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茫天地一醉翁》是一部關於宋代政治傢、文學傢歐陽修的長篇曆史小說。作者以歐陽修的詩文為主綫,以歐陽修為官的幾次重大事件為節點,展示瞭他不平凡的一生。他與宋代文人的詩書交往,對後輩學生的提攜,對古文運動的熱切倡導,對政治改革的積極參與,寬仁簡政以及晚年的鍾情山水,翔實豐富地刻畫瞭深受儒傢文化影響的宋朝士大夫剛直不阿的一生。
《蒼茫天地一醉翁》以現代人的視角和現代漢語豐富的錶達,呈獻給讀者韆年歐公獨特厚重的文學形象,以及歐公和他同時代夥伴們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群像畫。
無官一身輕。七月,歐陽修告老還鄉,迴到他魂牽夢縈的地方——潁州,開始瞭晚年的歸隱生活。
離開瞭宦海沉浮的官場,歐陽修感到渾身舒坦。歸去來兮,終於,歐陽修可以按自己的願望生活瞭。
這是一段妙不可言的生活。
除操心必要的房屋修繕外,天氣好的時候,歐陽修不負光陰,或邀朋結伴,或獨來獨往,一身道服羽衣,徜徉於西湖之畔,潁水之濱,素心山水,吟詠美景;天氣不好的時候,歐陽修就窩在傢裏,翻舊辭,寫新調,編集整理舊作。其間,歐陽修最為得意的,把以往寫的以“西湖好”起句的十首《采桑子》修改完善,叫人用笙簫伴奏齣來,成為流行一時的說唱藝術:連章鼓子詞。
一年多的歸隱生活,最使歐陽修難忘的,就是蘇軾、蘇轍兩兄弟的拜訪。
那是九月的一天,天湛藍湛藍的,像一汪湖水,悠悠的白雲在空中飄著。如此好的天氣,本該齣去逛逛的,但不知為何,歐陽修像有預感似的,喝完一碗白粥,便哪裏都沒去,坐在書房,泡瞭一壺好茶,一邊讀書一邊喝起茶來。
半晌午,院子裏傳來熟悉的聲音:“請問童子,這是歐公的傢嗎?”話音剛落,歐陽修就知道是蘇東坡來瞭。歐陽修一邊往外走,一邊急呼:“蘇子蘇子!是蘇子乎?”
因為激動,歐陽修的聲音有點顫抖。
看老先生跌跌撞撞迎齣來,蘇軾、蘇轍連忙拱手上前,說:“歐公,弟子前來拜謁先生。”說畢,雙膝跪下,俯首叩地,行稽首禮。
歐陽修一看同來的還有蘇轍,便一手拉起一個說:“老夫今晨就聽窗外喜鵲叫,果然貴客臨門。”
原來,蘇軾也因為反對新法上書,遭到禦史彈劾,離京齣任杭州通判。赴任途中,來到陳州,與在陳州齣任學官的弟弟蘇轍結伴來到潁州,拜訪歐陽修。
歐陽修看看站在他左邊的蘇軾,又看看站在他右邊的蘇轍,眼睛不停地忙活著,不夠用似的。
兄弟倆穿著一身粗布褙子,斜挎布囊,軟底布鞋,衫子上沒有紐扣,兩根帶子寬寬鬆鬆地係著。
從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蘇洵逝世,兄弟倆扶柩迴眉州後,一晃五年過去,今日纔得以相見。
五年的變化實在太大。兄弟倆凝視著須發皆白的恩師,一陣心痛。歐公的麵色愈發差瞭,人又小又瘦,兩顆兔牙齜得更加厲害瞭,笑起來,嘴皮完全包不攏瞭。
聽院子裏傳來說話聲,薛夫人趕忙從廂房鑽齣來,一看是蘇傢兩弟兄,連忙上前打招呼。
一見薛夫人,兩弟兄便規規矩矩地鞠瞭一個大躬。
薛夫人笑著說:“昨日,老嫗齣門去肉鋪,買迴一隻豬蹄髈,歐公還念叨蘇子擅長燒蹄髈呢。這不,說曹操,曹操到。”
“那是。”歐陽修一旁補充說。
“吾去準備一下。待會兒,蘇子來露一手如何?讓老嫗也解解饞。”
“遵命,夫人。”蘇軾一口答應下來。
“歐公的院子雅緻呢。”蘇轍掃視一眼院子,收迴目光,贊嘆說。
“如果再栽些竹子,豈不更妙?”蘇軾直言不諱地建議。
“是的,‘寜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薛夫人會心一笑說,歐公吩咐老嫗栽竹子,需待翌年春上纔能安排。
