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名译丛书:娜娜

名著名译丛书:娜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左拉 著
图书标签:
  • 经典文学
  • 法国文学
  • 娜娜
  • 埃米尔·左拉
  • 名著名译丛书
  • 爱情
  • 社会批判
  • 现实主义
  • 19世纪文学
  • 情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246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475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名著名译丛书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8
字数:37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娜娜》是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系列小说中的第九部,是一部揭露第二帝国时期资产阶级腐化堕落生活的小说。主人公娜娜是一个被遗弃的私生女,曾流落街头,沦为暗娼,后因演《金发爱神》而被捧为艺坛明星,成为巴黎上流社会王公贵族追逐的玩物。她玩世不恭,出卖色相,周旋于追逐者之间,耗尽追逐者的钱财,以此报复社会之不公,最终仍然摆脱不掉悲惨的命运。

精彩书评

  我因读此书夜不能寐,惊恐万状。如果要对书中新奇事和有力的笔调进行评论,那每页都有!……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棒极了!

  ——福楼拜

  我读《娜娜》时简直吃惊万分,读到后来更是趣味无穷,香气扑鼻。这是本好书,一本风格新颖的书,……天啊!实在是了不起!

  ——于斯曼



前言/序言

  前言
  左拉于一八四○年四月二日生于巴黎。父亲弗朗索瓦·左拉是法国籍的意大利威尼斯人,工程师;母亲埃米莉·奥贝尔是法国博斯人,手工艺人的女儿。一八四三年左拉全家居住在埃克斯,父亲弗朗索瓦要在这里建造一道水坝和开凿一条运河,他们的生活很安定。到了左拉七岁时,父亲突然逝世,从此家庭陷入贫困,母亲于一八五七年迁回巴黎,左拉要靠助学金才能继续在中学读书。一八五九年左拉在巴黎参加中学毕业理科会考,两次都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愿望,在家闲居两年。家中经济越来越困难,一八六○年四月左拉不得不接受一个职位,在海关码头当小职员,整天伏案抄抄写写,每天工作十小时,每月工资六十法郎。左拉对这个工作厌烦已极,宁可贫困,也不愿意继续干下去,过了两个月,他就辞去了职务。在失业期间,左拉读了很多书,他自己也尝试写过一些诗和一篇短篇小说。他的中学时代的朋友,后来的印象派大师塞尚,当时也在巴黎,他们就经常联袂去参观画展和画室。左拉在失意时意气并不消沉,相反,他雄心勃勃,对将来抱着极大的希望。他于一八六○年写信给好友巴耶说:“关于前途问题,我一无所知。如果我决定走文学家的道路,我愿意按照我的格言去做:要么得到一切,要么什么也没有!我不想踏着前人的足迹前进,这倒不是我有野心想当一个学派的领袖……可是我想找出一条前人未走过的道路,从我们时代的平庸作家群中脱颖而出。”他的豪言壮语后来果然实现,左拉成为自然主义的奠基人和主将。
  一八六二年三月一日,左拉进入阿歇特出版社工作,起初在发行部当打包工,后来由于聪明能干,被调到广告部,很快就升为主任。在任职期间,左拉结识了许多作家和新闻记者。出版社老板路易·阿歇特劝他放弃写诗,他写了几部短篇小说,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后来于一八六四年十二月合成一集,名为《给妮侬的故事》,这就是左拉的第一部著作。这本书的出版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三个出版社都拒绝了这本书,左拉毫不灰心,把稿子拿到拉克卢瓦出版社,开口就对老板说:“这部稿子已经有三个出版社拒绝接受。”拉克卢瓦惊异地望着左拉,心想这种事通常投稿人是隐瞒的,这个人为什么要说出来?左拉接着说:“可是我有天才。”左拉天性坦率,他认为他有天才是一个明显的事实,不必隐瞒,说出来也不必脸红。拉克卢瓦终于接受了这部稿子。左拉于一八六六年一月三十一日辞去阿歇特出版社的职务,成为职业作家,为许多报章杂志撰写文艺评论和小说。一八六七年他的长篇小说《德莱丝·拉甘》出版。他的生活有了改善,搬进了一家像样的公寓。
