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怪 :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地圖中的海洋異獸 [Sea Monsters on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Maps]

海怪 :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地圖中的海洋異獸 [Sea Monsters on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Map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切特·凡·杜澤 著,王紹祥 張愉 譯
圖書標籤:
  • 海怪
  • 地圖史
  • 中世紀
  • 文藝復興
  • 海洋學
  • 動物學
  • 奇幻生物
  • 插圖
  • 文化史
  • 藝術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961230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9485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未讀·探索傢
外文名稱:Sea Monsters on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Maps
開本:12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162
字數:10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歐洲中世紀版《山海經》

古地圖學傢撰寫,收錄150幅珍貴插圖,全彩精裝典藏本

古歐洲人樸素天真的世界觀,對山川湖海的浪漫想象

曆史地圖學、博物學、插畫藝術的完美結閤

百度“未確認生物”吧、機核網專題推薦


★ 囊括10世紀至16世紀末歐洲知名古地圖上的海怪圖像,跟隨作者探索以下有趣的問題:世界上zui早的地圖海怪齣現在何處?《聖經》中的海怪利維坦是何模樣?世界底部的海怪巢穴在哪裏?

★ 全彩精裝大開本。237mm*257mm大開本,鎖綫精裝,內含大小圖片150幅,從原作概覽到細節解析不一而足。

★ 博物學愛好者和地圖愛好者的zui愛。收錄《貝亞圖斯世界地圖》《慕尼黑世界地圖》《赫裏福德世界地圖》、托勒密《地理學》手稿等著名地圖或手稿,並附有海怪細節圖展示。

★ 隨書附贈1592年版《新法蘭西或紐芬蘭地圖》、奧勞斯·馬紐斯1572年版《海圖》兩大經典古地圖海報


內容簡介

在中世紀歐洲人眼中,海怪是某種“反自然”之物,是上帝下的很大一盤棋,是宇宙的裝飾物,更代錶瞭真實的危險。中世紀地圖中的世界常常是一塊被海洋環繞的大陸。許多海怪以雜交物種的形態現身其中,比如海狗、海獅、海豬,因為在中世紀的思維中,所有的陸生生物都在海洋中有其鏡像。

在本書中,你不僅會看到10世紀至16世紀末歐洲地圖上的重要海怪圖像,《貝亞圖斯世界地圖》《赫裏福德世界地圖》、托勒密《地理學》手稿等著名古地圖或手稿,更會跟隨作者去探索以下有趣問題:

世界上zui早的地圖海怪齣現在何處?《聖經》中的海怪利維坦是何模樣?大西洋有哪三大海怪?世界底部的海怪巢穴在哪裏?……


作者簡介

切特·凡·杜澤現於美國國會圖書館擔任國傢人文學基金會梅隆研究員,兼任羅切斯特大學為世界各地的文化機構提供多光譜成像的“拉撒路”項目(Lazarus Project)董事會成員。作為一位地圖史學傢,他尤其熱衷於對歐洲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地圖中圖像和文本資料的考據。他曾多次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約翰·卡特·布朗圖書館及亨廷頓圖書館等機構頒發的研究奬學金。近年著有大英圖書館 2015 年齣版的專著《贈予國王的世界:1550 年的皮埃爾·德塞利耶地圖》及與伊利亞·迪內斯閤著的《世界末日地圖:一份 15 世紀手稿中的專題地圖與世界的終結》。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插圖很美……對地圖學、動物學、民俗學、神秘動物學和動物學曆史感興趣的讀者會有興趣一讀。——《科學美國人》


本書的特色在於收錄瞭10世紀到16世紀期間所製作的海圖中令人驚奇的海怪圖像。——《波士頓環球博客精選》


充滿瞭迷人的故事和圖片細節,切特·凡·杜澤的這本書兼具娛樂性和學術價值,不僅適閤普通讀者,對於研究者來說也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無以倫比之佳作:美侖美奐卻備受忽視的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傳統終於重見天日、再煥異彩。”

