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

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晶,周自翔 著
图书标签:
  • 生态系统服务
  • 关中-天水经济区
  • 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区域发展
  • 可持续发展
  • 生态评估
  • 土地利用
  • 生态功能
  • 经济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32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465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研究。全书共9章,内容包括: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土地景观异质性与尺度效应、关天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演变、生态系统服务驱动力分析、碳储量价值和土地碳汇影子价格、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化耦合关系、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基于SolVES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文化服务水平估算、生态系统碳服务流动。内容涵盖农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研究尺度从生态系统、景观到区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现了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前沿。

目录

前言

第1章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1.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
1.2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现状
1.2.1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历史及分类
1.2.2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
1.2.3 土地景观异质性与尺度效应研究现状
1.2.4 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现状
1.2.5 生态系统服务形成与驱动力研究现状
1.3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内容
1.3.1 土地景观尺度效应
1.3.2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
1.3.3 生态系统服务的驱动力研究及与城市化耦合分析
1.3.4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
1.3.5 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流动及其优化分析
参考文献

第2章 土地景观异质性与尺度效应
2.1 基于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分析
2.1.1 分析方法及测度模型
2.1.2 土地利用总体变化特征
2.1.3 土地利用类型重心转移分析
2.1.4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区域差异
2.2 基于景观指数的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2.2.1 景观指数选取
2.2.2 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2.3 景观格局分析的尺度效应
2.3.1 粒度响应
2.3.2 尺度选择
2.3.3 幅度响应
2.4 景观格局驱动力分析
2.4.1 景观格局影响因素数据库
2.4.2 景观格局空间自相关
2.4.3 景观格局与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2.5 LCM模型构建及关天经济区土地利用预测
2.5.1 模型原理
2.5.2 数据预处理
2.5.3 关天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2.5.4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因子
2.5.5 关天经济区2050年土地利用模拟
2.5.6 结果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3章 关天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演变
3.1 基于CASA模型的农田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估算
3.1.1 CASA估算模型
3.1.2 关中-天水经济区NPP估算
3.1.3 关中-天水经济区农田生态系统NPP价值量估算
3.2 基于GIS的农田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估算
3.2.1 土壤侵蚀量的测算
3.2.2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侵蚀测算
3.2.3 土壤保持经济效益的测评
3.3 关中-天水经济区农田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价值量估算
3.3.1 农田生态系统蓄水能力估算模型
3.3.2 蓄水能力价值量测评模型
3.3.3 涵养水源价值的估算过程
3.3.4 关中-天水经济区农田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价值量测评结果
3.4 关中-天水经济区农田生态系统净化环境测评
3.4.1 净化环境服务价值量估算
3.4.2 关中-天水经济区固碳释氧价值量估算
3.4.3 吸收SO2、HF、NOx、滞尘价值估算
3.4.4 净化环境价值估算
3.5 关中-天水经济区农田生态系统粮食生产服务估算
3.5.1 关中-天水经济区农田生态系统粮食产量空间分布
3.5.2 关中-天水经济区农田生态系统粮食生产服务价值
3.6 关中-天水经济区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效应综合评价
3.6.1 农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总价值估算模型
3.6.2 关中-天水经济区农田生态服务价值总量空间分布
3.6.3 关中-天水经济区农田生态服务价值空间转移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 生态系统服务驱动力分析
4.1 关天经济区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4.1.1 生态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
4.1.2 生态服务功能相互关系的空间差异
4.2 自然因素对关天经济区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4.2.1 气候因素对生态服务价值及其变化的影响
4.2.2 地形因素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4.2.3 土壤因素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
4.2.4 地貌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4.2.5 水文因素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4.3 关天经济区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人文驱动力分析
4.3.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4.3.2 人文驱动机制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第5章 碳储量价值和土地碳汇影子价格
5.1 碳储存功能价值评估
5.1.1 InVEST模型
5.1.2 基于InVEST模型的碳储量估算
5.1.3 数据处理
5.1.4 不同情景下碳储量评估
5.1.5 不同情景下碳的NPV计算
5.2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生态足迹计算
5.2.1 计算方法
5.2.2 关中-天水地区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计算
5.2.3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生态足迹的计算
5.2.4 三维生态足迹模型
5.3 关中-天水经济区能源生态足迹
5.3.1 关中-天水经济区土地碳汇承载力
5.3.2 市场各部门能源生态足迹和土地碳汇承载力的核算
5.4 关中-天水经济区土地碳汇影子价格
5.4.1 扩展的投入-产出模型
5.4.2 扩展的投入-产出模型求解
5.4.3 投入-产出价格模型求解
5.4.4 土地碳汇影子价格的市场平均成本
参考文献

