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罗佩“狄公探案小说”的背景是久远的初唐社会,但讲述方式却是现代的,中国传统文化被浸润在小说的情境中,服饰、器物、绘画、雕塑、建筑等中国元素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在不经意间缓缓流动着,构成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图画,没有丝毫的隔膜感。小说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公案小说,但叙事却完全是西方推理小说的叙事,在整个案件的推演、勘察过程中,读者一直是不自觉地被带入情境中,抽丝剥茧,直到zui终找出答案。这种互动式、体验式的交流方式,是高罗佩探案小说的成功之处,也是至今仍为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本书是《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之一种。
一向崇尚法令的狄公居然收受贿赂,甚至还用贿金请邻县县令为他物色妓女,并买回家中作妾!这真是匪夷所思。佛教势力如日中天,影响朝政,狄公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查办佛寺僧人,此举是否明智,他能否安然脱身?二十多年前发生在广州的灭门血案,苦主为何跑到浦阳来申冤?一行人前往废弃的道观察探,在巨大的铜钟下发现一具枯骨。案件似乎有了转机,不想反被凶手困在铜钟之内。空气愈发稀薄,狄公究竟要如何才能脱险?
铜钟奇案中,依然是案中有案,构思精巧。虽是高罗佩早期的探案小说,但可以说是其探案小说中的精品,充分体现出高罗佩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
高罗佩(1910—1967),本名罗伯特·范·古利克(Robert Van Gulik),荷兰汉学家、东方学家、外交家、翻译家、小说家。作为荷兰职业外交官,他通晓英、法、德、汉、阿拉伯、日、藏、梵文等15种语言文字。高罗佩一生著述颇丰,涉及语言、宗教、民俗、美术、文学、音乐等众多门类。他zui为人知的成就,是将狄仁杰的故事翻译成英文,并据此以英文创作了推理侦探小说“狄公探案”系列小说,现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38个国家出版,“狄公”由此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福尔摩斯”。
姜逸青,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兼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主编过“企鹅(中文版)世界文学名著”等多套大中小型外国文学丛书。
申霞,上海位育中学高级英语教师,国家教委高考英语卷命题组成员。
这部小说通俗易懂,作为一部情节交错的侦探小说,从单纯欣赏的角度来说它就给他很愉快的阅读体验,而其中的中国元素和中国历史让他觉得这部书更有趣了。
——美国小说家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C.Rogers)
摘自“美国的豆瓣读书”之称的Goodreads网站)
《狄公案》是中国“古而有之”的众多公案小说中的一种,历来看的人就不比其“姊妹篇”《彭公案》《施公案》《包公案》来得多。以常理看,高罗佩此时重写《狄公案》,似乎是一件愚不可及、注定要失败的事情。然而,结果却相反,这套系列小说越写越神,畅销世界各地,居然成为当时西方一般读者了解中图文化的一个特殊窗口,影响极大……其心中的《狄公案》读者对象,不是华人,而是洋人。据我看,高罗佩一生能如此成功,可断其是一个极能在关键时刻判断机会、驾驭环境的人。他敏感看出并抓住东西方文化在这一特定点上所聚焦的兴趣落差,熔上述几个“与众不同”于一炉,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才创造出了“高罗佩版”《狄公案》在西方一时家喻户晓的奇迹。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陈珏
(“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暨历史研究所教授)
现代西方对传播中国文化做出大贡献的人,恐怕要算荷兰人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高罗佩的英文《狄公案》系列小说(Judge Dee Mysteries)影响远超过任何中国研究著作。非汉学圈子的西方人,了解中国,往往来自《狄公案》。哪怕汉学专家读,也没有“硬伤”败了胃口;而西方大众了解中国,往往是“狄公的中国”,这个中国,是一个多姿多彩相当引人入胜的中国,比起中世纪灰色的欧洲有趣得多。甚至专门家也受狄公小说影响,伯克莱加州大学法学院长贝林教授研究中国法制史,就是从狄公小说入手。
—— 赵毅衡(四川大学教授)
…… ……
