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史:第三卷(1949-1978) [History of Chinese Periodicals]

中国期刊史:第三卷(1949-1978) [History of Chinese Periodical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继忠 著,石峰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期刊史
  • 期刊史
  • 中国出版史
  • 出版研究
  • 文化史
  • 历史学
  • 1949-1978
  • 中国近现代史
  • 学术著作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24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2499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Periodical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0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国中文期刊出现已经有近200年历史。200年来,期刊媒体在民族意识觉醒、社会变革进步、文化科学发展以及推出优秀精神产品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总结期刊业的发展规律,探讨中国特色期刊业发展之路,中国期刊协会经过充分酝酿,决定组织出版一部诊断科学、史料详实的《中国期刊史》。
  《中国期刊史:第三卷(1949-1978)》为《中国期刊史》之第三卷,作者范继忠在广泛搜罗各种史料的基础上,作者把研究时段定位于1949年至1976年的这一重要社会转型时期,以期刊与社会、思想、文化关系的历史演化轨迹为主线,按照时序将社会思潮、文化思潮与期刊的兴衰及传播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作者探询了这一时期期刊的产生、发展脉络、类型、政府对期刊业的管理模式、期刊与社会的互动等。

作者简介

  范继忠,1968年生,河北宣化人,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教授。200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获博土学位。主要从事近代思想史、新闻出版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孤独前驱——郭嵩焘别传》,主编《北京出版史图鉴》,撰写《中国出版——中华文明的字纸春秋》双语教材中文部分。主持“北京出版史”“近代北京报刊与科学观念传播研究”“北京近现代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创介生态研究(1911-1949)”等省部级课题。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新中国期刊业的转型特点与类群风格
第一节 期刊管理的高度行政化
第二节 期刊业建制的严格化
第三节 期刊类群的逐渐清晰化
第四节 期刊文化形态的高度整合性

第二章 胡愈之的期刊思想与《新华月报》办刊实践
第一节 胡愈之期刊活动的政治与实践背景
第二节 胡愈之期刊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胡愈之与《新华月报》

第三章 新社会政治动员与党刊群兴起
第一节 新中国党刊创办及其政治喉舌功能
第二节 《学习》杂志及示范效应
第三节 党刊的个性化发展
第四节 《红旗》杂志的演变与理论角色

第四章 《新观察》的转型与舆论影响
第一节 从《观察》到《新观察》的改刊
第二节 《新观察》发展的四个时期及特点
第三节 《新观察》批判性文体的演变及影响

第五章 期刊结构的构建与“中国”及“人民”系期刊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人民”系期刊社会重构的背景
第二节 “中国”字头期刊的发展概况及个案
第三节 “人民”系期刊发展概况及个案
第四节 “人民”“中国”系外宣期刊的发展和演变

第六章 新中国学术转型中的文科学术期刊
第一节 高等院校文科学报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文史哲》的成就与曲折发展
第三节 《新建设》杂志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文社会科学的构建
第四节 “十七年”史学期刊及《历史研究》杂志

第七章 社会主义文艺思潮与文学艺术期刊的兴衰
第一节 “十七年”文学艺术期刊的发展分期
第二节 新中国文艺期刊创办概况
第三节 《人民文学》与“十七年”文学创作
第四节 《诗刊》与新中国诗歌创作
第五节 《文艺报》与新中国文艺思想运动
第六节 戏剧电影期刊与新中国戏剧电影业

第八章 新中国文学本土化发展与地方文艺期刊
第一节 “十七年”地方文艺期刊发展思路与格局
第二节 大区文艺刊物与《长江文艺》杂志
第三节 省、市级地方文艺期刊的发展

第九章 科技期刊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1949-1978年新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主要科技期刊集群的发展

第十章 新中国少数民族期刊与外文期刊
第一节 汉语和其他语种少数民族期刊
第二节 《中国建设》与对外交流的展开
第三节 《北京周报》对外宣传概况
第十-章“文化大革命”时期期刊的生存状况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停刊潮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中期期刊格局的调整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后期文艺期刊的发展与学报复刊

第十二章 结语:1949-1978年期刊发展阶段性及类群特点
第一节 期刊业发展的阶段性及成因
第二节 1949-1978年主要期刊类群的特点

附录
附表一 1949-1976年综合时政类期刊部分年度出版规模
附表二 1949-1976年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部分年度出版规模
附表三 1949-1976年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期刊部分年度出版规模
附表四 1949-1976年文艺期刊部分年度出版规模
附表五 1949-1976年文化教育期刊部分年度出版规模
附表六 1949-1966年文艺期刊创刊、复刊、停刊情况

