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日记

池上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池上
  • 日记
  • 生活
  • 随笔
  • 散文
  • 个人成长
  • 慢生活
  • 田园
  • 自然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980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1280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256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蒋勋睽违三年全新作品,集结文字、音声、绘画和摄影创作,简素却富有温度的美学自然书写。

书中集结了蒋勋近两年来田园生活的文字、音声、绘画和摄影创作。土地、岁月、季节,春耕、秋收,天空的云,苦楝与茄苳不同时间的开花与结果……都在他诗一般的文字和声音中缓缓流出。山水相照的简素心境,分享自然与土地带来的真挚感动。




? 附赠珍贵有声书:大地行走——蒋勋池上美学课,时长50分钟,扫码可听。

“有时候觉得,风景其实是一种心事。”蒋勋细细说着,他与池上的缘分,朗读他在自然里写下的诗。大山笃定,流云自来自去,仿佛天长地久。




? 山水自然,才是永远读不完的诗句!

蒋勋以他温柔的心,在长河和大山之间,感受自然间的天籁,找回身体里很深很深的记忆。而我们终于在这些风景里,探看了理想生活的全貌。简素的生命,不会对豪华自卑。




? 装帧看点:蒋勋题写书名。平装16开全彩呈现,双封裸书脊装帧;内文超感纸张高清印刷,内页编排比照中国书画卷轴,行云游走。以开阔的天光云影,呈现自然、节气、晨昏。带读者触摸稻香、花香、风和云的流动。


内容简介

“有时候觉得,风景其实是一种心事。”蒋勋细细说着,他与纵谷的缘分,朗读他在纵谷写下的诗。音频全长50分钟,纵谷的山、纵谷的云、纵谷的风声、水声……都迫不及待想要告诉你。

山水自然,才是永远读不完的诗句!



蒋勋接受台湾好基金会邀请,开始在台东的池上乡担任驻村艺术家。他在纵谷找到一间老宿舍,在简单的生活条件下,开始写作、画画。本书集结蒋勋一年多来的池上驻村文字、摄影创作。他让声音带领着他,让气味带领着他,与大地、万物、季节流转对话并心有所感;春夏秋冬,晨昏和正午的冷暖痛痒,都在他的身体里,有如找回儿时的记忆,一点一点,在池上落土生根。

“在长河和大山之间,听着千百种自然间的天籁,好像也就慢慢找回了自己身体里很深很深的声音的记忆……。那么多渴望,那么多梦想,长长地流过旷野,流过稻田上空,流过星辰,像池上的云,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低到贴近稻秧,在每一片秧苗上留下一粒一粒晶莹的露水……。”——蒋勋


作者简介

福建长乐人,一九四七年生于西安,成长于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一九七二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联合文学》社长。

多年来以文、以画阐释生活之美与生命之好。写作小说、散文、诗、艺术史,以及美学论述作品等,深入浅出带领人们进入美的殿堂,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著有散文《池上日记》《孤独六讲》《生活十讲》《品味四讲》《岛屿独白》等;艺术论述《蒋勋谈梵高:燃烧的灵魂》《蒋勋谈莫奈:光的追随者》等;小说《因为孤独的缘故》。


精彩书评

著名诗人席慕容曾这样称赞蒋勋:“是这个时代踏入艺术门槛的引路人。他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门窗,而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时光终将流逝,然而美的记忆长存”。



女神林青霞视他为“偶像”,称他为自己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



台湾散文名家张晓风描述:“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目录

自序 — 人在池上




卷一 山影水田

池上日记——相伴

欢喜赞叹——震旦博物馆北齐佛像

公东教堂——怀念锡质平神父

池上日记——落地

巴勒摩、巴勒摩——怀念碧娜·鲍许

纵谷歌声——写给巴奈、那布

池上日记——云域

流浪归来——写给流浪者旺霖、欣泽、榆钧、耿祯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董乃仁 / Nick Dong / 董承濂与《悟场》

