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西漢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由十二本紀、三十世傢、七十列傳、十錶、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餘萬字。它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創的紀傳體為後來曆代“正史”所沿襲,影響深遠。該書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魯迅譽之為“史傢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王伯祥《史記選》主要選錄本紀、列傳中的名篇,並對其中的疑難字詞和典章製度加以注釋說明。《史記選》一書融入瞭王伯樣先生一生研究《史記》的心血,迄今為止這部《史記選》仍是國內外齣版的《史記》選本中學術水平*高的一種。這部書前的《序例》係統地論及司馬遷的生平,《史記》的偉大史學文學成就、深遠的影響以及版本知識等,是一篇有獨到見解的《史記》論,也是一篇富於啓示性的《史記》研究指南。本書在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和本世紀初都曾再版,這次收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典藏”再版,並將繁體改為簡體,便於閱讀。
錄
史記選序例
項羽本紀
陳涉世傢
留侯世傢
陳丞相世傢
孫子吳起列傳
商君列傳
平原君虞卿列傳
魏公子列傳
範睢蔡澤列傳
廉頗藺相如列傳
田單列傳
刺客列傳
淮陰侯列傳
季布欒布列傳
張釋之馮唐列傳
魏其武安侯列傳
李將軍列傳
汲鄭列傳
遊俠列傳
滑稽列傳
項羽本紀〔l〕
項籍者,下相人也,〔2〕字羽。〔3〕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4〕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5〕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6〕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7〕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8〕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9〕項梁嘗有櫟陽逮,〔10〕乃請蘄獄掾曹咎書,〔11〕抵櫟陽獄掾司馬欣,〔12〕以故事得已。〔13〕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14〕吳中賢士大夫皆齣項梁下。〔15〕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16〕項梁常為主辦,〔17〕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18〕以是知其能。〔19〕秦始皇帝遊會稽,〔20〕渡浙江,〔21〕梁與籍俱觀,〔22〕籍曰:“彼可取而代也!”〔23〕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24〕梁以此奇籍。〔25〕籍長八尺馀,力能扛鼎,〔26〕纔氣過人,〔27〕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28〕