——維基·埃倫·紹博,《航海研究雜誌》58.4 (2013年12月),第320頁


“……在曆史製圖學領域,作者堪稱百科全書式人物。憑藉著廣博的知識和一絲不苟的鑽研精神,哪怕是驚濤駭浪中海怪的些許滑稽之舉,他也能帶你對比一番,領略一番。”

——馬裏納·沃納,《紐約書評》,2013年12月19日


“切特·凡·迪澤的這本書充滿迷人的故事和圖片細節,普通讀者讀之,贊其樂趣無窮,收獲滿滿;學者讀之,嘆其旁徵博引,受益匪淺。”


——亞曆山德羅·斯卡菲,《泰晤士報<文學副刊>》,2013年8月30日

“真正的魅力之作。一讀之下,讀者便腦洞大開:一葉偏舟,幾朵浪花,個中究竟隱藏著何等怪獸呢?”

——薩姆·盧埃林,《海洋季刊》11 (2013),第105-106頁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地圖上的海怪》一定會讓你愛不釋手:廣博的知識,精美的插圖,相得益彰,賞心悅目。”

——露絲·沃森,《地球》74(2014),第47-48頁



目錄

引言

經典的先例

最早齣現海怪的中世紀地圖:貝亞圖斯世界地圖

“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創世紀》中的海怪

布林迪西港海怪

一幅虛構的世界地圖中的海怪

天花闆上的海怪

兩張小型世界地圖上的巨型海怪

“汪洋大海,空無一物,唯有海怪巢穴”

鮮有海怪的兩幅巨型中世紀地圖

三海怪鏖戰大西洋

圖片附錄:海怪的危險性

海圖中的海怪:巨型章魚、海妖塞壬、鯊魚

有錢纔會有海怪

介於傳說與現實之間的捕鯨業

世界底部的海怪巢穴

巨鯨如山

印度洋中的可怕怪物

海怪懷疑者毛羅修士

圖片附錄:奇形怪狀的海怪

環洋中虛構的海怪

海怪最多的地圖

印刷版托勒密著作中的海怪

現存最早的地球儀上的海怪

1507年版《瓦爾德澤米勒地圖》與1515年版捨恩那地球儀中的海怪

在鯨背上生火

圖片附錄:海象的圖像演變史

文藝復興時期的海怪首次亮相

奧勞斯·馬紐斯和16世紀最重要的海怪

1541年的梅爾卡托爾地球儀:奧勞斯·馬紐斯的影響

烏爾皮烏斯地球儀:先於其時代的海怪

阻隔船隻前行的海怪

圖片附錄:奇珍異獸何其多

從海龍到鋸鮫: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收藏的1546年地圖

海怪專傢存在的證據

飛行龜的奇妙演變史

賈科莫·加斯塔爾迪的摺中主義

傑拉爾杜斯·梅爾卡托爾1569年世界大地圖

地中海群島中歡騰的海怪

首部地圖集中冰島四周的海怪

恐怖海怪重現江湖

16世紀末奇幻而又真實的鯨

兩隻新大陸的海怪

結語

注釋


精彩書摘

羅馬哲學傢、政治傢、雄辯傢西塞羅(Cicero)曾賦詩一首,虛構瞭西庇阿將軍(Scipio Aemilianus)夢中的情景。詩中寫道,西庇阿發現自己身處蒼穹之中,俯瞰地球;從兩極的寒帶到赤道的熱帶,各種氣候帶一覽無餘。約公元400年,安布羅修斯·特奧羅修斯·馬剋羅比烏斯(Ambrosius Theodosius Macrobius)撰寫瞭《〈西庇阿之夢〉評釋》一書。該著作的許多中世紀抄本中皆附有標示地球氣候帶的世界地圖。據我所知,在這些地圖中,隻有一幅中有海怪,即現藏於萊頓的12世紀世界地圖(圖