池上日记——烧田

我的空间记忆——城市的空间与时间




卷一 日光四季

二〇一四 十一月——十二月

二〇一五 一月——十二月

二〇一六 一月——四月


精彩书摘

那么多渴望,那么多梦想,长长地流过旷野,流过稻田上空,流过星辰,池上的云,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低到贴近稻秧,在每一片秧苗上留下一粒一粒晶莹的露水,让睡觉饱足的秧苗在朝阳升起以前醒来。




云的瀑布,没有水声那么轰鸣喧哗,是很难察觉的声音,是山和烟岚对话的声音,是细细的轻盈的缠绵的声音,像耳鬓厮磨,像轻轻撕着棉絮。春天,我像是在池上的土地里听到一种声音,是过了寒冬,春天开始慢慢复活苏醒,一点点骚动愉悦又很安静的声音,我想到节气里的“惊蛰”,是所有蛰伏沉寂的生命开始翻身、开始初初懵懂苏醒起来的声音吧。很安静的声音,很内在的声音,不疾不徐,牵引我们到应该去的地方。心里最深处的声音,身体最内在的声音,人声喧哗时听不到的声音。喧嚣躁动沉静下来,当大脑的思维都放弃了操控听觉,听觉回复到最初原始纯粹状态,像胎儿蛰伏在子宫里,那么专一、没有被打扰的听觉,那时,你或许就会听到自己内在最深的地方有细细的声音升起。




你知道吗?为了让稻谷在夜里好好休息,池上许多地区没有路灯。让稻谷休息、睡眠,像人睡足了觉,才有饱满的身体。稻谷饱满,也是因为有充足的睡眠。因此,几条我最爱在夜里散步的路,都没有照明,如果没有云遮挡,抬头时就看到漫天撒开的星斗。大概住一个月,很快就会熟悉不同季节、不同时辰星座升起或沉落的位置。秋天以后猎户星座大约是在七点以后就从东边海岸山脉升起,慢慢升高,一点一点转移靠近西边的中央山脉,很像我们在手机里寻找定位。




初春的某一天,我听到一株苦楝树将要吐芽的声音,声音里带一点点粉紫,才刚立春,纵谷还很冷,但是那一株苦楝树仿佛忍不住要赶快醒来。




厅堂后方连接着很简单的厨房,可以烫野生的菜。池上新收的稻米,浸泡一夜,开大火煮沸,立刻关火焖,清晨就有一屋子米粥的香气。那碗粥,带着季节所有的芬芳,日光、雨露、土地、云和风,都在粥里,那碗粥,让生活美好而又富足。




我要画池上了,好像心里忽然有一种笃定:我要画池上,画稻田,一百七十五公顷没有被切割的稻田,还没有被恶质商业破坏的稻田,一望无际,一直伸展到中央山脉大山脚下的稻田,插秧时疏疏落落的稻田,收割翻土后野悍扎实的稻田。我的画布是空白的画布,我坐着看了很久,记忆不起来刚刚看过的十月即将秋收前池上稻田的颜色。

稻田究竟是什么颜色?

声音带我到了池上,气味带我到了池上,春夏秋冬,晨昏和正午的冷暖痛痒,都在身体里带我一点一点在这里落土生根了。




天地不仁,天地也无私,油菜花的季节过了,水圳开闸放水。田土里潺潺水声,水光映着天上云影徘徊,那时没有几个人会发现土里还有一点辗碎的油菜花瓣。四时这样轮替,万物并育,天地真的无私,天地也不仁,不会为任何生命惊叫流连,我走在池上田垄间,知道不应该有多余的眷恋牵挂。




有比时间岁月更昂贵的东西吗?十四年,我们还有耐性把橄榄放在瓮中,等待十四年吗?我们还有耐性让菜脯放十八年吗?不发霉、不变酸,十八年,是如何细心照拂才能有这样的滋味?面对池上许多菜脯、橄榄,小小的物件,但我总是习惯合十敬拜,因为珍惜岁月如金,知道这里面有多少今日市场买不到的东西。


