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晉人。本名溫學軍,1972年生於山西翼城縣中衛鄉南彰坡村。詩人,散文作傢。1989年開始寫作。作品散見於《十月》《詩刊》《人民文學》《青年文學》等刊。
著作有《十七世紀的世界遊聖》《眾神的盛宴》《關羽大傳》《物書》《逝書》,詩集《提刀夜行——非詩108首》、童詩集《臭蛋說:種月亮》等10餘種。曾獲兩度趙樹理文學奬、冰心散文奬、中國作傢鄂爾多斯文學奬、2012年中國作傢齣版集團奬、山西散文名作奬等。
中國作協會員,山西省作協理事,山西省散文學會副會長。為當代著名純文學公號“小眾”(xiaozhong_xuanwu)創辦人。以小眾之名,緻力推動文體學建設。居太原。
詩人潞潞:
玄武對雄性之美,對文采的斑斕之美情有獨鍾。他對自己所愛傾盡溢美,激情狂瀉,想象力賁張;他的文章是陽性的,他對陰性懷有偏見,他的審美有某種偏執;他的語言暴露瞭他是詩人的真實身份,他對詞語的迷戀和炫耀遠遠超齣散文所需,達到奢華和揮霍的程度。他擺齣的不是一般敘事與抒情的場麵,他內心要的是一場詞語的狂歡,是詩神與美神聯袂的盛宴,當然也會散發齣雄性荷爾濛的味道,為此有些人可能會醉倒。玄武是散文圈子裏的另類,他有獨特的趣味,他使用的兵器與散文傢不同,像詩人用的,但又不是。
散文傢、《廣州文藝》副主編張鴻:
玄武的寫作*明顯的特徵是不迷信,不脫離傳統,著力但不刻意創新。從文本來說,構造一個宏大的語言體係,讓自己有貼契、自如的發揮空間。身於其中,他精密地對細節進行深度挖掘,這個過程完美、充盈張力。
玄武不喜錶層的、世俗化語感的敘述,因此形成瞭他文字的獨特、生動、彆開生麵。
散文傢周曉楓:
玄武顯然從神話的想象力、神秘感、原始氛圍和東方智慧中受到蠱惑。神話言簡意賅,玄武從中發現巨大裂隙,來盛放自己的創作激情。在不破壞原作基本結構的情況下,他賦予古老故事以奇異的現代性。他的語言詭譎,玄遠,短促有力,意象密迭。他傳達齣濃重的壓抑感,以及帶有邪惡感的欲念。魔幼和隱喻手法的運用,使他的作品閃爍著不確定的磷火
玄武較少受到小說或散文的概念束縛,他綜閤調用錶達手段,戲劇因素、詩性語言和散文的任性精神交混著,對文體的堅固界麵具有衝擊力。這種強列的衝擊力,也更多地使作品染上個性色彩。
一個無視陳規、不太一樣的作傢。
一個養狗、種花、縱酒、做奶爸,努力貼近自然的身體力行者。
一個真實的人。
一個努力為時代立言的詩人。
一個文字長在血裏、以血喂養文字的歌者。
散文評論傢王冰:
玄武的散文,一直是中國中青年散文傢散文寫作高度和責任的明證之一,他一直在用夜行的堅持來鍛打自己思想的生鐵,一直企圖用發現的真相來打磨文字的光亮,一直用睿智和銳利甚至是激烈偏激來呼喚眾神閤唱的午後時光,而這些有時候也同樣會成為文學前行的力量。
散文傢、詩人蔣藍:
玄武的寫作,迴到瞭一種我稱之為“名物寫作”之境!這是具有難度的寫作,是嚮天地敬獻的寫作!是眼淚迴報墨水的深情!而一個寫作人無法打通名與物,就一定不可能觸及事物的神性!
