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系列,由《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洪兰 蔡颖卿 爱与智慧的对谈》《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妈妈是永远的老师》3本书组成,这是蔡颖卿“教养美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洪兰 蔡颖卿 爱与智慧的对谈》是洪兰、蔡颖卿就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的细致而深刻的讨论,以及爱与智慧的建设性意见;《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由3个部分组成,主要是从工作的角度,在与孩子与年轻员工共同工作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工作观”的教育,尤其着重身教。《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妈妈是永远的老师》是蔡颖卿的“终生教养”理念的体现。在这本书里,有妈妈教孩子说话、走路、待人、吃饭、识字、用时间等生活细节里的教养行为。一个好妈妈所拥有的美感氛围,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洪兰
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曾在加州大学作博士后研究,于圣地亚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并于加州大学担任研究教授
洪兰老师说:母亲是家庭的灵魂,当你教育一个男孩,你教育的只是这个男孩,但是当你教育一个女孩,你教育的是整个家庭和下一代。
近年来有感于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阅读是教育的根本,先后到台湾大大小小超过一千所的中小学做推广阅读的演讲。十多年来致力于译介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及生命科学等领域书籍,已翻译超过五十本书,并于各大报章杂志发表文章。
著作繁多,包括《欢乐学习,理所当然》《见人见智》《教育创造未来》《自主学习,创造未来》(以上为天下文化出版)等书。另有翻译作品《真实的幸福》以及与尹建莉合著的家庭教养书《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都很受读者欢迎。
蔡颖卿
台湾著名亲子作家、生活美学家、畅销书作家。蔡颖卿一直把培养自己看得比培养孩子更重要:在期待孩子有任何能力之前,都得先深刻体会或学习过那种生活,在培养出一个有趣的孩子之前,她说要先做一个有趣的母亲。
教养类代表作有《妈妈是最初的老师》《我的工作是母亲》《在爱里相遇》《小厨师——我的幸福投资》等;简体中文版生活美学类代表作有《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我想学会生活》《放下手边事,坐下来读读书》等。
看上去十分柔弱的蔡颖卿,用轻柔的语调说起教养和生活,流露着始终如一的坚定和热情。
——《书香两岸》
有两位很喜欢的老师的书基本收集齐全,并置于书架显眼位置,以便随时取阅。一位是恩师金韵蓉老师,另一位便是蔡颖卿。她们不但是出色的妈妈,也成就了一番自己的事业,是我心目中的偶像。
——微博读者 RosaAroma萝莎芳疗
一堂美学课,其实是母亲给我上的,没有人可以替代。因为没有人可以替代母亲的爱,所以没有人可以替代母亲对于人的教养的工作。
——蒋勋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洪兰 蔡颖卿 爱与智慧的对谈》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妈妈是永远的老师》
自序一 择善固执,走对孩子好的路
从来没有一个世代的父母像这个世代的父母一样,这么操心孩子的教育;也从来没有一个世代的父母在投资了这么多的金钱和精神到孩子身上后,对回收却全然没有把握。我有好几个朋友,自己本身是做育英才的教授,却不敢生孩子,问起来都说:不会教,所以不敢生。他们甚至开玩笑说,在课堂上,对不听话的学生了不起忍受两堂课,下课钟一响,各散西东;但是自己的孩子不听话,那可是一辈子的苦恼,他们这样一想,就不敢生了。难怪台湾的出生率是全世界第二低。
其实,教养孩子一点都不难,父母不用怕,它只有一个原则,就是以身作则:你孝顺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以后就会孝顺你;凡是你不要孩子做的,你自己也不要做,如此而已。
有一天,在一个座谈会中,我和Bubu老师发现我们都没有送孩子去补习、学才艺,也没有给他们零用钱,但是他们都平顺度过青春叛逆期,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人,而且非常贴心。天下文化的许耀云总编辑听到了,便希望我们俩来合写一本书。Bubu老师的观察力敏锐,她有很多第一线与家长接触的实务经验,每次问的问题都非常中肯,是许多父母心中的疑问;我则有很多实验的经验,在大脑上看到发展与学习的关系。许总编辑希望我们一问一答,给父母一些新的观念,并且加强父母对教养孩子的信心,敢择善固执地去走对孩子好的路。
