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冯梦龙编述的《挂枝儿》《山歌》《夹竹桃》民歌三种。《挂枝儿》《山歌》为作者当时所收集和整理,《夹竹桃》则是其拟山歌、采用“顶针”的方式而创作。冯梦龙认为民歌为“民间性情之响”、“天地间自然之文”,率直真切——正如其在《叙山歌》里所说:“且今虽季世,而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则以山歌不与诗文争名,故不屑假。苟其不屑假,而吾藉以存真,不亦可乎? 抑今人想见上古之陈于太史者如彼,而近代之留于民间者如此,倘亦论世之林云尔。若夫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其功于《挂枝儿》等,故录《挂枝词》而次及《山歌》。”书后附有关德栋和赵景深二位先生的三篇综述文章,是对“挂枝儿”“山歌”“夹竹桃”的综合性研究,可供读者参阅。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苏州人。一生著作颇丰,除世人熟知的“三言”外,还有《古今谈概》《情史类略》《太平广记抄》等三十余种小说、戏曲、笔记等著作传世。对民间俗文学尤其是民间民歌的收集整理和创作也是不遗余力。其科举不第、在家著书立说之时,经常出入苏州的酒楼茶坊,对下层生活接触较为频繁,这为他收集民间民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他的《挂枝儿》《山歌》民歌集就是在当时收集和整理出来的。
《民歌》的优点在于:抒写的“是真境”,所以它们“自有真趣”,是“天地间自然之文”。
——关德栋
《夹竹桃》的曲调,基本上是八句,所谓“三句山歌一句诗,中间四句是新词”是也。……我想四字句瘦瘠,仿佛竹叶,七字句丰腴,好像盛开的桃花,把四句四字句夹在四句七字句当中,就像夹竹桃似的,可能曲调名由此而起。
——赵景深
Ο挂枝儿
私部一卷
欢部二卷
想部三卷
别部四卷
隙部五卷
怨部六卷
感部七卷
咏部八卷
谑部九卷
杂部十卷
Ο山歌
叙山歌
卷一私情四句
卷二私情四句
卷三私情四句
卷四私情四句
卷五杂歌四句
卷六咏物四句
卷七私情杂体
卷八私情长歌
卷九杂咏长歌
卷十桐城时兴歌
Ο夹竹桃
Ο附录
出版说明
本书收明冯梦龙编述《挂枝儿》《山歌》《夹竹桃》民歌三种。
“挂枝儿”是明代万历朝兴起于民间的时调小曲,在晚明甚为风行,所谓“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5《时尚小令》),可见其风靡程度。冯梦龙编述《挂枝儿》10卷,明刻本残缺,存9卷。另有姚梅伯《今乐府选》收抄本,分上下两卷,亦残缺,然恰能补足冯梦龙的10卷本。冯梦龙编述《挂枝儿》凡10卷,以部分卷,录曲435首。
吴地“山歌”之出现甚早,而又以明代最为兴盛。冯梦龙编述《山歌》凡10卷,以体划分,存曲380首,以抒写男女情爱为主要内容,风格清新明快,感情率真热烈,所谓“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冯梦龙《叙山歌》),可称的评。
“夹竹桃”曲调基本上是八句,所谓“三句山歌一句诗,中间四句是新词”是也。首二句七言,中间四句是四言,末二句又是七言。四字句瘦瘠,仿佛竹叶,七字句丰腴,好像盛开的桃花,把四句四字句夹在四句七字句当中,就像夹竹桃似的,其曲调名即由此而起。凡录曲123首,包括开端《前叙》一首和《后序》一首。各曲末句用《千家诗》各诗末句。后一曲首字与前一曲末字相同,形成顶针,如第一首末句是“赛过新兴银绞丝”,第二首首句便是“丝丝绿柳映窗前”,以下各篇都是如此,直到最后一首末句“赛过清明三月三”,仍接第一首的第一句“三句山歌一句诗”。
明清民歌以抒写男女爱情生活和社会生活状貌为主,大都生动活泼、率直真切,但也有一些诗作格调不高,需要读者区分阅读。书中曲词里的夹评及曲后评注皆冯梦龙编述时所加,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们用字体、字号作了区分。
本书对研究明清民歌、明清社会风习乃至中国俗文学,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附录录有关德栋和赵景深先生的三篇综述文章,是对“挂枝儿”“山歌”“夹竹桃”的综合性研究,可供读者参阅。
翻阅《挂枝儿 山歌 夹竹桃:民歌三种》,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巨大的戏台,而每一个民歌都是一出精彩的折子戏。尤其是“山歌”的部分,让我领略到了中国民歌的博大精深。我惊叹于它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的丰富多样性。书中对山歌的选编,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宝藏。每首歌词背后,都仿佛承载着一个村落的故事,一种生活方式的缩影。我能感受到那些山间猎户的豪迈,能听到水乡渔夫的悠扬,更能体会到边疆儿女的辽阔胸襟。作者的解读,也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山歌的艺术魅力,它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兴、拟人等手法,将生活中的点滴化为动人的歌词,如何通过独特的唱腔和节奏,传递出丰富的情感。阅读的过程,我常常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起来,仿佛也成了那个歌唱着的群体的一份子。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歌”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文化的传承,是情感的宣泄,是生活的全部。
