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系完备的印欧语系语言学理论影响下,国内学界于20世纪初开始构建汉语言学理论框架,主语就是一个源自印欧语系传统语法的概念。本书在前3章中即通过对国内外种种文献的梳理讨论了主语和话题的概念,初步说明了汉语不存在语法主语的理由,通过比较说明了汉语话题的类型特征,并在句子结构层面上分析了汉语“话题-说明”结构的意合特点,第4章讨论主语和话题关系的类型学模式,并探讨其语言学价值。本书对汉语言学界中主语和话题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梳理,廓清其学术发展脉络,重审各学说之优劣,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看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现代汉语句子有无主语,其主语和话题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是建构汉语语法系统的基础性问题,也是富于争议的问题。上述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研究者抛弃印欧语的眼光——句子是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构成的,而重新审视汉语句子构造的特性。汉语句子属于话题说明结构,且说明部分也具有指称性,二者形成松散的并置结构,关系类型多样,而不仅限于论元与谓词的饱和关系。由上述认识出发,本书将综述相关研究,并作适当评论。本书的基本结论是:汉语没有语法化的主语,所谓主语和话题无法分清楚,因而所谓主语也是话题,汉语基本语义角色的配列类型不是宾格、作格型,更不是分裂作格型。
宋文辉,1973年生,河北正定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博士。主要研究兴趣是从功能类型学角度研究汉语基本句法结构的历时和共时情况。对汉语动结式、双宾句、致使结构、话题结构等都有一定研究。已经在《中国语文》等期刊、集刊发表论文40余篇,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专著两部。主持国家语委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
总序/沈家煊
引言
1 什么是主语?
1.1 语法主语
1.2 主语的界定标准
1.3 什么是典型主语?
1.4 主语是不是普遍的语法角色?
1.5 小结
2 什么是话题?
2.1 话题的概念及其语用、认知特征
2.2 话题的语言类型学考察
3 汉语主语跟话题的分合
3.1 汉语主语跟话题研究的核心问题
3.2 汉语的句子是什么?
3.3 汉语有没有语法主语?
3.4 汉语有没有“话题化”?
3.5 汉语不存在分立的主语跟话题
3.6 对汉语句子本质特征的新探索
4 主语跟话题的故事
4.1 类型学上主语跟话题关系的经典模式
4.2 设想一个新的类型学模式
4.3 汉语的类型学价值
4.4 小结
参考文献
英语术语缩写表
引 言
主语,是一个源自印欧语系语言(以下简称“印欧语”)传统语法的概念,指句子的一个基本组成成分。主语和谓语相对待,二者构成主谓结构,这是绝大部分印欧语句子的基本结构类型。以大家熟悉的印欧语英语为例:
(1)a. He sings a song.
b. John hits him.
(1a)的“he”和(1b)的“John”是主语,句子的其余部分是谓语。(1)说明,从语法形式上来看,英语主语最凸显的特征有:一,处于句子核心动词之前的位置;二,代词做主语和宾语的格位不同,(1a)的主语是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的主格形式“he”,(1b)的宾语是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的宾格形式“him”;三,主语跟句子核心动词之间存在一致关系(agreement),如(1a)主语“he”是单数第三人称代词,(1b)主语“John”是人名,也属于单数第三人称,而(1a)的核心动词“sings”的后缀“-s”、(1b)的核心动词“does”的后缀“-es”都表示单数第三人称,主语跟核心动词的人称和数一致;四,主语具有强制性,除了特殊情况外,英语句子的主语绝对不能省略。
汉语句子中核心动词之前的名词性成分显然和英语的主语不同:
(2)a. 他唱歌。
b. 阿Q打了他。
c. 阿Q不喜欢他,(他)太啰嗦。(“()”表示可省略)
(2a)的单数第三人称代词“他”在不及物动词“唱”之前,(2b)的单数第三人称代词“他”在及物动词“打”之后,但二者形式一样,没有形态变化;(2)的3个句子,核心动词前的名词性成分跟核心动词没有一致关系;(2c)第二个分句的“他”,因为有第一个分句作为语境支持,所指很容易确定,可省略。
总之,在句子核心动词前的名词性成分的形态和强制性方面,汉、英两种语言有明显差别。印欧语传统语法研究往往认为,所有语言都有主语。因此在描写印欧语之外的语言时,也试图在其中找到主语和主谓结构。但上述(1)和(2)的差别说明,汉语有没有主语,难以得出肯定的结论。
然而,自《马氏文通》(马建忠1982/1898)以来,很多汉语语法著作都深受印欧语传统语法的影响,主张用主语来分析汉语句子的构造(杨成凯 2003)。主语概念被想当然地认为适用于描写汉语。
面对汉语和印欧语语法的差异,很多汉语语法学家虽沿用主语这个术语,但却做出了种种调整。或者说明主语在汉语句子中地位和作用不重要(李讷和安珊迪Li & Thompson 1976等、李临定1985等);或者改变“主语”的内涵,来适应汉语事实的描写(赵元任Chao 2011/1968、朱德熙1982等)。也有一些学者提出汉语并不存在主语(罗仁地LaPolla 1993、沈家煊2017a等)。
讨论汉语主语问题,必然要涉及话题(topic)。话题,就是句子所谈论的对象,这里指的是承担话题功能的句子成分。话题的经典例子如:
(3)这棵树,叶子大。
(3)中的“这棵树”就是这个句子的话题。
一般认为,话题是承担语用功能的成分,而主语则是语法成分,二者性质不同。按照语言类型学的概括,仅从名词性成分和句中核心谓词(动词、形容词)有没有语义关系而言,二者就有差别。这里所谓的语义关系,是指名词性成分承担谓词赋予的语义角色,如施事(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受事(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等。话题的所指范围较大,可以和谓词有语义关系,也可以没有,而主语一般都和谓词有语义关系(Li & Thompson 1976)。以(3)为例,话题“这棵树”不是形容词“大”的语义角色,而(1)中各句主语都是动词表达的行为的施事。
