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性测度论--处理主观不确定性的现代方法论

可信性测度论--处理主观不确定性的现代方法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彦奎 著
图书标签:
  • 可信性理论
  • 不确定性
  • 主观概率
  • 决策分析
  • 风险评估
  • 贝叶斯方法
  • 证据理论
  • Dempster-Shafer理论
  • 模糊逻辑
  • 人工智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70864
版次:31
商品编码:1233979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页数:27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目录

Contents
Preface
Symbols and Abbreviations
Chapter 1 Credibility Measure Space 1
1.1 Ample Space 1
1.2 Fuzzy Vector 2
1.3 Credibility Measure 4
1.4 Credi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 11
1.5 Building Credibility Measure 12
1.6 Generating L-S Measures 21
1.7 Bibliographical Notes 26
Chapter 2 Product Credibility Measure 30
2.1 Finite-Dimensional Product Space 30
2.2 Infinite-Dimensional Product Space 35
2.3 Existence of Credibility Measure Space 45
2.4 Arithmetic of Fuzzy Variables 54
2.5 Bibliographical Notes 59
Chapter 3 Convergence of Approximation 61
3.1 Convergence Criteria 61
3.2 Convergence Relations 64
3.3 Approximation Techniques 65
3.4 Credibility Simulation 70
3.5 Critical Value Simulation 77
3.6 Bibliographical Notes 81
Chapter 4 Credibilistic Independence 84
4.1 Marginal Credibility Distributions 84
4.2 Independence of Fuzzy Vectors 90
4.3 Linear Combinations of Fuzzy Variables 99
4.4 Independence of Fuzzy Events 101
4.5 Bibliographical Notes 105
Chapter 5 Numerical Characteristics 107
5.1 Expected Value Operators 107
5.2 Independence Linearity 112
5.3 Dominated Convergence Theorems 118
5.4 Expected Value Simulation 124
5.5 Variance of Fuzzy Variable 129
5.6 Absolute Deviations 135
5.7 Spread of Fuzzy Variable 148
5.8 Relation between Var and Sp 155
5.9 Moment of Fuzzy Variable 158
5.10 Skewness and Kurtosis 165
5.11 Bibliographical Notes 166
Chapter 6 Lr Space of Fuzzy Variables 168
6.1 Uniform Integrability 168
6.2 Important Inequalities 172
6.3 Completeness of Lr Space 173
6.4 Bibliographical Notes 179
Chapter 7 Credibilistic Orders 180
7.1 Usual Credibilistic Order 180
7.2 Credibilistic Stop-Loss Order 188
7.3 Credibilistic Convex Order 190
7.4 Bibliographical Notes 193
Chapter 8 Credibilistic Risk Measures 194
8.1 Value at Risk 194
8.2 Conditional Value at Risk 206
8.3 CVaR Computational Formulas 210
8.4 Bibliographical Notes 213
Chapter 9 Credibilistic Comonotonicity 215
9.1 Comonotonic Set 215
9.2 Comonotonic Fuzzy Vector 215
9.3 Two-ary Fuzzy Vector 221
9.4 Bibliographical Notes 224
Chapter 10 Credibilistic Laws 225
10.1 Independence 225
10.2 Definitions of Laws 227
10.3 Law of Large Numbers 229
10.4 Bibliographical Notes 234
Chapter 11 Credibilistic Processes 235
11.1 L-R Fuzzy Variable 235
11.2 Renewal Process 236
11.3 Renewal Reward Process 245
11.4 Bibliographical Notes 250
Bibliography 251
Appendix List of Frequently Used CDFs 271
Index 273
《逻辑学导论:严谨推理的基石》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逻辑学导论,重点关注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的基本原理、推理结构及其在日常思考、科学探究和社会辩论中的应用。本书摒弃了空泛的理论说教,着眼于培养读者严谨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是理解复杂论证、避免逻辑谬误的实用指南。 全书结构清晰,内容涵盖了传统逻辑学与现代数理逻辑的核心要素,旨在帮助读者建立坚实的逻辑基础,无论其专业背景如何,都能有效提升其思维的清晰度和论证的有效性。 第一部分: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本部分聚焦于日常语境下的推理与论证分析,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基石。我们首先探讨了“论证”的本质及其结构,区分了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基本差异,并强调了论证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之间的区别。 1. 论证的识别与评估: 我们详细解析了如何从日常语言中准确识别出前提和结论,并介绍了评估论证质量的标准,包括论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信度。本章特别强调了“常识”在论证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2. 语言、意义与歧义: 逻辑推理的基础在于清晰的表达。本章深入探讨了自然语言的复杂性,分析了词项的模糊性、歧义性以及语境对意义的影响。我们提供了处理含混语言和避免语义陷阱的实用技巧。 3. 逻辑谬误的分类与识别: 这是本书最为实用的一部分。我们系统地分类和剖析了常见的逻辑谬误,不仅包括针对人身攻击、稻草人谬误等非形式谬误,还涵盖了循环论证、假两难等结构性谬误。每一种谬误都配有丰富的现实案例,帮助读者在政治辩论、广告宣传和学术写作中迅速识别这些陷阱。我们力求让读者不仅能指出他人的错误,更能审视自身的思维盲区。 第二部分:传统逻辑——三段论与范畴 本部分回归经典逻辑的基石,深入研究了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传统演绎逻辑,尤其侧重于三段论及其在确保推理确定性方面的作用。 1. 范畴与命题: 我们详细定义了“范畴”(如实体、性质、关系)的概念,并系统地介绍了传统逻辑中的四种基本命题形式(A、E、I、O命题),包括它们的量词(全称、特称)和质词(肯定、否定)。 2. 三段论的结构与有效性检验: 本章是理解演绎推理确定性的关键。我们深入分析了三段论的格与式,并介绍了判断三段论是否有效的传统方法,如文氏图法。通过大量的实例练习,读者将掌握如何严格地判断一个演绎推理是否必然导向其结论。 3. 扩展的推理形式: 除了标准的三段论,我们还探讨了链式推理、假言推理(如肯定前件与否定后件的有效形式)等其他重要的演绎模式,并展示了它们如何相互关联,共同构建复杂的逻辑论证。 第三部分:现代逻辑——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 为了应对现代科学和数学对精确性的要求,本部分引入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工具,特别是符号化的方法,以消除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实现推理的机械化检验。 1. 命题逻辑(Propositional Logic): 我们介绍了逻辑连接词(如“与”、“或”、“非”、“如果……那么”)的精确定义,并用符号取代自然语言命题。本章的重点在于学习如何构建真值表来系统地检验复杂复合命题的真值,并识别永真式、矛盾式和可满足式。我们还将介绍推理的自然演绎法规则,展示如何在不依赖真值表的情况下推导出结论。 2. 谓词逻辑(Predicate Logic): 命题逻辑的局限在于无法处理命题内部的结构。谓词逻辑通过引入个体、谓词、量词(全称量词 $forall$ 和存在量词 $exists$)来解决这个问题。本章将展示如何将包含数量关系(如“所有S都是P”,“有些S是P”)的自然语言陈述转化为精确的逻辑公式,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演绎分析,尤其是在数学证明和哲学分析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逻辑的哲学基础与应用 最后一部分将逻辑推理置于更广阔的知识论和实践应用背景下进行考察。 1. 归纳推理的界限与概率: 虽然演绎逻辑提供了确定性,但科学发现往往依赖于归纳推理。本章分析了归纳推理的本质,探讨了如何增强归纳论证的强度,并讨论了休谟对归纳法的著名挑战及其现代应对策略。 2. 逻辑与论证的实践: 本章将逻辑工具应用于实际场景,包括法律论证的结构分析、技术规范的解读,以及在跨学科研究中如何建立清晰的假设和模型。我们强调,逻辑并非僵化的规则,而是一种灵活的思维工具,用于在不确定性和信息缺失的环境下,做出最合理的判断。 本书特色: 注重实践操作: 包含大量精心设计的练习题和案例分析,旨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清晰的符号化教学: 循序渐进地引入符号工具,确保初学者能轻松过渡到现代逻辑的表达方式。 强调批判性思维: 将逻辑训练与日常生活中的决策、评估和交流紧密结合。 《逻辑学导论》 是一本为所有寻求提升思维品质、追求论证精确性的读者量身定制的权威教材。掌握本书内容,即是掌握了通往清晰、有力思维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图书馆的书架上将其借阅回来时,我主要抱着试探的心态,因为我对这种深度理论著作的实用性向来持保留意见。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这本书的影响力或许并不能直接通过“短期内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来衡量。它的价值更在于其提供的底层方法论框架——那种对问题本质进行解构和重塑的能力。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做”,而是“如何思考”一套全新的处理复杂情境的范式。这种思考方式的转变,犹如在固有的认知地图上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高速公路,虽然初期需要适应,但一旦掌握,未来的探索效率将呈几何级数增长。这是一部重塑思维工具箱的著作。

