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李白

两个李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充闾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唐诗
  • 李白
  • 传记
  • 历史
  • 文学
  • 文化
  • 人物
  • 古典诗词
  • 诗传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7020126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4873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5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充闾散文精选集。收录了《两个李白》《情在不能醒》《马嵬坡下的三场辩论》《李师师的真爱》《欲望的神话》《灵魂的拷问》等篇什,力图呈现王充闾文化散文新面貌。
2.王充闾是文化散文中重要的作家之一,其《春宽梦窄》获鲁迅文学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两个李白》所收录的散文多从人物命运的角度切入,进而折射当时历史、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状况,以点带面。王充闾的历史文化散文文字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形成了朴实厚重的艺术风格。

内容简介

此书是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充闾的散文自选集,选取了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中的代表作,主要分为文人、帝王、政要、女性四类,如《两个李白》《情在不能醒》《马嵬坡下的三场辩论》《李师师的真爱》《欲望的神话》《灵魂的拷问》等篇什,这些散文多从人物命运的角度切入,进而折射当时历史、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状况,以点带面。王充闾的历史文化散文文字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形成了朴实厚重的艺术风格,是当下散文中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

王充闾,辽宁盘山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盘山*中学语文教师,营口日报社副刊编辑,省委书记秘书,营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书记兼市政协主席,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协第五、六届主席团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省作协主席、名誉主席,兼任南开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散文集《清风白水》《面对历史的苍茫》《沧桑无语》《何处是归程》等20种,“王充闾作品系列”《寂寞濠梁》《文明的征服》《西厢里的房客》《一夜芳邻》《山城的静中消息》《天凉好个秋》《我有诗魂招不得》七种,诗词集《鸿爪春泥》,学术著作《诗有灵犀》等。散文集《春宽梦窄》获*届鲁迅文学奖。?

目录

目录

*辑两个李白
两个李白3
遗编一读想风标23
孤枕梦寻34
骆宾王祠联45
情在不能醒59

第二辑欲望的神话
欲望的神话71
作个才人真绝代88
创业有方交班无术103
无赖刘三118

第三辑他这一辈子
用破一生心139
他这一辈子152
灵魂的拷问169

第四辑马嵬坡下的三场辩论
雪域奇缘185
终古凝眉205
泉路何人说断肠213
马嵬坡下的三场辩论223
李师师的真爱237
貂蝉趣话247

精彩书摘

两个李白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李白确实是一个不朽的存在。他的不朽,不仅由于他是一位负有世界声誉的潇洒绝尘的诗仙——那些雄奇、奔放、瑰丽、飘逸的千秋绝唱产生着*时空的深远魅力;而且,因为他是一个体现着人类生命的庄严性、充满悲剧色彩的强者。他一生被登龙入仕、经国济民的渴望纠缠着,却困踬穷途,始终不能如愿,因而陷于强烈的心理矛盾和深沉的抑郁与熬煎之中。而“蚌病成珠”,这种郁结与忧煎恰恰成为那些天崩地坼、裂肺摧肝的杰作的不竭的源泉。
一方面是现实存在的李白,一方面是诗意存在的李白,两者构成了一个整体的不朽的存在。它们之间的*大反差,形成了强烈的内在冲突,表现为试图*却又无法*,顽强地选择命运却又终归为命运所选择的无奈,展示着深刻的悲剧精神和人的自身的有限性。
解读李白的典型意义,在于他的心路历程及其穷通际遇所带来的苦乐酸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心态。