15)。環洋西北部有一隻海狗,形象僅是身處於海中之犬,並非混血生物;環洋東北部可見另一生物,顔色已褪去,模糊不清,畫的大概是隻海熊,然而其形狀也僅是熊,而非混血生物。地圖中央的赤道海域[上麵標有“海洋”(versus oceanus)字樣]中還有一條大魚。看來,這些頗具藝術特色的原始怪物似乎都是藝術傢的即興之作,馬剋羅比烏斯根本沒有提及圖中海怪,他所作的其他地圖中素來也沒有畫海怪的傳統。

德國慕尼黑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Bavarian State Library)中有一本雜論集抄本,作於 1180 年左右,集神學、解經、祈禱文與末世論為一體。抄本開篇即是多伊茨的魯珀特(Rupert of Deutz)的《論祈禱》(On the Divine Offices)選篇,文中作者堅稱聖餐的真實性,並配上瞭五張宇宙示意圖。第一張宇宙示意圖包含一幅小型的 “T-O 形”世界地圖,圖中世界為四個同心圓環圍繞,同心圓裏分彆有:四個時代(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四種氣質(多血質、黏液質、膽汁質、抑鬱質)、四種季節、四種氣候,最後是十二種風嚮。其後為春鞦分和夏鼕至時期的太陽運行軌道圖;下文將詳細討論的帶狀世界地圖; 日月食時太陽、月亮和地球位置的圖像。這些插圖與旁邊的文本及抄本中的其他內容都毫無關聯,所以它們的存在著實令人費解。

帶狀世界地圖以獨特視角將地球呈現為圓盤狀(分為氣候帶、兩極寒帶、赤道熱帶)。圖中,身形龐大的蟒蛇怪物纏繞著地球,吞咽著自己的尾部(人稱“銜尾蛇”,希臘語稱“uroborus”),而且除銜尾蛇之外,海洋之中還有四隻人頭魚身魚尾的混血海洋生物(圖 16)。海洋圈之外,天堂的四條河流化身為惡魔,從甕中倒水到環洋之中。海中的四隻海怪為雄性人魚或雄性塞壬,都長著長長的鼻子,卻不盡相同:上方的海怪長著兩條後腿卻無手臂,而下方的海怪有兩條魚鰭狀的腿;左右兩邊的海怪四肢健全,右邊的海怪的腿為魚鰭狀,然而左邊的海怪則具有陸生動物的形態。蟒蛇怪物纏繞著人類居住的陸地,用此意象代錶《聖經》中的海怪利維坦(Leviathan):12世紀有一本名為《論世界、天地之構造》(De mundi celestis terrestrisque constitutione)的書,其中提及利維坦於外海環繞世界。存於米蘭的一份13世紀手稿和存於倫敦的另一份同時期手稿(圖 17)中皆有利維坦包圍世界的圖像,與此圖有幾分相似。

慕尼黑世界地圖中的海怪不僅環繞地球、遏製地球,而且身形龐大,主宰全圖:地球氣候帶的細節信息在龐大海怪的籠罩之下黯然失色。當我們腦海裏浮現齣《約伯記》41 節中的描述時,此圖顯得更加恐怖:“據說它會噴火,刀槍不入,能輕易地在海中捲起驚濤駭浪。”


前言/序言

究竟什麼是海怪呢?“怪物”這個詞原本就很難定義。其實,中世紀作傢所做的某些定義是自相矛盾的。古典作傢也罷,中世紀作傢也罷,如馬庫斯·科尼利厄斯·弗朗托(Marcus Cornelius Fronto)

(約 100―170)、皮埃爾·伯蘇爾(Pierre Bersuire)(約 1290―1362)和約翰·曼德維爾爵士(Sir John Mandeville)(約 1360 年在世), 他們中有很多人給“怪物”下的定義是:在某種程度上“反自然” 之物。而對於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354―430)和塞維利亞的依西多祿(Isidore of Seville)(約 560― 636)而言,“怪物” 乃上帝造萬物時有意為之,乃宇宙之點綴,可起警示作用, 可防範原罪。13 世紀作傢、神學傢、康提姆普雷的托馬斯(Thomas of Cantimpré),在其百科全書式著作《物性論》(D e natura rerum)中,專門用瞭整整兩捲的篇幅分彆討論瞭海怪 [ 第 6 捲《論海怪》(De monstris marinis)] 以及河海中的魚 [ 第 7 捲《論河海中的魚》(De piscibus marinis sive fluvialibus)]。在第6捲的開篇部分,他開宗明義地點齣瞭海怪的兩大特點:罕見與龐大。但是,他把一些在我們看來很罕見的生物(如海兔)歸入瞭魚類。在現代人看來,有些大型海洋生物(如鯨、海獅等)盡管並不常見,但還談不上怪物。然而,它們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看來卻是海怪。對此,我們務必瞭解。就本書而論,所謂海怪就是一種在古典時期、中世紀或是文藝復興時期被人們視為令人嘆為觀止且奇形怪狀的海洋生物(無論是真實生物, 還是傳說中的生物)。

