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瘦金體技法分析》是針對瘦金體而展開的筆畫研究。講述瞭瘦金體各種筆畫的寫法,筆畫與執筆站位、運筆空間的關係。進而探討瞭書寫工具筆、紙、墨的選擇,不同筆畫的形成機理如方筆圓筆機理、齣鋒藏鋒機理等。該書的筆畫研究對其他書體也普遍適用,可供書法愛好者學習參考。     
作者簡介
     張伯榮,筆名藝石,中國石油高級工程師。1936年生,天津寶坻區人。1949年入北京匯文中學,1952年入北京石油地質學校.1955年地球物理探勘專業畢業。先後在酒泉盆地、六盤山盆地、鄂爾多斯盆地進行石油地震勘探和構造地質研究。1992年後在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從事新技術推廣工作。
  退休後,專事科普寫作及科技文化研究,參與《中國大百科全書》的條目撰寫,以及《中國礦業史》《中國油氣田開發誌》的編寫,為《石油知識》專欄撰稿。愛好詩詞、書法、收藏,係中國國土資源作傢協會會員、北京書法傢協會會員、陝西省收藏傢協會會員,攮寫瘦金書。
  已齣版的專著有:《漫談科學與藝術》(石油工業齣版社2005年版)、《中國書法筆力分析》(齊魯書社2010年版)、《中國書法筆力詳解》(齊魯書社2013年版)、《中國書法筆法探討》(齊魯書社2014年版)、《中國書法用鋒汲要》(齊魯書社2016年版)、《藝石詩文集》(華齡齣版社2017年版)。書法作品發錶收錄於:《中國收藏》(2008年)、《中國近現代書畫名傢鑒賞》(人民美術齣版社2011年版)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瘦金體引論
第一節 瘦金體的特點
一、宋徽宗創建瘦金體
二、瘦金體是不同於唐楷、魏碑體的獨立楷體
三、瘦金體的筆畫特徵
第二節 瘦金體分大楷、中楷與行楷
一、大楷瘦金體
二、中楷瘦金體
三、行楷瘦金體
第二章 執筆分析
第一節 站位與執筆
一、站位
二、執筆
第二節 寫字的時空觀
一、用筆的三維空間
二、用筆的第四維度:速度、節奏
第三章 竪、鈎、撇的技法
第一節 寫竪技法
一、竪是很重要的筆畫
二、竪的寫法
第二節 寫鈎技法
一、鈎是極具特點的筆畫
二、鈎的寫法
第三節 寫撇技法
一、撇的形態
二、寫撇的撥拉技法
第四章 橫、捺、點的技法
第一節 寫橫技法
一、橫的寫法
二、橫摺寫法
第二節 寫捺技法
一、捺的形態
二、捺的寫法
第三節 寫點技法
一、點是橫、竪、撇、捺的凝縮
二、橫點與竪點
第五章 書寫工具分析
第一節 筆的選擇
一、用什麼樣的筆寫什麼樣的筆畫
二、用筆的特殊性
第二節 紙的選擇
一、用紙的兩個基本考量:彈性和摩擦力
二、生宣紙與熟宣紙
第三節 墨的選擇
一、墨液如何影響用筆
二、用墨的不同方法
第六章 筆畫形態分析
第一節 筆畫的形態
一、筆畫形態包括靜態、動態、姿態
二、筆畫形態與書法神韻
三、筆畫形態與書傢書風
第二節 方筆與圓筆
一、方筆、圓筆反映筆畫與轉摺的姿態
二、筆毫受力方式
三、不同用鋒的方圓筆特徵
第三節 齣鋒與藏鋒
一、何為齣鋒,何為藏鋒
二、哪些因素關係著齣鋒、藏鋒
三、齣鋒的不同機理
附錄 師友筆跡
參考書目
後記
跋      
前言/序言
     本書《瘦金體技法分析》包括兩大內容:一是瘦金體書寫的技法,二是對書寫技法的分析研究。
  一、關於瘦金體書寫技法
  瘦金體是一種獨立的楷體,與唐楷、魏碑體不同,寫法獨特。本書講述瞭瘦金體基本筆畫橫、竪、撇、捺、鈎、點的特點及寫法,展示瞭側鋒用筆的一套書寫技巧。
  把書寫技法的著重點放在筆畫上,是因為筆畫是書法作品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寫字從一筆一畫開始,在筆畫的基礎上進而有結字、成篇。欣賞書法作品也是從筆畫開始,從筆畫的形態進而追尋作者的心態、情感,追尋作品的神韻。
  1.筆畫是寫字的基礎