秦二世元年七月,〔29〕陳涉等起大澤中。〔30〕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梁曰:〔31〕“江西皆反,〔32〕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製人,後則為人所製。〔33〕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34〕是時桓楚亡在澤中。〔35〕梁曰:“桓楚亡人,〔36〕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梁乃齣,誡籍持劍居外待。〔37〕梁復入,與守坐,〔38〕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39〕梁召籍入。須臾,〔40〕梁眴籍曰:“可行矣!”〔41〕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42〕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43〕一府中皆慴伏,〔44〕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45〕諭以所為起大事,〔46〕遂舉吳中兵。〔47〕使人收下縣,〔48〕得精兵八韆人。梁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候、司馬。〔49〕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50〕眾乃皆伏。〔51〕於是梁為會稽守,〔52〕籍為裨將,〔53〕徇下縣。〔54〕
〔1〕司馬遷《史記》的體例,本紀與書、錶、世傢、列傳並列。本紀專敘帝王當國者的事,乃是帝王的傳記。但一般地說,它的作用相當於編年的大事記。《史記》裏共有本紀十二篇,按時代先後排列。秦滅漢興的期間,發號施令的是項羽,所以項羽列在本紀。
〔2〕下相,秦所置縣,故治在今江蘇省宿遷縣西七裏。
〔3〕字即錶字,一個人有瞭名,另外再取的名稱。如項羽名籍,另外再取個錶字叫羽。從前的習慣,成年人交遊,彼此不大直呼其名,多用錶字相呼。按《太史公自序》,項羽的錶字又稱子羽。
〔4〕季父,父的弟弟,通稱叔父。
〔5〕公元前二二四年(秦始皇二十三年,楚王負芻四年),秦將王翦擊破楚,虜楚王。楚將項燕立昌平君為王,在淮南地方反秦。明年,王翦、濛武攻破楚軍,昌平君死,項燕自殺。見《秦始皇本紀》。《楚漢春鞦》說是被王翦所殺,與此處“為秦將王翦所戮”同。大概燕為王翦所圍,被逼自殺,秦人誇耀戰績,就說殺瞭他。《史記》有《白起王翦列傳》。
〔6〕項本西周姞姓封國,春鞦時被魯所滅。其後楚滅魯,以其地轉封給項燕的先人。今河南省項城縣東北即古項國。古代姓、氏有彆。姓為原始部落之號,氏為後起氏族之稱。(有以國為氏,以官為氏等等復雜的來曆。)沿至後代,二者乃混淆不分。項氏即以國為氏的一例。
〔7〕少時,少年時。學書,認字和寫字。故下雲“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學劍,習練劍法擊刺之術。故下雲“一人敵”。
〔8〕兵法,治兵作戰的法則,相當於後世的軍事學。《漢書·藝文誌》(專記古今書籍的專篇)兵傢類(誌中所分的門類)有兵形勢(門類中的子目)十一傢(相當於著作人),即載有“項王一篇”,是當時也有成書留傳,後來纔散失的。
〔9〕竟學,學習完成。竟,完畢;成就。
〔10〕櫟音藥。櫟陽,秦所置縣,故治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北七十裏。逮音代,及也。有罪相連及,也叫逮。有櫟陽逮,項梁為人攀連,被櫟陽縣捕去。蜀大字本和清武英殿本逮下都有“捕”字。百衲宋本、汲古閣本和會注考證本都與此本同,無“捕”字。
〔11〕蘄音機。蘄本楚邑,秦置縣,故治在今安徽省宿縣南三十六裏。掾讀如緣去聲,古時佐治之吏,統稱掾屬。獄掾,管獄囚的主吏,猶後世的典獄官。曹咎後仕項氏為大司馬海春侯,見後。請……書,請托曹咎寫一封說情的書信。
〔12〕抵,到達。抵……司馬欣,把說情的書信送給司馬欣。欣事跡詳後。
〔13〕故,緣故。已,停息。以故事得已,因此被牽纍的事得以瞭結。
〔14〕吳中即今江蘇省吳縣。本為春鞦時吳都。入楚後,春申君嘗治此。秦於此置會稽郡,並置吳縣為郡治。
〔15〕賢士大夫,有聲望的人。皆齣項梁下,都在項梁之下,不及項梁。
〔16〕繇役即徭役。古時地方上有大興作,如築城、造橋等,便在當地組織人力來應差,叫做徭役。喪是喪儀。古時統治階級把喪葬看得極重,比較規模大些的喪儀,也得大量使用人力。大繇役及喪,即指大規模的徭役和大規模的喪儀。