“蘇子,不簡單矣,汝之文章,天下人皆知。”歐陽修聽夫人引用蘇軾的話,樂得嗬嗬一笑說。
聽歐陽修夫婦如此說,蘇軾臉微微泛紅,說:“弟子讓歐公和夫人見笑瞭。”
歐陽修摸摸鬍須,略一思忖,說:“居要有竹,食亦要有肉,不然,肘子從何食來?”說完,歐陽修嘎嘎笑起來。
“歐公,說瞭半天的話,請客人們進屋喝茶吧。”說完,薛夫人就去廚房瞭。
蘇傢兄弟便跟著歐陽修進瞭書房。隻見書房已將茶水擺好,擱在幾案上。
蘇軾猛喝一大口熱茶,抬頭逡巡一周,說:“曾幾何時,讀先生文章,署名‘六一居士’。以前,弟子隻知先生自號醉翁,不知‘六一居士’有何用意?”
不等歐陽修迴答,蘇轍插話說:“吾以往聽先父說過,先生年輕時還叫過‘達老’呢。”
望著眼前這位六十五歲的老翁,蘇軾想知道,從“達老”到“醉翁”,再到“六一居士”,歐公走過怎樣的心路曆程。
是的,歐陽修一臉凝重的錶情,說:“年輕時,老夫自稱過‘達老’,其實,當初並不老,隻道是一番士大夫情懷,一番青春之夢想。後貶謫滁州,寫下《醉翁亭記》,寄情山水,以民同樂,自號‘醉翁’。如今,老翁既老而衰且病,歸隱潁州,又更號‘六一居士’。”
接著,歐陽修娓娓道來,說齣更號“六一居士”的緣由來。
吾藏書一萬捲,集金石遺文一韆捲,琴一張,棋一局,常置酒一壺。
三個人對視著,三分鍾的目光交會。蘇軾掰著手指頭也沒有算齣六個一來。
於是,心直口快的蘇軾脫口說道,僅五個爾,為何“六一”乎?
歐陽修挺直身闆,氣宇軒昂地說,吾一老翁於五物間,豈不為“六一”乎?
兩兄弟愣瞭一下,過瞭一小會兒,纔反應過來。
作為弟子,他們知道歐陽修這一生太不容易,三度貶謫,人生起起落落。但無論身處江湖之遠,還是廟堂之高,他都直言敢諫,憂國輔君;文學上,更是一代宗師,寫詩作文,堪稱大傢。而如今,他與物相融,與物平等,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情懷。
正聊著,薛夫人進來,喚走蘇軾去廚房做廚。
不愧為生活大傢。蘇軾一進廚房,猶如魚兒到瞭水裏,活脫脫一個大廚樣。
蘇軾先用溫水將蹄髈洗淨,然後掄起菜刀,在蹄髈的骨縫處劃拉一刀,將蹄髈放入銅釜中,丟進幾粒花椒和生薑片,舀上一瓢水,放在火上燉。約莫半小時後,撈齣蹄髈,剔其肘骨,放入瓷鉢裏,倒入先前燉蹄髈的肉湯,淺淺淹上,然後端進銅甑裏去蒸。先大火,再文火。同時,著手準備配料,鍋燒熱後,舀上兩勺清油於鐵鍋中,油熱後,將備好的薑粒、蒜粒、豆瓣醬放於鍋中爆炒,再放入醬油、醋、鹽、糖,最後烹上蔥節和一小勺黃酒,配料就算做好瞭。接下來,蘇軾掀開銅甑,用竹筷戳瞭戳蹄髈,皮肉立即就爛瞭。蘇軾一邊將蒸好的蹄髈從甑子中端齣,一邊對站在一旁的薛夫人說:“這道菜,除配料外,燉、蒸是要領。一定要兩次脫脂,直到把蹄髈蒸為止,這樣纔會肥而不膩,而不爛。”最後,刺啦一聲,蘇軾將炒好的作料澆上。頓時,一道油汪汪、黃亮亮的紅燒肘子便大功告成瞭。廚房裏彌漫著一股濃鬱的肉香味。
嚼著可口的飯菜,身著舒適寬大的布衣,談論著古之聖賢。動情處,師生三人詩歌唱和,對答如流。“布衣暖,菜羹香,詩書滋味長”,歐陽修喃喃自語,一雙眼睛須臾不離蘇軾。
就在剛纔,歐陽修站在窗外瞧著在廚房裏忙乎的蘇軾的身影,更加堅定瞭由來已久的願望。
看歐公一直盯著自己看,蘇軾的內心一陣激動。
忽然,歐陽修說起當初讀蘇軾的文章的感受來。
歐陽修眯縫著雙眼,陷入迴憶說:“剛讀蘇軾的文章,令吾不覺汗顔,的確是好,老夫覺得應當給你讓路,讓你盡快齣人頭地。可喜,可喜!汝不知,當初老夫有多欣喜呀!”
其實,這則故事,蘇軾以前曾聽梅堯臣說起過。不料,歐公現在講來,如此坦誠,如此直截瞭當。
“老夫果然好眼力,”歐陽修接著說,“如今十五載過去,軾的文筆愈加有筋骨,有勁道,人活得也愈發有風骨,有滋味。其實,在老夫眼裏,文學如此,做人和生活亦要如此。”
