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廢物汙染防治理論與技術

危險廢物汙染防治理論與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金惠等 著
圖書標籤:
  • 危險廢物
  • 汙染防治
  • 環境工程
  • 環境科學
  • 廢物處理
  • 環境技術
  • 生態環境
  • 汙染控製
  • 環境監測
  • 固體廢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64917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075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作者以長期從事危險廢物管理實踐和科研教學的成果積纍為基礎,藉鑒他人研究成果,完成瞭《危險廢物汙染防治理論與技術》。《危險廢物汙染防治理論與技術》以生命周期的全過程管理為主綫,闡述瞭危險廢物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過程管理:從危險廢物的産生、分類到汙染防治、綜閤利用、處理處置,以及最終的安全填埋。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危險廢物概述 1
第一節 危險廢物的定義及特性 1
一、危險廢物定義 1
二、曆史溯源 2
三、危險廢物特性 3
第二節 危險廢物的産生及分類 8
一、危險廢物産生 8
二、危險廢物分類 11
第三節 危險廢物對環境的汙染 13
一、危險廢物的危害特性 13
二、部分危險廢物特性及危害 14
第四節 危險廢物職業安全與健康 16
一、安全措施 16
二、危險廢物的安全標誌 21
三、標簽上的危險用語 22
四、標簽上的安全用語 23
思考題 24
第二章 國際危險廢物管理政策與法規 25
第一節 控製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 25
一、《巴塞爾公約》提齣背景 25
二、《巴塞爾公約》主要內容 26
第二節 關於廢物和化學品的國際公約 40
一、《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 40
二、《香港國際安全與無害環境拆船公約》 41
三、《關於汞的水俁公約》 42
四、《倫敦傾廢公約》 43
思考題 44
第三章 國傢或地區危險廢物管理政策與法規 45
第一節 美國的危險廢物管理 45
一、美國危險廢物管理法規 45
二、美國危險廢物管理體製 47
三、美國危險廢物産生者管理 50
第二節 歐洲的危險廢物管理 51
一、歐盟危險廢物管理概述 51
二、典型歐盟國傢危險廢物管理實踐 53
第三節 日本的危險廢物管理 56
一、日本危險廢物的分類 56
二、日本危險廢物管理法規 57
三、日本危險廢物管理體製 58
第四節 中國的危險廢物管理 59
一、中國危險廢物管理法規 59
二、中國危險廢物管理體製 62
思考題 65
第四章 危險廢物采樣及鑒彆 66
第一節 危險廢物的采樣和分析 66
一、危險廢物的采樣 66
二、危險廢物的分析 70
第二節 危險廢物鑒彆 71
一、國外危險廢物鑒彆 71
二、中國危險廢物鑒彆 73
思考題 79
第五章 危險廢物汙染預防 80
第一節 概述 80
第二節 運營能力的提升 80
一、減量化程序 81
二、員工參與 82
三、材料流通 82
四、預防物料損失 82
五、廢物隔離 83
六、成本統計核算 83
七、生産調度計劃 83
第三節 生産技術的改造 83
一、生産工藝改進 83
二、設備/裝置改進 84
三、操作條件改進 85
四、生産過程自動化 85
第四節 原料輸入的控製 85
一、總量控製 85
二、物料純化 86
三、物料替代 86
四、物料稀釋 86
第五節 産品的改進 86
思考題 87
第六章 危險廢物設施建設與運營 88
第一節 危險廢物設施的種類與功能 88
一、迴收利用設施 88
二、處理設施 90
三、處置設施 91
四、協同處置設施 92
五、綜閤處理設施 92
六、其他處置設施 93
第二節 危險廢物設施的規劃選址 95
一、設施的規劃 95
二、設施的選址方法 96
三、設施的選址要求 96
第三節 危險廢物設施的環境風險評價 97
一、環境影響評價 97
二、環境風險評價 98
三、設施的環境風險評價 98
第四節 危險廢物設施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製 104
一、可行性研究報告 104
二、可行性研究報告編製大綱 105
第五節 設施的運營管理與監測 106
一、設施運營管理 106
二、設施的監測 108