第6章 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化耦合关系
6.1 城市化水平测度
6.1.1 城市化水平评价方法
6.1.2 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
6.2 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关系研究
6.2.1 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机制
6.2.2 城市化与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耦合关系
6.2.3 基于STIRPAT模型的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影响
6.2.4 城市化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7章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
7.1 研究方法
7.1.1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概念与意义
7.1.2 生产可能性边界制作方法
7.2 关天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
7.2.1 生态系统服务相关性
7.2.2 关天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两两权衡关系
7.2.3 基于帕累托效率曲线的生态系统服务优化配置
7.2.4 多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的集成
7.2.5 渭河流域关天段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
7.3 渭河流域关天段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
7.3.1 渭河流域关天段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关系研究
7.3.2 生态系统服务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第8章 基于SolVES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文化服务水平估算
8.1 SolVES模型简介
8.2 研究方法
8.2.1 环境背景值
8.2.2 问卷调查
8.2.3 构建地理空间数据库
8.2.4 原理分析
8.3 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第9章 生态系统碳服务流动
9.1 关天经济区生态系统固碳服务的供需平衡
9.1.1 生态系统固碳服务的需求与供给模型
9.1.2 生态系统固碳服务需求
9.1.3 生态系统固碳服务供给
9.1.4 生态系统固碳服务供需平衡结果
9.1.5 结果验证
9.2 关天经济区生态系统固碳服务的空间流动
9.2.1 生态系统固碳服务的空间流动模型
9.2.2 生态系统固碳服务流动比率空间格局
9.2.3 生态系统固碳服务的空间流动模拟
9.3 低碳目标导向下的空间格局优化
9.3.1 低碳目标导向下的空间格局优化模型
9.3.2 生态系统固碳服务的关键变量子集分析
9.3.3 低碳目标导向下的固碳格局优化结果
参考文献
书籍简介:深入探索区域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沿课题 书名:气候变迁背景下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 张文斌,李晓红,王志刚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 导言:全球挑战与区域应对的迫切性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对于地处大陆内部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言,气候变异性加剧带来的干旱、极端高温、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构成了严峻挑战。这些区域往往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农业系统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本书正是基于对这一宏观背景下特定区域(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包括但不限于黄土高原东部、内蒙古高原西部等)农业发展困境的深刻洞察,聚焦于气候变迁这一关键驱动力,系统性地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和技术支撑体系。全书跳出了传统农业资源禀赋的静态分析框架,转而采用动态、耦合的视角,力求为该区域农业系统的韧性构建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第一部分:气候变迁的区域特征与农业影响评估 本书的开篇部分,首先对研究区(北方干旱半干旱区)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高分辨率的重建和分析。重点刻画了年平均气温、极端高温事件频率、降水空间分布不均性以及潜在蒸散发变化等核心指标的演变规律。研究不再停留在描述“变暖变干”的宏观结论上,而是深入探究了不同子区域(如高原牧区、黄土丘陵区、冲积平原区)气候要素的时空差异性。 在此基础上,本书构建了一套耦合气候模型与作物模型(如DSSAT、WOFOST的改进版本)的评估体系,量化了特定气候情景下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马铃薯)的产量波动风险。评估结果清晰地揭示了不同气候压力阈值下,农业系统的脆弱性分布格局。例如,分析指出,在部分高海拔地区,初霜期推迟对部分喜温作物的生长季延长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整体而言,水资源约束的加剧是制约产量提升的首要瓶颈。此外,还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动态、土壤有机质周转效率的间接影响,为后续的适应性策略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第二部分:水资源系统与农业供需的协同优化 在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天花板”。本书投入了大量篇幅,聚焦于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水资源系统的承载力分析与农业需水的精细化管理。 水资源承载力模型构建: 研究团队整合了遥感水文模型、流域径流模拟与地下水补给评估数据,建立了多源数据融合的区域水资源平衡模型。模型不仅考虑了气候变暖导致的天然径流变化,还首次将气候变化对农业灌溉用水需求(通过蒸散发计算)的反馈效应纳入模型,得出了更为审慎的水资源可再生利用上限。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与效果评价: 针对传统大水漫灌的低效用水模式,本书详细评估了多种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如精准滴灌、地下管灌、膜下滴灌)在不同土壤类型和作物类型下的节水潜力、能耗比以及对土壤盐渍化的控制效果。通过长期的田间试验数据对比,本书提供了详尽的技术经济效益分析报告,明确了在特定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哪种节水技术最为适宜推广。 农业用水结构的动态调整: 强调了从“种什么”到“用水怎么用”的转变。研究提出了一套基于气候预估的服务于农业的预警机制,指导农民根据季节性水资源预报,动态调整种植密度、播期乃至作物品种结构,以实现灌溉需水与有效降水的高度匹配。 第三部分:农业适应性技术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全书的核心实践部分,旨在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可操作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些战略不再仅仅关注于提高单产,而是着眼于提升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服务功能。 耐逆性作物品种选育与配置优化: 结合分子标记技术和区域气候梯度特征,筛选和培育了一批耐旱、耐高温和抗病虫害的新型作物品种。重点研究了“气候智慧型”的农作物品种组合策略,即在同一地理单元内,通过合理配置不同需水特性和生育期长度的作物品种,实现对气候风险的有效分散。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增强与维护: 深入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如秸秆还田、免耕技术)对土壤保墒、碳固存和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影响。分析指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显著提升土壤对干旱胁迫的缓冲能力。此外,还探讨了旱作农业系统中的人工林与农田复合系统的构建,以期通过生态屏障增强对极端天气的抵御力。 基于信息技术的决策支持系统(DSS): 介绍了如何整合气象数据、土壤墒情监测、作物模型和市场信息,开发出面向农户的便携式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为农民提供灌溉决策、施肥优化以及病虫害预警等“精准化”指导,是实现气候适应性农业落地的关键技术保障。 结语:面向韧性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展望 《气候变迁背景下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份针对特定脆弱区域农业系统的“健康体检报告”与“未来发展蓝图”。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将气候科学、水文学、农学和系统工程学有机结合,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应对复杂气候挑战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框架。 本书的结论和建议,对政府制定区域农业气候适应性政策、科研机构开展前沿技术攻关,以及农业推广部门指导农民实践,都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强调,在气候变暖的“新常态”下,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的农业发展必须从依赖资源投入的粗放模式,转向依靠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的韧性驱动模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对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议题非常关注,而“关中-天水经济区”正好是连接这两个概念的一个重要地理节点。它既包含了关中平原这个历史悠久的经济核心,又延伸到了西部地区的天水。我一直在思考,在不同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的区域之间,如何实现协同发展,尤其是在生态服务这一层面上。这本书的标题让我产生了一种期待,希望它能深入探讨在这一区域内,经济发展模式如何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相协调。例如,城市扩张是否会对周边乡村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乡村的传统生态智慧是否能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证研究,来揭示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部不同子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着区域的整体经济格局。或许书中会分析,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一些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是否有所减弱,而另一些区域又如何通过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来提升其生态价值。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堂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案例分析,它让我能够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去理解一个区域内部错综复杂的经济与环境互动关系,并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给我一种非常扎实和学术的印象,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我一直认为,对一个区域的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文化或经济统计数据上,更需要深入了解其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而“生态系统服务”这一概念,恰恰能提供一个科学的框架来理解这种自然基础的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比如,它是否会运用GIS技术来绘制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图?是否会通过模型来量化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在面对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全球性挑战时,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将面临怎样的风险,以及如何通过增强其韧性来应对这些挑战。或许书中会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指导地方政府在发展规划中更好地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比如如何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如何加强水资源管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区域生态的研究,更是一份关于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动指南,它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和评价一个区域的真实发展潜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吸引人,采用了一种深邃的蓝色作为底色,上面点缀着几笔写意的绿色山峦和蜿蜒的水系,隐约勾勒出关中-天水地区的地貌特征。文字部分的设计也颇为考究,书名“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字体选择了比较稳重且略带古朴的风格,给人一种严谨而又不失历史厚重感的感觉。我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这个区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关中平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天水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闻名。想象一下,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会是怎样一种动态的平衡?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充满了好奇,它承诺将深入探讨这个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解答一些我长久以来的疑问,比如,在这片被誉为“八百里秦川”的沃土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那些曾经滋养了无数文明的河流和山川,如今是否依然保持着勃勃生机?经济发展带来的效益是否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行不悖?这本书的出版,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探索这片土地生态肌理的窗户,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了解那里的自然馈赠与人类发展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评分