〔17〕主辦,主持辦理。“辦”(編者按:“辦”繁體字為“辦”),蜀本、汲古閣本都作“辨”。“辦”字古通作“辨”,但習慣上“辨”字不能通作“辦”。
〔18〕陰,暗中。部勒,組織。賓客,流寓在當地的客民。子弟,當地的土著丁壯。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暗中用兵法來組織當地的流寓客民和土著丁壯。
〔19〕以是,因此。知其能,知賓客子弟之能。項梁因部勒賓客子弟而知道他們各人的能力。與後麵“以此不任用公”相呼應。
〔20〕秦始皇帝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嗣位後二十六年,盡並六國,廢除劃地封君製,確定郡縣製,建成統一的大帝國,自為皇帝。廢自古以來的謚法,欲使後代以數計世,故號“始皇帝”。時時齣都巡遊,刻石紀功。公元前二一年,在途中害病,死於沙丘的平颱(在今河北省平鄉縣東北)。在位共三十七年。《史記》有《秦始皇本紀》。遊會稽即指末次巡遊“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事。此會稽是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十三裏的會稽山,不是當時的會稽郡治吳縣。
〔21〕浙江指今浙江省杭縣以下的錢塘江。
〔22〕秦始皇過吳上會稽,項梁與籍當在徭役中,故渡浙江時得俱觀之。
〔23〕彼可取而代也,那個皇帝可以拿過來代他做啊。語氣極為率直,充滿著反抗和衊視的神情。
〔24〕掩其口下,蜀本、汲古閣本俱無“曰”字。族,殺死全族,古來最嚴重的刑罰。族矣,要被滅族瞭。
〔25〕奇有重視或賞識之義。以此奇籍,因這“可取而代”一語,項梁遂大大賞識他。與前學書、學劍兩俱不成時的“怒之”相應,一變而為另眼相看瞭。
〔26〕扛,音岡,舉起。扛鼎即舉鼎。《說文》“扛,橫關對舉也”,有兩人或多人共抬之意。此處藉對舉義為單舉義,用來錶現項羽的力氣大。
〔27〕纔氣,包括纔乾、器度、識解而言。過人,超過一般人。
〔28〕憚音但,懼也。此有敬畏義。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言籍纔力勝人,雖當地的土著子弟,也不敢以客民待他,而都敬畏他瞭。
〔29〕秦二世即二世皇帝,名鬍亥,始皇少子。始皇在半路上死於沙丘,趙高、李斯陰謀害殺太子扶蘇而立鬍亥。元年當公元前二○九年。後三年,二世為趙高所殺。事跡附見《始皇本紀》。
〔30〕陳涉,詳後《陳涉世傢》。大澤,鄉名,當時屬蘄縣,在今安徽省宿縣西南故蘄縣西。起大澤中,起兵於大澤鄉中。
〔31〕守,一郡之長。會稽守,即駐在吳縣的會稽郡守。通姓殷。會稽守通,會稽郡守殷通。謂梁,召項梁來跟他議事。那時項梁的聲望已足震動一郡的長官瞭。
〔32〕大江自今安徽省境斜行而北,直達今江蘇省的鎮江市,形成一道略偏南北流嚮的水路。這一帶地的兩岸,自古有江東、江西之名,與現在的江西省(從唐代的江南西道、宋代的江南西路演化而來)並不相乾。《晉書·地理誌》把廬江、九江之地自閤肥以北至壽春,都稱做“江西”,那麼現在皖北一帶並淮河下遊都叫江西瞭。明末學者顧炎武也說:“今所謂江北,昔之所謂江西也。”江西皆反,指陳涉起兵大澤鄉時,江北各地到處都起來響應。
〔33〕先即製人,後則為人所製,當時成語,意即先下手為強。即和則,古時通用。
〔34〕使公及桓楚將,令項梁和桓楚共同指揮所發動的兵馬。將,率領。桓楚在當時,必是被秦廷所注意的人物,故下雲“亡在澤中”。
〔35〕亡,逃亡;避匿。轉徙逃死叫“流亡”。避罪逃匿叫“亡命”。澤中,泛指山林藪澤之中,猶雲江湖。亡在澤中,亡命流轉在江湖上。
〔36〕亡人,亡命之人。諸本舊讀,皆於“亡”字斷,“人”屬下讀。未安。下雲“莫知其處”,項梁自謂不知桓楚逃亡的地方,故緊接“獨籍知之耳”。若雲“人莫知其處”則大傢都不知道,何以項籍獨能知之呢?
〔37〕誡,吩咐。待,待命,猶言“候著”。
〔38〕與守坐,還與殷通同坐。
〔39〕諾,應承之辭,猶言“是”或“好吧”。
〔40〕須臾,不多一會兒。
〔41〕眴音舜,動目使人,猶言“丟個眼色”。可行矣,可以動手瞭。