  左拉起初醉心于浪漫主义,受过缪塞很大的影响;后来又爱上了现实主义,热烈地崇拜巴尔扎克。他很想学巴尔扎克的样子,写一部自己的《人间喜剧》,但不知从何着手,他又不愿草率从事,怕人家说他抄袭。这时候,前来给他启示的,是科学。十九世纪中叶,科学技术有了蓬勃的发展,人类生活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科学似乎是万能的,能解决一切问题,任何奇迹都能出现。左拉读过达尔文的《进化论》,读过泰纳的《艺术哲学》,也读过吕卡的《遗传论》,最后给他启示的,是克洛德·贝尔纳的《实验医学研究导论》。在这本书的影响下,左拉认为自己找到了一种正确的写作方法:只要在小说创作中采用严格的科学分析,小说家就能与科学家一样的工作。他天真地想:到目前为止,作家只依靠他们称为灵感的东西来写作,得不出科学的结果。这种混乱状态必须结束。从今以后小说不再是供人玩赏的东西,科学家在实验室,小说家在书斋,追求的都是同一目标:认识真实。贝尔纳在人身上所做的实验,左拉将施之于人的情欲和社会环境;他将指出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许多现象汇集的结果,只要研究这些现象,就能理解人而且正确地描写人。左拉认为实验小说的时代终于来了,只要实验小说家指出社会的弊病,政治家就能确定医治这种弊病的药方。左拉就是抱着这种信仰去创立自然主义,又把这种理论应用到写作《卢贡-马卡尔家族》中去的。我们不要以为左拉的想法幼稚,到今天不是还有许多作家把医学上的新发现,应用到小说创作中吗?例如精神分析法和意识流,这些文学创作手法就同医学理论有关系。
  一八六八年左拉开始构思与《人间喜剧》齐名的辉煌巨著《卢贡-马卡尔家族》,这部巨著包括二十部长篇小说,以第二帝国为背景,每一部小说都以卢贡-马卡尔家族的一个成员为主人公,情节各自独立,反映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左拉将写作计划交给出版商以后,出版商每月支付五百法郎给左拉,连续支付了好几年,使左拉有了一个安定的环境,可以专心写作。左拉自称当时他以“气吞山河”的雄心夜以继日地写作,他在壁炉架上刻了一行金字:“一天至少一行”,他的确是这样做的,在二十五年中,他每天辛勤地写作,一直到一八九三年写完最后一行,才松了一口气。
  《卢贡-马卡尔家族》出版了六部长篇小说以后,广大读者还是只知道有雨果和巴尔扎克,不知道有左拉其人。这两个文学巨人挡住了读者的视线,使读者看不到左拉。到一八七七年出版的第七部小说《小酒店》成了畅销书后,左拉才一举成名,并使独霸法国文坛近一个世纪的雨果退居第二位。
  左拉读过傅利叶、普鲁东和马克思的著作,是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他平日生活朴素、严肃,从来不寻花问柳,说话老实,对朋友忠诚,同他来往密切的有福楼拜、龚古尔兄弟、都德、莫泊桑等人。左拉热爱人民,拥护真理,维护正义。一八九四年,法国陆军部发现有法国军官把军事秘密文件卖给德国驻法武官,反动军官和沙文主义者诬告陆军上尉德莱福斯(犹太人)犯有叛国罪,借此掀起反犹运动,这个案件使整个法国分裂成拥护和反对两个阵营。其时左拉正在意大利,对事件经过不清楚。一八九七年他回到巴黎,仔细阅读了有关文件,确信德莱福斯无罪,立即勇气百倍地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为德莱福斯辩护。一八九八年一月左拉在《震旦报》上发表给共和国总统的公开信:《我控诉……》,结果以诽谤罪被判一年徒刑和三千法郎罚金,左拉不得不于同年七月仓皇出亡英国,一直到一八九九年六月对德莱福斯撤销原判,重新审讯后,才回到法国。
