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怪 :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地图中的海洋异兽 [Sea Monsters on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Maps]

海怪 :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地图中的海洋异兽 [Sea Monsters on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Map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切特·凡·杜泽 著,王绍祥 张愉 译
图书标签:
  • 海怪
  • 地图史
  • 中世纪
  • 文艺复兴
  • 海洋学
  • 动物学
  • 奇幻生物
  • 插图
  • 文化史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123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948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未读·探索家
外文名称:Sea Monsters on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Maps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62
字数:1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欧洲中世纪版《山海经》

古地图学家撰写,收录150幅珍贵插图,全彩精装典藏本

古欧洲人朴素天真的世界观,对山川湖海的浪漫想象

历史地图学、博物学、插画艺术的完美结合

百度“未确认生物”吧、机核网专题推荐


★ 囊括10世纪至16世纪末欧洲知名古地图上的海怪图像,跟随作者探索以下有趣的问题:世界上zui早的地图海怪出现在何处?《圣经》中的海怪利维坦是何模样?世界底部的海怪巢穴在哪里?

★ 全彩精装大开本。237mm*257mm大开本,锁线精装,内含大小图片150幅,从原作概览到细节解析不一而足。

★ 博物学爱好者和地图爱好者的zui爱。收录《贝亚图斯世界地图》《慕尼黑世界地图》《赫里福德世界地图》、托勒密《地理学》手稿等著名地图或手稿,并附有海怪细节图展示。

★ 随书附赠1592年版《新法兰西或纽芬兰地图》、奥劳斯·马纽斯1572年版《海图》两大经典古地图海报


内容简介

在中世纪欧洲人眼中,海怪是某种“反自然”之物,是上帝下的很大一盘棋,是宇宙的装饰物,更代表了真实的危险。中世纪地图中的世界常常是一块被海洋环绕的大陆。许多海怪以杂交物种的形态现身其中,比如海狗、海狮、海猪,因为在中世纪的思维中,所有的陆生生物都在海洋中有其镜像。

在本书中,你不仅会看到10世纪至16世纪末欧洲地图上的重要海怪图像,《贝亚图斯世界地图》《赫里福德世界地图》、托勒密《地理学》手稿等著名古地图或手稿,更会跟随作者去探索以下有趣问题:

世界上zui早的地图海怪出现在何处?《圣经》中的海怪利维坦是何模样?大西洋有哪三大海怪?世界底部的海怪巢穴在哪里?……


作者简介

切特·凡·杜泽现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担任国家人文学基金会梅隆研究员,兼任罗切斯特大学为世界各地的文化机构提供多光谱成像的“拉撒路”项目(Lazarus Project)董事会成员。作为一位地图史学家,他尤其热衷于对欧洲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地图中图像和文本资料的考据。他曾多次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约翰·卡特·布朗图书馆及亨廷顿图书馆等机构颁发的研究奖学金。近年著有大英图书馆 2015 年出版的专著《赠予国王的世界:1550 年的皮埃尔·德塞利耶地图》及与伊利亚·迪内斯合著的《世界末日地图:一份 15 世纪手稿中的专题地图与世界的终结》。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插图很美……对地图学、动物学、民俗学、神秘动物学和动物学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会有兴趣一读。——《科学美国人》


本书的特色在于收录了10世纪到16世纪期间所制作的海图中令人惊奇的海怪图像。——《波士顿环球博客精选》


充满了迷人的故事和图片细节,切特·凡·杜泽的这本书兼具娱乐性和学术价值,不仅适合普通读者,对于研究者来说也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无以伦比之佳作:美仑美奂却备受忽视的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传统终于重见天日、再焕异彩。”

——维基·埃伦·绍博,《航海研究杂志》58.4 (2013年12月),第320页


“……在历史制图学领域,作者堪称百科全书式人物。凭借着广博的知识和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哪怕是惊涛骇浪中海怪的些许滑稽之举,他也能带你对比一番,领略一番。”

——马里纳·沃纳,《纽约书评》,2013年12月19日


“切特·凡·迪泽的这本书充满迷人的故事和图片细节,普通读者读之,赞其乐趣无穷,收获满满;学者读之,叹其旁征博引,受益匪浅。”


——亚历山德罗·斯卡菲,《泰晤士报<文学副刊>》,2013年8月30日

“真正的魅力之作。一读之下,读者便脑洞大开:一叶偏舟,几朵浪花,个中究竟隐藏着何等怪兽呢?”