前言/序言

人在池上——自序

那么多渴望,那么多梦想,

长长地流过旷野,流过稻田上空,流过星辰,

池上的云,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低到贴近稻秧,

在每一片秧苗上留下一粒一粒晶莹的露水,

让睡觉饱足地秧苗在朝阳升起以前醒来。




驻村

二?一四年的秋天我到池上驻村了。

早些年,大部分的西部居民对远在东部纵谷的池上印象模糊,常常听到的就只是“池上便当”而已。至于池上便当好在哪里,也还是说不清楚。有当地居民跟我说,池上米好,大坡池产鱼,米饭加上鱼,就是早期池上便当的丰富内容。我没有查证,这样说的居民,脸上的表情有一种长久以来对故乡物产富裕的骄傲吧。

台湾好基金会希望大家认识岛屿农村的美,开始在池上蹲点,二??九年第一次秋收以后,六、七年来,我从徐璐口中就常常听到池上这个名字。

如果只是名字,池上对我而言还是很遥远的吧。然而像是有一个声音在牵引呼唤,我也一次一次去了池上,一次比一次时间久,终于在二?一四年决定驻村两年。

徐璐当时是台湾好基金会的执行长,已经计划在池上办一系列活动,像“春耕”“秋收”。她希望岛屿上的人,特别是都会里的人,可以认识池上这么美丽的农村,“春耕”“秋收”是池上土地的秩序,在后工业的时代,也会是重新省思人类文明的另一种新秩序吗?

二??九年第一次秋收活动办完,徐璐传一张照片给我,仿佛是空拍,钢琴家在一大片翠绿的稻田中央演奏,看到照片就会从心里“哇”的一声,觉得世界上怎么有这么美的稻田风景。那张照片后来在国际媒体上被大篇幅介绍,池上的农田之美,不只是岛屿应该认识,也是全世界重新省思土地意义的起点吧。

隔了几年,二?一二年,我就应邀参加了“春耕”的朗读诗活动,那一年参加的作家还有诗人席慕容、歌手陈永龙和作家谢旺霖。

我们住在一个叫福吉园的民宿,走出去,抬头就看到近在眼前巨大壮观辽阔的中央山脉,峰峦起伏绵延,光影瞬息万变。每个人最初看到也都是“哇”、“哇”叫着,平常咬文嚼字的作家,到了大山水面前,好像找不到什么词汇形容,“哇”、“哇”也就是欢喜和赞叹吧。但住几天之后,自然也会沉默安静下来。我们当然是初次到池上,有点大惊小怪,当地农民在田里工作,对眼前风景也只是司空见惯。他们安静在田里工作,对外地人喧哗夸张的“哇”有时点头微笑欣赏,有时仿佛没有听到,继续埋头工作。




那一次的朗读诗碰到大雨,在大坡池边搭的舞台,雨棚上都积满了水,背景是大坡池,以及隔着池水笼罩在雨雾中蜿蜒的海岸山脉。

有当地居民告诉我,大坡池是地震震出来的大水池,自然涌泉,水势丰沛,也是野生鸟类栖息的地方。我喜欢大坡池夹在东边海岸山脉和西边中央山脉之间,无论从哪一边看都有风景,东边秀丽尖峭,西边雄壮,日出时东边的光照亮中央山脉,日落时分,晚霞的光就映照着海岸山脉。池上晨昏的光变化万千,不住一段时间,不容易发现。

夏天的时候大坡池里满满都是荷花,繁华缤纷,入秋以后,荷花疏疏落落,残荷枯叶音会有成群野鸭、鹭鸶飞起。到了冬末春初,大坡池几乎清空了,水光就倒映着山峦和天空。初春的清晨,大约五点钟,太阳还没有从海岸山脉升起,大雾迷濛,我曾经看到明净空灵的大坡池,和白日的明艳不一样,和夏季的色彩缤纷也不一样。我偶然用手机留下了那一刻大坡池的宁谧神秘。传给朋友看,朋友就问:你又出国了吗?这是哪里?

