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都德短篇小说精选(翻译家柳鸣九2018年全新修订版)

最后一课:都德短篇小说精选(翻译家柳鸣九2018年全新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都德 著,柳鸣九 译
图书标签:
  • 都德
  • 短篇小说
  • 法国文学
  • 柳鸣九
  • 翻译文学
  • 经典文学
  • 小说集
  • 文学
  • 外国文学
  • 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1001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7358
品牌:果麦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翻译家柳鸣九2018年全新修订版,收录8000字译本序
  ◆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短篇小说精选,世界短篇小说文库中的瑰宝
  ◆完整收录普罗旺斯主题系列短篇集《磨坊文札》
  ◆法国19世纪文学大百年表,都德《磨坊文札》、雨果《悲惨世界》、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并列史册
  ◆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具有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
  ◆以个人的悲剧反映了普法战争中法兰西民族的悲剧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在法国短篇小说创作中具有显著地位,是世界短篇小说文库中的瑰宝。其中《最后一课》颇具表现力,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Daudet,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4日),法国普罗旺斯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26岁发表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1859年出版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他一生创作了十三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集,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因其深刻的爱国主义主题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也让都德在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

  译者
  柳鸣九,1934年生于湖南长沙,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法国文学研究专家,文艺理论家与批评家;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000年,被法国巴黎大学正式选定为博士论文专题对象;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称号"终身荣誉学部委员"。
  著有《法国文学史》《法兰西文学大师十论》《走进雨果》等;翻译及选编作品有《尤瑟纳尔研究》《小王子》《萨特研究》《莫泊桑短篇小说集》《法国自然主义作品选》《局外人》等;主编图书中,一项获"中国图书奖",三项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精彩书评

  
  ◆都德是卓越,有魅力,不朽的文学家;他具有妙趣横生的极为独特的风格,他对生活有着天赋的敏感,他描绘的生活是如此有个性,如此惟妙惟肖,即使他信笔写上几页,也会使他心灵的震响与我们的语言共存。--左拉在都德葬礼上的讲话
  ◆他说出的每个字都鲜活生动得犹如画笔绘出的景致一般,精练得没有一点多余的修饰。--英国评论家埃德蒙·戈斯

目录

  
  译本序:都德和他的散文化短篇小说/1-11

  Part1经典短篇/001
  最后一课/002
  --阿尔萨斯省一个小孩的自叙
  柏林之围/008
  旗手/016
  小间谍/023
  一局台球/032
  公社的阿尔及利亚步兵/038
  一只红山鹑的悲愤/043
  雅尔雅伊来到天主家/050
  --普罗旺斯民间传说

  Part2磨坊文札/057
  前言/058
  安居/060
  波凯尔的驿车/064
  高尼勒师傅的秘密/069
  赛甘先生的山羊/076
  --致巴黎的抒情诗人皮埃尔?o?格兰哥尔先生
  繁星/084
  阿莱城的姑娘/090
  教皇的母骡/095
  桑居奈尔的灯塔/106
  塞米朗特号遇难记/113
  海关水手/121
  菊菊乡的神甫/126
  一对老年夫妻/134
  散文诗/142
  王太子之死/142县长下乡/145
  毕克休的文件包/149
  金脑人的传奇/156
  --致一位要听快乐故事的夫人
  诗人米斯塔尔/161
  三遍小弥撒/169
  --圣诞故事
  橘子/179
  --即兴之作
  两家旅店/183
  到米利亚纳去/188
  --旅行随笔
  蝗虫/200
  可敬的戈谢神甫的药酒/205
  在卡玛尔克/217
  出发/217草屋/220指望(狩猎)/222
  红党与白党/224瓦卡雷斯湖/225
  思念/228

