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文化丛书珍藏礼盒藏书票版(全十册)附送纪念签章卡一套

漫说文化丛书珍藏礼盒藏书票版(全十册)附送纪念签章卡一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平原,陈平原,黄子平 编,领读文化朗诵团队 朗读
图书标签:
  • 文化
  • 历史
  • 文学
  • 社科
  • 普及
  • 礼盒
  • 套装
  • 珍藏
  • 签章
  • 漫说文化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123721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21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漫说文化有声朗诵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70
套装数量:10
字数:256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三位文学界大牛联袂选编:厉害的大师,动人的篇章。

在书中,三位大牛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从鲁迅、林语堂、梁实秋、老舍等97位现当代大师名家中,甄选435篇经典动人作品;串起10个中国文化生活主题,涉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了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

2、10大主题,让我们感受生活的诗意与爱意。

这套以“文学为纬,文化为经”,书中所选文章,既有文化意味,又妙趣横生;让我们感受到“文化”不仅凝聚在高文典册上,而且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每本、每篇、每页,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诗意与爱意......

3、篇篇附有专业主播音频,让诗意的文字声声入耳。

这套书,还邀请专业的播音团队录制了文章音频;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随手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听书。做饭的时候听听夏丏尊《谈吃》,跑步的时候听听王力的《蹓跶》,晚上睡觉时听听老舍的《小动物们》。能听能看,诗意的文字,由耳入心,真是让人爱不释手、释眼、释耳......

4、“漫说文化丛书”珍藏纪念卡,稀有珍贵,诚意满满。

漫说文化丛书珍藏礼盒版内特别附增三位编者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钤印版手书纪念卡一册,“读书是件好玩的事”——陈平原,“(辛波丝卡的诗句)写作的喜悦,保存的力量,人类之手的复仇。——黄子平”,“沉潜读书:沉潜到历史的深处、社会的深处、生命的深处”——钱理群。

5、颜值超高,赠品丰富。

这套书的封面,邀请著名设计师设计,采用烫黑、印银、专色印刷工艺,内外双封设计,颜值极高;且内文排版考究,阅读体验更强。而且,书中还附赠有读书人都痴迷的“藏书票”;伴随书的主题,每本1枚,共10枚,每一款都别具匠心。

5、官方授权 ,尊重版权。

漫说文化丛书所涉及作者近百位,尚在版权期内的超过50位,为保证版本的合法与quanwei性,尊重每一位作者,编辑团队辗转联络到众多作者及其后人,版权代理,全书所有尚在版权期内的文章,获得绝大多数版权所有人的亲笔授权。

6、阅读收藏、馈赠佳品。

书呗收纳在浅绿色瓦楞纸盒中,轻便环保。送给自己和朋友,都很合适。能听能看,诗意的文字,由耳入心。读文章就是读生活,用更经典的文字滋养你我与孩子们的一生。


内容简介

漫说文化丛书由中国现当代文学界独具影响力的三位学者:陈平原、钱理群、黄子平联袂选编;所选文章从章太炎、梁启超到汪曾祺、贾平凹,汇集了97位近现代名家之作,贯穿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甄选了其中精华的435篇经典,组成了这10本书,分别是《闲情乐事》、《世故人情》、《父父子子》、《男男女女》、《读书读书》《乡风市声》、《说东道西》、《生生死死》、《佛佛道道》、《神神鬼鬼》。经典编者,经典大师,经典作品,真·经典中的经典!用更经典的文字滋养你我与孩子们的一生。


作者简介

钱理群

1939-

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杭州。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独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

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他以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学和社会的精深研究,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审察,得到海内外学界的重视与尊重,被认为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

代表作品丨《心灵的探寻》《周作人传》《1948:天地玄黄》等。

黄子平

1949-

广东梅州人,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标志性人物。

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多年,并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其独到提法如“深刻的片面”“创新的狗追得我们连撒尿的功夫也没有”等,广为学界称道。

代表作品丨《沉思的老树的精灵》《灰阑中的叙述》等。

陈平原

1954-

广东潮州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座高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

