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印度的701天

我在印度的701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菲 著
图书标签:
  • 印度
  • 旅行
  • 游记
  • 文化
  • 生活
  • 个人经历
  • 异国情缘
  • 成长
  • 自述
  • 在华视角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35073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0471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一位四川高校的青年教师,被外派到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印度理工学院担任汉语教师,成为该大学的DIYI位中国教师。在印度的两年间,他面对面采访了富人老板、学界精英、贫民窟居民等三十余人,透过他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印度声音。此外,他游历了艾哈迈达巴德、甘地讷格尔、阿嫩德等24座印度城市,探索印度的文化、宗教、教育、科技等问题。作者曾在天涯上连载在印度的工作经历,引发二十万网友热议。

作者简介

郭菲,生于1981年,四川乐山人。四川大学法学硕士,后任教于乐山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被外派至印度理工学院甘地分校从事汉语教育工作两年。现为小凉山彝区某贫困村DIYI书记。

目录

上篇 人生若只如初见

一 孟买一夜
二 风雨守望者
三 千分之一的荣耀
四 街道随想
五 围墙、动物、朋友
六 发达,还是落后?
七 艾哈迈达巴德
八 万家灯火
九 人心
十 巴别塔通向何方

中篇 梦里不知身是客

十一 莲花与泥淖
十二 凡尘一醉
十三 罪恶之手
十四 印式婚礼
十五 最美的二重奏
十六 乌代布尔的狂欢
十七 与你同行
十八 阿嫩德舞夜
十九 大自然的馈赠
二十 一个人也要出发
二十一 朋友的秘密
二十二 逃离果阿
二十三 怒吼
二十四 真理与爱
二十五 一墙之隔
二十六 粉红记忆

下篇 从此不复梦承恩

二十七 你们的使命
二十八 八月围城
二十九 冷山
三十 米兰的梦想
三十一 喜马拉雅的浪子
三十二 圣雄
三十三 那座城,那片海
三十四 印度的女儿
三十五 莉祖的梦想
三十六 戈雅一家子

尾声二则

双城,无双
最后的朝圣
后记

精彩书摘

起关注,却让印度舆论一时炸开了锅,网民们在网上少有地一致对中国表达了正面情绪。我则一不小心幸运地代表中国承接了一份感激。
——《喜马拉雅的浪子》

1431年1月,60岁的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两年之后,终因疲劳过度,在印度次大陆西海岸的古里国逝世,享年62岁。
古里国,即是今天的科泽科德、卡利卡特,位于印度喀拉拉邦。
我无法向印度的朋友讲诉这一切,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只身前往科泽科德,去寻找炎黄血脉留下的气象万千。
——《那座城,那片海》

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仍然能明显感到这种不平等,在印度城市的大街小巷上,放眼望去,总是清一色的男人在活跃着。偶尔有女性出现,通常都会有男人陪伴,或者包着脸部低头前行。极其偶尔地出现个别正常走路,不包头又落单的女人,那么那些零落于街头的小商贩、突突车司机、还有大批的闲散汉子便会齐刷刷地望向她,甚至连那些慵懒的牛儿也忍不住朝这与众不同的生物多看几眼。
她们不会轻易对陌生男子说话,也不会回复陌生男人的网上寒暄,她们试图躲避着每一个男人的目光,坚守着自己单调的人生轨迹,和中国街头巷尾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花花朵朵判若云泥。我因此常常用那部电影的标题跟尼廷开玩笑:“这是个没有女人的国家。”然后尼廷就会用一种戏谑的唱腔对我唱:“是的,是的,这就是印度。”
——《印度的女儿》