  跋/232
  --我译《磨坊文札》

精彩书摘

  
  最后一课
  --阿尔萨斯省一个小孩的自叙

  那天早晨,我很迟才去上学,非常害怕会挨老师的训,特别是因为哈墨尔先生已经告诉过我们,他今天要考问分词那一课,而我,连头一个字也不会。这时,我起了一个念头:想逃学到野外去玩玩。
  天气多么温暖!多么晴朗!白头鸟在林边的鸣叫声不断传来,锯木厂的后面,黎佩尔草地上,普鲁士军队正在操练。这一切比那些分词规则更吸引我,但我还是努力克制了这个念头,很快朝学校跑去。
  经过村政府的时候,我看见一些人围在挂着布告牌的铁栅栏前面。这两年来,那些坏消息,吃败仗啦、抽壮丁啦、征用物资啦,还有普鲁士司令部的命令啦,都是在这儿公布的。我没有停下来,心想:
  "又有什么事了?"
  这时,正当我跑过广场的时候,带着徒弟在那里看布告的铁匠瓦什泰,朝着我喊道:
  "小家伙,不用这么急!你去多晚也不会迟到了!"
  我以为他是在讽刺我,于是,气喘喘地跑进了哈墨尔先生的小院子。
  往常,刚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总是一片乱哄哄,街上都听得见,课桌开开关关,大家一起高声诵读,你要专心,就得把耳朵捂起来,老师用大戒尺不停地拍着桌子喊道:
  "安静一点儿!"
  我本来打算趁这一阵乱糟糟,不被人注意就溜到自己的座位上去,但是,恰巧那一天全都安安静静,像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我从敞开的窗子,看见同学们都整整齐齐坐在各自的位子上,哈墨尔先生夹着那根可怕的铁戒尺走来走去。我非得把门打开,在一片肃静中走进去。你想,我是多么难堪,多么害怕!
  可是,事情并不是那样。哈墨尔先生看见我并没有生气,倒是很温和地对我说:
  "快坐到你的位子上去吧!我的小弗朗茨。你再不来,我们就不等你了。"
  我跨过条凳,马上在自己的课桌前坐下。当我从惊慌中定下神来,这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这天穿着他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领口系着折叠得挺精致的大领结,头上戴着刺绣的黑绸小圆帽,这身服装是他在上级来校视察时或学校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而且,整个课堂都充满了一种不平常的、庄严的气氛。但最使我惊奇的,是看见在教室的尽头,平日空着的条凳上,竟坐满了村子里的人,他们也像我们一样不声不响。其中有霍瑟老头,戴着他
  那顶三角帽,有前任村长,有退职邮差,还有其他一些人,他们都愁容满面。霍瑟老头带来一本边缘都磨破了的旧识字课本,摊开在自己的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正当我看了这一切感到纳闷的时候,哈墨尔先生走上讲台,用刚才对我讲话的那种温和而严肃的声音,对我们说:
  "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从柏林来了命令,今后在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小学里,只准教德文了……新教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文课,我请你们专心听讲。"
  这几句话对我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啊!那些混账东西,原来他们在村政府前面公布的就是这件事。
  这是我最后一堂法文课!
  可是我刚刚勉强会写!从此,我再也学不到法文了!只能到此为止了!我这时是多么后悔啊,后悔过去浪费了光阴,后悔自己逃学去掏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滑冰!我那几本书--文法书、圣徒传,刚才我还觉得背在书包里那么讨厌,那么沉甸甸的,现在就像老朋友一样,叫我舍不得离开。对哈墨尔先生也是这样。
  一想到他就要离开这儿,从此再也见不到他了,我就忘记了他以前给我的处罚,忘记了他如何用戒尺打我。
  这个可怜的人啊!
  原来他是为了上最后一堂课,才穿上漂亮的节日服装,而现在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村里的老人今天也来坐在教室的尽头,这好像是告诉我们,他们后悔过去到这小学里来得太少。这也好像是为了向我们的老师表示感谢,感谢他四十年来勤勤恳恳为学校服务,也好像是为了对即将离去的祖国表示他们的心意……
