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李村寻人启事》(以下简称《地衣》)是青年作家李瑾创作的一部纪实性散文作品,因故事性较强,也可以视为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新文体。李村,位于沂蒙山区东部,西距沂河两公里,在省道一侧。这个平凡而渺小的北方村庄里,生活着2000口普普通通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民。李瑾以李村十字路口东北角的一条电线杆下——这个李村人歇脚、乘凉、聊天特别是拉短长、论是非的场所为切入点,以简单、传神、生动的文笔,记录了53个形色各异又彼此勾连的农民形象。这些人物身上,有善良有过错,有朴实有狐疑,有本真有荒诞,但更多的体现的则是一曲生生不息、忙而不倦的生命之歌。
李瑾,男,山东沂南人,现居北京。汉语言文学学士、新闻学(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从事散文、诗歌和小说创作,有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上海文学》、《创作与评论》、《诗词中国》、《延河》、《湖南文学》、《朔方》、《解放军报》等数十家报刊发表,并入选《思南文学选刊》、《中国新诗排行榜》等多种选本,曾应邀参加草堂国际诗会和成都国际诗歌周,获第三届全国职工诗词创作大赛奖、“百年新诗、放歌黑河”大赛奖等,出版诗歌集《人间帖》《孤岛》、散文集《地衣》、评论集《纸别裁》等多部作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曾发表过对其作品的评论文章。
李瑾像是一个雕塑家,寥寥几笔,笔下人物就被赋得生气,各有生动的眉目。这些人物秉性有异,事有本末,但他们传递出了北中国*醇厚的乡土气息。《地衣》是我近来看到的特别轻松又特别有味道的作品。
———贾平凹
驴眼儿
渔 夫5
李延庆9
小泥鳅儿12
打盹神16
三 皮20
铁水儿24
去年儿28
大 牙32
小国儿3
小泥勺儿39
李一落43
小派头儿47
大嘴怪51
小猴儿56
李大户60
小沈阳儿他娘64
大鬼儿69
柱 子74
小三儿79
花生油儿83
李大硬87
李主教91
孔老二96
大叫驴101
王老七105
四 狼111
老锅盖儿115
三老爷120
三毛儿124
小地主128
一水儿133
李大豆腐138
张燕青143
喜 儿147
半吊子151
聋 汉155
扁担他娘159
大长脸164
李老师168
老爷173
奶奶178
一口闷184
半截鬼189
赶喜的193
吊死鬼198
门框202
李主任207
鲤鱼儿家的212
秋香217
黑五类221
跋226
跋
地衣,学名普通念珠藻,乃真菌和藻类野合的一种类共生植物,又叫地耳、地钱、地皮、野木耳。在我的老家,则称地蕨皮。文献中,名字更是绕口,《本草纲目》《养小录》《野菜博录》中的地踏菰、地踏菜和鼻涕肉,皆为地衣之别名。地衣结构简单,根、茎、叶不分,和海带、紫菜同为蓝藻类,无花亦无果。夏季雨后,一般在布有沙石颗粒的草根部,借助腐叶,生出地衣,黑中透绿,绿中渗出浅黄,色重者犹如泰山墨玉,其状有钱币般大小,触之肥润脆滑,煞是水灵。
说来奇怪,地衣在路边或田地草盛处,反而不见,一出日光,地表干了,便萎为干瘪的黑屑。不过,地衣生命力极是顽强,见水则复生,据说,潜伏期长达数十年。小时候,家里吃的不多,我比较偏爱地衣,算是不可得的野味。哪天下了雨,我和两个妹妹或玩伴儿就挎了篮子,去一公里开外的池嘴子捡拾。我庄和邻庄隔着一条狭长的活水大池子,谷歌或百度地图上可一目了然,跨度不过百五十米,这边除了草木啥也没有,对面则比比皆是。捡回家,淘洗干净了,入锅炒鸡蛋,是妈提供的带有童年记忆的一道珍馐美馔。及年长,此等绿色食品只是反复出入梦中矣。
李村,位于蒙山东部,西距沂河两公里,在省道一侧,这里,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李村有两千口人,我少时便在外求学,所识者不过三分之一,招呼者仅仅五分之一,至于说到曾经喝过茶聊过天儿的,不过百十人而已——这就是我们生活宿命的世界,局促、拥挤。我家位于村后,在村中最大的十字路口东南角有一处老宅子,因社区改造,爹将路北侧全部改造成了两层楼房,我家买的一栋和老宅对角相望。十字路口东北角是一根电线杆,已树立了三十多年。电线杆下,便是大家伙儿歇脚、乘凉、聊天特别是拉短长、论是非的场所。这个场所,是李村的春秋战国和史记汉书,一些人去了,一些人又填上了,像地衣,在雨前雨后循环往复而生生不息。老家以及它所衍生的旧事旧人旧物,就是我心里的地衣,以之果腹、疗伤和搁置疼痛而疲倦的神经,甚至进行精神性的反刍,是必不可少而又平常稀松的一道餐饮。不过,这道餐饮不可得而时常想、不可缺又可以无。