——萨姆·卢埃林,《海洋季刊》11 (2013),第105-106页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地图上的海怪》一定会让你爱不释手:广博的知识,精美的插图,相得益彰,赏心悦目。”

——露丝·沃森,《地球》74(2014),第47-48页



目录

引言

经典的先例

最早出现海怪的中世纪地图:贝亚图斯世界地图

“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创世纪》中的海怪

布林迪西港海怪

一幅虚构的世界地图中的海怪

天花板上的海怪

两张小型世界地图上的巨型海怪

“汪洋大海,空无一物,唯有海怪巢穴”

鲜有海怪的两幅巨型中世纪地图

三海怪鏖战大西洋

图片附录:海怪的危险性

海图中的海怪:巨型章鱼、海妖塞壬、鲨鱼

有钱才会有海怪

介于传说与现实之间的捕鲸业

世界底部的海怪巢穴

巨鲸如山

印度洋中的可怕怪物

海怪怀疑者毛罗修士

图片附录:奇形怪状的海怪

环洋中虚构的海怪

海怪最多的地图

印刷版托勒密著作中的海怪

现存最早的地球仪上的海怪

1507年版《瓦尔德泽米勒地图》与1515年版舍恩那地球仪中的海怪

在鲸背上生火

图片附录:海象的图像演变史

文艺复兴时期的海怪首次亮相

奥劳斯·马纽斯和16世纪最重要的海怪

1541年的梅尔卡托尔地球仪:奥劳斯·马纽斯的影响

乌尔皮乌斯地球仪:先于其时代的海怪

阻隔船只前行的海怪

图片附录:奇珍异兽何其多

从海龙到锯鲛: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收藏的1546年地图

海怪专家存在的证据

飞行龟的奇妙演变史

贾科莫·加斯塔尔迪的折中主义

杰拉尔杜斯·梅尔卡托尔1569年世界大地图

地中海群岛中欢腾的海怪

首部地图集中冰岛四周的海怪

恐怖海怪重现江湖

16世纪末奇幻而又真实的鲸

两只新大陆的海怪

结语

注释


精彩书摘

罗马哲学家、政治家、雄辩家西塞罗(Cicero)曾赋诗一首,虚构了西庇阿将军(Scipio Aemilianus)梦中的情景。诗中写道,西庇阿发现自己身处苍穹之中,俯瞰地球;从两极的寒带到赤道的热带,各种气候带一览无余。约公元400年,安布罗修斯·特奥罗修斯·马克罗比乌斯(Ambrosius Theodosius Macrobius)撰写了《〈西庇阿之梦〉评释》一书。该著作的许多中世纪抄本中皆附有标示地球气候带的世界地图。据我所知,在这些地图中,只有一幅中有海怪,即现藏于莱顿的12世纪世界地图(图

15)。环洋西北部有一只海狗,形象仅是身处于海中之犬,并非混血生物;环洋东北部可见另一生物,颜色已褪去,模糊不清,画的大概是只海熊,然而其形状也仅是熊,而非混血生物。地图中央的赤道海域[上面标有“海洋”(versus oceanus)字样]中还有一条大鱼。看来,这些颇具艺术特色的原始怪物似乎都是艺术家的即兴之作,马克罗比乌斯根本没有提及图中海怪,他所作的其他地图中素来也没有画海怪的传统。

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Bavarian State Library)中有一本杂论集抄本,作于 1180 年左右,集神学、解经、祈祷文与末世论为一体。抄本开篇即是多伊茨的鲁珀特(Rupert of Deutz)的《论祈祷》(On the Divine Offices)选篇,文中作者坚称圣餐的真实性,并配上了五张宇宙示意图。第一张宇宙示意图包含一幅小型的 “T-O 形”世界地图,图中世界为四个同心圆环围绕,同心圆里分别有:四个时代(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四种气质(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四种季节、四种气候,最后是十二种风向。其后为春秋分和夏冬至时期的太阳运行轨道图;下文将详细讨论的带状世界地图; 日月食时太阳、月亮和地球位置的图像。这些插图与旁边的文本及抄本中的其他内容都毫无关联,所以它们的存在着实令人费解。