父母的信心很重要。很多时候,人很难抵抗社会压力,古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别人都送孩子去补习,你不送时,你要有勇气去抵挡那些闲言闲语。若是这股压力来自家中的长辈时,更是为难,许多父母为了家庭的和谐,往往会屈服。但是教养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不是祖父母的。父母要对孩子负责,因为是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有保护他的责任,更有养成他好习惯的责任。品格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机会,一些看似无伤大雅的习惯,甚至会影响孩子日后在事业上的发展。
溺爱是最不好的教养方式,从“溺”这个字就可以看出它的危险性。曾经有个游民说:“母亲舍不得我吃苦,使我从小不懂得吃苦;我不懂得吃苦,反使我吃了一辈子的苦。”中国人有“君子抱孙不抱子”的观念,“含饴弄孙”是祖父母的愿望,做子女的常不太敢讲话,孩子从小就懂得不想写功课或想买玩具时,要去找阿公、阿嬷。但是教养要成功,一个家庭只能有一套教养方式,大人必须先商量好,一致对外,孩子才不会挑拨离间来渔翁得利。
当然,孩子一天有八小时的清醒时光是在学校中度过的,老师和校长的态度非常重要。孩子小时候对老师都敬畏如神明,曾经有个笑话:小学生看到老师去上厕所,大为吃惊,他以为老师是不上厕所的,因为神明是不上厕所的。在没有电视、信息不发达时,老师就是学习的榜样,学生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去模仿他所崇拜的老师。我初中的英文老师是师大英语系毕业的,她聪明美丽,教我们时,每天都是毛衣、窄裙、高跟鞋;后来我自己出来教书了,下意识地也是毛衣、窄裙、高跟鞋。直到有一天,碰到初中同学,看到她也是这样打扮
时,我们才相顾大笑,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我们都被潜移默化成英文老师的模样了。
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老师的重要性不亚于父母,所以这本书中对老师有很多着墨,在现今价值观混乱的社会,老师更需鼓励。我们对分数的重视已到病态的程度,许多老师明知不对,但没有抵抗社会趋势的力量。其实,教育是专业,学生的家长即使是博士、教授,也只是他那个领域的专业,不是教育的专业。在教育上,家长应该尊敬老师,不可以在孩子面前诋毁老师,因为人只会听从他尊敬的人的话,也只会从他尊敬的人身上学到东西,一旦孩子不尊敬老师,老师的话他不会听,学也就白上了。老师一定要不停地进修,进修会带给自己自信,当家长来抱怨时,才能大声地说:“请让我用我的专业……”一个学校要办得好,老师家长的相互尊重是必要条件。
许多研究都指出:“决定孩子行为好坏的因素,不是管教的松与严,而是父母参与孩子生活的程度。”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一个温暖的家,让他的情绪能在稳定安全的环境中发展。所以父母不要去加班赚钱,让孩子吃好、穿好,以为这才是爱他;孩子要的其实是父
母的陪伴与关心,有道是“酒肉穿肠过”,心灵的安全感才是他终身的支柱。
有一句英谚说:“成功是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快乐是接受你得到的东西。”孩子是上天的福赐,请接受你的孩子,不要每天挑他的毛病,他的一切来自你,你的态度会塑造成最后的他,请珍惜上天给你的礼物。
——洪兰
改变
“喜欢”是可以透过行动来培养的一种心态。
在工作中,我用专心解决自己的害怕,用行动来克服讨厌的心情。
我知道,如果我不喜欢的事越少,我的自由与快乐就会更多。
做每一件事都觉得喜欢?我认为不大可能,不过,如果人生真能达到这种心境,一定非常快乐。
是哪位哲学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人生的快乐不在于做你喜欢做的事,而在于喜欢你不得不做的事。”我非常同意也非常向往这个境界。不得不做的事,应该是自己的义务、或工作途中所遇到的困难,如果能喜欢,快乐想必会随之而至。
不过,我发现“喜欢”是可以透过行动来培养的一种心态。“喜欢”很复杂,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情绪,应该也不是一路走来,始终如一的感受。我从工作中体验到,如果下定决心去做一件我自认为讨厌的工作,跟自己打赌我可以完成、而且无论如何都要完成;通常等到做完了再回头思考自己的感受时,十有八九,我可以找到一点不同的心情。其实,光是征服自己的讨厌,就让人够有成就感了。
再喜欢的工作,也会有一些不喜欢的项目,但我希望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眼光,所以我用“做”来改变不喜欢的感觉。在工作中,我用专心来解决自己的害怕,用行动来克服讨厌的心情。我知道,如果我不喜欢的事越少,我的自由与快乐就会更多。
有一位工读生问我:“Bubu姐,你是怎么引导Abby跟Pony选择未来的道路呢?”当时这个孩子就要离开大学,我知道她一定需要许多的分享与忠告。我告诉她,虽然很多人都说,人只有在选择自己喜欢的路之后,才能把事情做好;但是,他们并没有说,选择喜欢的事并不代表在当中永远都能得心应手,如果半途遇到困难,也不代表是自己选错了路。
“喜欢”与“轻易做好”有时在我们心中会产生必然的连结,所以,如果在一条路上走得不够顺利的时候,人往往会怀疑是自己没有找到真正喜欢的路。有些人因此而不停地转换跑道,永远在寻找工作中所谓的真爱。
喜欢与做得好,当然有一些能力与情绪上的互推关连,但是,喜欢不光是一种直觉。我提醒这位大学生,不要对自己的选择做轻率的判断,喜欢的事做起来也并非样样好玩。更何况连“喜欢吃”什么,都可以透过引导来改变,我们面对人生与工作的总总复杂状况时,更要有耐心。