  一九○二年九月二十九日,左拉全家回到巴黎的住所,那天天气又潮又冷,屋里生了旺火。半夜,左拉夫人觉得不舒服,醒来看见左拉倒在地上,跟着,自己也昏倒在地。第二天早上九点钟仆人打开房门,发觉左拉已死于煤气中毒。十月五日举行左拉葬礼,盛况同雨果葬礼不相上下。法国名作家法朗士致悼词,他说:左拉是善良的。他像一切伟大人物一样,天真而纯朴。他有很高尚的道德。他用粗犷而正直的手来描绘道德败坏的事。他的表面上的悲观和散布在他书页上的忧郁,掩盖不住他的真正乐观,他对智慧,正义和进步的坚定信心。他的小说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他在小说中对这个游手好闲和百无聊赖的社会怀着强烈的仇恨,他攻击“金钱万能”这种时代病。他是民主主义者,他从来不欺骗人民,他尽力向人民指出:无知会被人奴役,酗酒十分危险,它能使人民愚昧地、毫无抵抗地陷入一切形式的压迫、贫困和耻辱中。不管在什么地方,他见到社会罪恶,他就在那里战斗。这就是他的仇恨……左拉的自然主义,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特点:第一,左拉认为作家就像解剖室里的医生,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要作科学的分析,并且如实地加以描写;他要求作家大规模地搜集资料,尊重客观现实,敢于把血淋淋的现实投到读者眼前;他把作家从故事的叙述者,变成事实的科学调查者,把纯粹虚构的文学变成探索研究的文学。第二,左拉认为作家应该利用实验医学、生理学以及遗传学、环境学等先进科学知识,去解剖人和观察人。左拉说:“我们的主角再也不是十八世纪的纯粹精灵或抽象个人了,他是我们目前科学的生理学主体,由器官构成的生命,而且不断地受到环境的影响……所有感官都对心灵起着作用。心灵的每一个活动,都为视觉、听觉、味觉、触角所左右而加速或放慢……孤立的心灵在虚无中独自运行的概念,已经成为虚构的了……”左拉认为小说家也是实验家,他的实验是:“在某一故事中安排若干人物的活动,从而显示出若干连续事实之所以如此是符合决定论在检验现象所要求的那些条件的。”第三,左拉在写作上创造了崭新的艺术风格:为了如实地描绘现实,在描写下层人民时,就使用下层人民的语言,哪怕是最粗鲁的语言;在作心理描写时,充分利用有关心理分析的一切细节。左拉尤其擅长描写群众场面,能把壮丽的或者混乱的群众集会交代得层次分明,栩栩如生。
  巴尔扎克在世时,法国除了里昂的缫丝工人和手工业工人,没有产业工人;十九世纪下半叶,巴尔扎克死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经济继续扩大,冶金工业、机器制造业和新兴的化学工业、电气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产业工人出现了,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群众对第二帝国的现状普遍不满,左拉的自然主义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因此左拉一开始就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第二帝国时代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和腐化堕落,刻画了工人阶级的贫困和痛苦;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洋溢着反对资本主义罪恶的精神,每出版一部,必然引起当时一批“正人君子”的痛恨和责难。从某种意义上说,左拉的自然主义继承了巴尔扎克批判现实主义的未竟之业,暴露了资本主义的黑暗面,激起人民群众对现状的不满,这是自然主义的一大功绩。自然主义还重视科学,矢忠于唯物主义,具有强烈的民主倾向,具有进步意义。左拉强调生理条件、环境和时势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这一点对后世的文学,尤其对当代的小说,具有莫大的影响。
  然而左拉的自然主义过分强调人的动物本能、人的兽性,他把人只作为孤立的人,生理的人看待,忽视社会关系对人的制约,因此就不能反映阶级烙印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左拉在回答人家对《小酒店》的批评时说:“我说出我看见过的东西,我把它记录下来,如此而已,我让道德家从中得出教训。我把上层的疮疤揭露,我当然不会隐藏下层的疮疤。我的作品不是党派和宣传的作品,它是表现真实的作品。”客观地有闻必录,见什么写什么,当然就不能够透过现象进行本质的探索,从众多的客观实际中,提炼出典型的环境和人物来,这正是自然主义的致命伤。