我喜欢在电线杆下聊天,观察,并做些简单的笔记,以期把握每个人独特而凄然的命运。某日,和几个老爷们儿聊天,忽然意识到去岁在此拉呱的人又少了一个,这种湮灭感让人难以自制。他们不是伟大或卑鄙的一群而是卑微的,和地衣一样,被生育他们的大地吞噬但又不可能再回来,甚至他们的存在很快消失在亲人的记忆里,仅仅成为一抔可以忽略的黄土堆,直到被岁月抹平。而我所能做的,就是记录下身边的人,截取我所理解和认识的某个片段,将他们留在地表,借以覆盖我们裸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一句话,我不记录,他们将永远消失,尽管这种努力徒劳,却也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试图。只是,这些真实或虚假的他们离我和我的亲人太近,彼此构成牵连不断的纠葛,我只能变换一下名字——名字又有何用?地衣那么多称呼,谁又能记住,会在乎?记住又如何?——两千字左右将一个人描写尽了,隐藏在两页纸里,也许永不见天日。人啊,都不过是一粒粒尘埃,风一吹,就散了。
我所记录的乡亲,都是熟悉的、亲近的。他们没有那么高尚,高尚不符合人性真实,但他们是生动的、戏谑的,他们和这个无常的人间世保持着对应关系。最初,我是一篇篇在手机上按出来的,保持着一个中午午休时间一篇的速度。既而被工作打断,断断续续写了两年时间。写出几篇,发给几个朋友看了,都说写得很乐呵。只有一个朋友说,里面能看出人物的沉重、麻木和艰辛。我回复,你说对了一半儿,这就是本真的生活状态。当然,还有更不堪的一面,我不想说,至于哲学的、历史的,且由他人说去吧。话归正题。这些人物能出来,需要感谢的是自己,因为我对我的村庄保持着敬畏、喜爱和不舍,而不是一瓢泼出去的水,泼在城市的水,将自己蒸发在陌生的空气中或流淌在掺杂着污染物的人类里。当然,这是玩笑话,我更感谢我的家人和父老乡亲,感谢允许这些文字及其描述的人物存在的人,感谢那根电线杆,在它的下面,我们都是自己的异体人。另外,我也感谢促成这本书面世,允许这些小故事进入各大文学刊物,向读者推介本书的师友,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本书的作者。
时间面前,人不是动物,而是植物。愿所有被时间吞噬的地衣,都能在另外一个宇宙苏醒、沉睡、苏醒。
2017年4月11日
这本《地衣——李村寻人启事》的书名,一开始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地衣”,一种附着在岩石、树皮上,默默生长的生命,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坚韧的意象。而“李村寻人启事”,则瞬间将我拉入了一个充满悬念和尘封往事的情境。“寻人启事”四个字,总带着一丝焦灼,一丝不甘,还有一丝对过往的追问。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失踪”,而是一种刻意的“寻”。是谁在寻找?又在寻找谁?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是爱,是恨,是亏欠,还是某种无法释怀的过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去探寻那些被“地衣”覆盖的记忆,去解开“李村”这个地名背后的人物关系网,去感受那份被岁月打磨过的,关于寻找与被寻找的复杂情感。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张陈旧的藏宝图,指引着我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去挖掘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真相,去体会那些在时间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关于人性的种种。它预示着一场关于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一场关于秘密与揭露的追逐,一场关于生命韧性与存在意义的深刻反思。
评分《地衣——李村寻人启事》这个名字,在我眼中,就如同一幅被岁月浸染的水墨画,初看时只是淡淡的几笔,细品之下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万千情绪。“地衣”,它本身就代表着一种静默的生存,一种在时光的洗礼下,悄然蔓延的生命痕迹。我想象着,在那个叫做“李村”的地方,是否也存在着这样一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一些被人们忽略的真相,正如地衣悄悄地附着在岩石上,沉默地记录着岁月的痕迹。而“寻人启事”,则像是打破了这份沉寂,它带着一种急切,一种执着,一种对逝去者的追念,或是对未知者的探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找人事件,更可能是一种对过往的追溯,对情感的了结,对某个谜团的破解。这本书的书名,让我预感到,故事不会是直白的叙述,而是充满了象征意义和含蓄的情感。它可能需要读者去用心去感受,去体会那些字句背后隐藏的微澜,去拼凑出那个模糊的身影,以及他/她与“李村”之间,那段被时间尘封的联系。
