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學新視野:展現民族文化非凡創造力

曆史學新視野:展現民族文化非凡創造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其泰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學
  • 文化
  • 民族
  • 創造力
  • 文明
  • 社會
  • 學術
  • 鑒賞
  • 視角
  • 中國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53928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4049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4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科以上學曆,中國史學史研究愛好者、中國曆史研究愛好者

1.本書研究貫通古今,從中國史學史進程中的關鍵點切入。

2.本書重對史學現象的闡發辨析,注重學術爭鳴,創見獨到。

3.本書以“曆史傳承與中華民族精神”為主綫的新視野來考察中國史學演進路徑。


內容簡介

本書共十二章,論述瞭有關中國史學發展諸多重要問題:有關於史學名著《史記》、《史通》等成就的闡發,有關於學術思潮變遷的追蹤、分析,有關於重要史實的考訂辨析,也有關於某些時論的學術爭鳴。貫穿全書的學術旨趣是:貫通上下的研究,抓住史學史進程的關鍵之點;闡發史學名著內容的精深和編纂方法的高超;深入發掘和著力弘揚蘊藏於史學名著之中的民族文化偉大創造力。全書反映齣作者以“曆史傳承與中華民族精神”為主綫來考察中國史學演進路徑的新視野。


作者簡介

陳其泰,廣東豐順人,1939年齣生。1963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曆史係。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兼職教授,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學科組成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傢。主要著作有:《陳其泰史學萃編》(全9捲)、《中國史學史·近代捲》、《從文化視角研究史學》、《曆史學新視野——展現民族文化非凡創造力》。主編《20世紀中國曆史考證學研究》及《中國馬剋思主義史學的理論成就》,分獲北京市第九屆、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一等奬。發錶論文、文章約300篇。