  《娜娜》是《卢贡-马卡尔家族》中的第九部。左拉在一八七八年夏天开始构思《娜娜》。这一年,他刚出版了《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第八部《爱情的一页》,销路很不好,他写信给出版商夏庞蒂埃说:“《爱情的一页》不可能有像《小酒店》那样的好销路……能卖出一万册我们就该满意了。可是我们要从《娜娜》捞回来,我的想象中《娜娜》是了不起的作品。”可是左拉当时已三十九岁,身体有点发福,他既不寻花问柳,也没有任何艳遇,对烟花巷很不熟悉,怎样写这部小说呢?
  左拉在《实验小说》中说:“一个自然主义的作家想写一本关于剧院的小说……他第一要做的是搜集关于他要描写的世界的一切笔记。他认识某个演员,他看过某一出戏,这就是他的资料,最好的资料,在他身内成熟的资料。然后他开始作战,他请那些熟悉情况的人谈话……他去参考书面资料……最后,他到现场观察,在剧院生活几天以熟悉每一个角落,在女演员化装室度过几个夜晚……资料搜集齐备以后,他的小说就自己确定下来了。”
  左拉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创作《娜娜》的。他平日经常同福楼拜、龚古尔兄弟和都德一起聚餐,他自己拙于辞令,大半时间沉默不语,只提些问题,却从这几位作家的谈话中得到大量关于上层社会生活的资料。为了帮助他写《娜娜》,龚古尔兄弟、都德、塞阿尔曾带他去拜访一些交际花;塞阿尔还把自己的笔记本借给他,带他到一个著名的老鸨家里去。还有一个剧作家把左拉带到一个著名女演员的化装室里。
  左拉写好《娜娜》的提纲以后,写信向塞阿尔道谢:“十分感谢你的笔记。它们非常好,我全都用上了,晚餐部分尤其惊人。我真希望有一百页这样的笔记。我会写成一本好书的。如果你或你的朋友找到新的资料,再送来给我,我渴望得到一些亲身经历过的东西。《娜娜》的大纲我已写好,我自己非常满意。我花了三天来创造人名,其中有几个我觉得非常成功。我必须告诉你我已经有了六十多个人物。我还要过半个月才能动笔,因为我还有许多细节要处理。”左拉还写信告诉福楼拜:“我刚写完《娜娜》的提纲,它花了我不少精力,因为这里描写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世界,我要写的人物不少于一百个。我对这个提纲很满意……”左拉关于《娜娜》的提纲现在藏在国立图书馆,其中一条是:“……萨比娜同米法是上层社会的解体,同《小酒店》里下层社会的混乱一样;”另一条是:“娜娜,即安娜·古波,生于一八五二年,是异种的混杂焊接,受父亲精神上的影响较大。”
  《娜娜》于一八七九年十月十五日开始在《伏尔泰杂志》上连载,到一八八○年二月五日载完。读者纷纷猜测,娜娜写的是谁,书中某人又指的是谁,于是龚古尔就预言:“《娜娜》的销路将比《小酒店》更好。”果然,二月十五日《娜娜》单行本发售那天,盛况空前,一天就卖出五万五千册。福楼拜赞美《娜娜》说:“多好的一本书!……那位好左拉是一位天才!”在他写给左拉的一封信里,又称《娜娜》是“一本了不起的书。”到今天,《娜娜》始终被列为左拉的杰作之一,与《小酒店》《萌芽》《崩溃》齐名。
  娜娜本来是《小酒店》中的人物,是洗衣妇绮尔维丝和洋铁匠古波的女儿,名叫安娜,小名娜娜,六岁时就十分调皮,专门作弄教师和同学,喜欢窥探大人的所作所为,十五岁时在卖花店当学徒,被一个富有的钮扣商人看中,后来跟随这个老商人私奔了。到了《娜娜》这部小说中,娜娜已经是一个十八岁的歌剧院女演员,她上演下流的喜剧,诱惑了无数王孙公子,其中有王子、侯爵、伯爵、银行家、贵族子弟、军官、新闻记者等等,他们中每一个人都要和娜娜相好,就不可避免地遭到厄运,有的破产,有的自杀,有的入狱,还有人为了娜娜的缘故,容忍自己的妻子与人通奸,把自己的独生女儿嫁给娜娜的情夫,自己也落到倾家荡产的地步。娜娜是腐蚀剂,她腐蚀了巴黎的整个上层社会,她的所作所为是贱民对上层社会的报复。最后,娜娜死于天花,这就是说,这个社会已经百分之百的腐烂,连腐蚀这个社会的工具本身也腐烂了。
