,更有对未来可能性的温柔期盼。读完后,我感到一种久违的满足感,那是一种被智力上挑战、情感上滋养过的充实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