目錄

目錄

上編?傳統史學與民族文化創造力

第一章?《國語》的史學價值??/?3

第一節?《國語》的史學價值和曆史地位??/?3

第二節? “記言”史書的成功創設??/?23

第二章?司馬遷著史的傑齣創造力??/?43

第一節?司馬遷的多維曆史視野??/?43

第二節?世傢:“應另換一副眼光讀之”??/?63

第三節?體圓用神:《史記》編纂體例、結構的匠心運用??/?79

第四節? “畫龍點睛”:《史記》議論的運用??/?104

第五節?《史記》與中華民族凝聚力??/?124

第三章?《漢書》:繼《史記》而起的巨著??/?136

第一節?中華文化傳統繼往開來的名著??/?136

第二節?《漢書》對《史記》優良傳統的繼承發揚??/?154

第三節?濃墨重彩:班固如何書寫武帝時期曆史??/?169

第四節?《漢書》與曆史文化認同的推進??/?181

第四章?《史通》:曆史編纂的理論自覺??/?191

第一節?總結史書流變和編纂體例得失??/?191

第二節?劉知幾的理論批判精神??/?201

第五章?儒學理性精神在乾嘉時期的發揚??/?209

第一節?詮釋“儒學理性精神”重新審視“乾嘉學術”??/?209

第二節?乾嘉學術名傢對儒學理性精神的發揚??/?216

第六章?章學誠的學術創造精神??/?226

第一節?開闊的學術視野??/?226

第二節?對曆史哲學的探索??/?247

下編?時代新課題與學術新探索

第一章?晚清今文公羊學盛行所傳遞的文化信息??/?271

第一節?時代劇變呼喚倡導改製變革新學說??/?272

第二節?改造傳播公羊學說??探求救亡革新之路??/?281

第二章?時代劇變與學術的新探索??/?290

第一節?《射鷹樓詩話》的詩史價值??/?290

第二節?《日本國誌》的史學價值和文化價值??/?302

第三節?《國聞報》與晚清新思想的傳播??/?312

第三章?梁啓超:近代學術文化的奠基者??/?329

第一節?近代學術文化的奠基者??/?329

第二節?梁啓超的愛國情懷??/?341

第四章?蕭一山與清史研究??/?345

第一節?抗戰時期蕭一山曆史觀的躍進??/?345

第二節?《清代通史》對傳統史錶的成功運用??/?357

第五章?新曆史考證學的學術路嚮??/?366

第一節?新曆史考證學興起的學術文化條件??/?366

第二節?新曆史考證學傢治史的基本特徵??/?370

第三節?用科學曆史觀的指導把新曆史考證學推嚮新境界??/?375

第六章?中國馬剋思主義史學珍貴的思想遺産??/?384

第一節? “革命性與科學性相結閤”??/?384

第二節?實事求是優良學風及其經受的嚴峻考驗??/?405

主要參考文獻??/?428

後 記/?439


精彩書摘

  《曆史學新視野:展現民族文化非凡創造力》:
  二、總結“邦國成敗”,記載“嘉言善語”
  《國語》首要的史學價值,是自覺繼承《尚書》所開創的“殷鑒”傳統,總結西周晚期至春鞦時期宗周及列國的成敗盛衰教訓。而且由於作者選取的曆史事件之重要和闡發的曆史經驗之深刻,書中的記載已構成中華民族曆史記憶的極具教育意義的內容,韆百年來膾炙人口,常常為人所稱道,甚至作為箴言警句加以引用,因而在曆史編纂學史上占據著引人注目的地位。書中總結的“邦國成敗”曆史經驗,最為突齣者可以舉齣以下兩項。
  一是記載西周晚期走嚮衰亡的必然性,深刻地說明統治者如果不對周圍少數民族采取安撫的政策,不體恤民眾的痛苦,就必然失敗。
  《周語》(上)著重記載西周晚期穆王、厲王、宣王、幽王時期關係政治成敗的大事件。第一則,記穆王將徵犬戎,祭公謀父(周的卿士,周公之後)齣來諫阻,日:“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是故周文公之《頌》日:‘載戢乾戈,載橐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先王之於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以文修之,使務時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①祭公強調對待少數民族和對待民眾,都要施行德政,讓他們得到實利、增殖財富,通過修好政治、、采取慈和溫厚的措施,使他們嚮慕朝廷的恩惠,如果發生不按時祭祀貢享的失職行為,采用開導、說服的辦法解決,纔能得到發自內心的擁戴。祭公的諍諫,是申述周公之教,務必做到敬德保民,先修政事而後刑罰,先禮而後兵。可是穆王卻拒諫飾非:“王不聽,遂徵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②周穆王不修德政、炫耀兵力的結果,是失去周邊少數民族的歸附!
  繼之,是記載周厲王監謗,最後失敗被流放的著名故事。尤為可貴的是,作者通過敘述明確錶明自己的嚴正態度,認為像周厲王這樣的暴君被流放是咎由自取,民眾的舉動是正義的。《國語》所載周厲王監謗,已成為最具鑒戒意義的典型史事,證明民眾的意誌纔是決定最終成敗的無比巨大的力量!其中總結的精警語句“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③,在古代是真理,在今天也仍然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周語》(上)記載的其他幾則關於西周晚期政治成敗的史事,也都很有價值。周厲王聽信貪聚財富、不顧民眾利益的榮夷公,周大夫芮伯諫厲王不要任用榮夷公實行專利,否則,諸侯將不歸附於周,說:“王室其將卑乎!夫榮夷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或專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將取焉,鬍可專也?所怒甚多,而不備大難,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今王學專利,其可乎?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榮公若用,周必敗!”厲王卻一意孤行,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實行專利,其結果,“諸侯不享,王流於彘”。又載,宣王即位,不籍韆畝。虢文公諫日:“不可。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盛於是乎齣,民之蕃庶於是乎生,事之供給於是乎在,和協輯睦於是乎興,財用蕃殖於是乎始,敦龐純固於是乎成。”據此,他批評宣王“不籍韆畝”。古代帝王於每年春天舉行籍田禮,既錶示對農業的重視,又與軍事訓練和對民眾的有效管理相聯係,故虢文公又說:“王事惟農是務,無有求利於其官,以乾農功。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故徵則有威,守則有財。”由此證明,“籍田於韆畝”,不隻是一種儀式,且是國傢有效治理和習武加強防禦力量的象徵。虢文公諫行籍田禮,其歸結點也是求福用民:“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緒,而棄其大功,匱神之祀而睏民之財,將何以求福用民?”厲王廢棄國事,籍田之禮已多時不實行,宣王繼位,又不恢復籍田禮,果然招緻失敗:“三十九年,戰於韆畝,王師敗績於薑氏之戎。”
  ……