思考題 108
第七章 危險廢物資源化利用 109
第一節 危險廢物交換 109
一、概述 109
二、廢物交換定義及類型 110
三、廢物交換流程及創新迴收模式 110
四、廢物交換係統 112
第二節 有價物質迴收 114
一、危險廢物有價物質迴收原則 114
二、危險廢物有價物質迴收方法 114
第三節 危險廢物綜閤利用 124
一、概述 124
二、含鉻廢渣的綜閤利用 124
三、廢催化劑的綜閤利用 125
四、廢酸液的綜閤利用 127
五、廢堿液的綜閤利用 128
六、廢電路闆的綜閤利用 128
第四節 水泥窯協同處置 130
一、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簡述 131
二、危險廢物水泥窯協同處置 131
三、危險廢物在水泥生産中的利用途徑 133
四、國外水泥窯協同處置應用現狀 134
五、國內水泥窯協同處置應用現狀 135
六、水泥窯協同處置標準體係 137
思考題 138
第八章 危險廢物處理技術 139
第一節 物理處理技術 139
一、壓實 139
二、破碎/分選 139
三、固化 141
四、沉降 141
五、增稠 142
六、萃取 143
七、蒸餾 143
第二節 化學處理技術 144
一、沉澱及絮凝 144
二、化學氧化 145
三、化學還原 151
四、中和 151
五、油水分離 152
六、溶劑/燃料迴收 153
第三節 生物處理技術 153
一、典型有機汙染物的生物降解 153
二、典型重金屬汙染物的生物處理 155
思考題 156
第九章 危險廢物焚燒處置技術 157
第一節 危險廢物焚燒處置 157
一、概述 157
二、焚燒機理 158
三、焚燒反應 159
第二節 危險廢物焚燒處置理論 159
一、燃燒 159
二、氣體 162
第三節 危險廢物焚燒預處理及配伍 162
一、危險廢物焚燒預處理 163
二、危險廢物焚燒配伍 163
第四節 危險廢物焚燒設備 164
一、概述 164
二、迴轉窯焚燒爐 165
三、爐排焚燒爐 168
四、流化床焚燒爐 170
五、液體注射焚燒爐 171
六、其他焚燒設備 174
第五節 危險廢物焚燒工藝 174
一、焚燒工藝簡介 174
二、焚燒控製要求 175
第六節 焚燒煙氣處理和熱迴收 175
一、熱量利用 175
二、尾氣處理 177
三、排放監測 180
思考題 180
第十章 危險廢物填埋處置技術 182
第一節 危險廢物填埋場規劃與選址 182
一、填埋場規劃 182
二、填埋場選址 182
第二節 危險廢物填埋場 186
一、填埋場類型 186
二、填埋場構造 187
三、填埋場組成 187
四、填埋場容量 187
第三節 危險廢物填埋預處理技術 187
一、基本概念 188
二、物理化學過程 188
三、固化/穩定化技術 189
第四節 填埋場防滲層和滲濾液收集係統 194
一、填埋場防滲層係統 194
二、填埋場滲濾液控製係統 198
第五節 填埋場覆蓋係統 200
一、覆蓋係統的設計 200
二、覆蓋係統的性能 201
第六節 填埋場氣體的産生與控製 201
一、填埋場氣體組成 201
二、填埋場氣體産生 201
三、填埋場氣體控製係統 203
四、填埋場氣體處理係統 206
第七節 封場及環境監測 207
一、封場和封場後所要考慮的問題 207
二、封場和封場後規範 208
三、環境監測 208
思考題 209
第十一章 危險廢物環境風險評價與管理 210
第一節 危險廢物環境風險評價 210
一、危險廢物環境風險評價方法 210
二、危險廢物環境風險評價程序 211
第二節 危險廢物環境風險管理 220
一、風險應急措施 220
二、焚燒爐事故風險及應急防範措施 221
三、二英汙染風險分析及預防/應急措施 222
四、有毒有害物質泄漏風險及應急防範措施 223
五、填埋場滲濾液汙染風險及應急防範措施 223
六、潰壩風險防範措施 223
第三節 石化企業風險評價 224
一、石油化工項目環境風險評價總體要求 224
二、石油化工項目環境風險評價內容 224
思考題 226
第十二章 汙染場地修復 227
第一節 汙染場地環境調查 227
一、場地調查原則 227
二、場地調查內容 228
三、場地調查計劃 230
四、樣品采集與測試 231
第二節 汙染場地的風險評價 233
一、危害識彆 233
二、暴露評估 235
三、毒性評估 237
四、風險錶徵 238
五、修復建議目標值的確定 242
第三節 汙染場地的修復 246
一、汙染場地修復原則 246
二、汙染場地修復步驟 247
第四節 汙染場地修復技術 251
一、化學處理方法 251
二、物理分離技術 252
三、固化/穩定化技術 254
四、高溫處理技術 255
五、微生物修復技術 257
思考題 258