二?一二年春耕朗读诗,碰上大雨滂沱。观众原来可以坐在斜坡草地上聆听,因为草地积水,结果都穿着雨衣,站在雨中听。

诗句的声音在大雨哗哗的节奏里,也变成雨声的一部分。诗句一出口就仿佛被风带走了,朗读者听着自己的诗句,又好像更多时间是听着雨声、风声。那样的朗读经验很好,也许诗句醒来就应该在风声、雨声里散去。

山水自然的声音才是永远读不完的诗句吧。




朗读的时候,我背对大坡池,看不见大坡池。后来有人告诉我,池面上一丝一丝的雨,在水面荡起涟漪,山间一缕一缕袅袅上长升的烟岚,随风飘散。我真希望自己不是朗读者,是一起分心去看山、看水、看云风雨丝的听众。

那是春天的大坡池,记得是四月,池上刚刚插了秧的水田,一片一片明如镜面。细细的一行一行的秧苗,疏疏落落,水田浅水里反映着天光云影,迷濛氤氲,像潮湿还没有干透的一张水墨。

那是一次奇特的声音的记忆,风声,雨声,自己的声音,水渠里潺潺的流水声,海岸山脉的云跟随太平洋的风,翻山越岭,翻过山头,好像累了,突然像瀑布一样,往下倾泻流窜,汹涌澎湃,形成壮观的云瀑。

池上的云可以在一天里有各种不同的变化,云瀑只是其中一种。有时候云拉得很长,慵懒闲适,贴到山脚地面,缓缓荡漾,有人说是卑南溪的水气充足,水气滋润稻禾,也让这里的稻田得天独厚。

二?一三年云门四十年在池上秋收的稻田演出《稻禾》,下着雨,山峦间也出现云瀑,使那一天的观众看到天地间难以比拟的壮观舞台。

云的瀑布,没有水声那么轰轰喧哗,是很难察觉的声音,是山和烟岚对话的声音,是细细的轻盈的缠绵的声音,像耳鬓廝磨,像轻轻撕着棉絮。春天,我像是在池上的土地里听到一种声音,是过了寒冬,春天开始慢慢复活苏醒,一点点骚动愉悦又很安静的声音,我想到节气里的「惊蛰」,是所有蛰伏沉寂的生命开始翻身、开始初初懵懂苏醒起来的声音吧。很安静的声音,很内在的声音,不急不徐,牵引我们到应该去的地方。心里最深处的声音,身体最内在的声音。人声喧哗时听不到的声音,喧嚣躁动沉静下来,当大脑的思维都放弃了操控听觉,听觉回复到最初原始纯粹状态,像胎儿蛰伏在子宫里,那么专一、没有被打扰的听觉,那时,你或许就会听到自己内在最深的地方有细细的声音升起。




池上那一个春天的雨声中,我听到了自己内在的声音。

常常是因为这样的声音,我们会走向那个地方。

年轻的时候在巴黎,有时候没有目的,随兴依赖心里的声音随处乱走,在小巷弄中穿来穿去。巴黎古旧缓慢的几个河边社区,总是让我放弃大脑思维,可以漫无目的,任凭身体跟着声音走,跟着气味走。

这几年,偶然回到巴黎,走着走着,还会听到冥冥中突然兴起的声音,仿佛是自己二十几岁遗留在一个巷弄角落的声音,忘了带走,忘了四十年。它还在那里,那声音如此清晰,像远远的一点星辰的光,在暗夜的海洋引领迷航的船舟。走着走着,感觉到那声音愈来愈近,很确定就近在面前了,我张开眼睛,看到整面墙上有人写着韩波《醉舟》的诗句。

我们内在都有诗句,藏在很深很深的地方,不是在大脑中,大脑的思维听不见内在的声音。那声音有时候像是藏在心脏中空的地方,在达文西说的“被温热的血流充满回荡的中空地方”。有时候,我也觉得那声音是否也许像是存放在胎儿时的肚脐中心。那个地方,出生时一不小心,会被剪掉,那很惨,就一辈子不会再听到自己的声音了。听不到那声音,有点像佛经里说的“无明”吧,像再也打不开的瞳孔,像没有耳膜可以共鸣的听觉,像《红楼梦》里贾宝玉失去了出生时衔在口中的那块玉,他就像失了魂魄,失了灵性,永远与自己身体最深处的声音无缘了。