  筆畫是寫字的基礎,曆代書傢都對筆畫的書寫傾注瞭畢生精力。相傳蔡邕(字伯喈)“入嵩山學書,於石室中得素書,八角垂芒,頗似篆焉,寫李斯並史籀等用筆勢。喈得之,不餐三日,唯大叫歡喜,若對韆人。喈因學之,三年,便妙得其理,用筆頗異當代,善書者鹹異焉”。薑夔在欣賞古人書法作品時總是特彆留意字的筆畫,他說:“餘嘗曆觀古之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揮運之時。”正是看到瞭筆畫的重要性,所以邱振中把書法藝術歸結為綫條的藝術,他認為“綫條是構成書法藝術形式的唯一手段”。曆代書法大傢都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筆畫的練習上,他們在筆畫的書寫上都有過人之處,在筆畫運用上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境界。“永字八法”就是專講筆畫的寫法。
  寫好筆畫是習書者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是他們必修的課程。寫好每一個筆畫是習書者的頭等大事,離開書寫的規律和法則,搞一些奇形怪狀的筆畫,隻能是喧鬧一陣後便銷聲匿跡,經不起時間的檢驗。
  2.筆畫是鑒賞書法作品的切入點
  品評一幅書法作品,著眼點應當在形質與神韻兩個方麵。形質是指作品中的綫條和結構,神韻是指作品錶現齣來的精神狀態。從書法作品中既能看到書寫者的功力,也能看到書寫者的精神狀態。形質是外形美,神韻是意境美,兩者共存於作品之中。一幅好的作品應當是形神兼備。
  形質與神韻兩者的關係是:以形質而達神韻。書法美學強調“形”的作用;因為“傳神者必以形”。包世臣說:“書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質。然性情得於心而難名,形質當於目而有據。”書法作品中的“形”是有筆墨處,“神”是於筆墨之外。前者是顯見的,後者是隱蔽的;前者“當於目”,後者“得於心”。
  這就對習書者書寫筆畫提齣瞭更高的要求,精緻的筆畫纔能傳神。那些不在筆墨上下功夫,而隨意塗、抹,盲目追求“大氣磅礴”者,是本末倒置,行不通的。
  二、關於書寫技法的分析
  決定習書者書寫的筆畫質量高低的因素很多,哪怕隻稍變動其中之一種因素,筆畫就會改變模樣。所以,必須將技法的研究嚮縱深推進,以便我們對它有更清晰的認識。本書對於技法的分析研究著重於以下幾個問題。    
				
 
				
				
					飛簷走壁:宋代建築的結構與美學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宋代建築藝術的精髓,聚焦於其獨特的結構體係、材料運用以及蘊含的哲學美學。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建築技術達到一個新高峰的時期,其風格簡潔、比例協調、結構嚴謹,與前代的雄渾厚重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本書旨在通過詳盡的圖解和文本分析,揭示宋代工匠的智慧,剖析支撐起那些雄偉殿宇的結構邏輯,並闡釋其如何體現當時的社會思潮與審美取嚮。  第一章:時代背景與建築思潮的嬗變  本章首先梳理瞭宋代(包括北宋與南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環境,為理解其建築風格的形成奠定基礎。與唐代恢弘大氣、力求氣勢磅礴的風格不同,宋代更趨嚮於內斂、精細與理性。靖康之變後,南宋政權的建立,使得建築重心南移,地域特色開始顯現。  重點分析瞭《營造法式》的頒布對建築規範化和技術標準化的巨大影響。這部官方建築典籍不僅是技術手冊,更是研究宋代工程製度和材料管理的關鍵文獻。我們探討瞭該法式如何將復雜的結構計算轉化為一套易於遵循的模數體係,從而確保瞭工程質量的統一性。同時,本章也比較瞭宋代士大夫階層對建築的審美參與,他們推崇的“天然去雕飾”與文人畫的意境,如何在建築設計中得到體現,例如對園林空間的布局與對室內光影的處理。  第二章:木構架體係的精微解析  宋代建築的核心在於其成熟和高度發展的木構架係統。本章將細緻解構這一體係的關鍵構件及其相互關係。  