  我正在想这些事的时候,听见叫我的名字。是轮到我来背书了。只要我能从头到尾把这些分词的规则大声地、清清楚楚地、一字不错地背出来,任何代价我都是肯付的啊!但是刚背头几个字,我就结结巴巴了,我站在座位上左右摇晃,心里难受极了,头也不敢抬。只听见哈墨尔先生对我这样说:
  "我不好再责备你了,我的小弗朗茨,你受的惩罚已经够了……事情就是这样。我们每天都对自己说:'算了吧,有的是时间,明天再学也不迟。'但是,你瞧,今天发生了什么事……
  唉!过去咱们阿尔萨斯最大的不幸,就是把教育推延到明天。现在,那些人就有权利对我们说:'怎么,你们自称是法国人,而你们既不会读也不会写法文!'在这件事里,我可怜的弗朗茨,罪责最大的倒不是你,我们都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
  "你们的父母并没有尽力让你们好好念书。他们为了多挣几个钱,宁愿把你们送到地里和工厂去。我难道就没有什么该责备我自己的?我不是也常常叫你们放下学习替我浇园子?还有,我要是想去钓鲈鱼,不是随随便便就给你们放了假?"
  接着,哈墨尔先生谈到法兰西语言,说这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也是最清楚、最严谨的语言,应该在我们中间保住它,永远不要把它忘了,因为,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的时候,只要好好保住了自己的语言,就如同掌握了打开自己牢房的钥匙……随后,他拿起一本文法课本,给我们讲了一课。我真奇怪我怎么会理解得那么清楚,他所讲的内容,我都觉得很好懂,很好懂。我相信,我从来没有这样专心听讲过,而他,也从来没有讲解得这样耐心。简直可以说,这个可怜的人想在他走以前把自己全部的知识都传授给我们,一下子把它们灌输到我们的脑子里去。
  讲完了文法,就开始习字。这一天,哈墨尔先生特别为我们准备了崭新的字模,上面用漂亮的花体字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我们课桌的三脚架上挂着这些字模,就像是许多小国旗在课堂上飘扬。每个人都那么专心!教室里是那么肃静!这情景可真动人。除了笔尖在纸上画写的声音外,听不到任何别的声响。这时,有几只金龟子飞进了教室,但谁也不去注意它们,就连那些最小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专心专意地画他们的一横一竖,好像这也是法文……在学校的屋顶上,有一群鸽子在低声"咕咕",我一面听着,一面想:
  "那些人是不是也要强迫这些鸽子用德语唱歌呢?"
  有时,我抬起头来看看,每次都看见哈墨尔先生站在讲台上一动也不动,眼睛死死盯着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学校舍都吸进眼睛里带走……请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待在这个地方,老是面对着这个庭院和一直没有变样的教室。只有那些条凳和课桌因长期使用而变光滑了;还有院子里那棵核桃树也长高了,他亲手栽种的啤酒花现在也爬上窗子碰到了屋檐。这可怜的人听着他的妹妹在楼上房间里来来去去收拾他们的行李,他们第二天就要动身,告别本乡,一去不复返。他即将离开眼前的这一切,这对他来说是多么伤心的事啊!
  不过,他还是鼓起勇气把这天的课教完。习字之后,是历史课;然后,小班学生练习拼音,全体一起诵唱Ba、Be、Bi、Bo、Bu。那边,教室的尽头,霍瑟老头戴上了眼镜,两手捧着识字课本,也和小孩们一起拼字母。看得出他也很用心。他的声音由于激动而颤抖,听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叫人又想笑又想哭。
  唉!我将永远记得这最后一课……
  忽然,教室的钟打了十二点,紧接着响起了午祷的钟声。这时,普鲁士军队操练回来的军号声在我们窗前响了起来……哈墨尔先生面色惨白,在讲台上站了起来。他在我眼里,从来没有显得这样高大。
  "我的朋友们,"他说,"我的朋友们,我,我……"
  他的嗓子被什么东西堵住了,无法说完他那句话。
  于是,他转身对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气按着它,用最大的字母写出:
  法兰西万岁
  写完,他仍站在那里,头靠着墙壁,不说话,用手向我们表示:
  "课上完了……去吧。"