正是以上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惊人成就,让高罗佩发现了《武则天四大奇案》等中国公案小说的价值,并选择性地翻译、出版了《狄公断案精粹》。在该书的“译者前言”,高罗佩指出,多年来西方读者所理解的中国侦探小说,无论是厄尔·比格斯(Earl Biggers, 1884—1933)的“查理·张”系列小说(Charlie Chang series),还是萨克斯·罗默(Sax Rohmer, 1883—1959)的“傅满洲系列小说”(Fu Manchu series),其实都是“误判”。真正的中国侦探小说是《武则天四大奇案》之类的中国公案小说。这类小说早在1600年就已经存在,时间要比爱伦·坡“发明”侦探小说的年代,或者柯南·道尔(Conan Doyle,1859—1930)“打造”福尔摩斯的年代,早出几个世纪。而且这类小说多有特色,主题之丰富,情节之复杂,结构之缜密,即便是按照西方的标准,也毫不逊色。然而,由于一些文化传统的原因,迄今这类小说不为广大西方读者所知。他呼吁西方侦探小说作家应该关注这一被遗忘的角落,积极改写或创作以中国古代清官断案为主要内容的侦探小说。1鉴于和者甚寡,1950年,他亲自操刀,尝试创作了以狄公为侦探主角的《迷宫奇案》,以后又费时十七年,将其扩展为一个有着十六卷之多的狄公探案系列。
而且,也正是以上历史学、考古学的惊人成就,让高罗佩在创作这十六卷狄公案时有意无意地融入了较多的中国古代文化元素。“漆画屏风”“柳园图”“朝云观”“紫云寺”“红阁子”,这些书名关键词本身就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俗画,给西方读者以丰富的中国古代文明想象;而小说中的许多故事场景,如“迷宫”“花亭”“半月街”“桂园”“乐苑”“黑狐祠”“白娘娘庙”“罗县令府邸”,也无疑是一道道风味独特的精神大餐,令西方读者一窥东方建筑。此外,还有许多与案情有关的主题物件,如竖琴、棋谱、毛笔、画轴、香炉、算盘、绢帕,也不啻一件件极其珍稀的古文物展示,勾起了西方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向往。
当然zui值得一提的是,“狄公探案”蕴含的道家思想和诗化手段。在《迷宫奇案》,故事刚一开始,高罗佩就描绘了一个仙风道骨的太原府狄公后裔。他头戴黑纱高帽,身穿宽袖长袍,胸前白髯飘拂,举止谈吐不凡。正是他,讲述了狄公当年在兰坊县任上所破解的三桩命案。之后,故事套故事,小说中又出现了一个鹤发童颜、双唇丹红、目光敏锐的道家隐士,他于狄公断案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指点迷津。由此,狄公锁定了余氏财产争夺案的真正凶犯。同样高贵、脱俗、飘逸的道家隐士还有《项链·葫芦》中的葫芦老道。同传说中的道家神仙张果老一样,他骑着一头长耳老驴,鞍座后面用红缨带拴着一个大葫芦。小说伊始,在松树林,他不期而至,给不慎迷失方向的狄公指路。接下来,还是在松树林,他协助狄公击退了凶狠歹徒的袭击,让狄公得以完成公主的重托。末了,依旧在松树林,他再遇狄公,自报真名,细述身世,并赠予其大葫芦,然后语重心长地留下嘱咐:“大人,现在您zui好把我忘了,免得将来还会想起我。虽说对于未知者,我只是一面铜镜,会让他们撞头;但对于知情者,我是一个过道,进出之后便了事。”
显然,高罗佩在暗示读者,狄公之所以能屡破奇案,是因为有“高人”相助,而这“高人”并非别的,乃是他所信奉的“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的老庄哲学。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高罗佩也是一个老庄哲学推崇者。在《琴道》的“后序”,高罗佩曾经谈到自己的抚琴体会,认为其秘诀在于遵循老子说的“去彼取此,蝉蜕尘埃之中,优游忽荒之表,亦取其适而已”。接下来的正文,他进一步明确指出:“我认为道家思想对琴道衍变有决定性的优势,或者说,虽然琴道的产生及基本观念源于儒家,但内涵却是典型的道家。”3此外,在《中国古代房内考》中高罗佩也有类似的说法:“道家从自己与自然的原始力量和谐共处的信念中得出合理结论,并固定下来,称之为道。他们认为人类的大部分活动,都是人为的,只起到疏远人和自然的作用,由此产生非自然的、人工的人类社会,以及家庭、国家、各种礼仪、专横的善恶区分。他们提倡回复到原始质朴,回复到一个长寿、幸福、没有善恶的黄金时代。”
……
《狄公案》是中国众多公案小说之一种,但是,随着高罗佩20世纪40年代对《武则天四大奇案》的译介以及之后“狄公探案小说系列”的成功出版,“狄公”这一形象不仅风靡西方世界,也使中国读者看到“中国古代犯罪小说中蕴含着大量可供发展为侦探小说和神秘故事的原始素材”,认识到“神探狄仁杰”,“虽未有指纹摄影以及其他新学之技,其访案之细、破案之神,却不亚于福尔摩斯也”。在西方对中国总体评价趋于负面的20世纪50年代,“狄公探案小说”不仅满足了普通西方读者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西方世界重新认识了传统中国,扭转了西方人眼中古代中国“落后”“野蛮”的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罗佩对传播中国文化着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学界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将其与理雅各、伯希和、高本汉、李约瑟等知名学者并列为“华风西渐”的代表人士。
高罗佩是20世纪zui为著名的汉学家之一,其语言天赋惊人,汉学造诣“在现代中国人之中亦属罕有”。高罗佩“狄公探案小说”的背景是久远的初唐社会,但讲述方式却是现代的,中国传统文化被润化在小说的情境中,服饰、器物、绘画、雕塑、建筑等中国元素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在不经意间缓缓流动着,构成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图画,没有丝毫的隔膜感。小说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公案小说,但叙事却完全是西方推理小说的叙事。在整个案件的推演、勘察过程中,读者一直是不自觉地被带入情境中,抽丝剥茧,直到zui终找出答案。这种互动式、体验式的交流方式,是高罗佩探案小说的成功之处,也是至今仍为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为了让读者能原汁原味地读到高罗佩“狄公探案小说”,体味到高罗佩笔下的中国文化和社会,我社邀请著名西方通俗文学研究大家黄禄善教授组织翻译了这套“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以飨读者。