研究者普遍认为,汉语话题结构发达,话题地位凸显,语用因素对句子构造有很强的塑造作用(Li & Thompson 1976、LaPolla 2009)。不过,在句子构造上,却有不同认识。对(3)中句首的“这棵树”是话题,没有争议,而对“叶子”的语法地位却有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主语(Li & Thompson 1976等),因为从语义上看,“叶子”是“大”所表达的性质的拥有者,是“大”的当事。这样来看,汉语的句子可以同时拥有主语和话题。也有的学者认为,“叶子”也是话题,因为语用上,“叶子”是“大”说明的对象(LaPolla 2009等)。按这种看法,汉语句子可以有多个话题,却没有主语。(3)的“这棵树”是句中地位最凸显的话题,叫主话题;“叶子”地位次之,是次话题。
总之,在汉语中,有没有主语,话题和主语是不是分立,都有争议。本书将先简要综述普通语言学中话题和主语的研究,并通过和其他语言的比较,说明汉语语法的核心类型特征,然后以上述两方面的分析结果为基础,梳理汉语主语和话题研究中的各种争议。目的在于促使汉语语法研究进一步摆脱印欧语语法观念的束缚。
总 序
沈家煊
这一套丛书的缘起,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长期以来,在语言学领域,我们不断学习和借鉴来自国外(主要是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有成效,在某些方面成效还很显著,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觉得运用在汉语上不免捉襟见肘、圆凿方枘,至少勉强不自然。启功先生曾有一个比方,说小孩套圈游戏,小圈圈只能套小老鼠,印欧语“葛郎玛”(grammar)是小圈圈,套不了汉语这只大熊猫。这种感觉突出反映在一些有争议的热点问题上。有的曾经是热点,如词类问题、单句复句问题,冷寂了一段时间,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还时时冒出来困扰着我们;有的是国外出了新的理论,用来处理汉语而形成新的争论点,比如句法成分的移位问题,音步和韵律的问题。之所以成为新的争论热点,显然也是因为新搬用的理论用起来不顺畅、不协调的地方很多。有的问题,例如主语和宾语的问题,曾经是热点,后来问题基本解决,取得共识,而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如主语和话题继而成为一个不断争论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主宾语的问题得以基本解决、取得共识,这是摆脱印欧语那种主宾语观念的结果。
国外的理论在不断的翻新,出来一个我们跟进一个,有时候人家已经翻新了,声明放弃原来的理论框架,我们还在吭哧吭哧按照人家那个老框架在思考和行事,有不知所措的感觉。许多人觉得这样下去总不是个事儿,想要改变现状。但也有不少人以重视和彰显语言的“共性”为理由,想维持现状,其实他们所说的“共性”是以人家提出的那一套理论为参照的,却忽略或者无视汉语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语言的个性哪来语言的共性呢?近年来,国际语言学界逐渐形成一个认识,要弄清人类语言的本质,先要充分了解语言的多样性。我的同道朋友朱晓农君说,universals(共性)应该音义兼顾翻译成“有你我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只有你没有我,对此我十分赞同。据我所知,国外很多学者也不希望我们只是跟着他们走,而是想听到基于本土语言事实提出的新见解,发出的新声音,使他们也能从中得到启发。
一百多年西学东渐,语言学领域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息,另一方面,摆脱印欧语传统观念的束缚的努力也一直没有停息。我们的前辈早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要进一步摆脱印欧语传统观念的束缚。正如朱德熙先生生前所言,很大一部分的争论问题是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先入为主,以致看不清汉语语法的本来面目引起的,要是我们能摆脱这种干扰,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有许多争论本来是不会发生的。还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今天可能还在不知不觉中受传统观念的摆布,那就要等后人来纠正了。朱先生给我们留下的学术遗产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汉语的动词做主宾语的时候没有印欧语的那种“名词化”,这是摆脱干扰的一次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吕叔湘先生跟朱德熙先生的想法一致,在晚年向我们发出语法研究要“大破特破”的号召,要把“词” “动词” “形容词” “主语” “宾语”等名称暂时抛弃,要敢于触动一些原先不敢动他一动的条条框框。
吕先生和朱先生虽然是针对语法研究而言,为我们指出的方向却是适用于整个汉语的研究。汉语的语法是“大语法”,语言的组织运行之法,包括语音、语义和用法在内,过去按“小语法”来理解汉语的语法,这本身就是受印欧语传统观念的影响。
策划这套丛书的出发点就是响应“摆脱干扰、大破特破”的呼吁。近年来这方面的努力比较显著,有了一些新的进展,有必要做个小结,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继续前进。这套丛书因此也可以叫“破立丛书”,每一册就某个具体的热点问题,先对以往的研究加以梳理和评析,指出破除传统观念、摆脱干扰的必要性,然后摆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目的是让读者明了问题的来龙去脉、症结所在,活泼思想,减少执着。这个设想有幸得到学林出版社的支持,使得想法得以实现。虽说“破字当头,立在其中”,但要真正立起来,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还有艰苦的工作要做,目前书中摆出的新观点、新思想还大有充实完善的必要,甚至有修正取代的可能。
策划这套书还有一个出发点是写法,虽然讨论的是复杂的学术问题,但还是要写得浅显一点,通俗一点,尽量少用难懂的名称术语,篇幅简短一些,一个问题一个小册子,不让一般读者觉得深奥繁复,不得要领,望而生畏。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目前的面目还大有改进的余地。
