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革命性变化,也给媒介自身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契机。《组织再造:媒介社会学的中国视角》围绕“组织再造”这一关键词,以三种“组织”(媒介组织、社会组织和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为着眼点,对媒介的“重构性力量”及其导致的政治和社会变迁进行了深入阐释,横跨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等领域,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的视角。书中所有的议题都从中国社会中来,切合当下现实,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中国本土研究视角。
作者简介
潘祥辉,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爱思想网”及“传媒学术网”专栏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华夏传播学、媒介考古学、比较传播学、中国媒介社会学、政治传播学等。研究兴趣较为广泛,“传播失灵理论”(Communication Failure Theory).提出了苏联解体的“传播失灵说”、五四运动的“观众成本说”,以及传播史上的“青铜时代”等命题。在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首次引入了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生物学分析视角。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5项。出版有《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华夏传播新探:一种跨文化比较视角》等著作,在《传播与社会学刊》《新闻学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2010年及2014年两度赴香港中文大学访学,2011年赴香港城市大学访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上篇 媒介社会学的理论视野
第一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中的大众媒介功能研究
一、大众媒介的一般功能
二、大众媒介的独特功能
三、大众媒介与非媒体信息机构的功能比较
第二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中的非媒体信息机构研究
一、“媒体万能论”的认识误区
二、非媒体信息的重要性:知识、市场与社会行动
三、非媒体信息机构的监督功能
第三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中社会组织与媒体的互动研究
一、社会组织与媒体的同盟关系
二、社会组织与媒体互动的三种模式
三、社会组织与媒体合作模式的选择
第四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中的电视“失聪”研究
一、电视媒体的“失聪”现象
二、电视生理歧视与媒介生态的失衡
三、无障碍传播与媒介歧视的消除
第五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中的无障碍电影研究
一、电影媒介的“障碍”与“无障碍”
二、中国无障碍电影发展史
三、中国无障碍电影发展的瓶颈
四、中国无障碍电影的社会改进
第六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中的技术与制度变迁研究
一、媒介技术与制度之间的互嵌
二、媒介技术影响制度变迁的机制
三、媒介技术与中国社会变迁
第七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中的互联网“去科层化”功能研究
一、科层制与前互联网时代的政治传播
二、互联网的“去科层化”传播功能
三、“去科层化”对政治治理的促进作用
第八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中的“自媒体革命”考察
一、自媒体与传播要素的融合
二、自媒体引爆的“信源革命”
三、“传播个人主义”的崛起
四、“自媒体革命”的政治社会学想象
第九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中新媒体的双面属性分析
一、新媒体的“中国特色”
二、新媒体技术的双面属性
三、新媒体规制的“两难”
四、新媒体的溢出效应
二、服刑人员信息获取情况及其影响
三、完善信息传播渠道服务罪犯改造
下篇 媒介社会学的案例研究
第十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下的罪犯改造:以浙江省乔司监狱为例
一、监狱的改造功能与信息控制
第十一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下的灾难呈现:以电影《1942》为例
一、《1942》:直面历史灾难
二、转换:历史叙事的多重表达
三、真相:影像表达的历史困境
第十二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下的资本市场:以股灾报道为例
一、“互联网+”时代的资本市场与信息市场
二、传统媒体的“传播失灵”
三、资本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看门狗”
第十三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下的利益冲突:以财经记者炒股现象为例
一、财经记者炒股与“利益冲突”
二、西方媒体对财经记者炒股行为的规范
三、中国财经记者炒股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四、避免“利益冲突”的规范路径
第十四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下的共享经济:以网约车的发展为例
一、网约车的出现及管理政策的出台
二、互联网技术与网约车的效率优势
三、新技术与旧制度的博弈
四、中国“社会化互联网”的扩散逻辑
第十五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下的传媒改制:以《中华新闻报》为例
一、媒介市场化改革的激励与倒逼机制
二、政府“有形之手”的规制逻辑
三、体制壁垒、利益格局与传媒业的改制困境
第十六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下的媒体上市:以浙报传媒为例
一、媒体上市与嵌入新场域
二、上市与媒介体制改造的“浙报”样本
三、新组织场域对传媒体制改造的途径与机制
四、上市对传媒体制改造的限度及影响
第十七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下的网络反腐:以中纪委网站为例
