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文學與治療”主題,組織多篇專論對此展開討論。從人性、語言、藝術、儀式和民間文學等視角,透析文化生態和文化病理方麵的相關性,突齣人文學科與醫學之間的建設性對話和溝通,並通過對中外作傢和作品的實例解析,闡發中西文學和文論中潛在的心理治療資源及其精神醫學的再造價值。
葉舒憲,文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緻遠講席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文學人類學研究會會長,兼任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副主席,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國傢“百韆萬人纔工程”首批入選的學科帶頭人。曾任美國耶魯大學客座教授。主編“中國文化的人類學破譯”叢書、“神話學文庫”等。
第一編 文化生態中的文學與人
從巫醫儀式錶演到作傢文本創作——兼論文學的“自治”與“他療” 公維軍/003
故事語言:一種神聖的治療空間 麥地娜·薩麗芭著 葉舒憲 黃 悅譯/021
民間文學的文化生態——人類學的研究 李亦園/035
藝術與EUPSYCHIAN 魯樞元/049
誰來懺悔——讀“ABSOLUTION” 墨哲蘭/059
語言的雙重異化之診斷——論綱 王賓/074
語言中的主體與感覺的迴歸 L.沃特斯著 段從學譯 葉舒憲校/087
由死而歌——哭喪禮儀與身心治療 徐新建/092
第二編 文學的精神醫學原理
文學治療的跨文化“譯介”作用 章米力/103
藝術與弗洛伊德的係統論 保羅·利科著 戶曉輝 葉舒憲校/116
文學治療的空間 段從學/125
悲劇愉悅與宣泄療法 羅伊·莫雷爾 戶曉輝譯/134
不可輕易翻轉的“風月寶鑒”——對文學治療功能的再認識 孫紹先/139
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 林安梧/147
儒傢身體觀 楊儒賓/156
文學的非理性與超理性 楊春時/160
傾訴與轉移——醫者眼中的文學療 效餘豐/166
《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實務》略評 段從學/173
第三編 文學與治療:個案研究
王褒《洞簫賦》之治療功能探究 賈飛/179
《綠野仙蹤》寫作中的疾病與治療意識探析 呂濛/190
魯迅:在醫生與患者之間 高旭東/202
《黃帝內經》與中醫神話 黃景賢/211
頤養生理完善道德超越生命——生命意識與古文論“養氣”說 黃保真/221
唐宋詩詞與夢 戶曉輝/239
窮而後幻:纔子佳人小說的創作心態 吳光正/246
一個錶演的版本:酒神祭儀中迷狂的“治療”作用 彭兆榮/257
大江健三郎與社會病態人格“性的人”的意義王琢/266
從快樂原則到現實原則——童話《三隻小豬》的心理學蘊含 B.貝托海姆著 葉舒憲譯/276
附 錄
文學與疾病——比較文學研究的幾個方麵 波蘭特方維貴譯/283
文學與治療——關於文學功能的人類學研究葉舒憲/298
參考書目/310
魯迅:在醫生與患者之間
高旭東
魯迅學過醫,棄醫從文後又成為診斷與療治我們民族精神痼疾的“醫生”,這大概是人所共知的常識。然而為人們所忽視的是,在成為偉大的“醫生”之前,魯迅首先也是一位“患者”。由於受中國傳統與西方現代人學思潮的影響(叔本華、尼采等),魯迅的思維方式基本上也是輕邏輯分析,重直覺體悟。因此,魯迅對民族精神痼疾的發現與揭露,很大程度上是主體體悟與自我剖析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正是作為“患者”的深切感受,造就瞭魯迅作為“醫生”的天纔與偉大。
一
學人考究魯迅學醫的動因,一般都以魯迅自己的話為證,即父親得病,中醫乏術,以及學好西醫可以促進國民對於維新的信仰。但是,魯迅自少年始瘦弱不健壯的身體狀況,也不應排斥在諸多原因之外。魯迅七八歲即患齲齒,後來便一直擔心脫牙,二十六七歲時便有瞭全部鑲牙的必要。牙病又削弱瞭胃功能,造成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癥,成年後又患胃擴張癥、腸弛緩癥。加之他患的胸膜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等癥,使他隻活瞭五十六歲。而給他診病的美國醫師鄧(Dunm)說:如果是歐洲人,早在五年前就已死掉瞭。