我们希望这套丛书不仅对专门从事语言研究的人,不管是老将还是刚入门的新手,对广大的语言教师,包括外语和母语的教学,都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而且希望那些对语言问题感兴趣的朋友,那些在语言工程、信息处理、语言心理、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等领域的人士也能从中获得一些知识,得到一些启示。
2017年12月12日
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语法解析手册,毕竟书名听起来就有点学术腔。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那种深入浅出的叙事方式给吸引住了。它没有直接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巧妙地将语言的结构原理融入到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案例分析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焦点转移”那一章,作者用了一个关于古代哲学辩论的例子,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在对话中不动声色地引导听众的注意力,这比我过去在任何语言学教材上看到的解释都要直观有效得多。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尝试在日常交流中运用这些技巧,效果立竿见影,感觉自己对“如何表达”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趣味性,完全没有那种强行灌输知识的压迫感,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身边耐心指导,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对语言底层逻辑的理解和吸收。对于任何希望提升表达清晰度和沟通效率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珍藏的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感到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视觉化辅助手段,那些精心绘制的图表和逻辑流程图,远胜于传统的文字堆砌。比如,在解释“信息层次构建”时,作者用了一个三维模型图来比喻句子的不同深度,这个画面感极强的比喻,瞬间击破了我之前对长难句的恐惧。此外,本书的纸张质感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件可以细细品味的工艺品。我甚至不舍得在上面做过多的标记,只是偶尔用铅笔轻轻勾勒重点,生怕破坏了它原本的完美结构。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反过来印证了作者对所阐述主题的精益求精,让人不得不心生敬佩。
评分这本书的篇章组织结构体现了极高的逻辑美学。它不是按照简单的字母顺序或时间顺序来编排内容的,而是遵循了一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构建模式。每一章的结尾都会巧妙地为下一章埋下伏笔,形成一个浑然一体的知识体系,读起来完全没有断裂感。我感觉作者对待“清晰表达”这件事,已经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他力求将所有可能影响信息传递的微小变量都纳入考量范围。例如,书中关于“语境依赖性解读”的部分,详细剖析了时间、地点、甚至读者的情绪状态如何无形中改变了接收到的信息含义。这种全景式的分析,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过于简单化的沟通模型。看完这本书,我不敢说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语言的奥秘,但我至少明白,要真正高效地交流,需要付出的努力和思考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这本书就是打开这个复杂世界的最佳钥匙。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码”视角来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交流方式。它不是教你怎么写出华丽的辞藻,而是教你如何剔除冗余,直达核心意图。我记得有一次工作会议,大家讨论一个项目方向陷入僵局,就是因为彼此的“预设前提”不同。这本书里关于“隐性假设的暴露与校准”那一节,给出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操作指南。它强调了在深入探讨任何观点之前,必须先明确大家共同接受的“地基是什么”。这个方法论我带到实际工作中去测试了一下,效果惊人,原本需要耗费数小时的拉锯战,在明确了共同基础后,很快就达成了共识。这说明作者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真正洞察了人类沟通中的痛点,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出了书本本身的定价。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的成熟和内敛,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历经沉淀后的智慧光芒。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爆炸性的口号和激昂的情绪,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冥想般的平静来引导读者。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作者进行的深度思维对话,你需要在阅读的同时不断地自我反思和确认。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关键论点旁常常引用的那些晦涩但精准的哲学或心理学引文,这些“点缀”虽然可能让一些读者感到费解,但对我来说,它们像黑夜中的灯塔,瞬间点亮了某个我从未注意到的知识盲区。这种对知识深度的坚守,使得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到几乎无可指摘。它要求读者投入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正是它高明之处,也是它之所以能成为一本“常读常新”佳作的原因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