我呆看着巴黎墙上大片工整书写的<醉舟>,想起那个十八岁就把所有诗句都写完了的诗人,在城市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间被捧为天才,然而天才在城市里仿佛只想活成败俗的丑闻,他让整个城市震撼,他让伦理崩裂溃败,他说:要懂得向美致敬。后来他出走了,流浪飘泊在暗黑的非洲,航海,贩卖军火,在陌生的地方得病死去。

我听到一个声音说:诗人在高热的烧度里胡言呓语,望着白日的天空大叫:满天繁星,满天繁星。

他或许不是呓语,而是真的看见了满天繁星吧。诗句死亡的时刻,天空或许总是有漫天的星辰升起,每一粒星辰都是曾经热烈活过的肉体,带着最后一点闪烁余温升向夜空。

我知道即使是在白日,星辰都在。然而池上夜晚的星空如此,让我浩叹,无言以对。




你知道吗?为了让稻谷休息、睡眠,像人睡足了觉,才有饱满的身体。稻谷饱满,也是因为有充足的睡眠。因此,几条我最爱在夜里散步的路,都没有照明,如果没有云遮挡,抬头时就看到漫天撒开的星斗。大概住一个月,很快就会熟悉不同季节、不同时辰星座升起或沉落的位置。秋天以后猎户星座大约是在七点以后就从东边海岸山脉升起,慢慢升高,一点一点转移靠近本边的中央山脉,很像我们在手机里寻找定位。

有人真的下载了手机软体,对着天上的某一处星群,手机面板上就显示出那些星座的名称和故事。

但是我还是有莫名的冲动,有时闭起眼睛,聆听天上星辰流转的声音,升起或沉落,都如此安静没有喧哗。




二?一四年十月住进池上之后,慢慢听到更多的声音,树叶生长的声音,水渗透漏泥土的声音,昆虫在不同角落对话的声音,不同鸟类的啁啾,求偶或者争吵,清晨对着旭日的歌唱,或黄昏归巢时吱吱喳喳的吵嚷,声音是如此不同。我尝试听更多细微的声音,像庄子说的“天籁”,动物争吵,人的谩骂,声音都太粗暴,听久之后就无缘听到“天籁”了。“天籁”是大自然里悦爱或亲昵的声音吧,“天籁”或许也就是自己心底深处的声音,可以在像池上这样安静的地方听到“天籁”,也就找回了自己。

池上住到一个月后,就开始向四处去游荡。

从池上往西南,约一小时,就进到里南横的入口。南横的车道因为风灾中断了,但还可以走到利稻。如果步行,沿着新武吕溪的溪涧峡谷,可以走到这条溪汇入卑南溪的交会处。我躺在巨大岩石上,听着新武吕溪的声音,仿佛溪涧里每一条水流都在寻找卑南溪的入口,两条溪涧的水声不同,碰到不同的礁石,有不同的声音,碰到岩壁转弯的时候,也有声音。我仔细聆听,声音里有寻找,有盼望,有眷恋,有舍得,也有舍不得,有那么多点点滴滴的心事。

我走到溪畔山坡上的雾鹿部落,看小学生在校园升旗,大片的番茄田不知为何落满一地番茄,任其腐烂。记得山坡上的昙花吗?在月光下同时开放了数百朵,我仿佛也听到昙花一一绽放时欢欣又有一点凄楚的声音。

回到池上,走过育苗中心,看到一条一条长约一百公尺的白布,铺在地上,有人细心浇水。我好奇翻开湿润的白布一角偷窥,蜷伏在白棉布下,一粒一粒的稻谷,刚冒出针尖般白白的嫩芽,像许多胎儿,我听着它们初初透出呼吸的声音,吱吱喳喳,也像在欢欣对话。