去年秋杪,我有皖南之行,半月时间,足迹遍于当涂、宣城、秋浦(今属贵池)、泾县一带。这里恰好是李白晚年活动的中心。此行为我深入探究这位大诗人的奥蕴提供了一个开阔的视野,理想的角度。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其先祖于隋朝末年被流放到西域,李白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唐时在安西都护府辖区内),五岁前后随父亲内迁至绵州彰明县青莲乡(今属四川江油市)。这种丰富的阅历,为他形成创造性思维奠定了有利的基础,而盛唐时期繁荣、安定的社会环境,又使他有条件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李白学习的范围十分广泛,“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从小便树立了建功立业,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他常常自比于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谢安,志在“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二十五岁那年,怀抱“四方之志”,出蜀远游,开启了后来三十几年的漂泊生涯。先后曾寓居湖广的安陆、山东的任城,漫游了祖国中、东部的许多地方,结交各方面人士,向一些地方官员锐身自荐。尔后,又移家皖南,并终老于此,前后住了六年时间。
天宝元年春天,李白从东鲁南下来到皖南的南陵,秋天离开这里奉诏赴京。这是首次入皖。天宝六年,也就是在长安遭受挫折、被迫出京三年之后,又经由扬州、金陵溯江而上,畅游皖南的当涂。又过了六年,李白第三次前来,在近三年的时间里,足迹遍及皖南各县。李白第四次流寓皖南,是在生命的*后两年,夜郎流放遇赦之后,他再次来到宣城、泾县,*后投靠族叔李阳冰,定居于当涂,并选择“谢家青山”作为埋骨之地。
皖南一带绮丽的风光,朴厚的民情,润滋与抚慰了他的充满动荡、溢满忧愤、布满坎坷的失意生涯。诗人同这里的山山水水结下了深厚的情缘,而原本就雄奇秀丽的皖南山水,一经诗人大笔淋漓的点染,更凸现了它的壮美无俦的神采,成为神州大地*具人文价值的区域之一。

那些天,我一直沉酣在一种幻觉里:山程水驿,雨夜霜晨,每时每地,都仿佛感到诗人李白伴随于前后左右,而且不时地发出动人的歌吟。当我站在宣城陵阳山谢公楼的遗址上,面对着晚秋的江城画色,“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谪仙名句,油然浮荡在耳际。而当驻足采石矶头,沉浸在横江雪浪的壮观里,“惊波一起三山动”,“涛似连山喷雪来”的隽咏,又使我同诗人一样跃动着猛撞心扉的惊喜,获得一种甘美无比的艺术享受。
碧山,坐落在皖南黟县的西北面,它北连盂山,南对霭峰,风景十分幽美。《徽州府志》记载,此地有十里桃花,春时与绿树交映,秀色宜人。虽然我来时已是黄叶飘飞,秋光照眼,但从李白《山中问答》诗中仍能领略它的浓春逸趣。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人眼中的碧山,充满了清幽、纯净之美,是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所无可比拟的。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寓沉重于闲适,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的万千感慨。明代诗人李东阳说它“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其旨趣“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在这里,我也效仿诗仙以恬淡、虚空的心境,对碧山作一番美的观照,沉浸在美学家所说的“静照”境界里:“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宗白华《美学散步》)
我忘情地踏着晚秋的黄叶,徜徉于五松山下、天柱峰前,漫步在桃潭、秋浦之间,寻几分天籁,握一把苍凉,在疑幻疑真的朦胧意象里,借助那一泓澄碧和万壑松吟来濯心、洗耳。一时间,仿佛冲破了时空的限界,纵身千载之上,同诗人一道亲灸那“扫石待归月”,“倚树听流泉”的幽情雅趣。
也是在采石矶头,也是那样一个“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的夜晚,我站在拔江而起、危矶如削的峭壁上,望着涛惊浪涌的滚滚江流,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谪仙泛舟赏月图》——诗人和他的好友、“饮中八仙”之一的崔宗之,一舟容与,溯流而上,“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像现代诗人汪静之笔下所描绘的,他穿“一件*美丽的五云裘,颜色好像夏天的朝云,春天的彩虹,像碧海衬着远山,红霞映着绿草”,端坐在船的正中。金樽邀月,诗酒唱和,岸旁观者如堵,而诗仙则顾盼神飞,谈笑自若。
《侯鲭录》载:唐开元年间,诗仙进谒宰相,擎着书有“海上钓鳌客李白”的手版。宰相问道:“先生临沧海,钓*鳌,以何物为钩线?”
答曰:“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
又问:“以何物为饵?”
答曰:“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
宰相闻之悚然。
几句简单的答问,生动地展现了这位诗仙的神韵,真实地刻画出他的高蹈、超拔、狂肆的精神世界。