带状世界地图以独特视角将地球呈现为圆盘状(分为气候带、两极寒带、赤道热带)。图中,身形庞大的蟒蛇怪物缠绕着地球,吞咽着自己的尾部(人称“衔尾蛇”,希腊语称“uroborus”),而且除衔尾蛇之外,海洋之中还有四只人头鱼身鱼尾的混血海洋生物(图 16)。海洋圈之外,天堂的四条河流化身为恶魔,从瓮中倒水到环洋之中。海中的四只海怪为雄性人鱼或雄性塞壬,都长着长长的鼻子,却不尽相同:上方的海怪长着两条后腿却无手臂,而下方的海怪有两条鱼鳍状的腿;左右两边的海怪四肢健全,右边的海怪的腿为鱼鳍状,然而左边的海怪则具有陆生动物的形态。蟒蛇怪物缠绕着人类居住的陆地,用此意象代表《圣经》中的海怪利维坦(Leviathan):12世纪有一本名为《论世界、天地之构造》(De mundi celestis terrestrisque constitutione)的书,其中提及利维坦于外海环绕世界。存于米兰的一份13世纪手稿和存于伦敦的另一份同时期手稿(图 17)中皆有利维坦包围世界的图像,与此图有几分相似。

慕尼黑世界地图中的海怪不仅环绕地球、遏制地球,而且身形庞大,主宰全图:地球气候带的细节信息在庞大海怪的笼罩之下黯然失色。当我们脑海里浮现出《约伯记》41 节中的描述时,此图显得更加恐怖:“据说它会喷火,刀枪不入,能轻易地在海中卷起惊涛骇浪。”


前言/序言

究竟什么是海怪呢?“怪物”这个词原本就很难定义。其实,中世纪作家所做的某些定义是自相矛盾的。古典作家也罢,中世纪作家也罢,如马库斯·科尼利厄斯·弗朗托(Marcus Cornelius Fronto)

(约 100―170)、皮埃尔·伯苏尔(Pierre Bersuire)(约 1290―1362)和约翰·曼德维尔爵士(Sir John Mandeville)(约 1360 年在世), 他们中有很多人给“怪物”下的定义是:在某种程度上“反自然” 之物。而对于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354―430)和塞维利亚的依西多禄(Isidore of Seville)(约 560― 636)而言,“怪物” 乃上帝造万物时有意为之,乃宇宙之点缀,可起警示作用, 可防范原罪。13 世纪作家、神学家、康提姆普雷的托马斯(Thomas of Cantimpré),在其百科全书式著作《物性论》(D e natura rerum)中,专门用了整整两卷的篇幅分别讨论了海怪 [ 第 6 卷《论海怪》(De monstris marinis)] 以及河海中的鱼 [ 第 7 卷《论河海中的鱼》(De piscibus marinis sive fluvialibus)]。在第6卷的开篇部分,他开宗明义地点出了海怪的两大特点:罕见与庞大。但是,他把一些在我们看来很罕见的生物(如海兔)归入了鱼类。在现代人看来,有些大型海洋生物(如鲸、海狮等)尽管并不常见,但还谈不上怪物。然而,它们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看来却是海怪。对此,我们务必了解。就本书而论,所谓海怪就是一种在古典时期、中世纪或是文艺复兴时期被人们视为令人叹为观止且奇形怪状的海洋生物(无论是真实生物, 还是传说中的生物)。

