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菲,生于1981年,四川乐山人。四川大学法学硕士,后任教于乐山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被外派至印度理工学院甘地分校从事汉语教育工作两年。现为小凉山彝区某贫困村DIYI书记。
上篇 人生若只如初见
一 孟买一夜
二 风雨守望者
三 千分之一的荣耀
四 街道随想
五 围墙、动物、朋友
六 发达,还是落后?
七 艾哈迈达巴德
八 万家灯火
九 人心
十 巴别塔通向何方
中篇 梦里不知身是客
十一 莲花与泥淖
十二 凡尘一醉
十三 罪恶之手
十四 印式婚礼
十五 最美的二重奏
十六 乌代布尔的狂欢
十七 与你同行
十八 阿嫩德舞夜
十九 大自然的馈赠
二十 一个人也要出发
二十一 朋友的秘密
二十二 逃离果阿
二十三 怒吼
二十四 真理与爱
二十五 一墙之隔
二十六 粉红记忆
下篇 从此不复梦承恩
二十七 你们的使命
二十八 八月围城
二十九 冷山
三十 米兰的梦想
三十一 喜马拉雅的浪子
三十二 圣雄
三十三 那座城,那片海
三十四 印度的女儿
三十五 莉祖的梦想
三十六 戈雅一家子
尾声二则
双城,无双
最后的朝圣
后记
起关注,却让印度舆论一时炸开了锅,网民们在网上少有地一致对中国表达了正面情绪。我则一不小心幸运地代表中国承接了一份感激。
——《喜马拉雅的浪子》
1431年1月,60岁的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两年之后,终因疲劳过度,在印度次大陆西海岸的古里国逝世,享年62岁。
古里国,即是今天的科泽科德、卡利卡特,位于印度喀拉拉邦。
我无法向印度的朋友讲诉这一切,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只身前往科泽科德,去寻找炎黄血脉留下的气象万千。
——《那座城,那片海》
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仍然能明显感到这种不平等,在印度城市的大街小巷上,放眼望去,总是清一色的男人在活跃着。偶尔有女性出现,通常都会有男人陪伴,或者包着脸部低头前行。极其偶尔地出现个别正常走路,不包头又落单的女人,那么那些零落于街头的小商贩、突突车司机、还有大批的闲散汉子便会齐刷刷地望向她,甚至连那些慵懒的牛儿也忍不住朝这与众不同的生物多看几眼。
她们不会轻易对陌生男子说话,也不会回复陌生男人的网上寒暄,她们试图躲避着每一个男人的目光,坚守着自己单调的人生轨迹,和中国街头巷尾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花花朵朵判若云泥。我因此常常用那部电影的标题跟尼廷开玩笑:“这是个没有女人的国家。”然后尼廷就会用一种戏谑的唱腔对我唱:“是的,是的,这就是印度。”
——《印度的女儿》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画面——古老的寺庙、色彩斑斓的市集、恒河边的冥想者,以及那股扑面而来的、混杂着香料和尘土的气息。虽然我还没有阅读内容,但“701天”这个数字已经足够让我感受到一种非同寻常的投入。这不像是一次短暂的旅行,而更像是一种长期的居住,一种近距离的观察和融入。我猜测,作者在这段漫长的印度时光中,一定经历了许多刻骨铭心的故事。或许有惊喜,或许有困惑,或许有孤独,或许有意外的温暖。我尤其期待能够看到书中对于印度普通民众生活的描写,那些他们日常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勤劳与智慧,他们的信仰与坚持。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印度的“人情味”,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宏大叙事的想象。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个通往未知世界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透过它,去看看那里真正隐藏着的,那些鲜活而又充满力量的生命故事。
评分说实话,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开这本书的,当时只是被书名中“701天”这个具体而又充满悬念的数字所吸引。它不像一般的旅行游记那样轻松愉快,反而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宿命感,仿佛是一个人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某种深刻的蜕变。我猜测,作者在印度度过的这两年,绝非简单的观光采风,而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闯荡”。这样的设定,立刻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冒险和未知的好奇。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展现出那些在表面之下隐藏的故事,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挣扎、惊喜、甚至是一些不那么光彩却真实的存在。印度,在我印象中,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国度,既有宏伟的古迹和精神的追求,也有着难以回避的贫困与混乱。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又是如何在701天的时间里,将这些经历内化为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一部旅行日记,更像是一场深入骨髓的生命体验,一次对世界和自我的重新认识。
评分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沉甸甸的分量,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内容上的厚重感。标题“我在印度的701天”不仅仅是一个时间长度的标注,它暗示了一种长期的、深入的、几乎可以说是“扎根”的体验。我一直相信,真正能够打动人的故事,往往来自于那些长时间的沉淀和观察,而不是走马观花的浮光掠影。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作者对印度社会、文化、甚至人性的深刻洞察。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不同于主流媒体报道的视角,去触碰那些隐藏在繁华表象之下的真实肌理。比如,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价值观念、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韧性,以及那些在701天里,可能发生的、足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他独特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甚至有时令人费解的印度元素,一点一点地剖析开来,让我们这些局外人也能感受到那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它对人心灵的触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那种略带复古又充满异域风情的色调,以及隐约可见的印度地图元素,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场关于远方的旅程。我一直对印度这个国家充满好奇,那里复杂的人文历史、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神秘的宗教信仰,总让我心生向往。虽然我还没有机会亲身踏足那片土地,但通过阅读,我希望能从书中感受到印度的脉搏,了解在那里生活的人们的故事,以及那些可能改变一个人生命轨迹的经历。这本书的标题“我在印度的701天”,本身就传递了一种沉浸感和时间的重量,暗示着作者在这里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足以深入体验和观察。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描绘出印度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从熙熙攘攘的城市到宁静的乡村,从虔诚的宗教仪式到鲜活的市井生活,都能够有细致的笔触。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他在这段漫长旅程中的心路历程,那些关于成长、关于自我发现、关于文化冲击的思考,这些往往是旅行文学中最动人心弦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在哪里”,更是关于“在那里发生了什么”以及“在那里我变成了谁”。
评分“我在印度的701天”,这个书名就像一首未完待续的诗,充满了悬念和想象的空间。它不像很多旅行书籍那样直白地告诉你“我去过哪里”,而是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暗示了一种时间的沉淀和故事的积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踏上一段不寻常的旅程,不是那种标准化的景点打卡,而是深入当地,去感受印度的灵魂。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701天里,与那片土地的人们建立联系,去理解他们的生活,去体味他们的情感。印度,对我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有着古老的文明,也有着现代的冲击,有着令人惊叹的美丽,也有着让人不安的现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这种复杂的多面性,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那些触动人心的细节,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次无声的帮助,或者是一次关于人生意义的深刻对话。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份对生命痕迹的追寻,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以及一次关于自我价值的重新发现。
评分好评
评分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评分好评
评分很好物流很快值得信赖
评分朋友在看的书,感觉不错就买了一本,里面文字配上图片就好啦,会更直观一点
评分基本上买书都是在京东了,六一八屯书进行时
评分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评分看看,了解了解,学习学习。
评分好玩,国内关于中国人写的印度当代生活的书不多,值得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