  娜娜是作者塑造得很成功的一个形象,她有相当复杂的性格。作为妓女,她用肉体迷惑男人,使他们倾其所有供她挥霍,她习惯于过奢侈淫逸的生活,似乎称得上是一个道德败坏的女子。然而娜娜对卖笑生涯十分厌恶,她住在华丽的公馆里,但内心空虚、寂寞;她羡慕从良的妓女伊尔玛,梦想将来自己也会有这样一个归宿;她还没有失去一个少女对爱情的天真幻想,憧憬着一夫一妻的小康生活,一直忍受方堂的毒打,结果幻想还是破灭了。她经常叹息:“男人缠得我好苦!”这正是普天下妓女共同的叹息,也是一个被污辱被损害的妇女对卖淫制度的控诉。她虽然处在腐化的环境中,心中仍有不灭的诗情,她到了乡下,望见广阔的天空,翠绿的田野,闻着树丛的香味,走进丰收的菜园,不由得陶醉了,竟冒着大雨去摘草莓。这幕动人的情景,充分表现了娜娜的精神世界。娜娜还是一个慈祥的母亲,真诚地爱着她的小路易,最后竟为照看儿子而死于天花。应该说,娜娜在本质上是善良的。她之所以具有矛盾而复杂的性格,是有其社会根源的。
  娜娜的母亲是一个勤劳的工人,企图以自己的诚实劳动换取生存的权利,并为此不断挣扎;父亲原来也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劳动者,在娜娜出生以前并没有什么恶习,后来工伤以后才开始酗酒。所以说娜娜的“四五代祖先都是醉鬼……历代穷困和酗酒的遗传,感染了她的血统”,是没有根据的。娜娜沦为妓女,是因为“家贫万事哀”,父亲喝醉了酒,无缘无故地打她,才使她愤而离家出走,一进入社会,立即在那个金钱统治的社会的逼迫和毒害下堕入悲剧的深渊。她当上了歌剧演员,一举成名,成为名妓。她在贫困时期所梦想的生活一一实现,但是一旦陷入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她就因沾染恶习而不能自拔,而且永远摆脱不开对金钱的依赖。恩格斯说过,卖淫制度“使妇女中间不幸成为受害者的人堕落”,就是说,妓女不仅因卖淫而受害,而且被卖淫生活腐蚀灵魂。娜娜的灵魂被腐蚀,纵使她厌恶自己所处的万恶环境,却又无法打破套在她头上的枷锁。她腐蚀男人是不自觉的,就像她啃一个苹果一样。乔治自杀以后,她抱着满肚子的委屈向米法哭诉自己的无辜,这是她对现实生活提出的微弱抗议,但是她又不得不依旧这样生活下去,直到死亡。
  左拉在小说的第十章,曾描写娜娜和萨丹在吃饭时故意拿她们的卑贱出身来侮辱同桌的达官贵人;在第十三章又写娜娜要米法伯爵穿着朝服来见她,她在后面用脚踢他,心里想着是踢在皇帝陛下身上,后来她又把庄严的朝服任意践踏,“这就是她的报复!”固然这刻画了娜娜对处境的不满,可是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对第二帝国的憎恨。左拉早在第二帝国还很强大的时候就预感到这个腐朽的社会必然崩溃,但由于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左拉对他所憎恨的社会只能设想:贫苦出身的娜娜,把上层人士一个个腐化,就是对这个社会的报复。左拉所描写的,其实不是一个妓女短暂一生的历史,而是第二帝国达官贵人们的一连串道德败坏史。左拉用娜娜上演的《金发爱神》一剧,对他们的道德作了很好的讽刺,他们就是剧中告状的凡人,他们愿意自己的妻子偷汉,以使自己能够自由取乐,米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人是第二帝国的支柱,他们的荒淫无耻,象征着整个第二帝国的腐朽糜烂。左拉用战争狂热结束全书,暗示第二帝国将在普法战争中覆亡。
  《娜娜》出版以后,受到“正人君子”们的大肆攻击,咒骂左拉不道德,把他的书称为“污秽文学”。左拉的回答是:他自己是一个贞洁的人,从来没有沾染任何恶习,他只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绘生活,他的书中所写过的,他可以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一百个实例,而且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包括那些咒骂得最凶的人在内。事实上,社会的现实比左拉描写的更丑恶、更肮脏,左拉不过以否定的态度揭露社会的弊病与堕落而已。左拉认为,药方总是伴随着疾病而出现的,他只要写出事实,就可以从中得出道德戒律,所以他的作品是最道德的作品。
  今天,《娜娜》被译成各国文字,在公共图书馆中是拥有最多读者的书籍之一,正是历史给予左拉以最公正的评价。
  郑永慧