蘇軾心裏一熱,眼眶頓時潮濕起來,忙站起身,說:“恩師對弟子評價太高,弟子受之有愧。恩師的知遇之恩,弟子終身難報,日後弟子當勉力為之。”說完,蘇軾走到歐陽修麵前,雙膝跪下,俯身叩地,再拜稽首禮。
“人有悲歡離閤,月有陰晴圓缺。”蘇軾萬萬沒料到,與歐公的這次會晤,竟成為永訣。
此後的歲月中,蘇軾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用其一生實踐瞭自己的人生諾言,成為宋代文學的一代宗師。
從宋文化到天下歐公
費勤
中國的朝代,讓我最沉湎最迷戀的,當數宋朝。
為什麼呢?
不僅開明的政治,不僅突飛猛進的科技,也不僅繁榮昌盛的經濟,甚至也不僅是那個把歐洲丟到後麵的GDP。
答曰:宋文化也。
這要從宋瓷說起。
那是2015年4月初的一個星期天,我和幾個朋友開車去四川遂寜遊玩。逛完濕地公園和觀音廟,微風細雨中,我們一行人來到宋瓷博物館。很快,我就被眼前的宋瓷吸引住瞭,踟躕良久,不願離去。坦率地講,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觀賞宋瓷。以前雖然瞻仰過幾迴花花綠綠的唐三彩,但眼前的宋瓷,尤如一道閃電,瞬間擊中瞭我。這是多麼風格迥異的感覺啊。那些不摻一絲雜質、天青色的釉瓷器,純色、霧麵、極簡、溫潤如玉,沒有一點煙火氣。不爭奇不鬥艷,不顯山不露水,宛如碧水中長齣來的淩波仙子,高貴、典雅、素樸。由此,我聯想到這些美麗器皿背後的手,他們是怎樣一群藝術傢,有著怎樣的美學理念和審美。我屏住呼吸,連眼睛都捨不得眨一下,凝視著一組冰裂紋開片釉。啥叫開片?那其實是燒壞的瓷。但善於發現美的宋代人,倏忽間,發現有一種滄桑的美,於是,他們化腐朽為神奇,故意用不同的火溫去燒齣冰裂紋,將毀滅化大美。
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徜徉於古籍之中,潛下心來研究宋曆史和宋文化,打撈起那些曆史碎片中的逸聞趣事。研究宋代重文抑武與建國之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關係;研究神秘莫測的“清明上河圖”;研究宋代文人有品位的生活;研究徽宗的瘦金體;瞭解宋人的點茶法,知道宋人自個兒烹茶喝外,還比賽,還競技,叫鬥茶;知道宋人把饅頭不叫饅頭,叫炊餅;知道宋人也喜歡踢足球,連皇帝都參加,隻是當時不叫足球,叫蹴鞠……
直到有一天,我被安排寫歐陽修的長篇小說,或許是機緣,我不假思索地答應下來。
但過瞭一段時間,我就後悔瞭。我一邊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一邊又誠惶誠恐,戰戰兢兢。歐陽修何許人也?一代文宗,北宋文學傢、政治傢、史學傢,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唐宋散文八大傢之一,中國文化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一生命運多舛,充滿傳奇色彩。直到後來,朋友拿來一本寫古代詩人的長篇小說,我翻瞭幾頁,就看不下去瞭。好處是,比黃金還重要的信心又迴到我身上。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思考,我終於動筆瞭。
我試圖以現代人的視角和現代漢語豐富的錶達,呈獻給讀者韆年歐公獨特厚重的文學形象,以及歐公和他同時代夥伴們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群像畫:一代士大夫的精神領袖,政治傢、文學傢範仲淹;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傢、政治傢、文學傢王安石;文學巨擘蘇軾;文學大咖蘇洵、蘇轍、曾鞏、蘇舜欽、梅堯臣、石曼卿、尹洙等。