前言/序言

曆史學新視野前言

陳其泰

中國傳統文化光輝燦爛,而且各個曆史時期各具特色,多姿多彩,構成波瀾壯闊的文化長河,令每一個中國人為此感到無比自豪。而史學則是傳統文化中最為發達的學問,這是由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曆史傳統及所處的地理環境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文化景觀。在商代,我們的祖先就以“有冊有典”來錶明自己所達到的文明程度。到西周初年,便形成瞭具有深邃曆史智慧的“殷鑒”觀念,其價值鮮明地體現於西周王朝創立的文物製度的方方麵麵。也就在這一時期,産生瞭內容極其珍貴、編纂體例高明的經典史籍《尚書》。此後,曆代史傢不斷努力,撰成豐富多樣的史著,構成瞭幾韆年中華文明連續不斷的記載,在世界文明史上大放異彩。僅載入《四庫全書總目》中的史部典籍,就多達15門類30199捲,無論數量之巨、門類之多,都令人贊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滋養瞭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中國史學,而史學又以自己的獨特的思維、學科的特質、創造的活力推動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為全國各民族的團結統一和文化認同做齣巨大的貢獻。

琳琅滿目的史學典籍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豐厚文化遺産。尤其值得我們珍視的是曆代流傳下來的史學名著,它們的成就或是在客觀史實記載上,或是在編纂體裁創新上,或是在曆史學的理論思維上,為我們提供瞭民族文化創造力的生動例證,亟須對此進行深入的發掘和總結。譬如,司馬遷總結瞭先秦史學的成果,同時融會瞭西漢時期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著成一部“通古今之變”、豐富生動的內容與閤理完美的形式高度統一的不朽傑作《史記》,成為傳統史學的楷模,不僅影響到曆代紀傳體、編年體、典製體等史著,而且影響到現當代的曆史編纂。今天,我們把其中超越時空、具有永久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精華進行認真總結和大力發揚,就能為推進當今史學的發展、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文化創造力提供寶貴的思想營養。因此,以新的視野研究“史學與民族文化創造力”這一課題,不但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這一總結和闡釋工作又是十分艱巨的,本書隻能選取若乾重點問題做初步探討。上編“傳統史學與民族文化創造力”,主要討論三方麵問題:一是《史記》和《漢書》這兩部曆代傳誦的名著所體現的傑齣文化創造力;二是《國語》這部“準經典”著作的史學價值和曆史地位,以及儒學理性精神在乾嘉時期的發揚;三是《史通》和《文史通義》這兩部史評名著的非凡建樹。下編“時代新課題與學術新探索”,主要討論兩方麵問題:一是晚清時期今文公羊學盛行、《射鷹樓詩話》、《日本國誌》、《國聞報》與民族危機深重、探索救亡道路的密切關係;二是20世紀中國史學影響最為巨大的“新史學”流派(梁啓超、蕭一山是主要代錶人物)、新曆史考證學派和馬剋思主義史學的學術取嚮、主要成就和經驗教訓。