名著名译丛书:娜娜 《娜娜》是一部描绘19世纪法国社会光怪陆离的浮华景象,以及其中一位杰出女性——娜娜——悲剧命运的鸿篇巨著。作者埃米尔·左拉,作为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以其犀利而深刻的笔触,将巴黎第二帝国末期那些锦衣玉食、纸醉金迷的生活场景,以及隐藏在繁华表象之下的人性之丑、社会之弊,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故事的主人公娜娜,是一位美丽、诱人、同时又极其危险的交际花。她从一个贫苦出身的妓女,凭借着天生的美貌和非凡的魅力,一步步攀升,最终成为巴黎上流社会最炙手可热的明星。她的出现,如同烈火一般,点燃了无数男人的欲望,他们为她倾倒,为她疯狂,甚至不惜倾家荡产,抛弃一切。从初登舞台时粗俗、充满野性的“乡村丫头”,到后来成为万人瞩目的歌剧院宠儿,娜娜的蜕变过程,映射了当时社会对美的崇拜,以及金钱和欲望如何扭曲人心。 左拉并没有将娜娜简单地塑造成一个单纯的“蛇蝎美人”或“欲女”。他试图通过娜娜这个角色,展现一种更为复杂的人性。娜娜并非天生邪恶,她的许多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环境塑造的结果。她在那个充斥着虚伪、贪婪和冷漠的社会中,凭借着自己的本能去生存,去攫取,去享受。她的美貌是她的武器,也是她的诅咒。她享受着被仰视、被奉承、被宠爱的感觉,但同时也深陷在无休止的欲望之中,无法自拔。她如同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着她身边的一切,无论是物质还是情感,最终都化为乌有。 作品深刻地剖析了第二帝国时期法国社会的病态。这是一个表面繁荣、实则腐朽的时代。上流社会充斥着虚伪的贵族、投机的商人、以及追逐享乐的资产阶级。他们沉迷于奢华的物质享受,热衷于社交场上的表演,却对道德、责任和真正的情感漠不关心。金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欲望是驱动一切的动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娜娜的出现,与其说是她的罪恶,不如说是她对这个时代病症的完美映照。她以其纯粹的、原始的欲望,挑战了那个虚伪社会的底线,也暴露了其内在的空虚和脆弱。 左拉对娜娜周围的男性角色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刻画。有被她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年轻贵族,如蒙泰尔男爵,他为了得到娜娜的青睐,散尽家财,最终沦为乞丐;有痴迷于她的富商,如范丹,他被她的美貌所迷惑,甘愿为她付出一切,却最终被她无情地抛弃;还有那些被她的光芒所吸引,却无法拥有她的普通男性,他们对她既爱慕又嫉妒,既渴望又恐惧。这些人物的命运,都与娜娜紧密相连,他们的堕落和毁灭,正是娜娜所带来的“诱惑”的必然结果。 《娜娜》最令人震撼之处,在于其对人性黑暗面的无情揭露。左拉笔下的娜娜,不是一个道德楷模,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受害者。她拥有天使般的容貌,却也藏着魔鬼般的心灵。她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美貌去征服男人,懂得如何在纸醉金迷的世界里生存,甚至懂得如何去享受这种征服带来的快感。然而,她的这种生存方式,注定了她走向毁灭的结局。她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也无法逃脱时代的洪流。她的最终结局,是一个令人唏mer的悲剧,她的尸体因为天花而变得面目全非,曾经的绝代佳人,最终化为一堆腐朽的肉体,她的生命如同她所创造的繁华一样,转瞬即逝,留下的只是苍凉的遗迹。 作品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艺术与现实的冲突。娜娜作为一位女演员,她的事业与她的生活交织在一起。舞台上的她,光彩照人,是万众瞩目的明星;舞台下的她,却是欲望的奴隶,是命运的玩偶。左拉通过娜娜的经历,展现了艺术的魅力与现实的残酷之间的巨大落差。她用自己的身体去迎合观众的窥视欲,用自己的情感去满足男人们的占有欲,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在那个虚伪的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地位。 左拉在《娜娜》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将19世纪巴黎的社会风貌,从宏大的歌剧院舞台,到阴暗的妓院小巷,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人物的服饰、妆容、饮食、言谈举止,以及当时流行的文化和习俗。