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玄宗开元间举进士。曾任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平叛后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又称“颜鲁公”。其书师承褚遂良、张旭,正书开张雄伟,行书遒劲舒和。以圆转浑厚的笔致代替了方折劲巧的晋人笔法,以平稳厚重的结构代替欹侧秀美的二王书体,自成一家,称为“颜体”。 《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撰并书。据载,该碑书于大历十四年(779)。民国十一年(1922)出土。碑高一七五厘米,宽九〇厘米,厚二二厘米。碑阳一九行,碑阴二〇行,行均三八字。原石今藏西安碑林。此碑用笔劲健爽利,结构开张,外紧内松,呈现出雄秀、宽博之气度,充分体现了“颜体”的风格特点。与《颜家庙碑》、《元次山碑》相比,在结构、用笔上更易为初学者所摹仿。
翻阅这本大部头的书法图录,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安静的碑林,周围环绕着历代名家的墨香。这本书的整体风格趋于大气磅礴,它似乎更倾向于展示楷书的“法度”与“气象”,而非个人的情性流露。其中对于唐代楷书高峰期的几位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作品选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梳理。它巧妙地用不同色彩的线条勾勒出这些大家在结构布局上的核心思路,比如欧体的“险劲瘦硬”与虞体的“秀润平和”是如何通过对间架结构的调整来实现的。这种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书法理论的门槛。我深切感受到,这本书不仅是供人临摹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典美学如何通过笔墨线条得以物化的优秀读物。它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历经千年沉淀的艺术精华,有了更加深刻和敬畏的认识。
评分我最近在学习篆书的隶变过程,手边正好有一本汇集了汉隶精华的拓本集,这本书虽未把重点放在篆隶上,但其中穿插的几篇简牍和早期隶书的选段,展现出一种过渡期的张力。那种由圆转的篆书向方折的隶书转变时的那种“拙朴”和“稚拙”,被这本书处理得非常到位。我记得有一页专门展示了《曹全碑》的精选段落,那娟秀飘逸的笔意,仿佛带着江南的烟雨气,与北方雄浑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书的用心之处在于,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碑帖的简单摹印,而是加入了对“时代背景”和“地域风格”的深入探讨,例如讲述了巴蜀地区金石书风的独特性,这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单向的临摹,而变成了多维度的文化探索。这种兼顾学术深度与艺术审美的编排方式,非常值得称道。
评分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中国书法经典的图册,虽然不是专门针对颜真卿的作品,但那份对传统艺术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很有分量,装帧的细密程度也看得出是用心制作的。打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宋代大家苏轼的墨迹摹本,那笔法圆润中寓方折,遒劲有力却又带着一种文人的潇洒。我一直觉得苏体的魅力就在于它既有北碑的雄浑,又不失南帖的秀逸,这本书对这些细微之处的呈现非常到位,特别是对墨色的还原,深邃的浓淡变化,仿佛能透过纸面感受到当年书家运笔时的提按顿挫。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不同时期书法流派演变的梳理,虽然只是简短的几页介绍,但脉络清晰,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盏明灯,能让人迅速抓住历代大家的核心风格特征。整体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得以在历史的字里行间中寻找片刻的宁静与审美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它选取的碑帖范例,聚焦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初期的楷书精粹,那些遒劲古朴的笔法,如刀刻斧凿,气势磅礴。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九成宫醴泉铭》的局部放大展示,那横平竖直的结构,一丝不苟的布局,简直是楷书规范的教科书。作者(或者说是编者)在这些经典旁配的文字解读也十分精妙,并非空泛地赞美,而是深入到笔画的结构分析,比如如何处理“蚕头燕尾”的起笔收锋,如何做到“结体险而不断,用笔险而不断”的平衡感。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竟然收录了几幅失传已久的墓志铭拓片的高清扫描件,那些边角的残损和历史的沧桑感被忠实地记录下来,让人对古代匠人的不易和历史的厚重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本书的价值,不只在于“看字”,更在于“读史”,它通过这些凝固的文字,讲述了那个时代士人的风骨与气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细节决定成败”。它在选取范例时,对于不同书家在处理同一个字的细微差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对比呈现。比如,几位初唐大家在书写“之”字时的起笔和牵丝的力度、角度都有显著不同,这本书通过高精度的印刷,将这些差异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这对于我这种力求精确的临摹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像某些字帖那样追求光鲜亮丽的完美,反而更注重展示原拓的“生命力”,那些细小的飞白、墨迹的洇散,都被视为一种艺术表达,而不是瑕疵。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碑刻的“侧视”或“斜角”拍摄图,能让读者清晰地看到笔画的立体层次感,理解运笔时笔锋是入纸还是侧锋,这种立体感的展现,远胜于平面化的简单影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真正地去“看”书法,而不仅仅是“描摹”。
评分很好。字大清晰。符合老师要求。
评分很好。字大清晰。符合老师要求。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很好。字大清晰。符合老师要求。
评分很好。字大清晰。符合老师要求。
评分很好。字大清晰。符合老师要求。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