后记
中国期刊史:第三卷(1949-1978) 内容概述 《中国期刊史:第三卷(1949-1978)》是一部对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这段特殊时期中国期刊业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研究的学术著作。本书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以时间为轴线,全面展现了这一时期期刊的创办、发展、变迁及其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所扮演的角色。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涵盖了这一时期期刊的宏观政策环境、不同类型期刊的兴衰、期刊的内容特征、期刊的发行与传播、期刊从业人员的状况以及期刊在特定历史事件中的作用等多个维度。 第一章:新中国期刊业的开端与奠基(1949-1952) 本章着重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新的政治土壤下,期刊业如何继承与革新。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旧社会期刊的终结,一批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期刊应运而生。本章梳理了这一时期期刊的意识形态重塑,如何从服务于革命战争转向服务于国家建设。重点分析了政治性刊物、经济类刊物、文化教育类刊物以及面向特定读者群体的行业性刊物等的主要类型及其创办背景。同时,也初步考察了期刊的发行体制和社会影响力,以及在建国初期,期刊如何承担起宣传新政权、普及新知识、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使命。 第二章: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期刊的调整与发展(1953-1957)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中国期刊业也随之经历了深刻的调整。本章分析了“一五”计划时期,期刊如何围绕国家经济建设中心,服务于工业化、农业合作化等重大战略。重点探讨了在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等政治运动中,期刊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新形势下调整办刊方针,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本章还关注了这一时期学术期刊、文学期刊、科普期刊等的发展态势,以及它们如何为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思想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此外,也提及了期刊的编辑、印刷、发行等环节的管理规范化,为期刊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期刊的繁荣与挑战(1958-1965)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期刊业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本章一方面展现了在积极向上、鼓足干劲的时代背景下,涌现出大量反映基层建设成就、宣传先进经验的期刊,体现了期刊的群众性和服务性。另一方面,也分析了“浮夸风”、“共产风”等非理性因素对期刊内容和质量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在反右倾斗争中,部分期刊和编辑所遭受的冲击。本章还详细考察了这一时期科技期刊、教育期刊的地位变化,以及它们如何为国家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同时,也关注了文学艺术期刊在社会主义文艺方针指导下的创作实践,以及其在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方面所做的贡献。 第四章:动荡年代期刊的命运与变异(1966-1976)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社会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期刊业也未能幸免。本章深刻剖析了“文革”期间,绝大多数期刊被停刊、改组,少数幸存的期刊如何被高度政治化,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本章重点分析了“革命委员会”对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干预,以及“清理阶级队伍”、“批林批孔”等运动对期刊内容的严格控制。本章也呈现了在极端环境下,少数地下刊物、内部资料的出现,以及它们所承载的特殊历史信息。此外,还探讨了这一时期期刊在信息传播、思想交流方面的严重受阻,以及对中国期刊业造成的深远创伤。 第五章:拨乱反正与期刊业的复苏(1977-1978)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中国期刊业的复苏带来了新的曙光。本章重点关注了粉碎“四人帮”后,一系列拨乱反正政策的实施,如何为期刊的重新审视和恢复奠定基础。本章分析了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中,期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重新解放思想,为学术研究和文化繁荣打开通道。本章还展现了被长期压制的各类期刊,如学术期刊、文学期刊、专业期刊等,如何开始恢复正常出版,以及新的期刊类型和办刊模式的探索。同时也提及了期刊从业人员在清理冤假错案、恢复政治名誉后,如何重新投入到工作中,为期刊业的复苏贡献力量。 第六章:政治类期刊的变迁与演化 本章专门聚焦于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78年间,政治类期刊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从《人民日报》的“改版”,到各类党报党刊、理论刊物的创办与调整,本章深入分析了政治类期刊如何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承担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思潮的重要使命。本章将考察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类期刊的内容侧重点、宣传策略以及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实际影响力。同时,也分析了在政治运动中,政治类期刊如何随之调整其立场和内容,以及它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作用。 第七章:经济类期刊与国家建设 经济类期刊在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章详细分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农业、商业、金融等各个领域,如何涌现出大量反映经济发展状况、交流生产经验、推广技术成果的经济类期刊。本章将考察这些期刊在支持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对外贸易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经济政策宣传和读者经济知识普及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分析了在不同时期,经济类期刊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探索与思考。 第八章:文化、艺术与文学期刊的时代印记 文化、艺术与文学期刊是反映社会文化思潮、审美趣味和思想情感的重要窗口。本章将深入研究这一时期各类文化、艺术、文学期刊的创办、停刊、改组及其内容特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旧文化遗产的继承与批判,到社会主义文艺方针指导下的创作实践,再到“文革”期间的政治化倾向,本章力求展现这些期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时代印记,以及它们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引领社会审美潮流方面的作用。 第九章:科技、教育与科普期刊的发展脉络 科技、教育与科普期刊是中国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本章分析了在国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背景下,各类科技期刊、教育期刊、科普期刊的涌现与发展。本章将考察这些期刊在推动科技进步、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服务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等方面的贡献。