评分

我一直关注学术前沿领域的发展,但很多时候,新理论的提出往往伴随着对既有知识体系的剧烈冲击,使得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感到无所适从。然而,这部作品的叙述方式却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近乎冷静的平衡感。作者似乎深谙如何与读者进行有效的“对话”,他并没有直接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将人拒之门外,而是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案例和类比,慢慢引导读者进入其构建的思想疆域。这种循序渐进的处理手法,极大地降低了跨学科理解的门槛,使得即便是对该领域只有泛泛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领悟到其核心精神。这是一种非常成熟且富有同理心的学术表达方式,值得所有希望跨界交流的学者借鉴。

评分

坦率地说,我是在被朋友强烈安利后才决定深入研读这部作品的,起初我对它的主题抱持着一种审慎的观望态度。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吸收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思维上的马拉松。作者的论述逻辑链条异常精密,如同一个搭建得极其复杂的钟表结构,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出错,都会导致整体的崩塌。我发现自己必须放慢语速,时常停下来,在笔记本上勾画出关键的概念树状图,才能确保自己完全跟上了作者的思维导向。这种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阅读体验,虽然耗费心神,但带来的心智上的“健美”效果是显著的。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通勤路上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张需要你全神贯注去解开的密码图。

评分

我对某些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有一种本能的敬畏感,通常是因为它们奠定了数十年讨论的基础。这本书的气场与之类似,但它似乎又巧妙地融入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前瞻性视野。它并非固守着某一个单一学派的教条,而是展现了一种宏大的综合与融合的野心。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将书中的观点与其他不同领域的理论进行对照和碰撞,每一次对照都激发了新的灵感火花。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制高点上,俯瞰着相关学科的全貌,那些曾经纠结不清的细节问题,在这一宏观视角下,忽然变得清晰明了。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在于它能让读者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整个知识体系的结构与动态。

评分

好的,以下是五段以读者口吻撰写的、风格迥异的图书评价,每段约300字,且均不涉及书籍具体内容: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纸张质感,搭配烫金的书名,散发出一种沉静而权威的气息。初拿到手时,光是翻动书页发出的细微沙沙声,就让人联想到知识的积累与时间的沉淀。我把它放在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每次路过,都能感受到它带来的某种精神上的重量感。它并非那种追求花哨视觉效果的现代书籍,而是更倾向于经典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术风格。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号、行距和页边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低于阅读一般教材。我非常欣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它让阅读本身成为了一种仪式,而非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这种实体书的体验,是电子设备无论如何也无法替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