在中世紀地圖上,海怪大多為混血生物, 如海狗、海獅、海豬,而且此類生物大多源於古代或中世紀的某種理論,即每一種陸地動物在海洋中均有其對應之物。這一理論在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公元23―79)的著作《博物誌》(Natural History)中有所提及。他寫道:“……所以, 這種世俗的理念或許是真實的,即自然之任一産物在海洋中均有其對應之物。”古羅馬時期的鑲嵌畫也印證瞭這一理論,其圖案中的混血生物有海羊、海獅、海馬等(圖 1)。塞維利亞的依西多祿在其作品《詞源》(Etymologiae)中提齣一個觀點,蒂爾伯裏的傑瓦斯(Gervase of Tilbury)(約 1150―約 1228)在其《皇帝的遊藝》(Recreation for an Emperor)中也重申瞭同樣的觀點:“在陸地上,生活在我們中間的生物,從肚臍往上,就其相似度而言,無一不能在英國近海的魚類中找到。”這種理論後來為我們帶來瞭一大批豐富多樣、頗為奇異的海洋生物。直到 16 世紀,這種觀點仍有支持者。

本書所探討的海怪主要齣現在兩種中世紀地圖中。其一為手繪世界地圖。這類地圖通常以手工勾綫或上色,看圖者能藉此窺見世界地理之概貌,但對於旅行或航海來說則乏善可陳。在世界地圖中,世界通常就是海洋環繞著的圓形大陸。手繪世界地圖大多袖珍而簡明,少數幅麵較大,同時附有有關遙遠民族和異域生靈的圖案和文字。其二為手繪海圖,又稱“珀托蘭海圖”(portolan charts)。追根溯源,這類地圖是實用的航海工具,有精心描繪的海岸綫、標注清晰的海濱城市,但對於內陸地區要麼幾筆帶過,要麼概不描繪。然而,繪圖者們也會製作更加精美詳盡的版本, 再配上不同國傢、城市和生靈的圖案和文字。這種奢華的地圖並沒有用於航海,而是由皇宮貴族收藏陳列。除瞭這兩個類彆之外,我們還會探討一種中世紀地圖——意大利布林迪西港(Brindisi)略圖。手繪世界地圖和海圖後來皆開始采用印刷技術,但是,由於海圖一直都更加實用,也更加精確,所以其受歡迎之程度遠非前者所能比擬。新印刷技術大大降低瞭製圖成本,因此世界地圖及地區地圖也迅速風行於世。需要強調的是:大多數中世紀地圖中並無海怪。大多數海圖中沒有海怪是因為海怪隻是一種可有可無的裝飾性元素,除非客戶特彆委托並另行付費,否則製圖師不會刻意添加。這一點我們下文中會另行闡述。手繪世界地圖中大多沒有海怪,個中原因頗為復雜。此類地圖大多為手抄本中的插圖,如薩盧斯(Sallust) 的《硃古達戰爭》(De bello jugurthino)、塞維利亞的依西多祿的《詞源》,或高蒂耶爾·德·梅茨(Gautier de Metz)的《世界的圖景》(L'image du monde)等, 且大多袖珍簡明,根本沒有空間畫海怪或其他裝飾性元素,如城市圖景。而在其他情況下,海怪的缺失則原因不明。貝亞圖斯的世界地圖大多幅麵恢宏,囊括各種裝飾元素,其中一些中多少有些海洋生物,但在另一些中卻找不到海洋生物的蹤跡,個中緣由我們不得而知。我們以為一些特製的大型世界地圖中理應有海怪,結果卻沒有,且沒有任何說明。我們不知它們為何而作,為誰而作,亦不知畫者如何獲得酬勞,甚至不確定他們是否能獲得酬勞。例如,一幅作於 14 世紀末的世界地圖,是雷納夫·希格登(Ranulf Higden)《編年史》(P olychronicon)的插圖,大小為 46 厘米 ×34 厘米 (18 英寸 ×13.4 英寸 ),內容詳盡。地圖注記眾多,多是關於陸上怪物的,卻全然沒有關於海怪的圖像或注記。安德烈亞斯·瓦爾施佩格(Andreas Walsperger)於1448 年所作的大型世界地圖(直徑為 42.5 厘米或 16.7 英寸)和 15 世紀中葉波吉亞(Borgia)傢族所作的世界地圖(直徑 63 厘米或 24.8 英寸)亦是如此。1542 年,讓·羅茨(Jean Rotz)呈獻給亨利八世的著作《航海地圖集》(Boke of Idrography)中地圖的陸地部分有很多精美的插圖(指樹木、人物、房屋等——編者注),但在海麵區域沒有任何海怪的文本和圖像。據我所知,隻有一位製圖師曾在他內容詳盡的大型世界地圖中說明瞭他不畫海怪的原因,那就是製圖師毛羅修士(Fra Mauro)。在其著名的世界地圖(約 1450 年)中有多則注記,就專門談到他對所謂精靈鬼怪持懷疑態度。在其他情況下,海怪的缺失則可能是因為製圖師的喜好、委托方的要求、時間限製,無現成的海怪地圖作參照,或齣於其他我們不得而知的原因。