李白的精神风貌及其诗文的内涵,是中国文化精神哺育的结晶。清代诗人龚自珍认为,他是并庄、屈以为心,合儒、仙、侠以为气的。太白飘逸绝尘、驱遣万象的诗风,显然导源于《庄子》和《离骚》。单就人生观与价值取向来看,屈原的热爱祖国,憎恨黑暗腐朽势力,积*要求参与政治活动、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庄周的浮云富贵、藐视权豪,摆脱传统束缚、张扬主体意识的精神追求,对李白的影响也是*为深刻的。除了儒家、道家这两种主导因素,在李白身上,游侠、神仙、佛禅的影子也同时存在。
本来,唐代以前,儒家、道家、佛禅以及神仙、游侠等方面的文化,均已陆续出现,并且逐渐臻于成熟;但是,很少有哪一位诗人能够将它们交融互汇于个人的实际生活。只有李白——这位一生主要活动于文化空气异常活跃的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伟大诗人,将它们集于一身,完成了多元文化的综合、汇聚。
当然,这里也映现了盛唐文明涵融万汇、兼容并蓄的博大气魄和时代精神。正如嵇康、阮籍等人的精神风貌反映了“魏晋风度”一样,李白的精神风貌也折射出盛唐社会特别是盛唐士子所特有的丰神气度,这是盛唐气象在精神生活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千古诗魂:一个李白的立体肖像》 目录 引言:窥探诗仙的迷雾 为何需要“另一个”李白? 穿越时空的对话:方法论的初步设想 第一章:长安的风雨——少年初涉世 隐逸前的少年李白: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家世的模糊与影响 早年的游历与求学:壮游的开端 少年心中的“大用”:政治抱负的萌芽 剑光与诗才:侠气与书卷气的融合 “侠客”李白:佩剑游侠的社会风貌 诗才初绽:与时代巨匠的隐秘交集(如贺知章、张若虚等) 对“不遇”的焦虑与抗争 第二章:初入仕途:风光与幻灭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玄宗赏识的背后 宫廷的歌舞升平与李白的热情 《蜀道难》的震撼:非凡诗才的敲门砖 “御用文人”的荣耀与局限 权谋场的试探:政治智慧的缺失 与高力士、杨国忠的微妙关系 “赐金放还”:理想破灭的序曲 长安岁月的回顾与反思 第三章:江湖的纵横:酒、诗与自由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酒的意象与精神寄托 酒作为创作灵感的源泉 酒与李白个性解放的联系 酒与社交:朋友、宴饮与豪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壮丽山河的诗意描摹 足迹所至:山川河流的现场采风 写景的艺术:气势磅礴与细腻传神 山水精神:道家思想的渗透与体现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对自由的永恒追求 诗歌中的反抗精神 对世俗功名的疏离 “逍遥”的理想境界 第四章:漂泊的孤旅:岁月与思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身处异乡的孤独 游历中的客居生活 对故乡亲友的思念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普遍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真挚情感的寄托 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 诗歌中的友情主题 友谊的慰藉与精神支撑 第五章:晚年的风波:动荡与落寞 安史之乱的冲击:家国情怀的抉择 卷入永王李璘事件的争议 流放夜郎的苦难与诗篇 政治风波对人格与创作的影响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晚年的心境与归宿 生命末期的漂泊与挣扎 对人生际遇的无奈与豁达 诗歌中的生命回响 第六章:诗外的李白:传说与真相 历代文人的解读:从“诗仙”到“谪仙” 杜甫的敬仰与悲悯 宋代文人的评价变化 明清时期的“性灵派”与“格调派”之争 现代学者的新视角:历史、心理与文化分析 对李白生平史料的考证 从心理学角度剖析其性格 李白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李白”的永恒魅力:跨越时空的共鸣 其诗歌的普遍性与感染力 他所代表的某种精神气质 结语:不朽的诗魂 重塑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李白 李白精神的当代价值 --- 正文 引言:窥探诗仙的迷雾 在浩瀚的中国文学星河中,李白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星辰之一。他的名字,早已超越了历史的局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然而,我们对这位“诗仙”的认知,是否已经足够清晰?是否已经被固定的标签所限制,而忽略了其丰富的层次与复杂的面向?“李白”这两个字,在流传千年的过程中,已经被无数次的解读、神化与重塑,形成了层层叠叠的文化外衣。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放不羁,那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愁绪满怀,那个“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绝想象,都极具代表性,却也可能让我们窥见的,只是一个被精炼过的、符号化的李白。 本文的写作,并非意在否定已有的一切解读,而是尝试拨开笼罩在李白身上的迷雾,去探寻一个更立体、更人性化的李白。我们并非要挖掘出“另一个”李白来推翻他已有的形象,而是希望通过更细致的史料梳理、更深入的文本分析,以及对时代背景的更充分还原,来呈现一个更具血肉、更显生动的李白。他并非仅仅是飘逸不群的谪仙,也不仅仅是纵情山水的隐士,他亦有少年时的抱负、中年时的失意、晚年的忧虑,他有情感的波动,有理智的权衡,有对现实的挣扎,也有对理想的执着。 这种探索,将以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为方法论。我们试图将自己置于他所处的时代,去理解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格局、文化思潮,以及他所面临的个人选择。通过对史料的反复打磨,对诗歌文本的细致品味,我们尝试与历史上的李白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倾听他未曾完全言说的声音,理解他深埋心底的情感。这种对话,不是主观的臆测,而是基于现有资料的理性推演与感性体悟的结合。我们希望呈现的,是一个有温度、有深度、有血有肉的李白,一个在盛唐的洪流中,既乘风破浪,又饱经风霜的真实个体。 