有一天Pony从罗得岛跟我用Skype谈功课时说:“妈妈,每个人都把『喜欢』说得那么的轻松容易、理所当然。其实,一件我们喜欢的事很可能有百分之八十都是非常单调无趣的;问题是,如果不好好做完那百分之八十,就没有办法领会其中百分之二十真正的有趣。”
人生立志难,要勤勤恳恳地耕耘日子更难,如果还有许多不爱、不喜欢,那自己所加上的辛苦绝不会少。我希望孩子能从小建立积极的想法,希望她们了解,行动可以改变观点,喜欢是可以培养的感觉。所以,我常常以自己为例,跟她们分享:要手握“改变”的主权,不要当自己的敌人。
爱自己的工作
要拥有什么样的信念,才能把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
做到让别人为了她全心全意的投入而感动?
我想,我一定是因为母亲如此爱工作,而发现了人与工作可以有单纯的爱。
我一直对那种能够触及灵魂、引发深度思考的读物情有独钟。这套书完全符合我的期待,它不是那种堆砌理论、空洞乏味的育儿指南,而是充满了一种人文关怀和生活哲思。书中对“时间”的独特理解,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与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作者并没有仅仅强调陪伴的重要性,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更具意义的连接。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做了什么”,而忽略了“如何去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书中的许多观点,都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仿佛一直以来困扰我的很多育儿困惑,在阅读中得到了豁然开朗。它没有给我生硬的答案,而是引导我进行自我探索,找到属于自己和孩子的最佳育儿之道。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温润而富有力量的文字,它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能够直击人心。它让我明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有智慧、有情感、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这本书,是一场关于生命、关于教育的深刻对话,它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未来的育儿之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亲子关系。我一直以来都以为,父母的角色就是“指导者”和“管理者”,需要时刻监督、引导孩子。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父母更应该成为孩子“生命的同行者”。它强调的是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书中对于“边界”的讨论,尤其令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在给予孩子自由的同时,也要设定清晰的界限,这既是对孩子的保护,也是对亲子关系的维护。我开始尝试着与孩子进行更开放、更真诚的对话,不再将他们视为需要被“管教”的对象,而是将他们看作是和我一样,在生命旅途中不断探索的伙伴。这种心态的转变,不仅改善了我们的沟通方式,也让我看到了孩子身上许多我之前未曾发现的闪光点。它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培养孩子的各项技能,更在于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拥有幸福的人生。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刻亲子关系的窗户。
评分这套书实在太触动我了!自从成为母亲,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让我内心平静、与孩子真正连接的育儿方式。市面上充斥着各种“方法论”和“技巧”,但很多时候都让我感到焦虑和迷失。直到我遇到这本书,它没有给我具体的“指令”,而是像一位温柔的长者,缓缓地讲述着一种“态度”,一种对孩子、对生活、对自身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仪式感”的论述,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如果用心去经营,便能成为孩子内心最坚实的依靠。比如,每天睡前的一个拥抱,一顿精心准备的晚餐,甚至是一起阅读的时光,这些都不仅仅是简单的日常,而是构建亲子关系、塑造孩子安全感的重要基石。书中很多例子都来自于作者的生活,真实而温暖,让我觉得不是在读一本“育儿经”,而是在听一位充满智慧的朋友分享她的感悟。它没有强迫你去改变什么,而是让你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去反思,去发现自己内在的力量。我发现自己开始更加关注孩子的情绪,尝试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去纠正。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和耐心,而这本书恰恰给了我这份耐心和信心。它让我在育儿的海洋中,找到了一盏指引方向的灯塔,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