從手繪地圖到印刷地圖,始於 15 世紀末的生産工藝變革對製圖師是否願意在地圖上加入海怪元素産生瞭深遠影響。雖說無論是手繪地圖還是印刷地圖,製圖師都可以在其中加入怪物元素以展示其學識,但就我們所知,對於手繪地圖而言,通常是受到委托或齣於閤同規定,製圖師纔會在圖中畫上海怪。而對於印刷地圖來說,無論它們隻是起裝飾性作用,還是確實有科學成分在內,海怪都可以成為一種促銷元素,有助於提高銷量。也就是說,製圖師所得到的經濟報酬從過去的提前預支(委托作畫)轉變為預期的市場利益(銷售)。除瞭經濟效益外,一些大型的印刷地圖中也有海怪,而其他的則沒有,個中原因我們不得而知。製圖師對於繪製海怪的想法似乎有時也會改變:

馬丁·瓦爾德澤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作於1507 年的、由 12 張紙拼成的世界地圖中有若乾描述海怪的注記,卻沒有任何相關圖像。與之相反,其作於1516 年的、由 12 張紙拼成的《大航海圖》(Carta marina)雖然沒有 1507 年版地圖的海怪注記,卻有兩隻海怪的圖像:其一是形似大象的海象,其二是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King Manuel of Portugal)(1469― 1521)騎著海怪在非洲南端的海麵上飛翔的情景。簡而言之,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知為何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地圖中海怪時有時無,但可以肯定的是,海怪是一種特殊的裝飾性元素,而且,通常而論,有海怪的地圖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奢華絢麗。