參考文獻 260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生態係統健康評估與可持續管理實踐》的圖書簡介,內容力求詳實,絕不涉及您提到的“危險廢物汙染防治理論與技術”相關信息。 --- 圖書簡介:《生態係統健康評估與可持續管理實踐》 導論:復雜性、關鍵性與評估範式的變革 在人類世的背景下,生態係統的服務功能正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銳減、土地利用的劇烈轉變,都迫使我們重新審視人地關係的本質。《生態係統健康評估與可持續管理實踐》正是基於這一時代命題而撰寫的一部深度專業著作。本書超越瞭傳統的物種保護或單一環境要素監測的局限,旨在構建一個係統化、多尺度的生態係統健康(Ecosystem Health, EH)評估框架,並將其轉化為可操作、可實施的可持續管理策略。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一個“健康”的生態係統,不僅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係統,更是具備高度韌性(Resilience)、適應性(Adaptability)和功能完整性(Functional Integrity)的動態平衡體。 全書結構分為四個邏輯遞進的部分:理論基石與概念辨析、多指標集成評估方法、案例應用與區域實踐、以及未來挑戰與管理前沿。 --- 第一部分:理論基石與概念辨析 (Foundations and Conceptual Clarity)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生態係統健康”這一復雜概念的演變曆程,並確立瞭本書評估工作的哲學和科學基礎。 1.1 生態係統健康的哲學溯源與多維定義 我們首先追溯瞭生態健康觀在生態學、環境科學乃至社會經濟學領域的交叉點。本書擯棄瞭“靜態完美”的理想化定義,采納瞭以過程、活力與自組織能力為核心的動態健康模型。我們詳細討論瞭從巴爾的(Baltar)的“活力-結構-功能”模型到霍爾姆(Holm)的“生態完整性”模型的演進,並提齣瞭一個適用於跨尺度分析的“生物物理-社會經濟耦閤健康指數”(BPSE-HI)的初步構想。 1.2 韌性理論在健康評估中的核心地位 韌性(Resilience)被視為生態係統抵抗乾擾、維持基本結構和功能的能力。本章詳細闡述瞭生態係統的閾值(Thresholds)、轉換點(Tipping Points)及其與健康狀態的關係。我們引入瞭基於網絡理論的復雜係統模型,用以量化係統在麵對衝擊(如極端天氣事件或入侵物種爆發)時,其內部連接強度和信息流失的程度。這為評估係統的“潛在風險”而非僅是“當前狀態”提供瞭科學依據。 1.3 尺度效應與跨尺度評估的挑戰 生態係統健康的評估極度依賴於觀察的尺度(空間尺度與時間尺度)。本書批判性地分析瞭不同尺度的評估指標如何相互影響,並討論瞭尺度轉換函數(Scaling Functions)在集成遙感數據與地麵調查數據中的應用潛力。特彆關注瞭“尺度幻覺”問題——即在不同尺度上得齣相互矛盾的健康結論的風險。 --- 第二部分:多指標集成評估方法 (Integrated Assessment Methodologies) 本部分是本書的技術核心,詳細介紹瞭一套用於構建和應用生態健康評估指標體係(Ecosystem Health Indicator Systems, EHIS)的實用工具和方法論。 2.1 生物多樣性與功能指標的量化 評估體係超越瞭傳統的物種豐富度(Alpha, Beta多樣性),強調功能多樣性(Functional Diversity)的重要性。我們詳細介紹瞭: 生態係統功能指標(EFIs)的構建: 如淨初級生産力(NPP)的波動性、營養物質循環的速率與效率(C/N/P比率的動態穩定)。 生物指示物種的選擇與權重分配: 重點關注對環境敏感度高、且能反映係統整體健康狀態的指示物種群落結構。 2.2 生態係統服務價值與壓力因子分析 健康評估必須整閤對人類福祉的貢獻。本章闡述瞭如何將生態係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 ES)的供給能力納入健康指數的衡量。 壓力因子(Drivers)的量化: 識彆並量化主要的脅迫因子,如土地破碎化指數(LFI)、水文擾動指數(HDI)以及特定汙染負荷的纍積效應。 壓力-狀態-響應(PSR)模型的深化應用: 構建多層級的PSR模型,用於追蹤管理乾預措施對生態係統狀態(Status)的反饋效應。 2.3 數據驅動的集成與決策支持係統 為解決多源異構數據集成問題,本書重點介紹瞭現代數據科學工具的應用: 多準則決策分析(MCDA): 如層次分析法(AHP)和TOPSIS法,用於確定指標間的相對權重,確保評估結果的客觀性。 機器學習在異常檢測中的應用: 利用時間序列分析和深度學習模型,自動識彆偏離基綫健康狀態的早期信號,實現對係統崩潰的預警監測。 --- 第三部分:案例應用與區域實踐 (Case Studies and Regional Implementation) 本部分通過全球不同地理和生態背景下的實際案例,展示評估框架的普適性和局限性。 3.1 森林生態係統健康:從單一物種保護到碳匯韌性 以北美溫帶森林和東南亞熱帶雨林為例,分析瞭不同乾擾模式(如蟲害、火災、皆伐)對森林健康的影響路徑。強調瞭在管理中如何平衡生物量積纍與結構復雜性這兩個經常相互衝突的目標。案例著重展示瞭如何利用激光雷達(LiDAR)數據來量化林冠結構健康度。 3.2 水體生態係統:河流連通性與沉積物健康指數 聚焦於大型河流流域(如歐洲多瑙河流域的案例),討論瞭水壩和堤防工程對河流生態連續性的破壞。本書提齣瞭一個包含水文自由度、河流形態指數與底棲生物群落結構的綜閤水生態健康評分體係。此體係成功應用於評估生態修復工程的長期效益。 3.3 農業景觀與人居環境的健康耦閤 探討瞭如何將農業生産係統視為一種特殊的、高度人工乾預的生態係統。案例分析瞭高強度農業區土壤健康(有機質含量、微生物活性)與周邊自然棲息地健康之間的生態梯度關聯,提齣瞭“生態服務網格化管理”的概念,以期在糧食安全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之間找到動態平衡點。 --- 第四部分:未來挑戰與可持續管理前沿 (Future Directions and Management Frontiers) 最後一部分展望瞭生態係統健康評估領域的前沿研究方嚮,並探討瞭如何將科學發現轉化為有效的政策工具。 4.1 氣候變化下的適應性管理策略 氣候變化是當前生態係統健康麵臨的最主要威脅。本章探討瞭氣候情景模擬如何指導管理決策。重點討論瞭“基於生態係統的適應性管理”(EBA)——即通過增強係統本身的自然適應能力(如增加遺傳多樣性、維護功能冗餘)來應對不確定性的策略,而非僅依賴於外部工程乾預。 4.2 社會生態係統(SES)的整閤與治理 現代生態管理無法脫離人類社會活動。本書強調瞭將社會經濟因素(如社區參與度、政策穩定性、市場激勵機製)納入健康評估的必要性。討論瞭“共同治理”(Co-governance)模式在維護生態係統健康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參與式科學(Participatory Science)提高評估和管理方案的社會接受度。 4.3 評估指標的標準化、數字化與政策轉化 為實現國際間的交流與閤作,本書呼籲建立全球統一的生態係統健康監測標準(盡管具體指標會因地製宜)。最後,本書提供瞭清晰的路綫圖,指導科研成果如何有效轉化為國傢或區域層麵的環境法規和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的監測指標,確保評估工作的最終目標——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 本書麵嚮對象: 生態學、環境科學、地理信息科學、資源管理等領域的科研人員、政府環境管理部門的決策者、以及從事生態保護與修復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它不僅是一本理論參考書,更是一本麵嚮實踐、注重可操作性的工具手冊。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吸引力,藍綠色調的背景,上麵是醒目的白色字體,給人一種專業而沉靜的感覺。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厚實且光滑,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我之前對“危險廢物”這個概念一直停留在大概的認知層麵,比如知道一些工廠産生的廢料需要特殊處理,但具體到“防治理論與技術”,就顯得有些模糊瞭。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對這個領域深度瞭解的渴望。我特彆期待書中能詳細介紹不同種類危險廢物的界定標準,以及它們對環境和人體可能造成的長期影響,畢竟“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同時,我也想知道,在理論層麵,目前國際上和國內有哪些主流的防治理念和指導原則,這些理論是如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演進的?例如,循環經濟、綠色化學等概念在危險廢物防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這些前沿理論,並給齣清晰的解釋?我對這部分內容非常好奇,希望它能為我建立起一個紮實的理論基礎。

評分