接下來,我要做的就是還原,將史料還原成一個個鮮活的故事。
從2016年夏天到2017年春天,近10個月時間裏,我在心裏一遍又一遍問自己,在那個時代,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究竟發生瞭什麼?宋代文人過著品味極高的生活,我該用怎樣的筆墨,纔能寫齣他一生的波譎雲詭,跌宕起伏?該怎樣寫齣生命的逼仄和遼闊,寫齣內心深處真實而柔軟的部分?寫下他們的隱秘心事,那些可觸可摸、活生生毛茸茸、帶質感的生活細節?當然,無論歌坊、茶樓、酒肆,還是寓所、官廨、朝堂,都是我捕捉的地方。
說實話,一開始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翻開這本書,沒想到它竟然如此深刻地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一些未解情結。它不是那種追求情節跌宕起伏的爆米花小說,更偏嚮於對人性幽微之處的探索。書中對“孤獨”的刻畫達到瞭一個令人心驚的深度,書中的每一個人似乎都在某種程度上被世界遺棄或自我放逐,他們的交流充滿瞭試探和隔閡,那種欲言又止的張力,比激烈的爭吵更讓人感到揪心。我尤其欣賞作者對配角的塑造,他們雖然戲份不多,但每一個都栩栩如生,他們的存在似乎是為瞭映照主角的不同側麵,豐富瞭整個故事的維度。比如那個沉默寡言的鐵匠,他的一句無心之言,卻成為瞭點醒主角的關鍵。這本書讀起來需要心靜,需要沉浸,如果你隻是想找點樂子,那可能會感到枯燥,但如果你願意卸下防備,允許自己進入那個構建的世界,它會給予你超乎預期的迴饋。它像一麵鏡子,照見的不僅是書中人物的掙紮,更有我們自己麵對睏境時的真實反應。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開頭花瞭相當長的篇幅來鋪陳世界觀,初讀時略感遲疑,仿佛走在一條漫長而多霧的引道上,看不到終點。但請相信我,一旦跨過那個閾值,你就會被作者構建的那個宏大而又微觀的世界牢牢吸住。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留白”,它沒有把所有的事情都解釋得一清二楚,而是留下瞭大量的空間讓讀者去想象、去填補。比如對一個重要地點的描述,僅僅寥寥數語,但那種意境卻直擊人心,讓人腦海中自動生成瞭最符閤自己心性的畫麵。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關於“選擇的重量”。書中的角色們常常需要在兩難的境地中做齣抉擇,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決定,都在後續的人生中激起瞭巨大的漣漪。這種因果鏈條的展現,讓我對自己的日常決策也産生瞭更深層次的反思。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品味的佳作,它不喧嘩,但力量沉穩,值得反復咀嚼。
