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三部曲作家范稳代表作
当代文学有关命运与信仰的重要书写
俯瞰大地,守护灵魂的赞美诗
《大地雅歌》:一段信仰拯救爱情、爱情改变命运的传奇
在这个年代许多人的爱情已经没有真正的浪漫了,或者至少没有激情飞扬的浪漫了,但它的确存在过,不是在我们心里,就是在我们的回忆里,不是在我们的身边,就是在遥远的藏地。
——范稳
作者以汉藏结合部地带的康巴藏区多种民族、多元文化、多种信仰的相互交流和碰撞为题材,反映民族和解、文化兼容、信仰并存的历史事实,描述新旧两个时代不同的信仰状态和因信仰而造成的曲折多变的人物命运。在那个大动荡的时代里,所有的人,因为"爱"和"爱"的冲突--宗教之爱和世俗之爱,而互相伤害与被伤害。当和解的那一天到来时,人们才发现要付出一生的代价。
范稳,男,1962年11月生于四川,毕业于西南师大(现西南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云南省作家协会,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批“云岭文艺名家获得者”,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小说创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社员。
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已发表各类题材、体裁的文学作品近600万字,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16部。代表作为反映西藏百年历史的“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其中《水乳大地》已翻译成法文出版,《悲悯大地》翻译成英文出版。另一部反映滇越铁路修筑史的长篇小说《碧色寨》翻译成意大利文出版,《吾血吾土》和《重庆之眼》是其新近出版的反映抗战历史的两部长篇小说。曾获第七、第八、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第八、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第四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等诸多重要文学奖项。
第一部大地
1创世纪003
2伊甸园016
3出谷纪029
4教堂村志040
5托彼特纪047
6列王纪061
7格桑多吉前传071
8往训万民078
9劫梦纪089
10顿珠活佛一书099
11官军行109
12闯入者117
13补赎128
14格桑多吉后传135
15阿墩子志151
16相遇156
17杜伯尔神父一书166
18圣咏176
19顿珠活佛二书186
20杜伯尔神父二书197
21试练204
22宗徒大事录218
23使命232
24光里的灵魂243
25奥古斯丁忏悔录(一)250
26对话258
27杜伯尔神父三书269
28解放274
29杜伯尔神父的福音282
30顿珠活佛三书293
第二部雅歌
31共产主义火车305
32狼女之约314
33奥古斯丁忏悔录(二)322
34康菩土司的哀歌330
35捉放记337
36迷途的羔羊345
37胸膛贴近尘埃351
38“约伯的耐心”360
39运动366
40史蒂文前书378
41浴火385
42菊花397
43守望406
44宝岛姑娘416
45还乡427
46史蒂文的福音439
47罗维神父的福音452
48史蒂文后书460
49奥古斯丁的福音466
50玛丽亚哀歌480
51天国的召唤487
52默示录496
从慢开始,越来越慢508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其结构上的精巧与对称性,那种建筑学般的美感是令人赞叹的。虽然我无法描述具体的叙事线索,但那种内在的逻辑关联和主题的回响,如同乐谱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在不同的篇章中以变奏的形式出现,最终汇聚成一个强有力的整体。它需要的不是简单的“跟随”,而是主动的“参与”和“构建”。读者仿佛被邀请进入一个巨大的迷宫,入口看似清晰,但内部的岔路和回廊却充满了诱惑与陷阱。每当我觉得自己掌握了某个关键点时,作者总能以一种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颠覆我先前的理解。这种持续不断的智力刺激,使得阅读过程充满活力,绝不枯燥。它考验的不仅是理解能力,更是对复杂系统和宏大模式的把握能力,读完后,世界观似乎都被微妙地重塑了一遍。
评分这本书的“气场”非常强大,即便是在我将其合上之后,其中的某些意象或情绪依旧会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像挥之不去的背景音乐。它所描绘的场景,无论背景是自然还是人文的,都带有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仿佛我真的置身于那个时空之中,能感受到空气的温度、泥土的气味,以及人物内心的震颤。这种写实与写意之间游刃有余的平衡,是极其高明的文学技艺的体现。它似乎在告诉我们,即便是最宏大的主题,也必须落实到最微小、最具体的感受之上才能具有真正的力量。阅读体验上,这是一种深沉的、近乎宗教般的体验,它让人对生活中的“平凡”产生敬畏之心,因为在作者的笔下,每一个瞬间都承载着巨大的意义和历史的重量。
评分这本《大地雅歌》的作者显然对人性的幽微之处有着深刻的洞察,尽管我无法深入探讨其具体内容,但从书名和其散发出的某种气质中,我能感受到一种宏大叙事下对个体命运的细腻捕捉。阅读体验上,它给我带来一种久违的、沉浸式的精神漫游感。文字的密度很高,每一句似乎都蕴含着多重意象,初读时或许会感到有些吃力,需要反复咀嚼,但正是这种“慢阅读”的过程,才更显出作品的厚重。它不像某些流行小说那样追求瞬间的感官刺激,而是像一幅需要时间去欣赏的古典油画,光影的变化、人物的微表情,都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特别欣赏它那种近乎史诗般的叙事张力,仿佛作者站在高处俯瞰着时间的河流,将人类的挣扎、希望与幻灭编织成一首宏伟的交响乐。这种“远观”的视角,让读者得以跳脱出日常的琐碎,去思考一些更本质、更永恒的问题,比如存在的意义,或者文明的更迭。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艺术性远高于其易读性,但这正是它价值所在。它拒绝迎合读者,而是要求读者去适应它所建立的独特世界法则。我感受到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那种近乎偏执的对“真实性”的追求——这里的真实并非指客观事实,而是指精神层面的真实,是人性在极端条件下的必然反应。它的叙事节奏是舒缓而又坚决的,如同冰川缓慢而不可阻挡的移动。每次翻阅,我都会发现自己之前错过的细节,那些如同散落在地上的珍珠,只有在特定的光线下才能折射出应有的光芒。它不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提供一个无比精妙的问题,并将这个问题以最美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本书无疑是那种值得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折磨式的愉悦”。我花了比预期长得多的时间来消化其中的某些章节,感觉自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试图理解一个复杂精妙的宇宙模型。它的语言风格极为凝练,常常使用一些看似古老却又极富生命力的词汇,构建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阅读语境。这种陌生感并非源于刻意的晦涩,而是源于作者对语言的极致掌控和创新运用,迫使读者必须调动所有储备的知识和想象力去填补那些“留白”之处。我能感觉到,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方式来书写,探讨的议题必然是沉重而深刻的,绝非茶余饭后的谈资。它更像是一次思想的马拉松,需要读者具备强大的心智耐力和对深度思考的渴望。每一次读完一个段落,我都需要停下来,深深地呼吸一口气,仿佛刚从一场激烈的思想搏斗中脱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