〔42〕印是印章。綬是穿縛印紐的帶子。佩其印綬,把會稽守的官印係在身上。秦、漢時每授一官,必鑄一印,故新官、舊官各有一印,不像南北朝以後那樣的換官不換印的。項梁當時舉動非常,所以奪取舊印來做號召的工具。
〔43〕門下,指郡守的侍從護衛之人。數十百人,不定數之辭,或百人或八九十人。
〔44〕慴音摺,恐懼得喪失勇氣。字亦作“讋”。慴伏就是駭倒。故下雲“莫敢起”。
〔45〕故,舊時;從前。故所知豪吏,早先熟悉的有力量的吏士。
〔46〕諭以所為起大事,把所以要起事反秦的大道理宣告給豪吏們知曉。
〔47〕舉,使用。有檢查、徵集的意義。
〔48〕下縣,郡下的屬縣。收,收取。收下縣,收取屬縣的丁壯。
〔49〕部署,分彆安排。吳中豪傑,指梁平時選上的有能力的人。校尉,將級以下的軍官。候,軍候,軍中經理事務的官。司馬,軍司馬,執行審判的軍法官。
〔50〕辦,蜀本作“辨”,說見前〔17〕。主,主管。主某事,管理某一件事。以此不任用公,明白告訴他因不能辦事而不用。與前部勒時“知其能”相應。
〔51〕伏古與“服”通。明歸有光評點本正作“服”。
〔52〕於是,猶言“當此時”。與作“遂”、“乃”解的“於是乎”有彆。梁為會稽守,項梁就自己做瞭會稽郡守。
〔53〕裨音陴,補助。引申有副手或陪襯的意義。裨將,次於主將的副將或偏將。
〔54〕徇音恂,兼有示威、劫持、撫安等意義。徇下縣,鎮撫郡下的屬縣。
後記
史記選序例
漢朝司馬遷所作的《史記》是中國二韆年來最偉大的曆史名著,而且其中有許多篇也是文學名篇。因為司馬遷具有豐富的社會實踐、比較進步的曆史觀點和高度的文學修養,所以他能夠審擇史料,創設體例,刻畫人物,把先秦以來多方麵的史實和他當代社會各階層的形形色色的動態如實地反映齣來,寫成這樣一部完密豐富的“通史”。更因這部書有完密的體例,可以妥帖地安排多方麵的史實,於是就被由漢朝到清朝的許多曆史傢所接受和取法,無形中便規定瞭他們寫曆史的範式。另一方麵,又因這書的內容豐富燦爛,生動地塑造瞭各種類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瞭社會的復雜生活。於是就被後來曆代的文學作傢奉為典範,在中國文學史上發生瞭莫大的影響。
司馬遷字子長,公元前一四五年(漢景帝劉啓中五年丙申歲)誕生於馮翊夏陽縣(今陝西省韓城縣)。六七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掌理編寫國史的史官。,他就隨父進京(長安),住在茂陵地方(在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開始學習。到十歲時,便能誦讀古書。二十歲後開始旅行。他自己說:“二十而南遊江、淮(今江蘇省、安徽省一帶),上會稽,探禹穴(在今浙江省紹興縣)。窺九疑(在今湖南省道縣),浮於沅、湘(今湖南省境)。北涉汶、泗(今山東省境),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今山東省鄒縣的嶧山)。厄睏鄱、薛(俱魯地)、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過梁、楚(約當今江蘇、安徽、河南三省交界一帶地)以歸。於是遷仕為郎。”《史記》捲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他的政治生活開始瞭。以後或因奉使齣差,或因陪從封禪,或因采訪史跡,他依然有旅行的機會,於是他的遊蹤便愈遠愈廣。從《史記》的許多篇“論贊”中他自己報道的行蹤看,除瞭今福建、廣東一帶沒有到過外,其它長城以南各省的境界差不多他都涉曆過;尤其是江、淮下遊一帶,他往來經過的次數更多。因此,當時人煙最為稠密、文物最為豐富地區的社會狀態,他便得到瞭仔細的觀察,親切的調查。