《最后一课:都德短篇小说精选》 作者: 阿方斯·都德 翻译: 柳鸣九(2018年全新修订版) 文学的深情回响,人性的细腻洞察 《最后一课》精选了法国文学巨匠阿方斯·都德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著名翻译家柳鸣九先生历经心血,于2018年带来全新修订的译本。这不仅仅是一本小说集,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引领读者走进19世纪法国的社会风貌,感受都德笔下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体味他对人性深处的洞察与关怀。 阿方斯·都德(Alphonse Daudet),这位以其温婉而深刻的文风著称的作家,用他那双洞察世事的眼睛,捕捉了时代的脉搏,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来自普罗旺斯的淳朴乡民,也有身处巴黎浮华都市的市民;有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也有饱经沧桑的老者;有真挚的爱情,也有无奈的离别;有乐观的生存,也有沉重的反思。他的故事,如同普罗旺斯炙热的阳光,如同地中海习习的海风,带着一种独特的生命力,温暖而又富有力量。 历史的回声:时代的印记与社会的变迁 《最后一课》所收录的小说,多以19世纪末的法国为背景,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从普罗旺斯田园牧歌式的宁静,到巴黎大都市的喧嚣与浮华,都德以其精湛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 我们可以在《最后一课》这篇经典的同名小说中,感受到普法战争的阴影笼罩下,民族情感的激荡与个体命运的无常。当阿尔萨斯地区的小镇被普鲁士占领,孩子们在课堂上不得不接受德语教学时,小男孩韩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痛苦?老师莫丢先生最后的法语授课,不仅是对母语的告别,更是对失去的祖国、失去的文化的深切哀悼。这篇小说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战争残酷性的揭露,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也让我们深刻理解文化认同与民族尊严的意义。 都德的小说不仅仅局限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他更善于从细微处入手,捕捉社会变革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在《最后的烟斗》、《狗心》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乡村与城市的差异,以及人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与选择。比如,一些描写巴黎社会百态的小说,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分化,金钱与权力的交织,以及在这种环境下个体情感的挣扎与扭曲。这些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让我们思考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个体的价值与情感如何得以安放。 人性的光辉与阴影:细腻的情感描绘 都德对人性的洞察,是其作品最引人入胜之处。他笔下的人物,并非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拥有复杂情感和内心挣扎的真实个体。他善于描绘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将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如喜悦、悲伤、爱恋、嫉妒、失落、希望,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最后一课》中,韩兹从一开始对法语课堂的厌倦,到最后对语言和老师的深深眷恋,其内心的转变过程被描绘得尤为动人。这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成长,更是对失去的母语和文化的追悔与珍视。都德通过对儿童视角下的情感体验的刻画,让读者感同身受,体会到情感的真挚与力量。 他的许多短篇小说,都充满了温情的描写。比如,对乡村生活的描绘,常常带着对质朴、纯真情感的怀念。人物之间的友情、亲情,即使在困境中,也能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而同时,都德也毫不回避人性的阴暗面。他在一些作品中,揭示了人性的自私、虚伪、贪婪,以及在欲望的驱使下所犯下的错误。然而,即使在描绘这些阴暗面时,都德也常常保留一丝温情和理解,使得他的作品在批判中不失同情,在反思中蕴含着对人性的复杂性与包容。 《最后一课》中的一些篇目,如《偷花》、《小鬼》等,都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这些故事,或令人捧腹,或令人唏嘘,或令人深思,都深刻地触及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都德的叙事风格,往往是平静而又克制的,但他却能以最简洁的语言,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情感。 语言的艺术:诗意的表达与精妙的构思 阿方斯·都德的语言,被誉为“普罗旺斯式的阳光”,充满着诗意与活力。他的文字,既有南法乡村的明媚与浪漫,又不失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他擅长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贴切的描绘,将抽象的情感和复杂的场景转化为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的画面。 柳鸣九先生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对都德作品的理解与驾驭达到了极高的境界。2018年的全新修订版,不仅在译文的准确性上有所提升,更在语言的韵味和流畅度上精益求精。他力求在保留都德原文风格的同时,使其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让每一位读者都能领略到都德作品的魅力。 《最后一课》的语言,充满了音乐感和节奏感。都德的句子,时而舒缓如歌,时而跳跃如舞,配合着情节的发展,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即使是描写悲伤的场景,他的文字也常常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而非歇斯底里的痛苦,这种克制而深沉的情感,反而更具穿透力。 阅读《最后一课》,如同品味一杯陈年的美酒,初尝时或许平淡,但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醇厚的韵味。都德的短篇小说,结构精巧,结尾往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给人留下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他能用极少的笔墨,勾勒出饱满的人物形象,铺陈出引人入胜的情节,这种“以少胜多”的叙事技巧,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大师的功力。 文学的传承:经典永恒的价值 《最后一课:都德短篇小说精选》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和喜爱,正是因为它蕴含着永恒的文学价值。都德的作品,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触及了人类普遍的情感和共同的体验。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关怀,对真善美的追求,都足以引起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共鸣。 这本小说集,不仅是了解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扇窗口,更是对人性深层探索的宝贵财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而都德的故事,却能带领我们慢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体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反思人生的意义。 柳鸣九先生的全新修订版,更是为这部经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对译文的打磨,是对都德作品的致敬,也是对中国读者阅读体验的负责。通过这个译本,我们能够更清晰、更真切地感受到都德文字的魅力,以及他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最后一课》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会有新的体会;每一次品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它将带领你走进一个充满温情与智慧的文学世界,让你在阅读中获得慰藉,获得启迪,获得对生活更深刻的理解与热爱。 这是一次与文学大师的对话,一次与人性的深度交流,一次对生命最真挚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柳鸣九2018年全新修订版”这个标识特别敏感。通常情况下,这种经过反复打磨和更新的版本,意味着译者在多年研究和教学经验积累后,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成熟和深刻。我期待看到译者在遣词造句上是否有更加精准或更贴合当代读者阅读习惯的调整。阅读经典短篇的乐趣在于它的即时性和冲击力,一个好的版本能让这些百年以前的文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案头常备的读物,可以随时翻开一两篇,享受那种被精巧布局和深刻洞察所震撼的感觉。这种短小的篇幅,反而需要作者在极有限的空间内完成复杂的情感构建和主题表达,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艺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十九世纪末期欧洲民族主义兴起的学术著作,这让我更加渴望通过文学作品来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都德的笔触总是那么细腻入微,他总能将宏大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入到普通人物的日常命运之中,让人在共鸣中体会到历史的重量。我猜想这次精选的作品,定能涵盖他创作生涯中几个重要的主题阶段。我希望阅读的过程能像一次时空旅行,让我沉浸到那些早已逝去的乡村场景、法德边境的冲突阴影,以及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之中。优质的翻译是实现这种沉浸感的关键,因为文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字本身的美感和力量,不能让翻译的生硬阻碍了与作家的对话。