一、新媒体与中纪委的技术赋权
二、作为新媒体平台的中纪委网站
三、中纪委网站的“去科层化”政治传播
第十八章 媒介社会学视野下的科学家型舆论领袖:以“知识分子”等
微信公众号为例
一、科学家群体在舆论场中的崛起
二、科学家型舆论领袖的话语特征
三、科学家型舆论领袖生成的技术社会成因
四、科学家作为自媒体人的优势与局限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组织再造:媒介社会学的中国视角》:
社会离不开媒介,媒介是社会沟通与社会整合的渠道与纽带。媒介也离不开社会,任何媒介都置身于特定的社会体系,并带有一定的社会性。媒介社会学( Media Sociology)即研究媒介与社会互动的一门学科。在国内最早引进的媒介社会学专著——戴维·巴勒特( David Barrat)的《媒介社会学》-书中,译者给媒介社会学下了如下定义:媒介社会学是近年来从传播学和社会学中脱胎出来的一门年 轻的边缘学科,是社会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它是运用社会学 理论,分析传播过程,研究媒介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规律的学科。随着电子传播媒介在全世界的普及以及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深入,媒介社会学的研究也迅速开展起来。①然而,要给媒介社会学划出一个具体而清晰的研究领地,是十分困难的。
实际上,大众传播学的研究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社会学取向。我们无法脱离社会的视角来分析传播现象或媒介现象。著名传播学家丹尼斯·麦 奎尔( Denis Mc Quail)就将大众传播视为“社会过程”,将媒介视为“社会关系的中介”,他的《大众传播理论》一书,其实也可以视为一部媒介 社会学论著。事实上,传播学的研究与媒介社会学的研究一开始就是交织在一起的。邵培仁教授在《探索文明的进路——西方媒介社会学的历史、 现状与趋势》一文中,将媒介社会学的理论渊源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媒介研究、二战后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的研 究、沃尔特·李普曼( Walter Lippmann)的舆论学研究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研究,认为这些“社会学视野下的传播研究”为媒介社会学奠定了 理论基础。在总结参考麦奎尔的媒介与社会理论的基础上,该文还梳理了“媒介社会学的十大理论成果”,将“大众社会理论”“媒介的社会功能理 论”“媒介与社会的规范理论”(传媒的四种理论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媒介批判理论”“批判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英国文化研究”“美国 和欧陆的媒介文化研究”“传播技术决定论和媒介生态学理论”“发展传播学理论”(现代化与发展理论)以及“新闻社会学与建构主义理论”等都 纳入媒介社会学的理论范畴。①可见媒介社会学的理论范畴及涉及的研究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媒介社会学的研究没有边界或大 而无当。媒介社会学的核心领域是关注媒介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以及 社会体系对媒介的形塑。
……
《组织再造:媒介社会学的中国视角》 引言:在变革浪潮中重塑组织形态 我们正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技术飞速发展,信息爆炸式传播,社会结构日新月异,这一切都在深刻地重塑着我们赖以生存和运作的组织。从企业到政府机构,从非营利组织到社区团体,传统的组织模式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效率的瓶颈、创新的困境、沟通的障碍、信任的危机,以及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滞后,都成为了阻碍组织发展的顽疾。在这样的背景下,“组织再造”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组织再造:媒介社会学的中国视角》一书,正是聚焦于这一时代命题。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组织管理的技巧或模型,而是深入挖掘组织再造背后深刻的社会学逻辑,并特别关注中国情境下的独特经验与挑战。本书的核心在于,将“媒介”这一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维度,引入到组织再造的分析框架中。我们认为,在当今媒介高度发达、信息流动无处不在的社会中,任何组织再造的尝试,都绕不开媒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无论是作为沟通的渠道,信息的载体,文化的传播器,还是权力运作的场域。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中国视角”。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最复杂的社会经济体之一,其组织再造的实践充满了独特性。既有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能量和激进变革,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还有全球化进程中的挣扎与融合。忽视中国视角,将无法理解当下全球组织再造浪潮的许多重要面向,也无法为其他国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第一部分:理论框架——媒介如何重塑组织? 在第一部分,我们将构建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阐释媒介在组织再造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并非仅仅将媒介视为工具,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深刻影响组织结构、运作模式、文化认同乃至权力关系的基本力量。 媒介生态与组织形态的演化: 我们将回顾媒介技术发展史,从印刷术到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分析不同媒介形态如何孕育出不同的组织模式。例如,大众媒介时代形成的自上而下的科层制,如何与网络化、去中心化的新型组织形态形成对比。我们将探讨当下媒介生态的碎片化、社交化、互动化特征,对组织的边界、层级、沟通方式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信息流、权力流与组织治理: 媒介是信息流动的管道,而信息流的背后往往伴随着权力的流动。