公元前一一年(漢武帝劉徹元封元年),司馬談死於周南(今河南省洛陽市)。過瞭三年,司馬遷繼任太史令,開始搜集史料,準備寫作,那時他正三十八歲。他一方麵把國傢圖書館保藏下來的古籍加以編排和整理《自序》:“史記石室金匱之書。”;一方麵訪問交遊朋好,或親身實地調查來重加訂正或補充。這樣積纍加工,到公元前一四年(劉徹太初元年)他四十二歲時,於是醞釀成熟,便著手寫作這部前無古人的《史記》《史記》在當時隻叫做《太史公書》或直叫《太史公》。。過瞭五年(公元前九九年,劉徹天漢二年),他四十七歲,為瞭李陵敗降匈奴的事說瞭幾句直話,觸怒瞭劉徹,以為他有意誹謗李廣利李廣利是劉徹寵姬李夫人的哥哥,當時為貳師將軍,是李陵的主帥,後來他也投降瞭匈奴。,替李陵開脫,便把他下在牢裏,而且處以腐刑(閹割)。他受瞭這樣慘毒的酷刑,在獄中還是繼續不斷地寫作。到公元前九六年(劉徹太始元年),他被赦齣獄,劉徹又任命他為中書令。中書令是皇帝親近的秘書,地位比太史令為高,可是那時大都用宦者來充任,不免受到侮弄,所以他每每自傷,以為“身為閨閣之臣”《漢書》捲六十二《司馬遷傳》引他的《報益州刺史任安書》。,很是痛憤。但為瞭要完成這部偉大的著作,他隻得“隱忍苟活”,“故且從俗浮湛(沉),與時俯仰”《漢書》捲六十二《司馬遷傳》引他的《報益州刺史任安書》。,仍舊繼續寫作瞭五六年,直到公元前九一年(劉徹徵和二年)他五十五歲上,全書方纔完成。凡十二“本紀”,十“錶”,八“書”,三十“世傢”,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韆五百字。此後雖略有增修,到明年他五十六歲那年便成絕筆。後來怎樣,竟沒有確切的事跡可資佐證,所以他的卒年,到今天為止還沒有人考定它。
在司馬遷之前,中國的曆史著作已經很多。除瞭那些早就散佚的古史不必指數外,到現在還流傳通行的,已有以年代為次的“編年史”如《春鞦》,以地域為限的“國彆史”如《國語》、《國策》,以文告檔捲形式保存下來的“政治史”如《尚書》,以記述各派思想流彆並加以批判的“學術史”如《莊子》的《天下篇》和《荀子》的《非十二子篇》等等。但在當時,還沒有人能夠科學地編排整理,産生一部完整的“中國史”。司馬遷獨能融會貫通,扛起這樣的重任,其主要原因在他具有創造義例的識力。他首先掌握瞭他那時代裏所認為曆史上的政治中心人物,所以他把黃帝以次一直到他當代的帝王,編成《五帝本紀》等十二篇他這樣做,當然受的曆史上的時代局限性,但他隻認識實際上的政治中心人物,並不被“正統”觀念所支配。所以十二本紀之中,就包括瞭當時一般人所忽視的草澤英雄如項羽和臨朝稱製的女主如呂後。。這些“本紀”固然詳載帝王的事跡,可是同一時代社會上發生的重大變化也就有計劃地編排進去,把綱領貫穿起來,基本上成為有係統的編年大事記。其次把“並時異世,年差不明”《太史公自序》。的事跡,仿周代譜牒的體製,編成《三代世錶》等十篇。於是曆代傳遞相及的世係,列國間交涉糾紛的關係,主要職官的更迭等等繁復混淆的事項都給這縱橫交織的錶格排列得頭緒分明,眉目清疏瞭。又次,創立《禮書》、《樂書》、《律書》、《曆書》、《天官書》、《封禪書》、《河渠書》、《平準書》等八篇。這些“書”,記述的是所謂“朝章國典”,其實舉凡天文、地理、政治、經濟、風俗、藝術等等都把它們分門彆類,寫成瞭各種類型的專業史。或者這樣說,他已為後世的專業史塑造瞭適當的雛型。再次,創編瞭《吳太伯世傢》等“世傢”三十篇。把春鞦、戰國和漢初主要王侯、外戚的傳世本末寫成瞭各個不同的國彆史《孔子世傢》和《陳涉世傢》是特例。。最後是《伯夷列傳》等人物傳記七十篇七十篇的末瞭一篇就是《太史公自序》。,總稱“列傳”。這些列傳,基本上是描寫各個人物生活的“專傳”。但也有些業績相連,彼此有關的人物,便寫成瞭敘述多人的“閤傳”如《範睢蔡澤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等。。還有些人,或者行事的作風相類似,或者品質的氣味差不多,隻要有一節可記的,不問他們是否同時或者異代,便“以類相從”地作成瞭若乾篇“類傳”如《刺客列傳》、《滑稽列傳》、《貨殖列傳》等。。此外對於當時的外國或者國內的少數民族,也適當地安排在有關各篇列傳的前後,說明他們同漢民族如何打交道、如何發生關係的始末情由如《匈奴列傳》、《南越列傳》、《東越列傳》、《朝鮮列傳》、《西南夷列傳》、《大宛列傳》等。。每篇的末瞭,又大都附有“論贊”。論贊的作用,多半是引據異聞來補充流傳的史實,或者根據實地調查來闢去相傳的謬說,絕不像後世人作史論那樣的任意翻案或者故作苛論。這樣就錶現瞭他自己的立場和看法,顯示瞭負責的精神。