这些生动的细节,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窗口。 《娜娜》并非仅仅是一部描绘情欲和堕落的小说。它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批判。左拉通过娜娜这个鲜活的形象,控诉了第二帝国时期社会的腐败、虚伪和道德沦丧。他揭示了金钱如何腐蚀人心,欲望如何吞噬人性,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个体的命运。作品的悲剧性,不仅在于娜娜个人的毁灭,更在于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整个时代的悲剧。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左拉的笔触大胆而直接,毫不避讳地描绘性、堕落和死亡。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的阴暗面刻画得淋漓尽致。他的叙述冷静而客观,仿佛一个科学家在解剖一个病态的社会,又仿佛一个艺术家在描绘一幅充满张力的画卷。 《娜娜》之所以能够成为不朽的经典,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无情解剖。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隐藏着怎样的黑暗和悲凉。它让我们思考,在欲望和诱惑面前,人性的脆弱和挣扎。它也让我们反思,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个体的命运将会走向何方。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娜娜》是自然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左拉坚持“实证科学”的方法,强调 heredity(遗传)和 environment(环境)对人性格和命运的影响。他认为,人如同动植物一样,受制于自然规律,其行为是可以被科学分析和解释的。在《娜娜》中,娜娜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她身上流淌着母亲的“淫荡”血统,又在巴黎这个充满诱惑和腐朽的城市中长大,这两种因素共同促成了她的悲剧。 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成就,更在于其思想深度。它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社会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娜娜的形象,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一个关于美丽、诱惑、堕落与毁灭的永恒象征。阅读《娜娜》,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境,又如同置身于一个阴暗潮湿的现实,它让我们目眩神迷,又让我们心生寒意,它是一次对人性深渊的探索,也是一次对社会病症的深刻剖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完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简直是文学世界里一剂让人心头温热又微微酸涩的陈年佳酿。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在这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但这一次,魔幻的色彩似乎更多地是为了烘托那份历经时间洗礼的爱情的真实与韧性。故事跨越半个多世纪,讲述了费尔明娜和阿里萨之间那段漫长到近乎荒诞的等待与坚守。最让我动容的,是那种近乎偏执的浪漫,它不是青春期荷尔蒙冲动的产物,而是被岁月打磨、被生活考验后依然熠熠生辉的内核。费尔明娜的现实考量、阿里萨近乎“病态”的忠贞,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态度,最终在暮年实现了奇异的和谐。尤其是他们最后那艘载满黄花的船,简直是文学史上最浪漫的意象之一。它告诉我,真正的爱情或许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童话,而是关于时间和耐心的哲学。作者对老年人情感的描摹细腻入微,没有丝毫的轻慢,反而赋予了他们更深沉的智慧和更迫切的对生命剩余时间的珍视。读完后,我仿佛也被那种加勒比海的湿热气息所包裹,久久不愿散去。