我認為,地圖中的海怪主要有兩種作用。其一, 海怪形象地傳遞齣瞭文獻中有關海怪的記載,標記齣瞭海怪齣沒的位置,對水手起到瞭警示作用;其二, 海怪可以作為裝飾元素,使世界的形象栩栩如生,雖暗示著海洋的危險,但更強調海洋的生機與生物的繽紛多彩,也彰顯製圖師的藝術纔能。這兩種作用固然是兼容並蓄、並行不悖的,但有趣的是,製圖師對這兩種作用的配比卻有天壤之彆。例如,中世紀的貝亞圖斯式世界地圖中的許多海怪就其本質而言是裝飾性的,但其中也不乏源於博物誌類書籍中記述的海怪形象。《熱那亞(Genoese)世界地圖》(1457 年)上的印度洋裏有四隻海怪,其中三隻畫在那裏就是因為文獻記載或傳統使然。然而,托勒密(Ptolemy)《地理學》(Geography)馬德裏手繪版(約作於 1460 年)中的海怪純粹是裝飾性的,隨機分布,就圖像而言,它們的原型來自動物寓言或者插圖版百科全書。除此之外,地圖上的海怪還有一些特定的作用。譬如,有人認為,奧勞斯·馬紐斯(Olaus Magnus)1539 年所作的《斯堪的納維亞地圖》中有為數眾多的挪威海海怪, 其旨在恐嚇外國漁民,讓斯堪的納維亞漁民獨享豐富漁産。如此等等,我們將在下文討論。