在中世纪地图上,海怪大多为混血生物, 如海狗、海狮、海猪,而且此类生物大多源于古代或中世纪的某种理论,即每一种陆地动物在海洋中均有其对应之物。这一理论在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公元23―79)的著作《博物志》(Natural History)中有所提及。他写道:“……所以, 这种世俗的理念或许是真实的,即自然之任一产物在海洋中均有其对应之物。”古罗马时期的镶嵌画也印证了这一理论,其图案中的混血生物有海羊、海狮、海马等(图 1)。塞维利亚的依西多禄在其作品《词源》(Etymologiae)中提出一个观点,蒂尔伯里的杰瓦斯(Gervase of Tilbury)(约 1150―约 1228)在其《皇帝的游艺》(Recreation for an Emperor)中也重申了同样的观点:“在陆地上,生活在我们中间的生物,从肚脐往上,就其相似度而言,无一不能在英国近海的鱼类中找到。”这种理论后来为我们带来了一大批丰富多样、颇为奇异的海洋生物。直到 16 世纪,这种观点仍有支持者。

本书所探讨的海怪主要出现在两种中世纪地图中。其一为手绘世界地图。这类地图通常以手工勾线或上色,看图者能借此窥见世界地理之概貌,但对于旅行或航海来说则乏善可陈。在世界地图中,世界通常就是海洋环绕着的圆形大陆。手绘世界地图大多袖珍而简明,少数幅面较大,同时附有有关遥远民族和异域生灵的图案和文字。其二为手绘海图,又称“珀托兰海图”(portolan charts)。追根溯源,这类地图是实用的航海工具,有精心描绘的海岸线、标注清晰的海滨城市,但对于内陆地区要么几笔带过,要么概不描绘。然而,绘图者们也会制作更加精美详尽的版本, 再配上不同国家、城市和生灵的图案和文字。这种奢华的地图并没有用于航海,而是由皇宫贵族收藏陈列。除了这两个类别之外,我们还会探讨一种中世纪地图——意大利布林迪西港(Brindisi)略图。手绘世界地图和海图后来皆开始采用印刷技术,但是,由于海图一直都更加实用,也更加精确,所以其受欢迎之程度远非前者所能比拟。新印刷技术大大降低了制图成本,因此世界地图及地区地图也迅速风行于世。需要强调的是:大多数中世纪地图中并无海怪。大多数海图中没有海怪是因为海怪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性元素,除非客户特别委托并另行付费,否则制图师不会刻意添加。这一点我们下文中会另行阐述。手绘世界地图中大多没有海怪,个中原因颇为复杂。此类地图大多为手抄本中的插图,如萨卢斯(Sallust) 的《朱古达战争》(De bello jugurthino)、塞维利亚的依西多禄的《词源》,或高蒂耶尔·德·梅茨(Gautier de Metz)的《世界的图景》(L'image du monde)等, 且大多袖珍简明,根本没有空间画海怪或其他装饰性元素,如城市图景。而在其他情况下,海怪的缺失则原因不明。贝亚图斯的世界地图大多幅面恢宏,囊括各种装饰元素,其中一些中多少有些海洋生物,但在另一些中却找不到海洋生物的踪迹,个中缘由我们不得而知。我们以为一些特制的大型世界地图中理应有海怪,结果却没有,且没有任何说明。我们不知它们为何而作,为谁而作,亦不知画者如何获得酬劳,甚至不确定他们是否能获得酬劳。例如,一幅作于 14 世纪末的世界地图,是雷纳夫·希格登(Ranulf Higden)《编年史》(P olychronicon)的插图,大小为 46 厘米 ×34 厘米 (18 英寸 ×13.4 英寸 ),内容详尽。地图注记众多,多是关于陆上怪物的,却全然没有关于海怪的图像或注记。安德烈亚斯·瓦尔施佩格(Andreas Walsperger)于1448 年所作的大型世界地图(直径为 42.5 厘米或 16.7 英寸)和 15 世纪中叶波吉亚(Borgia)家族所作的世界地图(直径 63 厘米或 24.8 英寸)亦是如此。1542 年,让·罗茨(Jean Rotz)呈献给亨利八世的著作《航海地图集》(Boke of Idrography)中地图的陆地部分有很多精美的插图(指树木、人物、房屋等——编者注),但在海面区域没有任何海怪的文本和图像。据我所知,只有一位制图师曾在他内容详尽的大型世界地图中说明了他不画海怪的原因,那就是制图师毛罗修士(Fra Mauro)。在其著名的世界地图(约 1450 年)中有多则注记,就专门谈到他对所谓精灵鬼怪持怀疑态度。在其他情况下,海怪的缺失则可能是因为制图师的喜好、委托方的要求、时间限制,无现成的海怪地图作参照,或出于其他我们不得而知的原因。