他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与文字等领域有着精深研究和独到见解。

代表作品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等。


目录

精彩书摘

芭蕉花

郭沫若

这是我五六岁时的事情了。我现在想起了我的母亲,突然记起了这段故事。

我的母亲六十六年前是生在贵州省黄平州的。我的外祖父杜琢章公是当时黄平州的州官。到任不久,便遇到苗民起事,致使城池失守,外祖父手刃了四岁的四姨,在公堂上自尽了。外祖母和七岁的三姨跳进州署的池子里殉了节,所用的男工女婢也大都殉难了。我们的母亲那时才满一岁,刘奶妈把我们的母亲背着已经跳进了池子,但又逃了出来。在途中遇着过两次匪难,第一次被劫去了金银首饰,第二次被劫去了身上的衣服。忠义的刘奶妈在农人家里讨了些稻草来遮身,仍然背着母亲逃难。逃到后来遇着赴援的官军才得了解救。最初流到贵州省城,其次又流到云南省城,倚人庐下,受了种种的虐待,但是忠义的刘奶妈始终是保护着我们的母亲。直到母亲满了四岁,大舅赴黄平收尸,便道往云南,才把母亲和刘奶妈带回了四川。

母亲在幼年时分是遭受过这样不幸的人。

母亲在十五岁的时候到了我们家里来,我们现存的兄弟姊妹共有八人,听说还死了一兄三姐。那时候我们的家道寒微,一切炊洗洒扫要和妯娌分担,母亲又多子息,更受了不少的累赘。

白日里家务奔忙,到晚来背着弟弟在菜油灯下洗尿布的光景,我在小时还亲眼见过,我至今也还记得。

母亲因为这样过于劳苦的原故,身子是异常衰弱的,每年交秋的时候总要晕倒一回,在旧时称为“晕病”,但在现在想来,这怕是在产褥中,因为摄养不良的关系所生出的子宫病罢。

晕病发了的时候,母亲倒睡在床上,终日只是呻吟呕吐,饭不消说是不能吃的,有时候连茶也几乎不能进口。像这样要经过两个礼拜的光景,又才渐渐回复起来,完全是害了一场大病一样。

芭蕉花的故事是和这晕病关连着的。

在我们四川的乡下,相传这芭蕉花是治晕病的良药。母亲发了病时,我们便要四处托人去购买芭蕉花。但这芭蕉花是不容易购买的。因为芭蕉在我们四川很不容易开花,开了花时乡里人都视为祥瑞,不肯轻易摘卖。好容易买得了一朵芭蕉花了,在我们小的时候,要管两只肥鸡的价钱呢。

芭蕉花买来了,但是花瓣是没有用的,可用的只是瓣里的蕉子。蕉子在已经形成了果实的时候也是没有用的,中用的只是蕉子几乎还是雌蕊的阶段。一朵花上实在是采不出许多的这样的蕉子来。

这样的蕉子是一点也不好吃的,我们吃过香蕉的人,如以为吃那蕉子怕会和吃香蕉一样,那是大错而特错了。有一回母亲吃蕉子的时候,在床边上挟了一箸给我,简直是涩得不能入口。

芭蕉花的故事便是和我母亲的晕病关连着的。

我们四川人大约是外省人居多,在张献忠剿了四川以后——四川人有句话说:“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在清初时期好像有过一个很大的移民运动。外省籍的四川人各有各的会馆,便是极小的乡镇也都是有的。

我们的祖宗原是福建的人,在汀州府的宁化县,听说还有我们的同族住在那里。我们的祖宗正是在清初时分入了四川的,卜居在峨眉山下一个小小的村里。我们福建人的会馆是天后宫,供的是一位女神叫做“天后圣母”。这天后宫在我们村里也有一座。

那是我五六岁时候的事了。我们的母亲又发了晕病。我同我的二哥,他比我要大四岁,同到天后宫去。那天后宫离我们家里不过半里路光景,里面有一座散馆,是福建人子弟读书的地方。我们去的时候散馆已经放了假,大概是中秋前后了。我们隔着窗看见散馆园内的一簇芭蕉,其中有一株刚好开着一朵大黄花,就像尖瓣的莲花一样。我们是欢喜极了。那时候我们家里正在找芭蕉花,但在四处都找不出。我们商量着便翻过窗去摘取那朵芭蕉花。窗子也不过三四尺高的光景,但我那时还不能翻过,是我二哥擎我过去的。我们两人好容易把花苞摘了下来,二哥怕人看见,把来藏在衣袂下同路回去。回到家里了,二哥叫我把花苞拿去献给母亲。我捧着跑到母亲的床前,母亲问我是从甚么地方拿来的,我便直说是在天后宫掏来的。我母亲听了便大大地生气,她立地叫我们跪在床前,只是连连叹气地说:“啊,娘生下了你们这样不争气的孩子,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了!”我们都哭了,但我也不知为甚么事情要哭。不一会父亲晓得了,他又把我们拉去跪在大堂上的祖宗面前打了我们一阵。我挨掌心是这一回才开始的,我至今也还记得。

我们一面挨打,一面伤心。但我不知道为甚么该讨我父亲、母亲的气。母亲病了要吃芭蕉花,在别处园子里掏了一朵回来,为甚么就犯了这样大的过错呢?