评分

我对这种精选集有种莫名的偏爱,它就像是浓缩的精华,避免了长篇叙事带来的阅读疲劳,却又能提供足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冲击。都德的作品,特别是他那些关于阿尔萨斯地区的短篇,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故土深沉的眷恋,光是想象一下那种场景,就觉得心头为之一动。我尤其期待这次修订能带来哪些新的理解和注释。毕竟时间在流逝,我们看待历史和文学的视角也在不断变化,一位资深学者的重新审视,或许能为老故事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我希望能从中看到对叙事技巧的精妙分析,以及对人物心理刻画入木三分的解读。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一本好的选集,不仅仅是提供故事,更是一种对写作艺术的深度学习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很吸引人,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学的经典意味。我一直对十九世纪的欧洲文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捕捉时代精神和人性深处的短篇小说。这次终于有机会阅读柳鸣九先生修订的新版本,对他一贯精准而富有洞察力的翻译和解读抱有很高的期待。我记得之前读过他的一些作品评论,那种将文本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下考察的视角,着实令人耳目一新。这套精选集无疑是了解都德这位文学巨匠的绝佳途径,希望它能像一块透镜,清晰地折射出那个特定时代法国社会的风貌,以及那些永恒不变的人类情感——无论是关于战争的创伤,还是乡村生活的淳朴与复杂。能读到权威译本,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意味着在语言的转译过程中,那些微妙的语感和文化内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这对于体会都德文字的韵味至关重要。

评分

作为一个并非专业文学研究者,但我对那种能触动心灵深处的叙事有着不懈的追求。都德的文学地位毋庸置疑,他作品中的人性光辉与时代的局限性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既古典又现代的阅读体验。我希望这本精选集能帮助我系统地梳理他对不同题材的驾驭能力,无论是幽默讽刺还是悲悯情怀,都能一览无余。而且,一本精心编排的选集,其目录的顺序本身就蕴含着编者的深意,是引导读者进入作家世界的地图。我非常期待能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到一些关于勇气、失去与和解的力量,毕竟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给予我们面对生活挑战的内在支撑。

评分

不错的质地,也不知什么时候会拆封

评分

柳鸣九全新修订版

评分

..........

评分

柳鸣九全新修订版

评分

不错的质地,也不知什么时候会拆封

评分

柳鸣九全新修订版

评分

大师作品欣赏作品原文作者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的质地,也不知什么时候会拆封

评分

一次性买了这么多,看完再做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