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园——燕园,不仅仅是一块圣地,这里的文物、古迹及相关历史,也常常让人震撼。本书搜录燕园内几乎所有地上文物,穿插与之相关的园林、古建和景观,钩沉典故、探究历史。作者在北大学习、工作三十载,文、图相映中饱含对燕园的深入认知和深厚感情,使得此书既为读者提供一个多姿多彩、空间分明有序的燕园立体指南,也可作为北大人忆念母校之寄托,为广大校友们进一步了解这座园林乃至这所大学的渊源及历史印痕提供有益参考。
何晋,1988 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学习,1997 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副系主任,研究领域为先秦史、历史文献学。在北大开设“中国历史文选”“图说中国古代文明”和“文物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等课程。
序?/ 1
北大校园为何称“燕园”?/ 7
淑春园?/ 19
西校门 28?/?西校门石狮 31?/?校友桥 34?/?华?表 38?/?办公楼 41?/?
丹陛石 45?/?石麒麟 47?/?外文楼 49?/?化学北楼 51?/?民主楼 52?/?
北大档案馆 54?/?钟?亭 58?/?乾隆诗碑 60?/?蔡元培铜像 63?/?
未名湖 65?/?石供桌及五供 73?/?“植树铭”碑 76?/?翻尾石鱼 78?/?
西式平桥 80?/?岛?亭 82?/?石?舫 85?/?石屏风 87?/?第一体育馆 88?/?
博雅塔 90?/?慈济寺山门 94?/?斯诺墓 97?/?赖朴吾、夏仁德二位教授墓 99?/?
临湖轩 102?/?临湖轩鱼洗 105?/?梅石碑 108?/?俄文楼 112?/?
北阁、南阁 114?/?石香炉 116?/?李大钊铜像 118??
静?园?/ 121
静园六院 128?/?杭爱碑及石像生 130?/?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 132?/?
振兴中华碑 134?/?第二体育馆 136
燕南园?/ 139
花神庙碑 149?/?三角地 151?/?民主科学DS雕塑 155
勺?园?/ 161
塞万提斯像 169?/?“三一八”遇难烈士纪念碑 171?/?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173?/?葛利普教授墓碑 176?/?
旗杆座 178?/?海晏堂水槽 179?/?
鸣鹤园?/ 183
日?晷 190?/?石龙头及石鱼头 192?/?乾隆半月诗碑 195?/?
校景亭 196?/?“柳浪闻莺”石牌坊遗存 200
镜春园?/ 205
蒋家胡同四合院 216
朗润园?/ 221
“断桥残雪”石牌坊 230
蔚秀园?/ 233
“紫琳浸月”石 239
畅春园?/ 241
恩佑寺和恩慕寺山门 246
承泽园?/ 249
其他文物与文物保护?/ 257
参考文献?/ 268
序
在我刚进入北大还是一名新生时,有天一名高年级学长来我们宿舍交流经验,听他介绍北大校园时随口就说出勺园、朗润园、鸣鹤园等一个个园子的名称,我当时印象深刻,很是惊讶佩服。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一直都不太清楚北大校园里到底有多少个园子,它们叫什么名字,都多大范围。那个学期期末去化学楼参加考试,同宿舍一位同学选择从南门出校去坐332路公共汽车,在西门下车后再进校去化学楼。那是1988年的秋天。
那时我有一辆自行车,有空时就骑车去校园北部和旁边的圆明园闲逛,荒芜的园林、破旧的院子和北方的蓝天很让我着迷。后来圆明园不让骑自行车进入,我也慢慢习惯了校园生活环境,骑车闲逛的时候就少了。再后来毕业留校工作,因为就住在旁边的畅春园,有时也喜欢拍点照片,所以凡四季景色宜人之时,又常到校园里到处走走。慢慢我发现,自己在这里读书虽然近10年,但熟悉的仅仅是宿舍、教室和图书馆,其实对整个燕园所知并不全面和透彻。这里不仅仅是一块圣地,燕园的文物、古迹及相关历史,也常常让人震撼。这些文物、古迹的兴衰存亡,或历时古今,或关涉华夷,时空往往有超越一所大学者。一方草木中的断碑,一座不起眼的小桥,梁柱斑驳的亭楼,人迹罕至的墓冢,不要小瞧这些文物,睹之或令人驻足,闻之亦使人动容,它们都有自己的经历和背后的故事。
什么是“文物”,虽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定义,但大部分人都基本认同: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来的有价值的物质遗存。它的特点,第一是与人相关,第二是过去历史中遗留下来的,第三是有价值的。不知从何时开始,对校园内的这些文物、古迹,我开始慢慢搜集有关资料,拍摄照片,希望对它们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后来我又决定把这些整理出来,便是本书的内容。
感谢数字时代的便利,我能方便地利用网络,例如查阅耶鲁大学图书馆的燕大文献资料和图片,了解燕大及燕园的历史;也能利用手机、数码相机随时拍摄影像,本书的照片除注明之外,均为我多年不断的积累,是从不同年代所拍的几千张照片中选出来的(每张照片后面都标注了拍摄年份),其中包含个别已丢失文物的照片。也要感谢那些已经出版的有关燕园历史、建筑、景观的各类书籍,它们是本书写作中有益的参考。最后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刘方老师,她慨然应允了此书的出版;感谢本书的责编赵维女士,她负责并承担了这本书的全部相关工作;感谢姚佳琪和陈琳琳女士,她们分别绘制了此书封面小画和书中所有手绘地图。特别感谢李零老师为我的这本小书题写了书名。
中国改革开放这几十年里,大至城市,小至校园,都处于急速变化之中,北大校园也不例外—建墙拆墙再建墙,建楼拆楼再建楼。再放开眼光,对比近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大变化,燕园象牙塔内这些文物、古迹的变迁,也不能脱身于外。也许因为琐小,它们将来并不会在宏大叙事之列,但未必不关乎其大。
谨以此小书,献给北大建校120周年,并向燕大建校99周年致敬,顺带也为自己入校30年作一注脚。
何?晋
2018年1月
这本厚重的典籍,初捧在手,便觉其分量非同一般,绝非那种轻飘飘的消遣之作。我原本是抱着一种探寻真相的心态来翻阅它的,期待能在这字里行间找到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秘密。然而,书中对某个特定年代的社会风貌描摹得尤为细致,仿佛能将人拉回到那个喧嚣又充满张力的时代背景之中。特别是关于当时士绅阶层的生活习惯和他们的精神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那些琐碎的日常细节,通过作者的梳理和重构,竟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深刻的社会矛盾与文化思潮的暗流涌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而克制的叙事方式,没有过多的煽情或道德评判,只是将事实和人物的动机铺陈开来,留给读者自己去消化和思考。这种尊重历史、尊重读者的态度,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沉稳而有力量,读来令人心悦诚服。它更像是一部深度的社会史研究报告,而非简单的历史故事汇编。