6.木為師
“鼕,終也,萬物歸藏。即日立鼕。秦歲首,雉入大水為蜃。”
在微信上寫下這句話,我試圖進入此文的寫作。每個熱愛植物的人,對天氣、對節氣總是關注而敏感的。無意間在鼕至日試圖開始寫作,或許有某種象徵意義。當植物拋棄繁葉陸續進入休眠、在越來越寒冷的大地裏根須緩慢生長,紙上的勞作也開始瞭。這是另一種在黑暗中的延深。
事實上有數年時光,我放棄寫作。並非力竭,那是一種在狂奔中的陡然停止。我看著同仁們像參加田徑比賽一樣,沿著設定的路綫狂奔。我想,你們跑吧,轉圈吧,我對這遊戲規則膩歪瞭。
我轉身離去。
起初是對寫作的意義、寫作的價值懷疑。我懷疑我所在的時代,能否齣現真正的、我心目中的好作品,更懷疑我自己能否寫齣。因作品而渴望得到某個奬、得到某個職位,我曾因虛榮追逐過,但終於厭倦。我甚至憎惡自己作品。繼而,我對自己的生活和生存狀態懷疑。我變得極端,不願依靠寫作生存。而事實上,發錶作品對我改變自己生存也無多大幫助。很長時間裏,我連現成的文稿都懶得自E-MAIL發齣去。當我傢鄉的鄰居、一個鄉村電工在外地某鐵廠打工,因廠方欠工錢打電話請我幫忙討薪時,我不禁吃一驚。他13個月的工資是15萬元左右。而至今,我身邊的同行們工資不過每月三五韆元。在這個時代,個人智力、勞力的付齣與價格的嚴重不符,令人啞然失笑。
這個時候,我對世界是多麼失望。此外還有情感的因素在裏麵。沒有人能夠拯救我,我需要自我拯救。
在我所處的時代,不同年齡的人無論男女,都會不同程度地陷入迷茫,焦灼,和強烈的不安。他們對生命的無意義感,與我在寫作中所遇何其相似。
我沉淪於嚴重的抑鬱之中。因深度失眠,我去醫院看醫生並買瞭一些藥物,但從未吃過。齣於傲慢或彆的,我沒有對人提過此事。此前這世間大概唯有一人,知我這段時間如此,卻早已與我無關。
有一次,連續五個晝夜不能入眠。最後一個夜晚,在床上閉眼躺到淩晨5點多鍾。我起身,推開窗戶。這是盛夏,天光已慘白。我有一躍而下的強烈欲望。探身下視,這是20層,樓下寂無一人,汽車像一隻隻小的甲蟲。我把手中的煙灰缸朝一塊空地拋下。一個微弱的,沉悶的,短促的,耳朵勉強能捕捉到的聲響。我想,如果我的肉身是那煙灰缸,也無非是那般,微弱而且毫無意義。
這一刻,我突然開心起來。我想,從那時起,我開始有瞭自我拯救之道。
在無數個晝夜我陷入思念,找尋內心真心熱愛的事物。這時候我發現,我在時間中所曆的幾十年,遠不及童年生活那般豐富、鮮活、栩栩如生。歡欣曾那般透亮,悲傷曾那般清澈和玲瓏。童年就像神話中的息壤,是最原初的小塊土地,在時間之洪水中不被湮沒,相反,它生發一切,無限壯大。人生所有的光,在這裏都能找到源頭;人生再遠的路,都從這裏齣發。童年,也就是伊甸園,這正是上帝之園的象徵意義之一,而我更願意稱之為息壤。
我一點一點迴憶從前的時光,記下來,以緻能望到光的盡頭,到自己極為幼小、勉強和模糊能記得的事物,又或者那隻是事物的幻影。
然後,我看到植物和花朵。
很多年來,我在時間中茫然無助、身不由己,我竟然忘記瞭兒時就最為喜愛的事物。現在我找到它瞭。我想,若非自己突然停下,思考,那麼有可能,我一生會就此與生命中最深的悸動錯過。
我其實想說,對植物的關注,多少改變瞭我對生命、對生活、對寫作的理解。文友們多有程度或輕或重的抑鬱癥患者。這時候我又是多麼想說:親近大地,親近自然,是極為有效的治療。最簡單的辦法:養花。但是我終於沒有說齣,因為羞怯和強烈的不自信。我也懷疑,即便我說瞭,他們是否能夠相信並且認真去做。像今年,當詩人臥夫采取慘烈的方式自殺,當最近詩人陳超自高樓躍下,我即便想對他們悄悄說:去親近自然,卻已不能夠瞭。
但還有更多的人,現在說也許仍然不遲。大地不可測知的生命力會延伸到人的身上;冷漠而又生機勃然的自然精神,會對人的精神有神奇療效。經常的時候,我恍然覺得,就像靈魂附體一般,動植物野性的生命力、大地生生不息的生殖力也時而會竄到人的身上。在一則短文裏我曾這樣寫道:
“我其實有意無意地,在實踐一種半鄉村文明的生活方式。我日漸迷戀泥土的芳香、腥味,陽光的氣息、夜色裏月光的氣息,沉迷而不能自拔。我認為這些是生命的最重要意義,怎麼可以放棄呢?我會想盡辦法,將這些事物存留在生命的每一處。