從目錄上看,這本書的內容似乎涵蓋瞭危險廢物從産生到最終處置的全生命周期。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是,在一些特殊的工業場景下,危險廢物是如何産生的,以及針對這些特定場景,有哪些定製化的防治方案?例如,電子廢物的處理,醫療廢物的無害化處理,以及化工、冶金、礦山等行業産生的危險廢物的特性和處理難點。書中是否會分析不同行業危險廢物的主要來源、性質特點,並針對性地提齣相應的汙染防治技術和管理對策?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體的行業案例分析,通過這些案例,能夠更直觀地理解理論知識是如何應用於實際生産中的。此外,我對危險廢物最終處置場地的選址、設計、運行和環境影響評估等方麵的內容也充滿期待。如何確保這些處置設施的安全可靠,並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這本書是否會提供相關的技術指導和實踐經驗?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首先被其中的圖錶和案例吸引瞭。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每一個章節,但從目錄和一些配圖來看,內容應該是非常詳實的。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實際操作層麵的技術應用。比如,書中是否會詳細講解各種危險廢物收集、貯存、運輸過程中需要遵循的安全規範和技術要點?對於那些難以處理的特定危險廢物,比如高毒性化學品廢液、放射性廢物等,書中會介紹哪些先進的處理技術?我希望能夠看到諸如高溫焚燒、化學穩定化/固化、生物修復等技術方法的原理、工藝流程、優缺點以及適用範圍的詳細介紹。此外,我還對廢物減量化和資源化技術很感興趣。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如何通過工藝改進、源頭控製等方式,最大程度地減少危險廢物的産生量?或者,對於已經産生的危險廢物,是否有成熟的技術可以將其轉化為有用的資源?這些實際的技術細節,是我最想從這本書中汲取的知識。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結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文字清晰,邏輯性強。我更關注的是政策法規和管理體係方麵的內容。畢竟,危險廢物汙染防治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它涉及到法律、經濟、社會等多個層麵。我希望書中能夠對我國現行的危險廢物管理法律法規體係進行一個全麵的梳理和解讀,比如《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及其相關的實施細則,以及各地的具體管理規定。這對於理解和實踐危險廢物管理至關重要。同時,書中是否會探討建立健全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體係的有效途徑?例如,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對危險廢物的追蹤和管理?如何建立有效的風險評估和應急預案體係?我也很想知道,在國際層麵,有哪些成功的危險廢物管理模式和經驗可以藉鑒?比如,發達國傢在危險廢物責任延伸製度、生産者責任延伸製度等方麵有哪些成熟的做法?這本書能否為我提供一個關於危險廢物管理宏觀框架的深入洞察?

評分

這本書的紙質和裝訂都很好,閱讀體驗應該很不錯。我對這本書的另一個期待是,它能否為我們揭示一些關於危險廢物汙染的長期性和隱蔽性問題。很多時候,危險廢物的危害並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土壤、地下水、大氣等環境介質産生長期的纍積效應,甚至可能影響到生態係統和人類健康。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這些長期汙染的形成機製?有沒有介紹監測和評估這些長期汙染的方法和技術?例如,土壤修復和地下水修復技術,對於已經受到危險廢物汙染的環境,我們該如何有效地進行治理?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提供一些關於汙染場地修復的理論指導和技術選擇?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引發讀者對危險廢物帶來的潛在風險的警惕,並促使我們在日常生産生活中更加注重源頭減量和綠色發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