在长河和大山之间,听着千百种自然间的“天籁”,好像也就慢慢找回了自己身体里很深很深的声音的记忆。像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礼》中那一声仿佛从记忆深处悠长升起的呼唤,像亘古以来原野中的声音,那么多渴望,那么多梦想,长长地流过旷野,流过稻田上空,流过星辰,像池上的云,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低到贴近稻秧,在每一片秧苗上留下一粒一粒晶莹的露水,让睡觉饱足的秧苗在朝阳升起以前醒来。




云可以如此无事,没有目的来,没有目的又走了。

初春的某一天,我听到一株苦楝树将要吐芽的声音,声音里带一点点粉紫,才刚立春,纵谷还很冷,但是那一株苦楝树仿佛忍不住要赶快醒来。

入睡以前和苏醒时分,我总是躺在床上,闭着眼睛,聆听许多种声音。最安静的是云缓慢流走的声音,清晨或暗夜里,无踪无影的云,优雅的飘拂、流荡,不急不徐,在空中留下他们有时银白、有时淡淡银灰的声音。

清晨五点前后,夜晚七、八点之后,没有日光,没有灯光照明,有时有月光和星光,月光和星光都是安静的,不会打搅扰乱心里面的声音。

我听着云流动的声音,比水要轻盈,云岚移动,很慢,若有若无,若断若续。我在笔记里写下一些句子,想告诉你那心底声音的记忆:




听自己的声音

听风的声音

听秧苗说话的声音

听水圳潺潺流去

听山上的云跟溪谷告别的声音

我们都要离去

虽然不知道要去哪里




所以,你还想再拥抱一次吗?

我因此记得你的体温

记得你似笑非笑

记得你啼笑皆非的表情




告别自然很难

比没有目的的流浪还难

我为什么会走到这里?