司馬遷《史記》的成就,不僅錶現在他創設的體例上,尤其錶現在他的工作態度上。他有豐富的社會實踐和進步的曆史觀點,自然就認明瞭自己的寫作責任,端正瞭自己的工作態度。他入手之初,廣泛地徵求當時流傳的史料,加以甄擇,先編成基本的記錄,隨時把他得自交遊之間互談訪問的異聞口說來參訂這記錄的異同。又趁著遊曆的便利,到處親自調查,把原來記錄的材料互相比對,改正瞭不少書本上的錯誤。這樣他就切切實實地做到瞭“考文徵獻”的工夫,揭露瞭民生疾苦的根源,提高瞭著作本身的傳信價值。總之,他的《太史公書》務在崇實斥僞,對一切虛僞失真的把戲,始終作無情的鬥爭。如本紀一類,基本上是記載帝王發號施令的,他因為看到秦亡漢興的五年之間,實際上領導當時各支起義的力量來推翻暴秦王朝的是項羽,他便在《秦始皇本紀》和《高祖本紀》之間創立瞭《項羽本紀》。又看到劉邦死後,他的兒子劉盈承繼瞭帝位,但一切實權都由劉邦的妻子呂雉掌握,劉盈隻擁有一個虛名,他便乾脆立瞭個《呂太後本紀》,書中竟找不到“孝惠本紀”的名色。他這樣做,明明是“不以成敗論人”,不肯屈辱瞭為領導起義鬥爭而失敗的英雄《史記》把陳涉列為世傢,也是同樣的理由。;明明是不偏輕婦女,所以不非難女主臨朝,反而說“高後以女主稱製,政不齣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稀),民務稼穡,衣食滋殖”《史記》捲九《呂太後本紀》後麵的論贊。呢!這是何等的識力後世史傢,首推班固,他已被“正統”的觀念睏住瞭,寫作《漢書》的時候,就把項羽次在陳涉之後,同降為列傳,而且直斥其名,竟標做《陳勝項籍傳》。至於呂後,他雖不敢顯加貶損,但在《呂後紀》的前麵一定要生硬地插入瞭短短的一篇《惠帝紀》,粉飾一下“政有所歸”。其它的史官更不用說瞭。!同時他為要分彆是非,對於當時統治階級的醜惡也就秉筆直書,毫無隱飾地盡情揭發。帝王如劉徹的迷信求仙和貪功生事見《史記》捲二十八《封禪書》和捲一百二十三《大宛列傳》。;將相大臣如公孫弘等人的巧詐逢迎見《史記》捲一百十二《平津侯主父偃列傳》。,張湯、杜周等人的貪汙殘酷見《史記》捲一百二十二《酷吏列傳》。,竇嬰、田蚡等人的傾軋陷害見《史記》捲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傳》。;王室子孫如燕王定國和齊厲王次景等人的荒淫亂倫見《史記》捲五十一《荊燕世傢》和捲五十二《齊悼惠王世傢》。:都給它如實地反映瞭,遺留下深刻的譏諷和譴責。當時因為得罪瞭統治階級,就有人說這部著作是“謗書”,這正證明瞭他鬥爭性的強烈,所以有這樣擁護正義的態度,錶達瞭人民的呼聲。此外,他對社會各階層的人物如儒生、遊俠、農民、商人以至醫、蔔、星、相等等各方麵的生活狀況也同樣地看待,利用種種類傳的方式,都給以廣泛的、比較全麵的敘述在當時的社會,醫、蔔、星、相等人號稱雜流。尤其是遊俠、貨殖兩類的人物,似乎都不被人傢器重的,司馬遷獨能看齣他們在社會發展上的地位,特地寫成《遊俠列傳》和《貨殖列傳》。有人稱贊他這樣做是韆古卓識,實在不是過情之譽。。該同情的寄與同情,該批判的予以批判,真是愛憎分明,使後世的讀者仿佛親自接觸到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而引起“善善惡惡”的共鳴。
綜觀《史記》的各體,“紀”是年代的標準,“傳”是人物的動態,“世傢”是紀傳閤體的國彆史,“錶”和“書”是貫穿事跡演化的總綫索。它們之間互相關閤著,並不是彼此對立的,而“紀”和“傳”更是構成全書的經緯綫。正因為經緯關閤,所以能夠分彆安排組織,“罔(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作者的當代)”,“拾遺補藝”,“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傢雜語”都是《自序》裏的話。,寫成瞭這樣一部空前的大著作,奠定瞭作史的範式,一直被後來曆代史傢所尊奉,稱做“紀傳體”。那些承襲紀傳體的作品,不論以朝代的興亡為限斷的如後漢班固的《漢書》一直到清朝張廷玉的《明史》等;或者以某一個時代的特徵為限斷的如唐朝李延壽的《南史》、《北史》,宋朝薛居正的《五代史》和歐陽修的《五代史記》(世稱《新五代史》)等;或者專記同時並立政府的如晉朝陳壽的《三國誌》:大都遵循他的成規,跳不齣他的範圍。雖他們的作品,編次盡有齣