評分我最近讀完瞭手頭的一本小說,那感覺簡直就像是誤入瞭一個時間停滯的古老村落。作者對環境的描繪細膩到令人發指,你幾乎能聞到空氣中泥土和潮濕青苔的氣味。故事的主綫圍繞著幾個身份迥異的人物展開,他們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被迫聚集在一起。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人物內心衝突的方式,那些糾結、掙紮,都不是那種生硬的戲劇化,而是像溪水流過卵石一樣自然。其中一個角色的轉變尤其讓人印象深刻,他從一個極度自私的投機者,到最後為瞭他人甘願犧牲,這個過程的鋪陳非常到位,沒有半點說教的意味,完全是通過一係列艱難的選擇和血淋淋的後果展現齣來的。整本書的節奏把握得很好,起初緩慢如鼕日的河流,但在關鍵轉摺點,節奏會驟然加快,讓人手心冒汗,想要一口氣讀完。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技巧,使得即便在描寫日常生活的段落裏,也蘊含著一種潛流,讓人不敢輕易錯過任何一個細節。讀完後,那種悵然若失的感覺久久不能散去,仿佛自己也參與瞭那段艱難的旅程,並留下瞭些什麼寶貴的、不可磨滅的印記。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巧妙,它采用瞭多重時間綫和視角的交織推進方式,剛開始看的時候有點考驗讀者的專注力,需要時不時迴頭對照一下不同人物的經曆,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就會發現作者布置的綫索和伏筆如同精密的鍾錶齒輪,環環相扣,精密運轉。特彆是後半部分,當那些看似不相關的碎片信息突然匯聚成一個完整的圖案時,那種醍醐灌頂的震撼感是無與倫比的。作者對曆史背景的考據也相當紮實,雖然它是一部虛構作品,但其中展現的社會形態、風俗習慣,都透露齣作者下瞭大量的功夫,使得整個故事的根基異常穩固,讓虛構的世界也充滿瞭真實可信的力量。這種嚴謹的態度,使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遠超一般的文學消遣,更像是一次深入特定曆史情境的田野考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變遷對個體命運影響時的那種冷靜和客觀,既不歌頌,也不貶低,隻是忠實地記錄。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股清流,充滿瞭濃鬱的古典韻味,但又不至於晦澀難懂。作者似乎對文字有著一種近乎虔誠的尊重,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經過瞭韆錘百煉。尤其是在描寫自然景色的部分,那簡直是行走的畫捲,不是簡單地堆砌形容詞,而是通過擬人化的手法,賦予瞭山川河流以生命和情緒。我反復讀瞭好幾遍關於主角第一次穿越那片迷霧森林的章節,那種壓抑、迷惘,以及最終撥雲見日的豁然開朗,作者用極簡的筆觸勾勒齣瞭宏大的精神世界。書中的哲學思辨部分處理得非常高明,它沒有直接拋齣宏大的命題讓人感到壓力,而是將這些思考融入到角色們日常的對話和睏境抉擇之中,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被引導去反思自身的處世之道。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宿命與自由意誌”的探討,作者並沒有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呈現瞭各種可能性,讓每位讀者都能在自己的理解深度上找到共鳴。這本書更像是一壇需要時間慢品的陳年老酒,初嘗可能覺得平淡,細品之後,迴味無窮,總能帶來新的感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