评分这套书对我而言,是一场关于“慢”的哲学实践。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焦虑裹挟,也容易陷入“鸡娃”的误区。而这套书,恰恰像一股清流,提醒我们回归教育的本质——关注孩子的成长本身,而不是仅仅追求功利性的结果。它倡导的是一种“静待花开”的心态,一种不急不躁、耐心陪伴的态度。书中关于“尊重”的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节奏和特质,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而不是试图将他们塑造成我们理想中的样子。我开始尝试着去倾听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去理解他们的感受,而不是用成人的逻辑去评判。这种转变,让我们的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书中的很多观点,虽然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能够触及到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深度连接、如何理解生命、如何与生活和谐相处的哲学读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平和,也更有力量去面对育儿路上的种种挑战。
评分我一直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滋养。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开这套书时,就被它散发出的那种独特的气质吸引了。它不是那种快节奏、讲求效率的育儿指南,而是沉淀着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书中关于“自然”的探讨,让我联想到很多被现代生活所忽略的朴素道理。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标榜某种“自然主义”的理念,而是引导读者去观察、去感受,去发现孩子内在的成长规律,以及如何顺应这种规律去引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自由”的阐释,它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边界内的选择与探索。它让我明白,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尝试、去犯错,是在为他们未来的独立打下基础。书中的文字优美且富有诗意,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幅幅宁静的画面之中。它让我有机会放慢脚步,去思考教育的本质,去体会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美好。我不再纠结于孩子是否“赢在起跑线”上,而是更关注如何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如何让他们成为一个完整、独立、有温度的人。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找回了教育的初心,也让我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更深邃的期待。
评分非常好的一套书!
评分“培养自己”比培养孩子重要,言传身教胜于一切说教。
评分想给宝宝最好的未来 先从学习开始
评分京东快捷方便,物美价廉,品质优良,一直喜欢在京东买买买
评分不错,很好,很满意,搞活动很划算。很实惠,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验。顺商祺!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c
评分希望能够在生活中做好自己 然后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这应该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看多了没教养的小孩,买一本回来学学。洪兰说:“教养孩子一点都不难,它只有一个原则,就是以身作则:你孝顺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以后就会孝顺你;凡是你不要孩子做的,你自己也不要做,如此而已。”
评分《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洪兰与蔡颖卿对父母、老师关注的27个典型问题进行了温柔而智慧的对谈,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教养不是方法论,而是生活本身;大人与孩子相处的分分秒秒里都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关注细节,用平等、尊重、温柔、爱、智慧与孩子相处,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