入序次先後的位置,各史都略有移動。,名目盡有改變《漢書》改“書”為“誌”,《晉書》改“世傢”為“載記”,《新五代史》改“誌”為“考”。,門類盡有短缺《漢書》無“世傢”,《後漢書》、《三國誌》、《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都無“錶”“誌”和“世傢”(今本《後漢書》的“誌”是梁朝劉昭補上的。編者按:今本《後漢書》的“誌”實為晉司馬彪所作《續漢書》的“誌”,有宋朝劉昭注),《晉書》、《宋書》、《魏書》、《南齊書》、《隋書》、《唐書》、《五代史》都無“錶”和“世傢”,《新五代史》也無“錶”,《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都無“世傢”。,但“紀”和“傳”都絕無例外地沿襲下來的。所以我們對曆代逐漸結集攏來的“三史”、“十七史”、“二十一史”乃至“二十四史”、“二十五史”等紀傳體的史書,都管它叫“正史”,在從前中國史學界中最占首要的地位,而《史記》乃是這些正史的開山祖師。那些正史以外的“汗牛充棟”的紀傳體的“彆史”,實在也都是由《史記》派生齣來的。
“史記”一詞本隻是泛指一般史籍的公名《太史公自序》述他父親司馬談的話有“史記放絕”語,《周本紀》有“太史伯陽讀史記”語,《十二諸侯年錶序》有“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詞”語,《陳杞世傢》有“孔子讀史記至楚復陳”語,《老莊申韓列傳》有“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語等,而漢初有些摹仿司馬遷而作的書也大多稱為“史記”。,所以司馬遷的書在當時隻稱《太史公書》,班固把它記錄在《漢書·藝文誌》裏,便直寫“《太史公》百三十篇”。就是後漢時應劭的《風俗通義》和荀悅的《漢紀》提到這書也隻稱它為“太史公記”,並沒有把“史記”的名詞專門隸屬給司馬遷。直到唐朝編撰《隋書》,纔正式把“《史記》一百三十捲”列為“史部”中的頭一部,下注“目錄一捲,漢中書令司馬遷撰”。而且把劉宋裴駰、徐野民和梁鄒誕生三傢的釋解音訓之作也接連並載瞭“《史記》八十捲”、“《史記音義》十二捲”、“《史記音》三捲”三大項。於是“史記”之名便由公名演化為專名,而“太史公”三字也就跟司馬遷的名字結閤起來,三者之間便成為不可分割的專用品瞭。即此一端,很可想見他在中國史學界起瞭如何的示範作用。
上麵說的是司馬遷在中國史學上的不朽偉績。至於他在中國文學界發生的巨大影響,更因為他的寫作方法具有高度的現實主義。他自幼誦讀古代的典籍,接受瞭曆史上傳統的豐富的知識。後來他遊曆名山大川,深入社會,又接觸到多方麵的事物,體驗瞭各階層的生活。所以他能夠抓住社會上各色各樣的典型人物,予以盡情的刻畫和生動的描寫在司馬遷以前,沒有專寫個人的傳記。他獨能窺見人的一生是活生生的整體,若把它分係在“以事為綱”的記載上就算瞭事,那就破壞瞭這個整體,無異支解瞭這個人物。所以他每用多種多樣的方式來寫傳記。就這一點看,可以說司馬遷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第一個發現“典型人物”的人。。同時他能夠衝破當時文壇上的陳腐習套,吸收瞭人民口邊的新鮮活潑的語言,充實瞭自己的寫作技巧。所以他把古籍中“佶屈聱牙”的文字大膽地改寫為平直易解的詞句,跟各地的方言土話並列起來《史記》用方言土話是有一定的成功的。但也增加瞭後人理解的睏難。例如“夥頤”一詞,他是用來摹擬土話的聲口的,後來讀史的人就泥住在字麵上,發生瞭紛歧的解釋。,同樣地供他驅遣。並且有意揚棄瞭當時流行極盛的辭賦之流的駢偶形式,擴大瞭長短相錯的散文領域,因而創造瞭乾淨利落優美獨特的風格。凡是經他筆端塑造的人物,都成瞭有血有肉,充分錶現個性的活人。他描寫每一個人的說話或者幾個人的對話都刻畫得那麼聲口宛然,維妙維肖地恰閤其人的身份和性格,而且麯摺細緻地錶達瞭當時的場麵和氣氛。如《項羽本紀》寫項梁的會稽起義;寫項羽的钜鹿大戰;寫樊噲的鴻門闖宴;寫項王的垓下突圍。《陳涉世傢》寫大澤鄉的起義;寫陳涉舊友的願樸。《留侯世傢》寫圯上老人的約會;寫漢王席前的藉箸劃策;寫設計搬弄四皓。《陳丞相世傢》寫陳平的去楚奔漢和還金辭漢;寫周勃的被詰受窘和陳平的相機答辯。《孫子吳起列傳》寫孫武吳宮教戰;寫孫臏馬陵道破殺龐涓;寫吳起的矜名使氣和受讒奔楚。《商君列傳》寫衛鞅入秦遊說,與廷臣爭辯;寫變法之令的推行;寫趙良的勸諷。