评分这本书,真的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用最质朴的语言,讲述着岁月的流转和人间的悲喜。我被《挂枝儿》中的某些篇章深深打动,那里面描绘的,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细微的生活片段,是普通人家的日常。我看到的是辛勤劳作的双手,是期盼团圆的眼神,是小小的愿望在歌声里升腾。这种朴素的幸福感,以及其中蕴含的坚韧与乐观,让我感到格外温暖。书中的民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但它们却有着最直接的情感冲击力,仿佛能穿透时空,直接与我的心灵对话。我能想象到,在昏黄的油灯下,母亲哼唱着摇篮曲,或者在田间劳作时,父辈们用歌声驱散疲惫。这些歌曲,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是他们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最伟大的艺术,往往就蕴藏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而民歌,正是这种艺术的集大成者。
评分《夹竹桃》这个名字,一开始吸引了我,因为它带有一种浪漫而又略带危险的气息。而书中对这部分民歌的呈现,也确实如此。我看到了民歌在表达个体情感时,那种不受拘束的自由和大胆。有一些歌曲,其直白的表达方式,甚至让我有些许惊讶,但仔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情和真挚。这让我反思,我们对“民歌”的定义,是否过于狭隘。这些看似“不那么主流”的歌曲,恰恰展现了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它们是时代的印记,是人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无论是爱恋的甜蜜,还是失落的苦涩,亦或是对生活某些不满的宣泄,都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歌词和旋律中。作者在解读时,也没有回避这些更具争议性的内容,而是以一种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展现了民歌的多样面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民歌的另一面,它同样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评分《夹竹桃》这部分的内容,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民歌的多元化发展。我之前对民歌的印象,更多停留在传统的、充满乡土气息的作品上,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民歌更广阔的疆域。夹竹桃,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美感,而书中对它的解读,也如其名,既有热烈奔放的一面,又有暗藏深沉情感的可能。我尤其被那些讲述爱情、离别,甚至是带有 protest 意味的歌曲所吸引。它们不像正统的文学作品那样雕琢,却用最直接、最原始的语言,触碰到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那些在劳作间隙哼唱的小调,那些在节日庆典上齐声歌颂的曲子,都记录了一个时代人们的心声。我仿佛能听到女性在窗前思念远人的低语,能看到年轻人在田埂上大胆示爱的身影,更能感受到底层人民面对不公时的无奈与抗争。这种原始的生命力,是任何精致的艺术都难以比拟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民歌不仅仅是历史的碎片,更是活生生的人民情感的载体,它们以最朴素的方式,诉说着最真实的故事。
评分这本《挂枝儿 山歌 夹竹桃:民歌三种》真是让我惊喜连连,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老唱片机。书中的民歌,每一首都像一幅生动的风俗画,将我带入了一个遥远而亲切的时代。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田园风光、农事劳作的歌曲,《挂枝儿》里那种劳动人民对丰收的期盼,对自然的感恩,以及其中蕴含的淳朴情感,都让我为之动容。不仅仅是歌词,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旋律,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仿佛能听到黄土高原上回荡的呼喊,听到江南水乡泛起的吴侬软语。阅读的过程,我仿佛也置身于那片土地,感受着阳光的温暖,泥土的芬芳,还有人们辛勤耕耘后的喜悦。作者在对这些民歌的解读上,也显得格外用心,不仅梳理了歌曲的源流,更挖掘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让我看到了民歌作为一种口头艺术,是如何将一个民族的历史、情感、生活方式融为一体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歌曲集,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国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充满了智慧和诗意,让人在品味民歌的同时,也对这片土地的根源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