第一章:长安的风雨——少年初涉世 李白的少年时代,如同一幅泼墨写意画,虽然色彩鲜明,却也充满了模糊的笔触。关于他的家世,至今仍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并非出生于寒微之家。其祖父在当地颇有声望,而其父则是一位商贾。这种出身,在当时的社会阶层划分中,属于士农工商的“商”这一层次,虽然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却在政治地位上处于劣势。这种“亦商亦士”的背景,可能在他早期就埋下了对“功名”与“出仕”的复杂情感。他不像纯粹的士族子弟那样,可以顺理成章地走上仕途,但也比普通的庶民拥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文化,去培养自己的才情。 早年的李白,便开始了“壮游”。这并非简单的游山玩水,而是怀揣着“致君尧舜”的宏大理想,以游侠的姿态,遍访名山大川,结交各路英雄豪杰。他学习剑术,佩带宝剑,这与他后来诗歌中“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意象相呼应。他渴望建功立业,将自己的才华施展于政治舞台,而非仅仅做一个隐居的文人。他曾自言:“十五观奇书,二十酰文章。但说古往事,皆不效乎?我欲济天下,以济君王。”这番话,清晰地勾勒出少年李白宏大的政治抱负。 与此同时,他的诗才也在这个时期悄然绽放。他少年得志,文名已经开始流传。彼时的唐朝,文坛巨匠辈出,诗歌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李白,这位初出茅庐的青年,如何在这样的时代中崭露头角?他必然与当时的一些重要人物有过接触,甚至受到过他们的指点和赏识。虽然具体的交往细节已难以考证,但从他日后诗歌的水平与影响力来看,他绝非是孤立无援的。他在游历过程中,接触到的各色人等,体验到的风土人情,都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宝贵素材。 然而,少年李白心中,并非只有豪情万丈。他的“大用”之志,在现实的阻隔面前,也开始滋生焦虑。他所处的时代,虽然开放包容,但对于像他这样非科举出身、有着侠客背景的青年来说,真正进入权力核心,依然困难重重。他如何在才情与仕途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保持内心的火焰?这正是少年李白所面临的困境,也是他未来人生轨迹的伏笔。他的诗歌,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流露出某种对“怀才不遇”的隐忧,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渴望,与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宣言,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第二章:初入仕途:风光与幻灭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句诗,是李白人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也是他政治生涯的序曲。唐玄宗的赏识,让他看到了实现“大用”的曙光。在那个繁华的盛唐时代,李白的出现,无疑给玄宗带来了新鲜感。他独特的才情,他张扬的个性,以及他“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的雄心,都与当时宫廷的某些氛围产生了共鸣。 他被召入长安,成为了一位“御用文人”。这对于一个满怀政治抱负的青年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荣耀。他得以近距离接触权力中心,他的诗歌被皇帝赏识,甚至有传言说他曾担任过翰林供奉。这段时间,他写下了许多描绘宫廷生活、歌颂盛世的诗篇,其中不乏脍炙人口之作。例如,他为杨贵妃所作的《清平调》三首,展现了他描摹美人、歌颂牡丹的非凡才华。 然而,长安的繁华,也如同一场绚丽的梦。李白在这里,看到了权力的光鲜,也感受到了权谋的暗流。他性格耿直,不善于逢迎拍马,也无法理解复杂的政治斗争。他渴望的是政治上的建功立业,而非仅仅是宫廷中的歌舞升平。他身上的“侠客”之气,与官场的圆滑世故格格不入。他渴望施展政治抱负,但却发现自己只是一个被用来点缀太平盛世的“御用文人”。 “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终结,也是他理想幻灭的标志。这段经历,对李白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他并非没有能力,他的诗才足以让他在任何场合闪耀,但他所缺乏的,是融入官场政治的能力。他无法理解为何自己的才华得不到真正的施展,为何自己的政治理想会在这里破灭。这种失落感,或许是他后来诗歌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等名句的深层根源。 长安岁月,对于李白而言,是风光与幻灭并存的。他看到了盛唐的极致繁华,也体验了政治的残酷现实。这段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为他日后更加专注于诗歌创作,以及对自由与个性的追求,埋下了伏笔。他对政治的失望,并没有磨灭他的才情,反而让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自然、对人生、对情感的深刻洞察之中。 第三章:江湖的纵横:酒、诗与自由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诗,早已成为李白不羁个性的最佳注脚。酒,对于李白而言,绝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是他精神自由的象征,更是他释放情感、寄托理想的重要载体。当政治抱负受挫,当现实不如意,酒便成了他最好的慰藉。在酒酣耳热之际,他挥洒诗篇,将满腔的豪情、愁绪、想象,倾泻于笔端。他笔下的酒,是“白玉为堂金作马,玉盘珍羞值万钱”的盛宴,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酒,在李白的世界里,几乎与诗歌融为一体,是他诗歌中奔腾不息的血脉。 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唐的山川河流。从壮丽的黄山,到雄浑的长江,从秀美的庐山,到险峻的蜀道。他用生花妙笔,将这些壮丽的山河,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寥寥数字,便将庐山瀑布的宏伟壮观,描绘得淋漓尽致,成为千古传颂的绝唱。他不仅仅是描摹景色的壮美,更是在山水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哲学。