从手绘地图到印刷地图,始于 15 世纪末的生产工艺变革对制图师是否愿意在地图上加入海怪元素产生了深远影响。虽说无论是手绘地图还是印刷地图,制图师都可以在其中加入怪物元素以展示其学识,但就我们所知,对于手绘地图而言,通常是受到委托或出于合同规定,制图师才会在图中画上海怪。而对于印刷地图来说,无论它们只是起装饰性作用,还是确实有科学成分在内,海怪都可以成为一种促销元素,有助于提高销量。也就是说,制图师所得到的经济报酬从过去的提前预支(委托作画)转变为预期的市场利益(销售)。除了经济效益外,一些大型的印刷地图中也有海怪,而其他的则没有,个中原因我们不得而知。制图师对于绘制海怪的想法似乎有时也会改变:

马丁·瓦尔德泽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作于1507 年的、由 12 张纸拼成的世界地图中有若干描述海怪的注记,却没有任何相关图像。与之相反,其作于1516 年的、由 12 张纸拼成的《大航海图》(Carta marina)虽然没有 1507 年版地图的海怪注记,却有两只海怪的图像:其一是形似大象的海象,其二是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King Manuel of Portugal)(1469― 1521)骑着海怪在非洲南端的海面上飞翔的情景。简而言之,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知为何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图中海怪时有时无,但可以肯定的是,海怪是一种特殊的装饰性元素,而且,通常而论,有海怪的地图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奢华绚丽。

我认为,地图中的海怪主要有两种作用。其一, 海怪形象地传递出了文献中有关海怪的记载,标记出了海怪出没的位置,对水手起到了警示作用;其二, 海怪可以作为装饰元素,使世界的形象栩栩如生,虽暗示着海洋的危险,但更强调海洋的生机与生物的缤纷多彩,也彰显制图师的艺术才能。这两种作用固然是兼容并蓄、并行不悖的,但有趣的是,制图师对这两种作用的配比却有天壤之别。例如,中世纪的贝亚图斯式世界地图中的许多海怪就其本质而言是装饰性的,但其中也不乏源于博物志类书籍中记述的海怪形象。《热那亚(Genoese)世界地图》(1457 年)上的印度洋里有四只海怪,其中三只画在那里就是因为文献记载或传统使然。然而,托勒密(Ptolemy)《地理学》(Geography)马德里手绘版(约作于 1460 年)中的海怪纯粹是装饰性的,随机分布,就图像而言,它们的原型来自动物寓言或者插图版百科全书。除此之外,地图上的海怪还有一些特定的作用。譬如,有人认为,奥劳斯·马纽斯(Olaus Magnus)1539 年所作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图》中有为数众多的挪威海海怪, 其旨在恐吓外国渔民,让斯堪的纳维亚渔民独享丰富渔产。如此等等,我们将在下文讨论。