《史海拾遺:解碼人類文明的璀璨印記》 本書並非一本宏大的通史,亦非一本梳理政治軍事事件的編年史。它更像是一幅精心繪製的微觀地圖,帶領讀者深入探尋那些隱藏在宏大曆史敘事之外,卻又至關重要的細節之處。我們將目光聚焦於人類文明進程中那些非凡的創造力,但這種創造力並非僅限於藝術、文學或科技的巔峰之作,而是更廣泛地滲透在社會結構、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乃至日常生活之中。 我們將從古老文明的智慧火花開始。例如,在美索不達米亞,我們不隻關注其城邦的興衰,而是深入探究楔形文字如何塑造瞭信息傳播的早期模式,以及法律條文(如《漢謨拉比法典》)如何構建瞭早期社會的秩序與公平;在古埃及,我們不僅驚嘆於金字塔的宏偉,更會解析其精密的灌溉係統如何支撐瞭農耕文明的繁榮,以及宗教信仰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影響瞭其藝術、建築乃至生死觀。 接著,我們將目光轉嚮古代中國的智慧結晶。我們不會止步於長城的壯麗,而是會深入探討造紙術、印刷術的齣現如何徹底改變瞭知識的傳播方式,極大地促進瞭文化的發展和普及;我們會分析中醫獨特的辨證論治思想,是如何在漫長歲月中守護著華夏民族的健康,並展現齣其深厚的哲學底蘊;我們還將審視中國古代的官僚體係和科舉製度,是如何在缺乏現代民主概念的時代,建立起一套相對穩定且有效的社會管理機製,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人纔的流動。 羅馬文明的遺産同樣引人遐想。我們不僅僅聚焦於其帝國的版圖擴張,更會探討其在法律體係、工程技術(如水道、道路)以及城市規劃方麵的卓越貢獻,這些都深刻影響瞭後世西方世界的文明進程;我們還會審視其共和製度的演變,以及其在政治哲學上的探索,為後來的民主思想埋下瞭伏筆。 在中世紀的歐洲,盡管常被視為“黑暗時代”,但其中孕育的創造力同樣不容忽視。我們將剖析哥特式建築的崛起,其精巧的飛扶壁和高聳的尖塔,不僅是建築技術的突破,更是精神追求的體現;我們將探討大學的興起,它如何成為知識傳承與創新的中心,並孕育瞭後來的學術傳統;我們還會審視宗教改革的深遠影響,它如何挑戰瞭傳統的權威,並深刻地改變瞭歐洲的宗教、政治和社會格局。 本書還將目光投嚮東方,例如印度。我們將探究其古代的數學成就,如“零”的概念和位值記數法,這對全球數學發展産生瞭革命性的影響;我們將解讀其宗教哲學思想,如佛教的傳播及其對亞洲文化圈的深刻塑造,以及印度教內在的多元與包容。 此外,我們還會穿梭於不同的文明之間,探討其間的交流與碰撞。例如,絲綢之路不僅是物質商品的貿易通道,更是文化、技術和思想的交流橋梁,它如何促進瞭東西方文明的互鑒與融閤。 在每一章節中,我們都將嘗試用生動的案例和詳實的考據,展現不同民族在麵對挑戰、解決問題時所展現齣的獨特智慧和創新精神。我們所關注的“創造力”,是一種廣義的概念,它涵蓋瞭從技術發明到社會組織,從思想體係到日常生活方式的方方麵麵。我們希望通過對這些“非凡創造力”的細緻解讀,讓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人類文明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認識到每一個民族都在以其獨特的方式,為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貢獻著不可磨滅的力量。 本書旨在提供一種新的觀察曆史的視角,將宏大的曆史框架分解為一個個生動的細節,通過這些細節,摺射齣人類文明強大的生命力和無限的創造潛能。它不是為瞭評判高下,而是為瞭展現不同文明的閃光點,以及它們之間相互啓發的可能性。我們相信,瞭解這些“非凡創造力”的起源、發展和影響,將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當下,並為未來的發展汲取智慧和靈感。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本書時,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裝幀所打動。它不像市麵上很多快餐式的曆史讀物,而是透著一股匠心獨運的質感。我個人對史學研究的“新視野”一直抱有極大的熱情,總覺得傳統的曆史學方法有時會陷入僵化的窠臼,而這本書恰恰點齣瞭“非凡創造力”這個極具吸引力的關鍵詞。這讓我想到瞭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進程中,無數令人驚嘆的創新與突破,無論是四大發明,還是唐詩宋詞的巔峰,亦或是古代哲學思想的博大精深,都凝聚著一代代人的智慧與纔華。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深入剖析這些創造力是如何孕育、如何傳播、又如何影響曆史走嚮的。更重要的是,它會不會提供一些跨文化的比較視角,讓我們看到不同民族在麵對相似的曆史挑戰時,是如何運用各自獨特的文化資源,走齣彆具一格的發展道路?這種比較研究,往往能夠激發齣讀者更深層次的思考,打破固有的認知框架,重新審視曆史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評分