住樓房那些小格子,把自己高高掛起來像鳥一樣但又不能飛,我覺得是糟糕的事。中國人幾韆年來,隻有在我的時代纔普遍變成這樣。幾韆年來,人們的居所都是有院子能夠腳踩實地的,院子已沉澱入我們血液中,成為像基因一般強大和會遺傳的事物。我們需要接近泥土。很多人可以感知到泥土的召喚,隨時心生對泥土的渴望,這難道與遺傳基因沒關係嗎?”
“你可以從花的身上學到真正的專注。”是查爾斯·科瓦奇在說。我於是開始。講不惜代價有些矯情,但的確,我陷入某種癡狂。後來得知,我的所謂癡狂在眾花友裏麵,幾乎可以算是不值一提。花友們有因種花辭職的,有在學校上學、卻在宿捨樓頂種花的,有賣掉城市住宅在郊區購置院落的,如此等等。
“玫瑰是同樣喜愛著大地與太陽的植物,因此在玫瑰身上太陽與大地的力量最為和諧。因為太陽與大地在玫瑰中取得瞭平衡,所以玫瑰是所有植物中最完美的。”這仍是查爾斯·科瓦奇在說。在西方,玫瑰、月季、薔薇是同一詞。玫瑰是一種太值得讓人癲狂的植物。玫瑰,它已是人類美好事物、美好情感的代名詞。它深遠影響瞭人類的審美,以及人類的詞匯。反觀西方詩人乃至中國當代詩人的詩作,你能看到哪一個詩人,在作品裏畢生沒有采取過玫瑰這一意象嗎?至少,我沒有看到過這樣的詩人。
我沉溺於玫瑰種植這樣的愛好中,時間變得短暫。晝夜黑白間隔,隻如一閃。當2014年因操辦純文學公眾號“小眾”重新審視文學,已是三年過去。在對植物的熱愛和培育過程中,我獲取一種新的世界觀,坦然,自然,真實,真誠。這也成為我的一種新的寫作態度。對植物的熱愛也成為一種哲學。他讓我對人對事對整個人生,對我所從事的文學,有瞭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角。或者也可以說,我從植物開始、嚮植物和大地學習,努力對自己的生命和寫作進行自我治療和拯救。
我所在的時代,人們的審美何等粗糙,真正的美已不是必需品。但終究,每個人心中都有過一座花園;每個人都做過一個花園之夢。很多人認為,那是一個太過奢侈的夢。很多人認為園藝之道,是退休以後的事。這是何等巨大的錯誤。藉口事多,任美好事物自身邊溜走,甚或不以為是多美好的事物,這又是怎樣的浪費生命啊。
人們在對物質的追逐中疲於奔命,托詞為瞭生存,無暇顧及真正的美。而其實,如果你突然停止追逐,肯定不會死。相反,你有可能享受到生命中更多的事物,尤其是那些與錢財無關的美。你完全有可能因此過得更好,生活更充實,生命更豐盈。
我一直對自然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那些關於植物生長、昆蟲習性的描繪。讀這本書,我期待的是一種純粹的、不帶功利性的分享。我希望它能像一個老朋友一樣,娓娓道來,分享那些關於泥土、陽光、雨露的故事。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他細膩的筆觸,捕捉到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比如一朵花從含苞待放到盛開的全過程,或者是一隻小蟲子是如何在草叢中忙碌地穿梭。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去“看”,不是走馬觀花,而是真正地去體會,去感受。在快餐文化盛行的當下,能有一本書靜下心來,帶你走進一個充滿生機的微觀世界,這本身就是一種奢侈。我希望它能成為我生活中的一劑良藥,在我感到疲憊的時候,能從中汲取一份寜靜和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瞭我,那種質樸的,略帶手繪風格的插畫,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股寜靜、悠遠的自然氣息。當我在書店裏翻開它時,立刻被一種熟悉的親切感所包圍。它不像是那種嚴謹的學術專著,更像是你鄰居傢那位熱愛生活、觀察入微的長輩,在自傢的小院裏,或是散步路邊,隨手記錄下的點滴感悟。那種不加雕飾的文字,帶著生活本身的溫度,沒有生澀的術語,也沒有刻意的賣弄。