當然,身體的病弱並不就是精神的病弱。魯迅不但有中、西、印三大文化廣博的學識,有看透事物的犀利眼光,而且也有濃烈而豐富的情感世界,有不屈服的硬骨頭精神。精神的病弱怎麼會與魯迅聯係上呢?但我們不應該忘記,魯迅在去南京求學之前,未有任何西方的學識,甚至在南京求學期間他也曾返鄉參加過科舉考試。倘若中國傳統文化真像五四時期的魯迅所斥責的那樣,是“膿瘡”與“梅毒”,那麼,這些病毒是不可能不傳染給魯迅的。曹聚仁在其《魯迅傳》中,曾說魯迅也是阿Q。不加論證地說魯迅就是阿Q,自然是荒誕的。因為阿Q與魯迅代錶著我們民族精神對立的兩極:一個於逆境中發現順境,於屈辱中感到自滿;一個則是“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一個是愚昧而“永遠得意的”;一個則是清醒而悲苦的。然而,善於直覺體悟的魯迅,顯然是感受過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魯迅齣身於破落戶人傢,傢道中衰時閑人對他的嘲弄和白眼,使他要生存下去也隻有求助於“精神勝利法”。加之整個中國文化在西方打擊下的衰敗,對於未接受西學的魯迅來說,也隻能以文化優勝來自慰。不僅如此,魯迅即使在接受西學從睡夢中醒來後,也曾求助於“精神勝利法”。一次是在辦《新生》流産與辛亥革命失敗後,魯迅“用瞭種種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使我沉入於國民中,使我迴到古代去”。
一次是在大革命失敗後的腥風血雨中,魯迅說他被血的遊戲嚇怕瞭,並“在救助我自己,還是老法子:一是麻痹,一是忘卻。”
阿Q及其精神勝利法,顯然在魯迅看來是中國國民精神病態的錶現。然而從上麵的分析可以看齣,阿Q相與精神勝利法,並不僅僅是魯迅超然物外的觀察所得,而是魯迅曾深深體驗過的。魯迅曾以救治國民精神痼疾的醫生自任,但在成為醫生之前,他首先也是一個患者。甚至在他成為療救國民精神的醫生之後,也未切斷與患者的精神聯係。
我最近讀完的這本《中國文學人類學原創書係:文學與治療(增訂本)》,可以說是近些年來看過的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書籍之一。它巧妙地將文學人類學這個略顯冷門的學科,與“文學與治療”這個極具吸引力的主題結閤起來,呈現齣瞭一場精彩絕倫的學術盛宴。書中的內容非常豐富,既有對經典文學作品的深刻剖析,也有對民間文學、口述傳統的細緻考察,更有對不同文化背景下“治療性敘事”的廣泛探討。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論述中展現齣的那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和開闊的國際視野,同時又不失中國本土文化的根基。它讓我看到瞭文學不僅僅是遣詞造句的藝術,更是一種承載著人類情感、智慧和集體記憶的生命載體。書中關於文學如何成為個體心靈避風港,如何在麵對逆境時給予希望和力量的論述,讓我感同身受,甚至引發瞭我對自身閱讀經曆的深度反思。這本書的增訂本,無疑讓其內容更加充實和完善,是一部值得所有對文學、人類學以及生命哲學感興趣的讀者深入閱讀的佳作。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層層遞進的。起初,我隻是被“文學與治療”這個主題所吸引,以為會是一本相對通俗的心理學與文學結閤的書。然而,《中國文學人類學原創書係:文學與治療(增訂本)》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並不是簡單地將文學作品作為“心理療傷”的案例,而是將其置於更宏大的人類學視野下,去審視文學在人類生存、文化傳承、身份構建等一係列根本性議題中所扮演的角色。書裏對“治療”的定義也相當豐富,包含瞭從個體心理撫慰到社會群體整閤的多個層麵。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中國本土文學傳統的深入挖掘,將許多被忽視的民間文學、神話傳說等,賦予瞭新的生命和意義,並從中提煉齣寶貴的“療愈”智慧。這種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學術姿態,讓我感到非常欽佩。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看待文學的方式徹底改變瞭,不再僅僅是欣賞故事的優美,而是開始去探究其背後更深層次的文化根源和人類心理需求。這本書絕對是那種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經典之作。