他欣赏自然的磅礴,感悟生命的渺小与伟大,他的山水诗,往往与道家思想的“顺应自然”、“逍遥游”的精神相契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诗,集中体现了李白对自由的极致追求。在经历了政治的失意与官场的束缚后,李白更加坚定了对自由的向往。他的诗歌,成为了他表达这种精神的最好的方式。他反抗世俗的功名利禄,他鄙弃阿谀奉承的小人,他追求的是一种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这种对自由的追求,贯穿了他一生的诗歌创作,也成为了他身上最闪耀的精神特质。他渴望的是一种“逍遥”的境界,一种精神上的解放,一种心灵上的自由。 在江湖的纵横中,李白不仅仅是一个孤独的旅人,他更是一位热情的交友者。他的豪爽、他的才情,吸引了无数的知音。他与汪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描绘的是一份纯粹而深厚的友情。他与杜甫、高适等人的交往,更是文坛的一段佳话。这些友情,成为了他在漂泊旅途中重要的精神慰藉,也为他的诗歌增添了更多温暖的人情味。 第四章:漂泊的孤旅:岁月与思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漂泊,是李白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壮游的旅途中,他看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体会了身处异乡的孤独。每一次抬头仰望夜空中的明月,都仿佛勾起了他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他身处繁华的长安,却感受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疏离;他行走在秀丽的江南,却依然怀念“故乡何处是,疑是白云乡”。这种对故乡的眷恋,以及身处异乡的孤独感,是许多游子共有的情感,李白用他极具感染力的诗句,将这种情感放大,触动了无数后人的心弦。 他的漂泊,并非是无目的的流浪,而是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被迫或主动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他曾寄居在他乡,受人款待,也曾颠沛流离,饱受风霜。每一次的辗转,都成为他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他写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也写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他的诗歌,既有对眼前景色的生动描绘,也蕴含着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在他漂泊的旅途中,友情是他重要的精神支撑。他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如同寒夜中的暖阳,给予他无尽的安慰。他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不仅仅是对汪伦的赞美,更是对所有在他生命中给予他温暖和支持的朋友们的致敬。这些友谊,让他感到自己并非孤身一人,他的才情,他的抱负,也得到了友人的理解和欣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普遍的情感,在李白的诗歌中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他的漂泊,让他对“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他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的孤独,并非是完全的绝望,而是在孤独中,对生命、对友情、对故乡,有了更深的体味。 第五章:晚年的风波:动荡与落寞 安史之乱的爆发,彻底打破了盛唐的平静,也给李白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动荡。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诗仙,在生命的晚年,被卷入了一场政治风波之中。他曾一度依附于永王李璘,希望能在乱世中有所作为。然而,永王图谋不轨,李白也因此受到牵连,被判流放夜郎。 这段被流放的经历,对于晚年的李白来说,无疑是人生中的一次沉重打击。他本已年迈,却要承受如此磨难。在流放的途中,他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例如《流夜郎赠辛判官》,其中“落星堆里失明月,愁客临江系客舟”等诗句,生动地描绘了他当时的心境。他虽然身体承受着痛苦,但他的诗才却依然闪耀,他用诗歌记录下自己的遭遇,也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无奈与悲愤。 幸运的是,在流放途中,朝廷大赦,李白得以重获自由。然而,历经风霜的晚年,他的生活依然没有完全安定下来。他继续漂泊,四处游历,寻找晚年的归宿。他的人生,似乎始终与“落寞”二字纠缠不清。曾经的辉煌,曾经的抱负,在晚年的动荡与衰老面前,显得格外苍白。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不仅仅是对友人离去的描绘,也仿佛是他晚年生命的写照。他像一叶孤舟,在漫漫人生长河中,缓缓飘荡,最终消失在茫茫的天际。晚年的李白,虽然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与坎坷,但他依然保持着诗人的情怀,他用诗歌记录下生命的最后一抹光彩。他的晚年,或许充满了遗憾与无奈,但也充满了对生命的不屈与对理想的坚持。 第六章:诗外的李白:传说与真相 千百年来,关于李白的解读从未停止,从“诗仙”到“谪仙”,历代文人对他的评价,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的光彩。杜甫对李白的敬仰,溢于言表,他的《赠李白》等诗,充满了对这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朋友的赞美与悲悯。而宋代文人,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对李白的“狂放不羁”有所诟病,但对其诗歌的艺术成就依然认可。明清时期的“性灵派”文人,则更加推崇李白那“性灵”充沛、情感奔放的诗风,认为他代表了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进入现代,随着史料的不断发掘和研究方法的进步,学者们试图从更全面的角度来剖析李白。