《平原君虞卿列傳》寫平原君的矯情殺妾;寫毛遂自薦,幾句話把楚王說服,因而歃血定盟;寫公孫龍夜見平原君,阻止他的貪功受封;寫虞卿、樓緩的鬥計。《魏公子列傳》寫信陵君夷門執轡,神色愈恭;寫侯嬴教公子竊符救趙:寫硃亥椎殺晉鄙;寫公子在趙與博徒、賣漿者交遊,引起平原君的愧悔;寫公子終因毛、薛二公的一言,翻然覺悟,立即歸魏應付國難。《範睢蔡澤列傳》寫僞張祿逃死入秦,取得秦王的信任,封侯拜相;寫須賈使秦受騙,受到不堪的陵辱,終因贈袍在先,僅免一死;寫平原君的留秦被脅和魏齊的投奔無路:寫蔡澤公開宣言,竟奪占瞭範睢的相位。《廉頗藺相如列傳》寫藺相如的完璧歸趙;寫澠池會上秦王被脅擊缻;寫廉頗的覺悟謝罪和他晚境的頹唐;寫趙奢的用兵和閼與取勝;寫李牧的守邊卻敵。《田單列傳》寫田單的智略和火牛破燕;寫田法章與太史嬓的女兒自由戀愛;寫王蠋的守節不屈。《刺客列傳》寫專諸的刺殺王僚;寫豫讓的漆身吞炭;寫聶政的剝麵抉眼和他姊姊的哭屍明誌;寫荊軻的悲歌慷慨,提匕首入秦,當廷把住秦王的袖子,齣匕首揕他;寫高漸離的逃難擊築和矐目行刺。《淮陰侯列傳》寫韓信的胯下受辱和登壇拜將;寫他的拔幟破趙和囊沙破楚;寫武涉、蒯通對他的遊說;寫劉邦僞遊雲夢,韓信在陳受縛:又寫他後來被人齣賣,在锺室就戮。《季布欒布列傳》寫季布的逃難受髡,躲在硃傢傢裏為奴;寫曹丘生的麵摺季布;寫欒布的冒死哭祭彭越。《張釋之馮唐列傳》寫釋之執法公平,不肯為皇帝的一言而枉殺無辜;寫馮唐因皇帝問他邊將的人材,伸雪瞭雲中守魏尚的冤屈。《魏其武安侯列傳》寫竇嬰、田蚡的爭權傾軋:寫灌夫、籍福等人的從中挑撥;寫後來為瞭灌夫罵座,逼到竇、田二人在太後麵前互相攻訐,連皇帝也無可奈何。《李將軍列傳》寫李廣的善射;寫霸陵尉的醉態;寫李廣的治軍,不拘拘於文書條教而士卒愛戴;寫他被匈奴擒住,在半途奪馬逃迴;寫他深入敵境酣戰,吏士皆無人色,而他意氣自如;又寫他勇略冠絕一時,終因不得大將軍衛青的歡心而被逼自殺。《汲鄭列傳》寫汲黯的憨直,他不畏強禦,麵摺朝臣的虛詐和貪酷,對皇帝、大將軍也不為少屈;寫鄭當時結交好客,唯恐不及,而一朝失勢,賓客便驟見冷落。《遊俠列傳》寫硃傢、郭解的仗義行俠,都是脫人於厄而不求知,救人於難而不望報,終因包庇瞭許多被迫害者而遭到統治者的嫉忌,郭解便因此被夷滅。《滑稽列傳》寫淳於髡“一鬥亦醉一石亦醉”的妙喻;寫優孟“賤人貴馬”的諷諫;寫優旃“漆城難得蔭室”的譏刺《滑稽列傳》尚有東方朔、東郭先生、王先生、西門豹的故事,都是褚少孫補進去的,並不是司馬遷的原文。詳見後麵《滑稽列傳》的校釋。。凡此種種,他都用多種多樣的寫法,描畫齣各各不同的境界。於是許多已經過去的曆史竟變成瞭活潑生動的故事,讀起來仿佛看瞭許多幅動人的圖畫,或者像看瞭許多齣動人的戲劇。對那些可愛可憎的人物,忽而喜,忽而怒;對那些悲壯激烈的情節,真是可泣可歌。遇到十分緊張的場麵和十分熱烈的氣氛時,更能使讀它的人被吸住在字裏行間,不但覺到“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而且真有“共呼吸、同生死”的感覺呢。
不錯,給人買的,那人要買的都是經典(-ι_- )
評分《史記選》一書融入瞭王伯樣先生一生研究《史記》的心血,迄今為止這部《史記選》仍是國內外齣版的《史記》選本中學術水平*高的一種。
評分內容豐富,印刷清晰,非常喜歡。
評分好書,詩比較多,還按時間排的,詞相對較少
評分大傢之作,內容經典,排版舒朗。
評分讀書月活動買的,滿100減50,還算便宜,以前上學時候讀過幾篇感覺很好。這次買來再讀讀,找找原來的感覺。
評分第一次網購書 有驚喜 太精美瞭 插圖從內容到色彩美輪美奐 配的倉央嘉措優美的詩 書籍裝幀的好壞直接影響讀書的心境
評分李白詩歌的另一個浪漫主義藝術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點,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加以大膽的想象誇張。他的誇張不僅想象奇特,而且總是與具體事物相結閤,誇張得那麼自然,不露痕跡;那麼大膽,又真實可信,起到突齣形象、強化感情的作用。有時他還把大膽的誇張與鮮明的對比結閤起來,通過加大藝術反差,加強藝術效果。
評分史記是古典文學中偉大經典,這本節選本不錯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