我一直对经济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交叉的领域特别感兴趣,而“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这个书名,恰恰点明了这一核心。我常常在思考,当我们谈论经济发展时,我们究竟在消耗什么?我们又在创造什么?特别是在像关中-天水这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生态敏感性的地区,如何衡量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红利”是否以牺牲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本为代价,这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剖析这一问题的机会。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量化和评估该区域的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例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甚至是文化和精神价值。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探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管理,为区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场景:可能是有关于农业生产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分析,也可能有关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估,甚至是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挑战与对策。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份宝贵的地图,指引我理解这片土地的生态脉络,以及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那个微妙而又关键的平衡点,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评分

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去审视一个特定区域的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我一直认为,生态系统并非仅仅是供人观赏的山水风景,它更是支撑人类生存和经济活动的基石。比如,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吃的粮食,都离不开健康的生态系统。而“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一个典型的地理区域,其生态系统承载着怎样的功能,又对该区域的经济活动产生了哪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研究课题。我设想这本书会从多个维度来解读“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源供给,可能还会涉及到调节服务、支持服务,甚至文化服务。或许书中会详细阐述,当地的水系如何调节气候,森林植被如何涵养水源,土壤又是如何孕育出肥沃的土地,进而支撑起区域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经济活动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程度,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规划,来优化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认识生态系统价值的启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生态智慧来指导区域发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