同时,也关注了在特定历史时期,科技、教育期刊如何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培养新中国建设所需人才方面所做的努力。 第十章:期刊的发行、传播与读者群体 期刊的生命在于传播,本章将聚焦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间,期刊的发行、传播网络以及读者群体的变迁。本章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期刊发行体制的统一管理,邮政系统在期刊发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建立健全发行网络。同时,也考察了不同时期期刊的发行量、发行范围,以及它们如何触达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读者群体。此外,本章还将探讨期刊的传播方式,以及期刊在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背景下的社会影响力。 第十一章:期刊从业人员与编辑思想 期刊的创办与发展离不开辛勤耕耘的从业人员,特别是编辑。本章将对这一时期期刊从业人员的构成、职业状况、思想观念进行深入研究。本章将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编辑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将探讨编辑思想的演变,以及他们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复杂环境中,坚持和探索期刊的办刊理念。本章还关注了编辑队伍的培养与成长,以及他们在期刊事业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研究价值与意义 《中国期刊史:第三卷(1949-1978)》的出版,填补了中国期刊史研究在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学术空白。本书不仅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新闻传播史、出版史、思想史、文化史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也为广大读者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迁、思想解放、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视角。通过对期刊这一载体的深入剖析,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洞察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并为当下中国期刊业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与启示。本书所展现的期刊业的兴衰起伏,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探索、曲折与进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那种老派的、沉稳的学术研究范式,逻辑链条极其清晰,但绝不晦涩。令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处理敏感或争议性话题时,展现了极高的历史学家的克制与洞察力。比如,关于特定时期文艺类期刊的兴衰起伏,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停刊事件,而是深入分析了政治气候变化如何如同无形的巨手,一次次地调整着文化生产的方向盘。他引用的那些期刊的目录和摘要,就像一把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通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侧门。我特别喜欢他引述的那些“失语者”的声音,那些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淹没但又努力发出微弱声响的独立见解,这使得整部历史不再是宏大叙事下的单调剪影,而是充满了张力和细微差别的多元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最初对“第三卷”的想象,它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几十年中国社会肌理的观察窗。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绘知识分子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职业困境和身份认同危机时,那种穿透时代的共情力让人动容。我从中看到了,在信息流通受限的年代,一本小小的期刊如何能成为一个知识圈子的精神纽带,如何能维系住一代人的学术理想和文化传承的火种。阅读过程虽然需要集中注意力,但每一次深入进去,都能挖掘出新的层次和细节,这是一种非常充实且有益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历史,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知识工作者的生存哲学史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那种略带复古的字体和色调,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回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毕竟主题是“期刊史”,但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娓娓道来的叙事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堆砌史料的流水账,而是像在讲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如何通过纸张、油墨和印刷术,构建起一个精神世界。尤其是在探讨解放初期,思想观念如何在新的政治环境下进行重塑和演变时,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他没有简单地贴上“进步”或“落后”的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期刊内容背后,蕴含的复杂的社会心理动荡与转型。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信息匮乏却又信息爆炸的年代,对那个时期人们获取知识、交流思想的方式有了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认识。那种知识的渴望和艰难,隔着几十年的时光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一度有些气馁,因为涉及的期刊名称和出版机构太多,很容易让人眼花缭乱。但只要坚持读下去,就会发现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其严谨的分类框架。他不仅仅关注“什么内容被说了”,更关注“谁在说”、“通过什么渠道说”以及“说了之后产生了什么影响”。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传播史的人来说,简直是一部活的参考手册。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印刷技术发展对期刊普及性的影响那一部分特别感兴趣,它揭示了物质条件如何制约了思想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这让我对“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期刊”这个载体,提升到了研究社会文化变迁核心要素的高度。

评分

我对这本书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对“媒介生态”的细致描摹。在数字时代,我们很难想象信息传播的匮乏与单一化对社会思潮的塑造力有多大。作者对1949年至1978年间,不同类型期刊(无论是官方喉舌、专业学术刊物还是地方性的小报)的发行量、内容审查机制以及受众群体进行了扎实的考证。其中有一章节专门分析了特定历史时期,期刊在普及基础科学知识和推广农业技术方面的巨大作用,这部分内容远超我的预期,它展现了知识传播如何与国家建设目标紧密结合,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具有强烈目的性的信息流。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会去对照现在的信息获取便利性,进而反思:我们现在拥有的海量信息,是否真的带来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们审视信息时代的“前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