評分這套《中國文學人類學原創書係:文學與治療(增訂本)》真是太令人驚喜瞭!我一拿到書就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完全被它深邃的洞察力和廣闊的視野所吸引。書裏探討的那些關於文學如何觸及我們內心深處,如何成為一種撫慰和療愈力量的論述,讓我感覺像是被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溫柔地引領著,去探索自己從未真正審視過的情感 landscape。它不僅僅是堆砌理論,更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和細膩的分析,將抽象的文學概念落地,讓我們感受到文學在個體生命經驗中的真實力量。讀到那些關於文學如何幫助人們處理創傷、尋找意義、實現自我認同的部分,我常常會聯想到自己曾經經曆過的某些時刻,突然間就豁然開朗瞭。那些曾經睏擾我的迷茫和不安,似乎都在作者的筆下找到瞭某種釋然的齣口。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學術著作,而是能讓你在日常生活中反復咀嚼、時常迴味的書。我發現自己開始用一種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讀過的每一本書,也在思考那些我曾經覺得“僅僅是故事”的作品,背後可能蘊含著怎樣深層的心理和文化機製。這本書真的能改變你閱讀世界的方式。
評分我一直對人類學和文學的交叉領域充滿好奇,而這本《中國文學人類學原創書係:文學與治療(增訂本)》恰恰滿足瞭我這份求知欲。它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將文學作品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文化和人類學框架下進行解讀,深入挖掘瞭文學在不同社群、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治療”角色。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口述傳統、民間故事與集體記憶如何共同作用,以安撫和整閤個體心理的論述。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紮實,引用瞭大量的田野調查和個案研究,讓那些看似遙遠的文化現象變得觸手可及。讀的時候,我常常會驚嘆於作者的細緻觀察和深刻理解,仿佛親身參與瞭那些研究過程。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文集,而是充滿人文關懷的探索。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如何通過故事敘述來修復社會裂痕、重建社群認同的章節印象深刻。這讓我認識到,文學不僅僅是個人的精神寄托,更可以是社會整閤與療愈的重要工具。它提供瞭一種理解人類經驗的全新視角,讓我對“文學”的定義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也對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有瞭更深的敬畏。
評分《中國文學人類學原創書係:文學與治療(增訂本)》這本書,讓我對文學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作者並沒有將文學僅僅視為一種藝術形式,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與人類生命本質息息相關的文化實踐。書中所探討的“治療”概念,也並非局限於狹義的心理谘詢,而是囊括瞭從個體心靈的安撫、創傷的疏導,到社群文化的維係、曆史記憶的傳承等更廣泛的範疇。它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學、民間故事甚至儀式性文本的精妙解讀,展現瞭文學在幫助人們應對生活中的挑戰、構建內在意義、實現自我超越方麵的獨特力量。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敘事療法”的論述所打動,它揭示瞭通過重構故事來改變個體對現實的認知,從而獲得心理轉變的深刻過程。這本書的邏輯嚴謹,論證充分,但同時又充滿瞭人文的溫度和詩意的錶達,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有一種引人入勝的魅力。它讓我深刻地意識到,文學不僅是精神的食糧,更是我們認識自我、連接他人、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