历史学家们考证他的生平事迹,心理学家们从现代视角解析他的性格特征,文化学者们则探讨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这些新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更具层次、更显立体的李白。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被符号化的“诗仙”,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真实个体。 “李白”这两个字,已经超越了其本人的意义,成为了一种象征。他代表了中国文化中一种不羁的、浪漫的、追求自由的精神气质。他的诗歌,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与现代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的豪情壮志,他的孤独愁绪,他的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至今依然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李白”的魅力,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他鼓励我们保持内心的激情,追求内心的自由,敢于挑战世俗的束缚。他告诉我们,即使在困境中,也要保持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结语:不朽的诗魂 我们试图通过以上的回溯,展现的并非是一个“另一个”李白,而是希望能够在他已经被广泛认知和高度神化的形象之外,挖掘出更多他作为普通人所经历的情感、挣扎与思考。我们希望呈现的,是一个更丰富、更立体的李白,一个在盛唐的恢弘画卷中,既有惊涛骇浪般的政治抱负,也有江湖侠客般的洒脱不羁,更有漂泊旅人般的孤独愁绪,以及晚年风波中的无奈与坚韧。 他的诗歌,是他生命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他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他的“诗魂”,不朽于天地之间。他所代表的,是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气质,一种对自由、对理想、对生命的热烈追求。在今天,重读李白的诗篇,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磅礴的气势、那份深邃的情感、那份对人生无尽的探索。李白精神,依然在我们心中激荡回响,激励着我们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那片星辰大海。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拿到《两个李白》这本书,书名本身就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一反应是,这莫非是在讲述历史上两位同样名为李白的传奇人物?亦或是,作者意图探讨一个人身上可能存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面向,比如隐藏在公众视野下的真实自我与表演性的社会形象?这种悬念感,促使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写作手法相当独特。他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将历史的碎片、文学的解析、以及作者自身的感悟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文字间流露出一种深厚的学养,但又不失生动性。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李白这个人物的痴迷与探究,他仿佛化身为一名考古学家,在层层叠叠的历史尘埃中,挖掘着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和被掩埋的情感。 书中对于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的描绘,尤为引人入胜。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将这些事件与李白的个人经历紧密地联系起来,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的动荡、文化的繁荣以及人性的复杂。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喧嚣而又充满活力的唐朝,看到了李白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书写着他的诗篇,也塑造着他的人生。他时而意气风发,渴望建功立业;时而又怀才不遇,愤世嫉俗。这种强烈的反差,正是作者所试图呈现的“两个李白”之一的侧面。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析李白的诗歌时,展现了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他不仅仅关注诗歌的字面意思,更试图去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涌动和思想轨迹。他可能会从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意象,延伸出一段关于李白内心世界、甚至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深刻解读。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李白作为一个人,所经历的喜怒哀乐与跌宕起伏。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李白这个人物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和 nuanced。我不再仅仅将他视为一个遥不可及的“诗仙”,而是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凡人。作者通过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挖掘,让我对“李白”这个名字,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着多重面向,而真正触及灵魂的,往往是那些被忽略的、不那么光鲜的部分。