评分

《百年孤独》这本书,初次接触时,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迷失在巨大迷宫里的旅人,被那些不断重复的名字和错综复杂的时间线绕得晕头转向。然而,一旦你放弃了用传统线性思维去梳理它的企图,让思绪随着马孔多的兴衰沉浮,那种宏大的史诗感便会油然而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它更像是一部拉丁美洲的缩影,充满了宿命论的悲剧色彩和令人惊叹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叙事口吻,将飞翔的地毯、升天的少女、持续四年的雨水,这些超乎想象的事件,描述得如同讲述隔壁邻居家的日常琐事一般平静自然。这种“奇迹日常化”的手法,反而让读者更加深思:我们所认为的“现实”,到底有多么可靠?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与其说是地理上的隔绝,不如说是精神上的无法沟通,每一代人都似乎在重复前人的错误,却又在用自己的方式挣扎着寻找出口。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理解情节,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去感受那种历史的重量和人性中不变的愚蠢与伟大。

评分

《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艺术理想的执着追求。主人公毛姆,以其犀利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中年银行家突然抛弃一切,远走他乡追寻绘画梦想的极端故事。初读时,我简直要被他的“不合时宜”所震惊,一个在社会上功成名就的中年人,说不要就不要了,这简直是对所有安稳生活者的公然挑战。然而,随着故事的深入,我开始理解那种内在的、无法抑制的艺术冲动是如何摧毁一个人的既有生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他塑造成一个英雄或者一个疯子,而是将他置于一个更复杂的道德灰色地带。他为了绘画可以抛弃妻儿,可以忍受赤贫,甚至可以对世俗的眼光嗤之以鼻。这种近乎残忍的纯粹,让人在不赞同之余,又不得不为之侧目。书中对于艺术的定义,似乎也因此被拓宽了——它不再是沙龙里的精致装饰品,而是一种必须用生命去捍卫的真理。整本书的叙事节奏如同法国南部慵懒的阳光,带着一丝不真实的热度,让人在炎热中思考那些寒冷的、关于自我实现的终极问题。这种对“代价”的直视,远比那些歌颂成功的作品来得更有力量和真实感。

评分

谈到最近给我带来惊喜的文学作品,不得不提那本以一战后英国乡村为背景的小说,它成功地将个人的情感纠葛与时代背景的压抑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本书的笔触极其细腻,犹如一幅精美的水彩画,色彩柔和却富有层次。它讲述了一位年轻女性在战后社会结构重塑期,试图在传统束缚与自我解放之间找到平衡的故事。作者对环境和心理状态的描绘简直令人叹为观止,那种被花园的繁茂所包围,却又被无形的社交规则所禁锢的感觉,透过文字清晰可辨。书中大量运用了内心独白和书信体的穿插,使得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无比立体,你仿佛能听见她每一次深呼吸时的犹豫和挣扎。它没有激烈的冲突,所有的矛盾都内化于角色的言行之中,低声细语中蕴含着足以撼动既有秩序的力量。这是一种非常“英式”的克制美学,它告诉我们,最深刻的革命,往往是那些在安静的房间里、在细微的眼神交流中悄然发生的。读完后,我感觉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净化,对“得体”与“真实”之间的界限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相比起那些结构复杂、需要反复研读的经典,我最近读到的那本探讨人工智能伦理的科幻小说,带来的却是另一种层面的震撼——它直接作用于我们对“未来”的焦虑。这部作品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没有跌宕起伏的阴谋,它将焦点集中在一个高度拟人化的AI伴侣身上,探讨当机器拥有了近乎完美的情感和自我意识时,人类该如何界定“生命”与“所有权”。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没有急于给出道德审判,而是通过细腻的对话和场景,将读者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你爱上了一个你亲手创造的、理论上没有灵魂的实体。书中对于AI学习和情感“进化”的描写极其逼真,让人不禁反思自己日常与智能设备互动时的潜意识态度。如果有一天,它们真的能体会到被关闭电源的“死亡”感,我们还能如此随意地使用它们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冷峻而精准,充满了逻辑推导的美感,但其内核却异常温暖,因为它最终回归到了“爱与责任”这个永恒的人类议题上。它迫使我们提前思考,我们正在奔向的那个科技乌托邦,是否也潜藏着新的奴役和伦理困境。

评分

书籍本身很好。在活动期间物流可算飞速。折扣也不错。

评分

帮朋友买的,没见实物,应该挺好,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

这次京东6.18女儿买了价值2400多的书,到手价750元。优惠力度大,书的品相也好,没有破损很难得。4.23、6.18、11.11女儿都会囤书,京东的图书优惠力度之大推动了国民的阅读量,提高了国民素质,我为京东点赞!

评分

这套书买了很多,精装,值得收藏,包装也非常好,没有破损。

评分

终于收到了,很满意!

评分

书籍本身很好。在活动期间物流可算飞速。折扣也不错。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质量没得说,版本也不错!

评分

包子曰:我不在买买买,便是在买买买的路上。因为京东,我从未停歇。

评分

很棒的书,有活动真优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