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一    国博藏珍  盛世首推
  1.国博藏3万余件书法碑帖文物中选辑,优中选优。
  2.首次以出版物形式与人民共享。
  3.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先生力荐,并为丛书题签。
  特色二  善本法帖  旧拓之冠
  《史晨碑》《孔宙碑》《多宝塔碑》《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温彦博碑》《道因法师碑》《集王圣教序》为宋拓本,《曹全碑》为明拓本,文徵明《琵琶行》为墨迹本,原碑原帖,实物展示。
  特色三  :书体兼备  临摹佳品
    本辑10册涵盖了汉隶、唐楷、王羲之行书等经典代表作品,既是入门临习必备范本,也是可赏可藏的书法经典。
  特色四  :艺术精神文物价值
  1.  历经名家递藏的宋拓本、明拓本、墨迹本。
  2.  完整呈现名人注释、题跋、笺注、收藏印等丰富的内容,展卷时如晤对先贤。
    特色五 : 专业选编  印装精良 
    1.国博专家学者精选,并撰写导读文字。
  2.专业设计,尽展文物与艺术价值,文雅大方。
  3.大12开呈现,内页采用高档特种纸,封面用纸仿真精印。
  
  
《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史晨碑》《曹全碑》《孔宙碑》《颜真卿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虞恭公温彦博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怀仁集王圣教序》《颜柳白米四家法帖》《文徵明行书琵琶行卷》)将在2018年1月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与读者见面。那秀逸多姿的《曹全碑》、平稳谨严的《颜真卿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刚劲婉润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皆为国博珍藏的宋拓本、明拓本、墨迹本,艺术盛宴,文物国宝。
作为一名深耕古代艺术史的学生,我对国家博物馆的馆藏一直抱有极高的敬意。能够将如此珍贵的法帖资源整理成系统化的出版物,并且聚焦于特定书家和代表作,这种专业性和系统性令人赞叹。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它是他盛期楷书的典范之作,结构严谨,气势恢宏,是学习“颜体”的必由之路。但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宋拓本”这个定位。宋代的翻刻和精拓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好的宋拓本往往能保留原碑的精髓,甚至在某些拓印过程中对笔画的力度和层次感有所强化。我希望这套书在装帧设计上能考虑到学术研究的需求,比如采用大开本,尽可能还原碑文的整体气势,而不是仅仅截取局部来分析。如果能附带详细的考证和版本说明,那就更完美了,这将大大提升其作为学术参考书的价值,而非仅仅是临摹范本。
评分最近在整理自己的书法资料库,发现很多经典的碑帖版本都非常零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很严重。这套《中华宝典》系列,以“国家博物馆藏”为背书,无疑是给这些经典提供了权威的“身份证”。颜真卿的《多宝塔》不同于他后期的某些作品,它的规矩和法度更为森严,是初学者进入颜体的最佳路径。但很多初学者的困惑在于,如何从拓本中分辨出“误刻”和“真迹”的笔法差异。如果这套书在编排上能做一个细致的批注,比如指出哪些地方是宋拓的特点,哪些是原碑的结构,那对于提升学习者的鉴赏能力和辨识力将是无价的。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刻,更是一种知识的二次传递和深化,体现了出版方对书法本体论的深刻理解。
评分这套“中华宝典”系列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尤其是第一辑中收录的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宋拓本,光是想象那个墨痕的深邃和笔法的遒劲,就让人心潮澎湃。我最近一直在研究唐代楷书的演变脉络,颜真卿的碑刻无疑是绕不开的高峰。这本影印本的质量,如果能像宣传的那样,精准还原宋拓的苍劲与细节,那对于我们临摹和研究来说,价值就无法估量了。我尤其关注拓本上那些刀刻的痕迹和墨晕的过渡,这些是判断拓本时代和精良程度的关键。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现代影印本,往往把那种历史的厚重感给磨平了,希望能在这套书里找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古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帖,更像是一扇通往千年之前的文化之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匠心独运的造诣。真期待能赶紧拿到实物,细细品味一下,那份传世墨宝的独特魅力。
评分说实话,我主要关注的是法帖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我练字多年,但总觉得对着电脑屏幕或普通打印的字帖,总少了一股“精气神”。颜真卿的雄浑与内敛,那种“忠义之气”是需要通过墨色和纸张的质感来传达的。这套书如果能做到在视觉上传达出宋拓特有的那种饱满而略带洇化的笔触,对我日常的练习帮助将是巨大的。我个人更倾向于那种能够让我产生“对着古人对话”感觉的法帖。购买这种高精尖的文物影印本,其实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投入和支持。我期望这本书的纸张选择能经得起反复摩挲,油墨不会太亮,能呈现出一种沉稳的历史质感,这样我在临摹时,无论是用毛笔还是硬笔,都能更好地体会到颜真卿笔下的筋骨与血肉。
评分我一直是那种喜欢收藏“大部头”和“系列化”书籍的读者。这套书的系列命名——“中华宝典”,就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期待感。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其书法结构之精妙,笔法之变化多端,足以让我们反复揣摩一生。我非常好奇,在第一辑中,是如何处理这种巨碑的尺幅与装帧的平衡的?如果为了迎合普通书本尺寸而过度缩小,那势必会损失原碑的雄伟气势,这对研究碑学的我们来说是极大的遗憾。我希望他们能采用尽可能接近原作尺寸的影印方式,即使这意味着更高的制作成本和更厚的篇幅。这种对文物原貌的尊重,才是真正体现“宝典”二字的价值所在,也是区分普通字帖与学术性出版物的核心标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