评分

《两个李白》,这个名字确实很特别。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围绕着李白这个历史人物,讲述一些他在不同时期、不同经历下的不同表现,或者说,是他的公共形象和真实性格之间的差异。这种设定,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探索的张力,让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展开他的叙事。 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发现作者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并非简单地将李白“一分为二”,而是通过一种更为宏大和精妙的叙事架构,来探讨“李白”这个符号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书中大量的篇幅,都聚焦于作者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甄别、考证,并最终构建出他心目中的“李白”。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与他生动流畅的文字相结合,使得阅读过程既是一种智力的挑战,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让我颇为触动的是,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李白身上可能存在的争议和“不完美”。他大胆地去质疑一些流传已久的说法,去探讨李白在仕途上的起伏、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甚至是他某些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的动机。这种“去神化”的处理方式,反而让我觉得李白这个人物更加真实、更加具有人情味。我开始思考,或许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也同样是一个有着凡人烦恼和困境的人,而正是这些,才使得他的作品更加触动人心。 作者在书中对李白诗歌的解读,也是我非常欣赏的部分。他不仅仅是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手法,更是试图去挖掘诗歌背后所承载的时代信息、社会情绪,以及李白个人经历的投射。他会从一些细微之处入手,比如某个词语的选择,某个意象的运用,然后将其放大,引申出一番深刻的见解。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李白的诗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诗歌与历史、与人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而言之,《两个李白》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丰富和深刻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李白的传记,更是一次关于历史、关于文学、关于人性的深度探索。作者以其非凡的才华和深厚的学养,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李白,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也更加令人深思的人物。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那些我们认为已经足够了解的人物,也总有新的视角等待我们去发现。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两个李白》,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看到这本书的,当时就被这个名字吸引住了。两个李白?这究竟是什么意思?是说有两个叫做李白的人吗?还是说李白这个人内心有两个不同的自我?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迫不及待地买下了这本书,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 刚翻开书,我就被作者那充满诗意的笔触所吸引。文字如同流水般倾泻而下,带着一种古老而又深邃的韵味。我仿佛能看见一位诗人,在月光下,举杯邀月,抒发着内心的情感。他时而豪放不羁,歌颂着壮丽的山河;时而又忧愁婉转,低吟着人生的无奈。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不禁思考,难道这就是书中所谓的“两个李白”吗?一位是那个流传千古的诗仙,才华横溢,洒脱不羁;另一位,是否是隐藏在表象之下,更加真实、也更加脆弱的凡人?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文字。他对于李白生活细节的描绘,细致入微,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我能感受到长安城的繁华,也能体会到官场的险恶;我能想象到李白在酒馆里与友人推杯换盏的畅快,也能感受到他被贬谪时的孤独与失落。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歌颂李白的伟大,而是将他置于历史的洪流之中,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所做出的选择与挣扎。这种真实感,让我对李白这个人物,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 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叙述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考证和文学评论。他并非简单地讲述故事,而是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对诗歌的分析,层层剥茧,试图揭示李白内心世界的复杂性。有时候,我会觉得作者就像一个侦探,在历史的迷雾中寻找着真相。他提出的观点,有时会让我眼前一亮,茅塞顿开;有时又会让我产生新的疑问,引发我更深入的思考。这种智力上的挑战,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了乐趣。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关于“两个李白”的疑问,并没有完全得到解答,但却激起了我更大的兴趣。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诗篇,试图在字里行间,去寻找作者所描绘的那个更复杂、更具人性的李白。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李白的传记,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一位伟大诗人,乃至一个时代的灵魂。它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光辉的人物,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挣扎与困惑,而正是这些,才构成了他们完整而独特的人生。