在秋收的田野上

看稻梗烧起野烟

火焰带着烧焦的气味腾空飞起

干涸的土地

等待下一个雨季




可以听风听雨

听秧苗醒来跟春天说话

我要走了

你只是我路过的村落

让我再拥抱一次

记得你似笑非笑的表情


《池上日记》 在这片被岁月浸润的土地上,有一个寻常的村落,名为池上。它没有惊心动魄的传说,也没有波澜壮阔的历史,却在细水长流的光阴里,沉淀下无数微小而真实的情感。这本书,正是从池上的日常点滴中,撷取最平凡的片段,串联起一段关于生活、关于人和关于时间的絮语。 这不是一个关于宏大叙事的故事,没有英雄的崛起,也没有王朝的更迭。相反,它聚焦于那些被宏大叙事遗忘的角落,那些在日复一日的耕耘、劳作、相聚、离别中悄然发生的细腻变化。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池上这个看似宁静的世界,却在宁静的表象下,感受着生命的力量与温度。 书中描绘的人物,或许是你我身边也能寻觅到的身影。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人,他们的双手粗糙却有力,承载着对土地的敬畏和对收获的期盼。他们朴实无华,话语不多,但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流淌着与土地深厚的羁绊。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最原始的生存智慧,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姿态。他们不会去追逐那些虚无缥缈的梦想,他们的追求,便是脚下的这片土壤,是来年的丰收,是家人的安稳。 也有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智慧的老者。他们或许已经无法再挥洒汗水,但他们的眼神里,映照着村落曾经的模样,他们的讲述里,藏着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经验与故事。他们是村落的活字典,是情感的守护者。在每一个黄昏,当炊烟袅袅升起,围坐在老树下,听他们娓娓道来,仿佛能够触碰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生命的长河。 当然,这里也有年轻人的身影,他们或许迷茫,或许憧憬,他们在池上这片土地上寻找着自己的方向。他们有的渴望走出这片熟悉的土地,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有的则选择留下来,将这份对家乡的眷恋融入到自己的未来规划中。他们的故事,展现着年轻一代在传统与现代、故土与远方之间的挣扎与选择,也折射出新时代下农村的变迁与发展。 《池上日记》并非简单地记录这些人物的生平,而是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去触碰那些隐藏在表层之下的情感暗流。比如,一段关于老夫妻之间无声的默契,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轰轰烈烈,却在日复一日的相伴中,化为最深沉的依恋。一句不经意的关心,一个温暖的眼神,都饱含着相濡以沫的深情。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谛。 又比如,孩子们的嬉笑打闹,他们的天真无邪,他们的纯粹美好,是村落里最动人的风景。他们追逐着蝴蝶,捡拾着落叶,在最寻常的角落里,发现最不寻常的快乐。他们的成长,是村落的希望,也是时光流转的见证。看着他们从懵懂无知到逐渐长大,村落的每个角落似乎都染上了新的色彩。 书中也描绘了村落的四季变换,它们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简单陈述,更是承载着丰富情感的载体。春日里,万物复苏,种子破土而出,那是希望的萌发;夏日里,蝉鸣阵阵,绿叶成荫,那是生命力的张扬;秋日里,稻谷金黄,瓜果飘香,那是辛勤耕耘后的喜悦;冬日里,白雪皑皑,炉火温暖,那是沉淀与宁静的时刻。每一个季节的到来,都伴随着村民们不同的劳作与生活状态,也投射出他们对自然的理解与敬畏。 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村落的美丽,也没有回避它存在的不足。池上或许没有光鲜亮丽的现代化设施,或许也面临着人口外流的困境,但正是这些真实的存在,让这个村落显得更加立体而鲜活。它不是一个被完美化的理想之地,而是一个真实存在、充满生机也伴随挑战的社区。 《池上日记》的魅力,在于它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一种久违的生活节奏。在这里,时间似乎放慢了脚步,人们不再被无休止的追求所裹挟,而是专注于当下,享受眼前的风景,体味身边的温情。它提醒着我们,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是否也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池上”,能够让我们停下脚步,感受真实的呼吸,聆听内心的声音。 它并非一本教人如何生活的指南,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宁静、对真挚情感、对简单生活方式的渴望。当我们翻开这本书,仿佛也走进了池上,呼吸着带着泥土芬芳的空气,听着风吹过稻田的声音,感受着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连接。 村落里的节日,集市的热闹,邻里间的互助,这些平凡的场景,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它们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构成池上生活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是一次情感的释放与升华;每一次互助,都彰显着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情谊。 这本书,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家”的意义。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情感的港湾,是根的所在。池上,就是许多人心中那片永远牵挂的土地,是无论身在何方,都想要回归的精神家园。 《池上日记》没有宏大的抱负,却有着深沉的温度。它以一种不着痕迹的方式,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它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或许会想起自己的故乡,想起那些早已熟悉的面孔,想起那些被遗忘的温馨时光。它让你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安宁,回味那些简单而美好的事物。 这是一部关于“慢”生活的散文集,它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如同池上村落本身一样,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悠长的魅力。它告诉你,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更重要的是,在每一个当下,用心去感受,去体味,去爱。 它所描绘的,是一种正在逐渐消失的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紧密相连,人情味浓厚的社区形态。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正在改变但依然保留着根基的中国乡村的缩影。 《池上日记》是一本值得静下心来阅读的书,它不会给你带来惊涛骇浪般的震撼,却会在你的心中,悄悄地播下种子,让你在阅读之后,对生活有更深的理解,对人情有更深的感悟,对时间有更深的敬畏。它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简单生活的美好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池上日记》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治愈感。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被卷入各种纷繁复杂的事情中,内心早已疲惫不堪。而这本书,就像是一股清流,缓缓注入心田,洗涤掉那些浮躁与焦虑。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她笔下的故事,或许是你我生活中也曾遇到过的片段,或许是你我都曾有过的心绪,但她却能用一种别样的视角,将它们呈现出来,让我们在熟悉的场景中,发现不曾留意过的细节,体会到别样的情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那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没有一丝一毫的雕琢痕迹。无论是池塘边的野草,还是随风摇曳的柳枝,亦或是水中偶尔跃起的鱼儿,都在她的笔下活了起来,仿佛拥有了生命,与读者进行着无声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场宁静的冥想,让我的思绪得以舒展,让我的内心得以安宁。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回那些被遗忘的纯粹与美好。