《海怪: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地图中的海洋异兽》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图书,它将我们带入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探索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是如何绘制和理解他们所认知的世界,尤其关注那些隐藏在未知水域中的神秘生物。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图鉴式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地图绘制的艺术、科学、以及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信仰与想象。 这本书将从地图绘制的起源讲起。在古代,地图绘制远非今天的科学测绘,它更多地融合了经验、传说、宗教观念以及对未知的敬畏。中世纪的地图,尤其是“T-O”地图,更是以一种宇宙学和神学的方式来构建世界,将耶路撒冷置于中心,并将已知世界描绘成一个被海水环绕的圆形陆地。在这种世界观下,地图不仅仅是地理的指示,更是宇宙秩序和人类在其中位置的象征。而当人们的目光转向那片广阔无垠、充满未知的大海时,想象力便得以恣意驰骋。 海洋,在那个时代,是人类文明的边界,是通往神秘国度和未知的遥远之地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潜藏着令人心悸的危险。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远洋的每一次航行都充满了风险,每一次归来都可能伴随着关于海怪的传奇。这些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它们往往根植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误读、对未知生物的臆想,以及对神话传说的世代传承。而地图制作者们,作为那个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自然将这些生动的叙述和描绘融入他们的作品之中。 本书将详细探讨中世纪地图中的海怪形象。这些形象往往粗犷而充满象征意义。我们可能会看到巨鲸,它们庞大的身躯足以吞噬船只;盘踞在深海中的巨蛇,其触手能缠绕桅杆;还有形态各异的鱼怪、海豹怪、以及半人半兽的海洋精灵。这些生物的描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海洋力量的理解,它们是自然灾害的化身,是罪恶的象征,也是对人类航海能力的严峻考验。书中将分析这些形象的来源,它们可能受到了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以及地方民间传说的影响。同时,也会考察这些形象在中世纪艺术和文学中的体现,例如《圣经》中的利维坦、北欧的克拉肯等,是如何在中世纪地图上得到视觉化的呈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地理大发现的浪潮席卷而来,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欧洲探险家们勇敢地驶向未知海域,带回了关于新大陆的惊人消息,也带回了无数关于海洋的新鲜见闻。在这个时期,地图绘制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开始向着更加写实和精确的方向发展。然而,即使在科学日益昌明的时代,海怪的形象也并未因此完全消失,而是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地图上。 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图,通常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性。地图制作者们,如Abraham Ortelius、Gerardus Mercator等,不仅是地图的绘制者,更是技艺精湛的艺术家。他们会在地图的空白处,尤其是海洋区域,绘制大量精美的插画,其中就包括各种各样的海怪。这些海怪的形象,往往比中世纪更加生动、复杂,甚至充满了戏剧性。我们可能会看到正在与船只搏斗的巨型章鱼,喷吐着烈焰的海龙,以及在海面上翻腾的巨大海蛇。 本书将深入分析文艺复兴时期海怪形象的多样性和演变。它们可能不再仅仅是纯粹的威胁,而是开始融入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异域风情的想象。一些海怪的描绘,可能借鉴了探险家们从远方带回的奇珍异兽的传说,例如巨大的鱿鱼、奇特的鱼类,甚至是对当地神话生物的转译。此外,这些海怪的描绘,也服务于地图的装饰性和吸引力,它们为原本可能单调的海洋区域增添了色彩和趣味,吸引着读者的目光,激发他们对远方的向往。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将探讨海怪形象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地图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首先,它们是对未知海洋的具象化表达。在当时的认知范围内,海洋的深处是神秘且难以捉摸的,海怪的存在填补了人们对这些未知区域的想象空白。它们是恐惧的象征,提醒着航海者潜在的危险,促使他们更加谨慎。 其次,海怪也是当时人们世界观和宇宙观的体现。中世纪的地图往往带有宗教寓意,海怪可能被视为魔鬼的化身,或者是在挑战上帝创造的秩序。而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学和人文主义的兴起,海怪的象征意义开始发生变化。它们可能代表着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的挑战,也可能是对自然界鬼斧神工的一种赞叹。 再者,海怪形象在地图中也具有重要的信息传递功能。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有时也暗示了特定区域的海况、危险程度,或者存在的传说。例如,在某个海域绘制了大量海怪,可能意味着那个区域的风浪险恶,或者流传着不祥的传说,提醒航海者避而远之。 本书还会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图进行细致的解读,比如一些著名的中世纪地图集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航海图。我们将逐一分析图中的海怪形象,考证其来源、含义,以及在整幅地图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对这些具体例证的剖析,读者将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海怪形象是如何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地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地图绘制的技术发展对海怪形象演变的影响。随着绘制工具的改进和对地理知识的积累,地图的写实度不断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海怪的描绘方式。早期的海怪可能更具象征性和寓言性,而后期则逐渐向着更具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的方向发展,甚至开始出现一些基于早期海洋生物观察的半写实形象。 《海怪: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地图中的海洋异兽》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图的书,它更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探古人的思维方式、他们的想象力、以及他们如何试图理解和描绘他们所生存的那个充满奇迹与未知的世界。通过这些绘制在古老地图上的海洋异兽,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对自然界既敬畏又好奇的复杂情感,以及他们如何用艺术和想象力来填补知识的空白,并最终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这本书将带给读者一次深刻而迷人的文化体验,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遗忘在地图角落的神秘生物,并理解它们在我们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中的独特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厚重的纸张带着一种复古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真的捧着一本从遥远时代穿越而来的探险日志。封面那一幅幅色彩斑斓却又充满奇诡想象的地图拓印,立刻就将人拉进那个充满未知与敬畏的航海时代。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那种深色的背景和精致的插图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使得那些传说中的巨兽仿佛随时要从纸面上跃然而出。光是翻阅这些地图,就能感受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对于广阔海洋的恐惧与好奇心的交织。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或艺术的书,更像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视觉盛宴,对于任何热爱古籍或地图学的朋友来说,光是这份物理上的体验就已经值回票价了。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字体选择既典雅又不失易读性,让人在享受视觉冲击的同时,阅读体验也十分流畅,可见出版方在装帧和印刷上的用心良苦。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历史编年体,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博物学家,系统地梳理和解构了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历史阶段地图制作者们是如何处理“未知海域”的心理投射。我原以为这会是一部枯燥的学术论文集,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笔触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他不仅仅是罗列“这里画了什么怪兽”,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怪兽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下代表了什么——是异教徒的威胁、是航海的禁忌,还是对遥远国度的浪漫想象。这种将地理认知、神话传说与政治意图巧妙地缝合在一起的分析框架,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地图”这个概念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导航工具,而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空白恐惧”的深刻揭示。在那些欧洲人尚未完全绘制的海洋区域,地图制作者们似乎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必须用某种东西去填补那片虚无,否则空白本身似乎比任何凶猛的生物都更令人不安。这种“填充”行为,实际上是人类试图驯服、理解并最终掌控自然力量的一种早期尝试。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那些“海中之蛇”、“独眼巨人”形象背后象征意义的探讨,这些形象在不同时期被用于巩固王权、推广宗教教义,或是单纯为了增加贸易地图的神秘吸引力。它让读者意识到,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看似“迷信”的图画,其实是当时最前沿的知识、信仰与权力交织的产物,具有极高的社会学价值。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那些细微的标注所吸引,那些小小的、几乎难以察觉的拉丁文注释,往往隐藏着最有趣的民间传说或教会的警告。作者在这方面的挖掘功力令人赞叹,他似乎真的走访了世界各地的档案馆,将那些散落在角落里的零星记载,用清晰的逻辑串联起来,构建起一个庞大的“海洋异兽谱系”。比如,他对比了北欧海怪和地中海塞壬的形象演变,揭示了不同文化在面对海洋未知性时,如何发展出截然不同的“恐惧模板”。这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使得全书的视野极其开阔,避免了单一片面的解读,让读者可以从更宏大的视角去审视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过程。