评分

《两个李白》,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引人遐思的意味。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可能性:是关于两位同名同姓的才子,各自有着怎样的传奇?还是说,作者试图去展现李白这位千古诗圣,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特质?亦或是,是他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展现出的不同面向?带着这些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沉浸式”来形容。作者的笔触仿佛带着魔力,能够将读者瞬间拉入那个遥远的唐朝。他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是在构建一个鲜活的世界。我能感受到长安城的繁华与喧嚣,也能体会到边塞的风沙与孤寂。他对于李白生活细节的描绘,细致入微,仿佛亲眼所见。这种生动的叙事,让我对李白这个人物,有了更加立体和鲜活的认识。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者神化李白,而是以一种非常客观甚至略带批判的视角,去审视他的人生。他并没有回避李白身上可能存在的缺点和争议,而是试图去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我开始意识到,即使是伟大的诗人,也同样是生活在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都充满了人性的色彩。这种真实感,让我对李白这个人物,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共鸣。 书中对于李白诗歌的分析,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的解读方式非常独到,他不仅仅是停留在诗歌的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情感、思想,甚至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隐射。他会从一些细微之处入手,然后将其放大,引申出一番深刻的见解。这种解读,让我对那些曾经烂熟于心的诗句,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李白诗歌中蕴含的丰富层次和深刻内涵。 读完这本书,我对“李白”这个名字的理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不再认为他仅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诗仙”,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与魅力的“人”。作者通过他精妙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李白内心的窗户。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历史人物的还原,更在于它引发了我对“真实”与“符号”、“神话”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开始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两个李白》,乍一听,以为是讲两个同名同姓的人的故事,或者是李白有什么双重人格。然而,翻开书页,我很快意识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作者似乎在试图解构我们心中那个固有的、早已被神化的李白形象,而试图展现一个更贴近真实、也更具争议的“另一个”李白。 我一直认为,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近乎完美的符号,他的诗歌如同天马行空,不受拘束,他的生活也似乎总是充满了浪漫与洒脱。但这本书,却像一把锐利的解剖刀,缓缓地剖开了这个标签。它没有回避李白身上的矛盾与挣扎,甚至大胆地去探讨他作为一名普通人,在那个时代所面对的现实压力、政治波折,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失意与妥协。我开始怀疑,我们所熟知的那个“诗仙”,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被后人层层加持的光环? 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在讲述李白的故事,更是在构建一个那个时代的图景。他通过对史料的巧妙运用,将李白置于唐朝那个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展现了他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奈与挣扎,以及他内心深处对于功名利禄与自由精神的纠结。我仿佛能看到,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是如何满怀抱负地进入长安,又如何因为现实的阻碍而备受打击。这种描绘,让我对李白的个人命运,以及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李白的诗歌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意境,而是深入挖掘诗歌背后可能隐藏的情感和动机。他会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词句中,捕捉到李白内心深处的不安和隐忧。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耳目一新,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非常熟悉的诗句。我发现,原来在那些豪放的词句背后,也可能藏着一个饱经风霜、渴望被理解的灵魂。 总的来说,这本书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它打破了我对李白固有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复杂、也更加真实的人物。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传记,更像是一次对历史人物的重新审视和解读。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关于李白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反思:我们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我们如何去区分神话与现实?这本书,绝对值得每一个对中国历史和文学感兴趣的读者去细细品味。

评分

书很不错,大家都喜欢,值得收藏

评分

品相很不错,内容看后再评价。多开展活动。

评分

东西很好,我很喜欢。快递给力。

评分

618活动买了很多书,价格很好,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两个李白 书不错。

评分

618活动买了很多书,价格很好,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

品相很不错,内容看后再评价。多开展活动。

评分

送货速度很快,买来给爸爸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