我在印度的701天:一段寻常中的非凡旅程 当“印度”这个词在脑海中唤起,人们心中浮现的往往是香料的芬芳、恒河的圣洁、色彩斑斓的节日,抑或是拥挤的街道和贫困的景象。然而,对于经历过那片土地上701个日夜的人来说,这些标签仅仅是表面的色彩,真正触及心灵的,是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中的深刻体悟,是那些在平凡际遇里悄然绽放的生命力量。 本书并非一本宏大的纪实史诗,也不是一本详尽的旅游攻略。它更像是一本私人日记的精选篇章,记录了一个普通人在异国土地上,与时间共舞,与生活对话的真实轨迹。这701天,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没有波澜壮阔的戏剧性冲突,但它包含了足以改变一个人视野和心灵的无数微小瞬间。 故事的开端,带着大多数人初抵异域的忐忑与好奇。陌生的人群,迥异的语言,难以捉摸的文化习俗,一切都仿佛是精心编织的迷宫,让人既想深入探索,又怕迷失方向。然而,正是在这种初见的陌生感中,生命开始以一种新的节奏律动。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窗帘,唤醒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沉寂已久的感官。空气中弥漫着湿热的气息,混合着不知名的花香与泥土的味道,远处传来寺庙的钟声,或是市场小贩的叫卖声,这些声音汇聚成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声景图。 作者并非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全情投入的参与者。他/她行走在印度的大街小巷,观察着那些被游客匆匆掠过的风景,捕捉着那些被镜头忽略的真实。在这里,时间似乎以一种不同的速度流淌。街角卖茶的老人,脸上布满岁月的沟壑,却透着一份淡然与平和,他/她用娴熟的技艺冲泡着一杯杯热气腾腾的马萨拉茶,每一杯都承载着生活的温度。路边嬉戏的孩子们,衣衫褴褛,却笑声清脆,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对世界纯粹的好奇与渴望。在这些普通人的身上,可以看到最朴素的生命力,最坚韧的生存智慧。 旅程中,作者曾与当地人有过无数次短暂而意味深长的交流。一次,在古老的集市上,为了寻找一件心仪的手工艺品,他/她与一位手艺人攀谈起来。没有流利的语言,但通过肢体语言和眼神的交流,却仿佛能理解彼此内心深处的情感。手艺人小心翼翼地展示着他/她用双手赋予生命的艺术品,眼神中流露出对这份传承的骄傲与热爱。那一刻,地域的差异仿佛被消弭,一种跨越文化的共鸣油然而生。 印度,是一个充满矛盾却又和谐共存的国度。在这里,古老的传统与现代的节奏相互交织,贫困与富裕并存,虔诚的信仰与世俗的生活并行不悖。作者亲眼目睹了恒河边庄严的祈祷仪式,感受到了那份对生命轮回的敬畏;也曾在繁华的城市中,体验到现代文明的便捷与活力。这些对比鲜明的景象,如同磁石般吸引着人去思考,去理解。 701天,足以让一个人从最初的浮光掠影,深入到对生活肌理的细致品味。作者记录下了一些日常的味蕾记忆:辛辣的咖喱,浓郁的香料,清爽的酸奶,甜腻的甜点……这些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承载着地方文化、家庭传统和情感联系的载体。一次在家中做客,主人热情地端上家常菜肴,虽然食材普通,烹饪方式也并非名厨手笔,但那份真诚与温暖,却足以让人感受到最纯粹的待客之道。 除了感官的体验,心灵的触动更是旅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作者曾困惑于印度的某些社会现象,也曾被某些场景深深触动。在与当地人建立联系的过程中,他/她逐渐学会了用一种更包容、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这个世界。曾经认为难以接受的,渐渐变得可以理解;曾经感到疏离的,慢慢变得亲近。这种心境的转变,是701天旅程中最宝贵的收获。 这701天,也并非总是阳光灿烂。旅途中难免会遇到挑战,经历挫折,甚至是失望。然而,正是在这些不尽如人意的时刻,人的韧性被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被锻炼,对生活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作者会记录下那些在迷路时的焦虑,在沟通不畅时的无奈,但更多的是,如何在这些时刻找到内心的平静,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或是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克服困难。 本书的每一页,都承载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探索。它不追求宏大的叙事,而是沉浸在细节之中,在微小的观察里,折射出人性的光辉,生命的顽强,以及文化的多彩。这701天,与其说是一段地理上的旅行,不如说是一次深入内心的探索,是一次与自我对话,与世界和解的过程。 当701天即将走到尽头,离开的脚步虽然带着一丝留恋,但心中早已装满了沉甸甸的体悟。那些曾经陌生的面孔,那些曾经平凡的街景,那些曾经简单的食物,都已化为内心深处最温暖的回忆。离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是为了将这份异国旅程的馈赠,带回自己的生活,并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感受和生活。 《我在印度的701天》是一份真诚的分享,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那片土地,用作者的眼睛去观察,用作者的心灵去感受。它告诉你,即使是最寻常的日子,也蕴藏着非凡的意义,只要你愿意去发现,去体验,去拥抱。它没有预设的答案,也没有刻意的说教,只有一位旅人,用701天的时光,写下的一段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理解的,未完待续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画面——古老的寺庙、色彩斑斓的市集、恒河边的冥想者,以及那股扑面而来的、混杂着香料和尘土的气息。虽然我还没有阅读内容,但“701天”这个数字已经足够让我感受到一种非同寻常的投入。这不像是一次短暂的旅行,而更像是一种长期的居住,一种近距离的观察和融入。我猜测,作者在这段漫长的印度时光中,一定经历了许多刻骨铭心的故事。或许有惊喜,或许有困惑,或许有孤独,或许有意外的温暖。我尤其期待能够看到书中对于印度普通民众生活的描写,那些他们日常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勤劳与智慧,他们的信仰与坚持。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印度的“人情味”,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宏大叙事的想象。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个通往未知世界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透过它,去看看那里真正隐藏着的,那些鲜活而又充满力量的生命故事。