评分

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我原本担心专业术语过多会造成阅读障碍,但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运用了大量富有画面感的描述性语言,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主题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情境。比如,他描述某张十六世纪地图上,一条龙形的生物正在吞噬一艘帆船,其笔触的细腻程度,仿佛能让人闻到海水的咸湿和火药的硝烟味。这种将严肃的学术考证与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完美结合的能力,是这本书区别于其他同类题材的关键所在。它成功地将冷冰冰的史料变成了活生生的历史剧场,让我对那个时代航海家们的勇气与想象力,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评分

印刷精美,很厚实的一本书,很满意

评分

送货快,包装简单,造成下面图片的挤压受伤,不过内容目前没有发现受伤。

评分

最怕空气突然安静,最怕朋友突然的关心。

评分

对这个题材一直很感兴趣

评分

书又皱又湿,包装太差了!哎&hellip;

评分

ヾ(●&acute;&nabla;`●)?哇~

评分

挺好的,正版的,图片精美绝伦!满意度好

评分

京东活动叠加优惠券收入,价格非常优惠,感谢京东。越来越多东西在京东购买了,赶上活动叠加优惠券价格实惠,物流快,服务态度好,售后好,比其他电商好很多。一开始只是买书,现在家用电器也大部分在这里买了。京东的物流越来越给力了,基本隔日达,包装也很满意,感谢京东!

评分

物品不错,物有所值,还会光顾,送货很快,比较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