我社推出的“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以忠实原著为原则,译文更贴近于读者的阅读习惯,且完整保留了高罗佩探案小说创作的脉络,力图打造一套完整的“高罗佩探案小说”全译本。
“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共计十六册(包括十四部长篇,两部中篇,八部短篇),其中收入了高罗佩手绘的地图及小说插图一百八十余幅。书中的插图仿照的是16世纪版画的风格特点,特别是明代《列女传》中的形象。因此,插图中人物的服饰以及风俗习惯均反映的是明代特征,而非唐代。此外,小说中涉及大量唐代官职、古代地名等信息,虽经译者考证并谨慎给出译名,但仍有存疑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愿我们的这些努力,能使这套“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成为喜爱高罗佩的读者们所追寻的珍藏版本。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8年1月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节奏感是令人晕眩的,但不是混乱的晕眩,而是一种被高速列车带着穿梭于不同时空的眩目感。作者在时间线上玩弄的把戏非常高超,经常使用快速闪回和未来片段的预示,让读者始终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等”的状态,从而保持极高的阅读兴奋度。这种手法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让读者感到困惑,但在这里,它被运用得炉火纯青,每一个时间点的跳跃,都是为了更有效地揭示当前局势的复杂性。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于“环境符号”的运用,比如某种特定天气、某种重复出现的物件,这些似乎不经意的细节,在后续章节中都会被赋予重要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作者对细节的近乎偏执的控制力。这本书就像一个由无数个复杂谜题构成的巨大装置,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似乎能看到那些齿轮是如何慢慢啮合,最终解开核心秘密的。它需要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如果你在阅读过程中分神,很可能会错过关键的线索,而一旦错过,后面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对于喜欢挑战智力,享受抽丝剥茧过程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场盛宴。
评分这本小说简直是引人入胜的文字迷宫!从翻开第一页起,我就感觉自己被卷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油画,色彩浓郁,光影变幻莫测。我尤其欣赏他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那些微妙的情绪波动,那些隐藏在平静外表下的暗流涌动,都被他捕捉得淋漓尽致。读着读着,我甚至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旧书页的霉味和远处花朵的清香。那种沉浸感,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体验,而是如同潜入深海,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故事的气息。主角的成长线设计得非常巧妙,他并非一蹴而就的英雄,而是在一次次的困境和自我怀疑中挣扎、蜕变。他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次失误,都让人感同身受,仿佛我就是那个站在十字路口做出选择的人。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也恰到好处,在紧张的对峙和缓慢的内心独白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让读者在享受情节推进的同时,也能有时间去回味和思考那些更深层次的主题。我已经很久没有读到这样能让我全身心投入,甚至在深夜里也忍不住想再看一章的书了。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引领我经历了一段真实的人生旅程。