《海怪: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地圖中的海洋異獸》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圖書,它將我們帶入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探索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是如何繪製和理解他們所認知的世界,尤其關注那些隱藏在未知水域中的神秘生物。這本書並非僅僅是圖鑒式的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地圖繪製的藝術、科學、以及當時社會文化背景下的信仰與想象。 這本書將從地圖繪製的起源講起。在古代,地圖繪製遠非今天的科學測繪,它更多地融閤瞭經驗、傳說、宗教觀念以及對未知的敬畏。中世紀的地圖,尤其是“T-O”地圖,更是以一種宇宙學和神學的方式來構建世界,將耶路撒冷置於中心,並將已知世界描繪成一個被海水環繞的圓形陸地。在這種世界觀下,地圖不僅僅是地理的指示,更是宇宙秩序和人類在其中位置的象徵。而當人們的目光轉嚮那片廣闊無垠、充滿未知的大海時,想象力便得以恣意馳騁。 海洋,在那個時代,是人類文明的邊界,是通往神秘國度和未知的遙遠之地的重要通道,同時也潛藏著令人心悸的危險。航海技術尚不發達,遠洋的每一次航行都充滿瞭風險,每一次歸來都可能伴隨著關於海怪的傳奇。這些傳說,並非空穴來風,它們往往根植於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誤讀、對未知生物的臆想,以及對神話傳說的世代傳承。而地圖製作者們,作為那個時代信息傳播的重要媒介,自然將這些生動的敘述和描繪融入他們的作品之中。 本書將詳細探討中世紀地圖中的海怪形象。這些形象往往粗獷而充滿象徵意義。我們可能會看到巨鯨,它們龐大的身軀足以吞噬船隻;盤踞在深海中的巨蛇,其觸手能纏繞桅杆;還有形態各異的魚怪、海豹怪、以及半人半獸的海洋精靈。這些生物的描繪,反映瞭當時人們對海洋力量的理解,它們是自然災害的化身,是罪惡的象徵,也是對人類航海能力的嚴峻考驗。書中將分析這些形象的來源,它們可能受到瞭古希臘羅馬神話、聖經故事、以及地方民間傳說的影響。同時,也會考察這些形象在中世紀藝術和文學中的體現,例如《聖經》中的利維坦、北歐的剋拉肯等,是如何在中世紀地圖上得到視覺化的呈現。 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入文藝復興時期,地理大發現的浪潮席捲而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開始發生深刻的變化。歐洲探險傢們勇敢地駛嚮未知海域,帶迴瞭關於新大陸的驚人消息,也帶迴瞭無數關於海洋的新鮮見聞。在這個時期,地圖繪製技術有瞭顯著的進步,開始嚮著更加寫實和精確的方嚮發展。然而,即使在科學日益昌明的時代,海怪的形象也並未因此完全消失,而是以一種新的姿態齣現在地圖上。 文藝復興時期的地圖,通常更加注重細節和裝飾性。地圖製作者們,如Abraham Ortelius、Gerardus Mercator等,不僅是地圖的繪製者,更是技藝精湛的藝術傢。他們會在地圖的空白處,尤其是海洋區域,繪製大量精美的插畫,其中就包括各種各樣的海怪。這些海怪的形象,往往比中世紀更加生動、復雜,甚至充滿瞭戲劇性。我們可能會看到正在與船隻搏鬥的巨型章魚,噴吐著烈焰的海龍,以及在海麵上翻騰的巨大海蛇。 本書將深入分析文藝復興時期海怪形象的多樣性和演變。它們可能不再僅僅是純粹的威脅,而是開始融入瞭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對異域風情的想象。一些海怪的描繪,可能藉鑒瞭探險傢們從遠方帶迴的奇珍異獸的傳說,例如巨大的魷魚、奇特的魚類,甚至是對當地神話生物的轉譯。此外,這些海怪的描繪,也服務於地圖的裝飾性和吸引力,它們為原本可能單調的海洋區域增添瞭色彩和趣味,吸引著讀者的目光,激發他們對遠方的嚮往。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將探討海怪形象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地圖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首先,它們是對未知海洋的具象化錶達。在當時的認知範圍內,海洋的深處是神秘且難以捉摸的,海怪的存在填補瞭人們對這些未知區域的想象空白。它們是恐懼的象徵,提醒著航海者潛在的危險,促使他們更加謹慎。 其次,海怪也是當時人們世界觀和宇宙觀的體現。中世紀的地圖往往帶有宗教寓意,海怪可能被視為魔鬼的化身,或者是在挑戰上帝創造的秩序。而文藝復興時期,隨著科學和人文主義的興起,海怪的象徵意義開始發生變化。它們可能代錶著人類在徵服自然過程中的挑戰,也可能是對自然界鬼斧神工的一種贊嘆。 再者,海怪形象在地圖中也具有重要的信息傳遞功能。它們不僅僅是裝飾,有時也暗示瞭特定區域的海況、危險程度,或者存在的傳說。例如,在某個海域繪製瞭大量海怪,可能意味著那個區域的風浪險惡,或者流傳著不祥的傳說,提醒航海者避而遠之。 本書還會對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地圖進行細緻的解讀,比如一些著名的中世紀地圖集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航海圖。我們將逐一分析圖中的海怪形象,考證其來源、含義,以及在整幅地圖中所處的位置和作用。通過對這些具體例證的剖析,讀者將能更直觀地感受到海怪形象是如何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地圖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此外,本書還將觸及地圖繪製的技術發展對海怪形象演變的影響。隨著繪製工具的改進和對地理知識的積纍,地圖的寫實度不斷提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瞭海怪的描繪方式。早期的海怪可能更具象徵性和寓言性,而後期則逐漸嚮著更具視覺衝擊力和想象力的方嚮發展,甚至開始齣現一些基於早期海洋生物觀察的半寫實形象。 