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开这本书的,当时只是被书名中“701天”这个具体而又充满悬念的数字所吸引。它不像一般的旅行游记那样轻松愉快,反而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宿命感,仿佛是一个人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某种深刻的蜕变。我猜测,作者在印度度过的这两年,绝非简单的观光采风,而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闯荡”。这样的设定,立刻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冒险和未知的好奇。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展现出那些在表面之下隐藏的故事,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挣扎、惊喜、甚至是一些不那么光彩却真实的存在。印度,在我印象中,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国度,既有宏伟的古迹和精神的追求,也有着难以回避的贫困与混乱。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又是如何在701天的时间里,将这些经历内化为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一部旅行日记,更像是一场深入骨髓的生命体验,一次对世界和自我的重新认识。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沉甸甸的分量,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内容上的厚重感。标题“我在印度的701天”不仅仅是一个时间长度的标注,它暗示了一种长期的、深入的、几乎可以说是“扎根”的体验。我一直相信,真正能够打动人的故事,往往来自于那些长时间的沉淀和观察,而不是走马观花的浮光掠影。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作者对印度社会、文化、甚至人性的深刻洞察。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不同于主流媒体报道的视角,去触碰那些隐藏在繁华表象之下的真实肌理。比如,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价值观念、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韧性,以及那些在701天里,可能发生的、足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他独特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甚至有时令人费解的印度元素,一点一点地剖析开来,让我们这些局外人也能感受到那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它对人心灵的触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那种略带复古又充满异域风情的色调,以及隐约可见的印度地图元素,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场关于远方的旅程。我一直对印度这个国家充满好奇,那里复杂的人文历史、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神秘的宗教信仰,总让我心生向往。虽然我还没有机会亲身踏足那片土地,但通过阅读,我希望能从书中感受到印度的脉搏,了解在那里生活的人们的故事,以及那些可能改变一个人生命轨迹的经历。这本书的标题“我在印度的701天”,本身就传递了一种沉浸感和时间的重量,暗示着作者在这里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足以深入体验和观察。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描绘出印度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从熙熙攘攘的城市到宁静的乡村,从虔诚的宗教仪式到鲜活的市井生活,都能够有细致的笔触。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他在这段漫长旅程中的心路历程,那些关于成长、关于自我发现、关于文化冲击的思考,这些往往是旅行文学中最动人心弦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在哪里”,更是关于“在那里发生了什么”以及“在那里我变成了谁”。

评分

“我在印度的701天”,这个书名就像一首未完待续的诗,充满了悬念和想象的空间。它不像很多旅行书籍那样直白地告诉你“我去过哪里”,而是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暗示了一种时间的沉淀和故事的积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踏上一段不寻常的旅程,不是那种标准化的景点打卡,而是深入当地,去感受印度的灵魂。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701天里,与那片土地的人们建立联系,去理解他们的生活,去体味他们的情感。印度,对我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有着古老的文明,也有着现代的冲击,有着令人惊叹的美丽,也有着让人不安的现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这种复杂的多面性,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那些触动人心的细节,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次无声的帮助,或者是一次关于人生意义的深刻对话。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份对生命痕迹的追寻,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以及一次关于自我价值的重新发现。

评分

好评

评分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评分

好评

评分

很好物流很快值得信赖

评分

朋友在看的书,感觉不错就买了一本,里面文字配上图片就好啦,会更直观一点

评分

基本上买书都是在京东了,六一八屯书进行时

评分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评分

看看,了解了解,学习学习。

评分

好玩,国内关于中国人写的印度当代生活的书不多,值得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