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不算太高,毕竟市面上同类型题材的作品实在太多了,总觉得很难再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然而,我的看法在读完前三分之一后,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这本书最绝妙的地方在于它的结构,它采用了多线叙事,但高明之处在于,这些看似分散的线索,如同精密的钟表齿轮,最终咬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却又无比和谐的整体。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配角,其背景故事都被铺垫得极其扎实,当你以为某个支线已经结束时,它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重新汇入主线,引发连锁反应。这种叙事上的精妙布局,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谋篇布局能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写环境时的那种冷峻和疏离感,即使是在描述一个温馨的场景,字里行间也总透露着一丝不安和悬念,仿佛“平静”本身就是一种伪装。这本书的对话部分也处理得非常精彩,人物的语言风格高度一致且富有特色,你甚至不需要看署名,就能准确判断出是谁在说话。它成功地避开了许多同类作品中常见的生硬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冲突,自然而然地阐述了某些深刻的道理。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质感极其厚重,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带着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它没有迎合当下流行的快节奏阅读习惯,而是用一种近乎古典的,缓慢而沉稳的语速,引领我们进入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考据,体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无论是服饰的纹理、官场的规矩,还是民间的生活习俗,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压抑与张力。这种扎实的底蕴,让整个故事的基调稳住了,使得那些超乎寻常的事件发生时,也显得尤为真实可信。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权力结构的剖析,那种微妙的制衡、无形的制约,被描绘得入木三分,比直接的武力冲突更加令人不寒而栗。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规则”的深刻探讨——既有明面上的律法,也有暗地里的潜规则,以及每个人在面对这些规则时的自我妥协与反抗。读完之后,我不仅为故事本身感到震撼,更对作者所构建的那个世界的真实性,感到由衷的敬佩。它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作品,适合那些追求深度和韵味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克制的美学”。它没有用那种铺天盖地的华丽辞藻来堆砌场景,反而是在最关键的时刻,用极其精准、甚至有些残酷的词语,瞬间击中读者的情感核心。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反而比大肆渲染更具力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高潮部分的处理,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爆炸性场面,而是将所有的矛盾和情绪,压缩到一个极小的空间内,通过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或者一句未完的话语来爆发。读到那里时,我甚至屏住了呼吸,生怕自己的呼吸声会打破那份紧张到极致的平衡。此外,这本书对“道德灰色地带”的探讨也非常深入。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恶棍,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立场和无奈,他们的选择都源于各自的生存逻辑,这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真实感和思辨性。当我合上书本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画面,而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关于“人性选择”的复杂情绪。它迫使我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框架去审视故事中的每一个人,这种阅读后的反刍,才是好作品的价值所在。
评分分成一本本单册,方便阅读和携带。
评分买回来还没有看,相信是好书
评分蛮不错的一本,值得买
评分很棒的一次购物体验,京东活动太棒了,很开心!
评分书很不错,印刷精致,价格喜人。
评分购物上京东,多快好省,赞!
评分速度很快!收到很喜歡的书!
评分狄公案,值得一看,看狄公神断。
评分东西不错,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一直信赖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