评分拿到《地衣——李村寻人启事》这本书,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独特的氛围,仿佛被一股淡淡的泥土气息和潮湿的空气所包围。书名本身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识,更像是一扇通往某个隐秘世界的门。我很难将“地衣”与“寻人启事”这两个词联系起来,但正是这种不协调,反而激起了我更深的探究欲望。地衣顽强的生命力,在贫瘠的环境中也能扎根生长,这是否暗示着书中所讲述的故事,也发生在某种艰苦或被忽视的环境中?而“寻人启事”,又诉说着一种失落,一种缺失,一种迫切需要被填补的空白。这本书会是关于一个失踪者的故事吗?还是关于一个家庭的破碎,一个村庄的秘密,甚至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我脑海中开始勾勒出各种可能的画面:古老的村落,斑驳的墙壁,泛黄的照片,以及一个在人群中被忽略的身影。这本书似乎在邀请我参与一场解谜游戏,去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流淌的线索,去感受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暗流涌动,去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至关重要的细节。
评分《地衣——李村寻人启事》这个书名,在我看来,有一种极强的画面感和叙事张力。首先,“地衣”,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时间的沉淀感,一种附着在粗糙表面,默默生长,却生命力顽强的意象。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被时光打磨过的痕迹,以及那些在不经意间,却依然存在的生命。而“李村寻人启事”则将这份意象具象化,赋予了一个具体的地点和一个明确的事件。“寻人启事”四个字,瞬间就能勾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焦灼、期盼、疑问,甚至是怀旧。它意味着一个人的失踪,一个故事的开端,或者是一个谜团的起点。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引子,它没有直接揭示任何情节,却在读者的脑海中种下了无数的可能性。我开始好奇,这个“李村”是怎样的村庄?是繁华之地,还是偏僻山村?那个“寻人启事”是张贴在公告栏上,还是口口相传?而“地衣”又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故事的背景,还是某种象征?这本书的书名,成功地吊起了我的胃口,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寻,在这片被“地衣”覆盖的土地上,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寻人故事。
评分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地衣——李村寻人启事》这本书时,它的名字就像一道无声的呼唤,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首先,“地衣”这个词,就带有一种天然的、原始的生命力,它提醒着我,那些存在于我们周围,却常常被忽视的,默默生长的生命。它可能象征着坚韧,象征着附着,也可能象征着某种古老而难以磨灭的印记。而“李村寻人启事”这几个字,则立刻将故事的焦点聚焦在一个具体而又充满悬念的情境中。一个“寻人启事”,总是意味着一种缺憾,一种失落,一种迫切的希望,以及一段可能充满曲折的故事。我开始想象,这个“李村”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是江南水乡的宁静,还是北方山村的苍凉?而那个被寻找的人,又是谁?他/她为何会从“李村”消失?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有人在这片土地上,发出这份寻人的信号?这本书的书名,似乎在向我展示一幅幅画面:古老的村落,蜿蜒的小路,以及在那片土地上,人们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未解的心结。它预示着,这会是一个需要细细品味、层层剥茧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