本书将分析在不同媒介环境下,信息是如何被组织、过滤、传播和解读的,以及这种过程如何影响组织内部的决策机制、知识共享和权力分配。我们将探讨开放式沟通平台、内部社交网络等媒介工具,如何挑战传统的权力结构,赋能基层员工,但也可能带来信息过载和权力失焦的风险。 文化认同与组织凝聚力: 媒介不仅传播信息,更塑造文化。组织文化,作为一种集体认同和行为规范,其形成、传播和维系都离不开媒介的参与。本书将分析数字媒介时代,组织内部和外部的文化交流如何更加便捷但也更加复杂,如何通过内部沟通平台、企业文化宣传、外部品牌传播等媒介手段,重塑组织的价值导向、员工归属感和外部形象。 信任的构建与危机的媒介化: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任成为稀缺资源。组织内部的信任,以及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都高度依赖于媒介的沟通方式。本书将深入分析,在媒介环境日益复杂和透明的今天,信任是如何被构建、被消解的。我们将探讨透明化的沟通策略、危机管理中的媒介应对,以及社交媒体上的口碑传播如何深刻影响组织的声誉和公众的信任度。 第二部分:中国情境下的组织再造——实践与挑战 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第二部分将聚焦中国具体的组织再造实践,探讨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媒介环境如何塑造了中国式的组织再造之路。 从单位制到市场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组织经历了从高度集权的“单位制”向市场化、多元化组织的巨大转型。本书将分析这一转型过程中,媒介(尤其是早期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以及后来的互联网)在打破旧有组织界限、传播市场经济理念、促进信息流通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关系网络与组织再造: 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关系”文化,在组织再造中扮演着复杂而双重 Thus. 我们将探讨,如何在保持传统关系优势的同时,利用新兴媒介技术,构建更加开放、包容、高效的组织网络。本书将分析数字社交平台如何重塑传统的“熟人社会”关系,以及如何在组织内部和外部利用这些平台进行人才招募、业务合作、知识共享等。 政府、企业与媒介的互动: 在中国,政府在组织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书将分析政府政策、监管以及官方媒介如何影响企业的组织再造方向,以及企业如何利用各种媒介平台与政府、公众进行沟通和博弈。我们将探讨“政企互动”模式在数字时代的演变,以及开放数据、透明治理等议题对组织再造提出的新要求。 互联网原生组织与传统组织的张力: 互联网的兴起催生了一批批“互联网原生”组织,它们在组织结构、管理理念、工作方式上与传统组织存在显著差异。本书将对比分析这两种类型的组织,探讨传统组织如何在借鉴互联网原生组织优势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再造,以及互联网原生组织如何在快速发展中应对效率、稳定性等方面的挑战。 数字媒介重塑中国式组织文化: 移动支付、短视频、社交电商等数字媒介的普及,正在深刻地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也进而影响着组织内部的文化生态。我们将分析这些新兴媒介如何影响工作节奏、团队协作、领导力风格,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媒介工具,构建更具时代特征的中国式组织文化。 案例研究: 本部分将穿插一系列中国本土的组织再造案例,涵盖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组织。例如,某传统制造业企业如何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智能制造和组织变革;某大型国有企业如何通过内部社交平台激活员工创新活力;某新兴科技公司如何在快速扩张中维持组织文化和员工凝聚力;某非营利组织如何利用众筹和社交媒体平台实现社会目标。这些案例将为读者提供生动、具体的理解视角。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组织再造的策略与路径 在对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剖析之后,第三部分将面向未来,为读者提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组织再造策略与路径。 媒介赋能的组织设计: 如何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媒介工具,设计灵活、高效的组织架构和沟通流程。本书将探讨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利用媒介技术促进知识的持续生成与流动;如何建立“弹性组织”,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数字时代的领导力转型: 传统领导力模式在数字时代面临挑战。本书将分析新时期所需的领导力特质,如信息整合能力、跨界沟通能力、同理心、以及如何利用数字媒介赋能团队,激发员工潜力。 构建开放与包容的组织生态: 组织不再是孤立的实体,而是融入更广阔的生态系统。本书将探讨如何利用媒介技术,构建与外部合作伙伴、客户、供应商以及更广泛社区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共赢。 应对媒介风险与挑战: 在享受媒介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其带来的风险,如信息安全、网络欺凌、数字鸿沟等。本书将为组织提供应对这些风险的策略,以及如何在复杂媒介环境中维护组织的声誉和可持续发展。 组织再造的持续性: 组织再造并非一次性项目,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本书将强调持续学习、敏捷迭代、以及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是组织在未来保持活力的关键。 结语:在连接与重塑中迎接新篇章 《组织再造:媒介社会学的中国视角》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下组织变革的全新视角。我们相信,通过深入理解媒介在组织再造中的关键作用,并借鉴中国独特的实践经验,无论是组织管理者、政策制定者,还是普通劳动者,都能更好地把握变革的脉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组织再造的进程中,共同迎接更加高效、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本书希望激发更多关于组织、关于媒介、关于中国未来的思考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