《海怪: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地圖中的海洋異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地圖的書,它更是一扇窗口,讓我們得以窺探古人的思維方式、他們的想象力、以及他們如何試圖理解和描繪他們所生存的那個充滿奇跡與未知的世界。通過這些繪製在古老地圖上的海洋異獸,我們可以感受到人類對自然界既敬畏又好奇的復雜情感,以及他們如何用藝術和想象力來填補知識的空白,並最終塑造瞭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這本書將帶給讀者一次深刻而迷人的文化體驗,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被遺忘在地圖角落的神秘生物,並理解它們在我們人類曆史和文化發展中的獨特地位。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非專業人士,我原本擔心專業術語過多會造成閱讀障礙,但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運用瞭大量富有畫麵感的描述性語言,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主題的讀者也能輕鬆進入情境。比如,他描述某張十六世紀地圖上,一條龍形的生物正在吞噬一艘帆船,其筆觸的細膩程度,仿佛能讓人聞到海水的鹹濕和火藥的硝煙味。這種將嚴肅的學術考證與引人入勝的故事敘述完美結閤的能力,是這本書區彆於其他同類題材的關鍵所在。它成功地將冷冰冰的史料變成瞭活生生的曆史劇場,讓我對那個時代航海傢們的勇氣與想象力,産生瞭由衷的敬佩。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空白恐懼”的深刻揭示。在那些歐洲人尚未完全繪製的海洋區域,地圖製作者們似乎有一種強烈的衝動,必須用某種東西去填補那片虛無,否則空白本身似乎比任何凶猛的生物都更令人不安。這種“填充”行為,實際上是人類試圖馴服、理解並最終掌控自然力量的一種早期嘗試。我特彆欣賞作者對那些“海中之蛇”、“獨眼巨人”形象背後象徵意義的探討,這些形象在不同時期被用於鞏固王權、推廣宗教教義,或是單純為瞭增加貿易地圖的神秘吸引力。它讓讀者意識到,我們今天看到的那些看似“迷信”的圖畫,其實是當時最前沿的知識、信仰與權力交織的産物,具有極高的社會學價值。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角度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傳統的曆史編年體,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博物學傢,係統地梳理和解構瞭不同地理區域、不同曆史階段地圖製作者們是如何處理“未知海域”的心理投射。我原以為這會是一部枯燥的學術論文集,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筆觸充滿瞭生動的畫麵感。他不僅僅是羅列“這裏畫瞭什麼怪獸”,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怪獸在當時的社會文化語境下代錶瞭什麼——是異教徒的威脅、是航海的禁忌,還是對遙遠國度的浪漫想象。這種將地理認知、神話傳說與政治意圖巧妙地縫閤在一起的分析框架,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地圖”這個概念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導航工具,而成為瞭一個時代的精神肖像。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那些細微的標注所吸引,那些小小的、幾乎難以察覺的拉丁文注釋,往往隱藏著最有趣的民間傳說或教會的警告。作者在這方麵的挖掘功力令人贊嘆,他似乎真的走訪瞭世界各地的檔案館,將那些散落在角落裏的零星記載,用清晰的邏輯串聯起來,構建起一個龐大的“海洋異獸譜係”。比如,他對比瞭北歐海怪和地中海塞壬的形象演變,揭示瞭不同文化在麵對海洋未知性時,如何發展齣截然不同的“恐懼模闆”。這種跨文化的比較研究,使得全書的視野極其開闊,避免瞭單一片麵的解讀,讓讀者可以從更宏大的視角去審視人類認知邊界的拓展過程。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厚重的紙張帶著一種復古的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真的捧著一本從遙遠時代穿越而來的探險日誌。封麵那一幅幅色彩斑斕卻又充滿奇詭想象的地圖拓印,立刻就將人拉進那個充滿未知與敬畏的航海時代。我特彆喜歡它內頁的排版,那種深色的背景和精緻的插圖形成瞭強烈的視覺對比,使得那些傳說中的巨獸仿佛隨時要從紙麵上躍然而齣。光是翻閱這些地圖,就能感受到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對於廣闊海洋的恐懼與好奇心的交織。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或藝術的書,更像是一個精心策劃的視覺盛宴,對於任何熱愛古籍或地圖學的朋友來說,光是這份物理上的體驗就已經值迴票價瞭。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字體選擇既典雅又不失易讀性,讓人在享受視覺衝擊的同時,閱讀體驗也十分流暢,可見齣版方在裝幀和印刷上的用心良苦。

評分

超喜歡這套書,裝幀精美啊,內容很豐富,藝術感超強。在做活動的時候下手真的是太劃算瞭,跟寶寶一起學習成長,果殼帶我見識大世界

評分

編的挺好的。但同時買的 《布封:鳥的世界》更漂亮。

評分

書不錯,但是包裝的不好,邊角都蹭黑瞭。

評分

最怕空氣突然安靜,最怕朋友突然的關心。

評分

京東活動入手的書非常閤適,希望京東活動越來越多!

評分

孩子喜歡看的書 挺有意思的 京準達發貨速度很NB

評分

非常大的兩個開本、包裝運輸近乎完美、沒一點損害、沒次成都站和我們片區的小哥送的東西都十分完好、謝謝

評分

東西不錯,快遞也很給力,贊一個

評分

很不錯的書,包裝也可以,物流速度很快,值得一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