评分我总觉得,一本好的书,应该能让你在合上的那一刻,对周遭的世界产生一种全新的观察角度。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并非仅仅罗列事实,它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理解“传承”这一概念的全新大门。书中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文化符号的深入挖掘,揭示了它们在漫长历史中如何被赋予新的意义,又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世的生活方式。这种对“时间如何在空间中留下印记”的探讨,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尤其是在谈及某种仪式或习俗的演变时,作者引用的旁证和对比材料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这使得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意识到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积淀。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它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富有哲理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评分坦白讲,我对该书某些章节的处理方式持保留态度,这并非说内容有误,而是作者在选取论据时,似乎倾向于强调某一方面的证据链,略微淡化了其他可能存在的解释。当然,鉴于资料的稀缺性,这或许是无可厚非的局限。不过,即便是这种偏向,也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且逻辑自洽的论述框架。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场景还原。我仿佛能听见那些古老的钟声,感受到那些石板路上的风霜雨雪。作者对细节的执着,使得整本书的“现场感”极强。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史书,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口述历史,只不过讲述者是那位博学多识的作者本人。阅读它,像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充满挑战,但也收获颇丰。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其精妙,它不像传统史书那样严格遵循时间线索,反而更像是沿着一条条交织的文化脉络展开的。阅读体验就像是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每当你以为找到了出口,却又被引向了另一条更深邃的通道。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不同文化元素相互影响和融合时的那种辩证思维。他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乐于展示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书中关于不同思想流派的交锋与妥协,那些细微的转折点,被作者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链条清晰有力,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养。这种层层递进、不断拓展视野的阅读过程,极大地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审视历史,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定的结论。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对旧有认知的挑战与重塑。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偏向学术性的书籍有些畏惧,总担心晦涩的术语和枯燥的论证会让我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出乎我的意料,它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匠人,在精心打磨一块璞玉。作者在描述那些宏大的历史进程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极富画面感的描述,让那些早已远去的场景重新鲜活起来。比如,书中对某个古老建筑群落的构造细节的描绘,那种对光影、材料质地的精准捕捉,简直让人仿佛能嗅到空气中混合着木材与石灰的气味。这种感官上的调动,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虽然我并非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但阅读过程中,那种被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精妙的分析所裹挟的体验,让我沉醉其中,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它成功地将严肃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知识盛宴。
评分有的书包装特别好!有的书封面很脏
评分圖文並茂,是一種美。
评分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挺喜欢的,挺不错的
评分关于北大校园的书,必须买来一读。
评分彩印图书,印刷质量非常好。内容很系统,可以让人近距离感受北大学府的风貌。
评分赶上活动买的,价格实惠,喜欢
评分一本资料翔实,图文并茂的好书
评分上午订书下午到
评分一口气读完,太好看了。上周刚去,印象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