评分

《池上日记》这本书,给予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那些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能够让人废寝忘食地一口气读完,它更像是一杯醇厚的老酒,需要你慢慢品味,细细咀嚼。作者的文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她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情感。我喜欢她对生活细节的捕捉,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在她的笔下,却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比如,她对光影的描写,对声音的捕捉,对气味的感知,都能够轻易地将读者带入那个情境之中,仿佛身临其境。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些段落时,会心一笑,或者眼中泛起泪光。那是一种与作者心灵产生共鸣的感觉,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这本书,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的压力,它只是静静地在那里,等待着你去发现它所蕴含的美好。我可以在任何一个闲暇的时刻,翻开它,读上几页,都能从中汲取到一份宁静与力量。

评分

第一次翻开《池上日记》,就被封面那一抹淡雅的色彩和简约的设计吸引了。仿佛能闻到纸张里透出的淡淡墨香,让人心生宁静。阅读的体验,更像是在一个远离尘嚣的角落,与一位知心好友促膝长谈。书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命运,一切都如同池塘边缓缓流淌的溪水,平静而温润。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生活中的点滴瞬间,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美好,在她的笔下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窗棂,落在泛黄的书页上;午后一杯热茶,氤氲着淡淡的香气;傍晚时分,晚霞染红了天空,也温柔了人心。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读这本书,我常常会放下手中的一切,沉浸在作者营造的氛围中,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片宁静的池塘边,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的轻柔,聆听着蛙鸣虫吟的悠扬。它不是那种需要费尽心思去解读的文字,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与你分享生活的智慧,让你在不经意间,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于我而言,恰似一场及时的甘霖。在读《池上日记》之前,我正处于一个迷茫的十字路口,对未来感到一丝茫然,对生活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激情。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那种感觉便烟消云散了。作者的笔触,并非那种慷慨激昂的鼓舞,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她讲述的,是关于时间、关于成长、关于生命的种种体验,没有说教,只有分享。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某种情绪,或者是一个我从未思考过的问题。我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停下来,陷入沉思。那些关于坚持,关于放下,关于珍惜的文字,如同温柔的双手,轻抚着我内心的创伤。我发现,原来生活中的困境,并非无法逾越,也并非只有一种解决的办法。而那些曾经让我纠结不已的烦恼,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也变得不那么沉重了。这本书,没有给我明确的答案,却给了我一种重新出发的力量,一种面对未来的勇气。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在阅读《池上日记》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忘记自己身在何处,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世界里。她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也没有追求引人注目的华丽辞藻,而是用一种极其平淡而又真挚的笔触,讲述着生活中的点滴。这些点滴,或许是你我曾经经历过的,或许是你我曾经感受过的,但作者却能够用一种别样的视角,将它们提炼出来,赋予它们更深刻的意义。我喜欢她对人物内心的刻画,那种细腻而又真实的情感表达,让我能够感同身受。她并没有将人物塑造得完美无瑕,而是展现了他们的优点与缺点,他们的喜悦与悲伤,他们的坚持与迷茫。正是这种真实,才让这本书如此动人,如此具有力量。它让我意识到,生活本身就是一场盛宴,即使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蕴藏着无数的惊喜与美好,等待我们去发现。

评分

蒋勋著作,已经有了生活十讲,品味四讲,618活动凑单的。活动优惠,发货迅速,包装完好。

评分

包装精美无瑕疵,图书品质优良,特别大赞快递,信赖京东

评分

《孤独六讲》是美学大师蒋勋的经典代表作,于初版十周年之际重磅回归。新版收录蒋勋亲作长序&mdash;&mdash;&ldquo;做完整的自己&rdquo;,与读者再谈生命个体的孤独与完整。

评分

最难受的是在人世中存活的这几十年,与物接触,与人交流。

评分

好的作品,好的印刷,很不错

评分

★ 初版十周年精装纪念版,作者亲作长序,并作全书修订。

评分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ldquo;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rdquo;

评分

原价好贵的一本书啊!!!帮同事买的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这段话作为评价内容,省时省力,还能得京东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在京东买东西又好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