我仿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在陽光正好午後,搬一把小椅子,靜靜地坐在花叢旁,用眼睛去捕捉每一片葉子的脈絡,用耳朵去聆聽每一聲蟲鳴。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現在許多快節奏生活下難以尋覓的。我非常期待它能帶領我重新審視身邊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細微之美,喚醒內心深處對自然的渴望。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僅僅是“種花去”,就足以勾起我無限的遐想。它不像那些宏大的科普讀物,而是指嚮一種更為個人化、體驗式的探索。我腦海中已經浮現齣各種畫麵:一個灑滿陽光的窗颱,幾盆生機勃勃的綠植,或許還有一些角落裏悄悄探齣頭來的野花。我想象作者在書中,用一種近乎詩意的方式,記錄下與這些生命互動的情感。或許會寫到,某一天突然發現一株小苗破土而齣,那種驚喜和責任感;或許會寫到,看著花朵因為陽光的嗬護而綻放,那種成就感和喜悅。我期待的,是一種能夠觸動心靈的文字,一種能夠讓人重新找迴與自然連接的方式。它不一定是關於如何成為一個園藝大師,而更多的是關於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
評分我非常欣賞那種能夠將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放大,並賦予其生命力的作品。這本書的名字《種花去:自然觀察筆記》,恰好滿足瞭我的這種期待。它暗示著一種親身實踐,一種深入自然的體驗。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種花”的過程中,觀察到那些令人驚嘆的自然現象。也許是關於土壤的秘密,關於不同植物對光照和水分的需求,又或是關於那些在花叢中辛勤工作的昆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本活生生的日記,記錄下那些充滿溫度的觀察和感悟。它不一定充滿瞭專業的術語,但一定充滿瞭作者對生命最真摯的情感。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如何以一種更加開放和好奇的心態去麵對自然,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我們身邊的美好。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種花去:自然觀察筆記》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個書名,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邀請。它傳遞齣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一種願意走齣戶外,去親近自然、去觀察生命的意願。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絕不會枯燥乏味,反而會充滿瞭生動的細節和作者真切的情感。也許會有關於雨後泥土的芬芳,關於清晨露珠的晶瑩,關於不同季節植物的變化。我想象著作者在書頁間,用一種充滿詩意和哲思的筆觸,描繪齣他對生命的理解,他對自然的敬畏。它不僅僅是關於“種花”,更是關於如何通過觀察植物,去洞察生命輪迴的奧秘,去感受時間流逝的美麗。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激發我內心深處對自然的嚮往,讓我重新燃起對生活的熱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