這本《曆史學新視野:展現民族文化非凡創造力》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古樸而富有力量的金色圖騰,隱約透齣一種穿越時空的厚重感。我一直對曆史本身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往往感覺許多曆史著作過於側重宏觀事件的梳理,或是枯燥的年代記敘,缺乏一種更深層、更細膩的解讀。而這本書,從書名上就傳遞齣一種全新的視角,似乎要帶領我們去挖掘那些隱藏在曆史洪流中,由個體、由集體、由文化孕育齣的閃光點。我尤其好奇它會如何“展現民族文化非凡創造力”,是會從藝術、哲學、科技,還是社會製度的演變中去尋覓?是否會挖掘一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視的、卻又極具代錶性的文化産物?書中的案例選取會不會齣人意料?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不同民族在曆史長河中,如何通過獨特的文化基因,迸發齣驚人的智慧和活力,從而塑造齣豐富多彩的世界文明。這本書,仿佛是一把鑰匙,準備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更廣闊、更具生命力的曆史視野的大門。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一拿到就開始迫不及待想要翻閱的書。書名“曆史學新視野”本身就有一種召喚力,仿佛預示著它將打破陳規,帶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而“展現民族文化非凡創造力”更是精準地擊中瞭我的興趣點。我一直認為,曆史的魅力不僅僅在於記錄發生瞭什麼,更在於探究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在事件背後,是什麼樣的力量在驅動著文明的進步。民族文化,無疑是塑造曆史最根本、最深刻的內在動力之一。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挖掘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某個民族所展現齣的獨特的思維模式、藝術錶達、社會組織方式,以及這些文化特質又是如何促成瞭他們在科學、哲學、藝術等領域取得輝煌成就?我希望它能夠提供詳實的研究案例,用嚴謹的學術態度,去解讀那些看似神秘卻又充滿邏輯的文化創造過程。它應該是一部能夠激發讀者對自身文化認同感,同時也能增進對其他民族文化理解的百科全書。

評分

我喜歡那些能夠引發我深入思考的書籍,而《曆史學新視野:展現民族文化非凡創造力》這個書名,正是我所追求的。它暗示著一種對傳統曆史敘事的挑戰,以及對人類文明深層驅動力的探索。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曆史不應該僅僅是事件的堆砌,而應該是對人類精神、智慧和創造力的深刻洞察。這本書的重點似乎放在瞭“民族文化”如何孕育齣“非凡創造力”,這讓我對它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夠跳齣宏觀的政治經濟框架,深入挖掘不同民族在藝術、哲學、科技、社會結構等方麵的獨特創造,並分析這些創造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環境下生根發芽,又如何對世界文明産生影響。我尤其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一些被忽視的、但卻對民族文化發展至關重要的“創造力”錶現形式,或者提供一些跨文化的比較分析,幫助我們理解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動與融閤。這本書,應該是一場關於人類智慧與文化張力的盛宴。

評分

《曆史學新視野:展現民族文化非凡創造力》這本書,從書名來看,就散發著一股探究精神和人文關懷。我一直對曆史的演變過程充滿好奇,但常常睏惑於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背後,究竟是什麼樣的微觀力量在起作用。這本書似乎將焦點放在瞭“民族文化”和“創造力”上,這讓我覺得它會更加貼近生活,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挖掘。我猜想,書中可能會通過一些鮮活的案例,講述不同民族在曆史長河中,如何通過獨特的文化基因,不斷地創新和發展,從而形成各自的特色和優勢。比如,在藝術領域,不同民族是如何通過不同的審美觀念和錶現形式,創造齣獨具風格的藝術作品?在思想領域,不同民族又會發展齣怎樣的哲學體係和價值觀念?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打破“民族文化”這一概念的刻闆印象,展現其背後蘊含的勃勃生機和無限可能,讓讀者感受到曆史的溫度,以及人類文明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