鬥栱的演變與功能: 鬥栱作為宋代建築最具標誌性的構件,其功能已從唐代的純粹承重結構,發展為兼具裝飾與結構平衡的藝術品。本書通過大量實例圖譜,展示瞭宋代鬥栱的“材”與“分”的比例關係,以及它在應對不同屋頂齣簷深度時的復雜變化。著重分析瞭柱頭科與平身科的差異,以及在不同等級建築中鬥栱復雜度的遞減規律。我們將探討宋代鬥栱如何通過巧妙的力矩分配,實現瞭比唐代更為輕盈、秀麗的外部觀感。  梁架與穿插枋: 分析瞭宋代梁架結構中,特彆是減柱造與平梁鋪作的應用。詳細闡述瞭穿插枋在連接柱網、穩定整體結構中的作用,以及其在室內空間劃分上的隱性功能。通過對殿宇內部空間剖麵的研究,揭示瞭宋代匠人如何通過梁架高度和層級的變化,營造齣既有層次感又不過分壓抑的內部環境。  屋頂與齣簷: 宋代屋頂的坡度相對唐代更為平緩,這直接影響瞭屋頂的重量分布和瓦片的鋪設方式。本章詳細研究瞭宋代歇山、廡殿等屋頂形式的形製差異,特彆是其齣簷深度與屋頂齣挑的設計,如何平衡采光需求與結構穩定性。  第三章:材料的哲學與工藝的創新  宋代建築的“雅緻”很大程度上源於對材料的精細處理與選擇。  磚石的應用與技術進步: 盡管木構是主體,但宋代磚石技術的進步同樣值得關注。本章關注瞭磚砌結構的創新,例如廊廡、颱基和某些小型附屬建築中,磚石的砌築工藝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水平。重點分析瞭用於防潮、裝飾的磚雕藝術,以及其圖案主題與吉祥寓意的聯係。此外,對石材在颱基、欄杆、望柱等部位的使用進行瞭考察,探討瞭石材加工技術如何從粗獷走嚮精細,適應瞭建築整體的審美要求。  木材的選用與防腐: 探討瞭宋代對不同木材(如楠木、鬆木)的區分使用及其防腐處理技術。宋代對木材的“年輪”和紋理的重視,反映瞭對自然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  琉璃與彩繪: 宋代的琉璃瓦色澤更加純正,釉麵技術成熟,如黃、綠、藍等顔色的使用更加規範化。同時,分析瞭殿宇彩畫的風格變化,相較於唐代的圖案化,宋代彩畫更傾嚮於以自然題材為主,如花鳥、山水,體現瞭文人畫對建築裝飾的滲透。  第四章:空間布局與園林意境的融閤  宋代建築不再僅僅是權力的象徵性展示,更是生活和哲學的載體。  院落組閤的邏輯: 本章詳細分析瞭宋代官署、寺廟和住宅的院落組織原則。與唐代中軸綫強調絕對對稱和等級森嚴不同,宋代建築群落更注重空間的序列感和滲透性。通過對多個典型建築群的平麵圖分析,展示瞭“裏外有彆,層層深入”的空間布局手法,如何引導使用者的視綫和動綫。  窗的藝術與光影: 窗在宋代建築中的地位顯著提升。不再是簡單的開口,而是成為調節室內光照、引入外部景色的重要媒介。探討瞭宋代格心窗的形式演變,如菱形、棋盤形等,以及它們如何與室內陳設共同構成“光影劇場”。  園林建築的轉型: 聚焦於宋代文人園林的興起。分析瞭亭、榭、軒、舫等園林建築的輕盈化和可移動性。這些建築的目的是“移步換景”,強調人與自然的互動,而非單純的界限劃分。我們考察瞭假山、理水與建築小品之間的和諧關係,揭示瞭宋代人對“天人閤一”的具象化追求。  第五章:曆史遺存與當代啓示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梳理現存的宋代建築遺跡(如山西、河南地區的典型實例),並結閤考古發現,對一些已消失的建築形製進行科學的復原性推測。  活態的技藝: 探討瞭宋代建築技術中,那些至今仍具有藉鑒意義的智慧,例如榫卯結構的韌性、鬥栱的抗震性能分析。  審美價值的重估: 總結瞭宋代建築所體現的“中和之美”——既不過分張揚,又不失莊重典雅。其對比例的精確把握和對結構邏輯的尊重,為當代建築設計提供瞭跨越韆年的理性啓示。  本書配有大量精確的結構剖麵圖、平麵圖以及復原綫描圖,力求還原宋代匠作的嚴謹與精巧,是建築史研究者、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者以及對傳統美學感興趣的讀者的重要參考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