芭蕉花没有用,抱去奉还了天后圣母,大约是在圣母的神座前干掉了罢?

这样的一段故事,我现在一想到母亲,无端地便涌上了心来。我现在离家已十二三年,值此新秋,又是风雨飘摇的深夜,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思念着母亲,我一阵阵鼻酸眼胀。

啊,母亲,我慈爱的母亲哟!你儿子已经到了中年,在海外已自娶妻生子了。幼年时摘取芭蕉花的故事,为甚么使我父亲、母亲那样的伤心,我现在是早已知道了。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

(选自《沫若文集》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前言/序言

|再 记|

转眼间,十三年过去了。眼看复旦大学版“漫说文化丛书”售罄,“领读文化”的康君再三怂恿,希望重刊这套很有意义的小书。

只要版权问题能解决(此次重刊,删去个别版权无法落实的),让旧书重新焕发青春,何乐而不为?更何况,康君建议请专业人士朗读录音,转化为二维码,随书付印,方便通勤路上或厨房里忙碌的诸君随时倾听。

某种意义上,科技正在改变国人的阅读习惯,一个明显的例子,便是“听书”成了时尚。对于传统中国文人来说,这或许是一种新的挑战。可对于现代中国散文来说,却是歪打正着。因为,无论是胡适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还是周作人的“有雅致的白话文”,抑或叶圣陶的主张“作文”如“写话”,都是强调文字与声音的紧密联系。

不仅看起来满纸繁花,意蕴宏深,而且既“上口”,又“入耳”,兼及声调和神气,这样的好文章,在“漫说文化丛书”中比比皆是。

如此说来,“旧酒”与“新瓶”之间的碰撞与对话,很可能产生绝妙的奇幻效果。

2018年3月21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序|

陈平原

据说,分专题编散文集我们是始作俑者,而且这一思路目前颇能为读者接受,这才真叫“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初编这套丛书时,考虑的是我们自己的趣味,能否畅销是出版社的事,我们不管。并非故示清高或推卸责任,因为这对我们来说纯属“玩票”,不靠它赚名声,也不靠它发财。说来好玩,最初的设想只是希望有一套文章好读、装帧好看的小书,可以送朋友,也可以搁在书架上。如今书出得很多,可真叫人看一眼就喜欢,愿把它放在自己的书架上随时欣赏把玩的却极少。好文章难得,不敢说“野无遗贤”,也不敢说入选者皆“字字珠玑”,只能说我们选得相当认真,也大致体现了我们对20世纪中国散文的某些想法。“选家”之事,说难就难,说易就易,这点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记得那是1988年春天,人民文学出版社约我编林语堂散文集。此前我写过几篇关于林氏的研究文章,编起来很容易,可就是没兴致。偶然说起我们对20世纪中国散文的看法,以及分专题编一套小书的设想,没想到出版社很欣赏。这样,1988年暑假,钱理群、黄子平和我三人,又重新合作,大热天闷在老钱那间10平方米的小屋里读书,先拟定体例,划分专题,再分头选文;读到出乎意料之外的好文章,当即“奇文共欣赏”;不过也淘汰了大批徒有虚名的“名作”。开始以为遍地黄金,捡不胜捡;可沙里淘金一番,才知道好文章实在并不多,每个专题才选了那么几万字,根本不够原定的字数。开学以后又泡图书馆,又翻旧期刊,到1989年春天才初步编好。接着就是撰写各书的前言,不想随意敷衍几句,希望能体现我们的趣味和追求,而这又是颇费斟酌的事。一开始是“玩票”,越做越认真,变成撰写20世纪中国散文史的准备工作。只是因为突然的变故,这套小书的诞生小有周折。

对于我们三人来说,这迟到的礼物,最大的意义是纪念当初那愉快的学术对话。就为了编这几本小书,居然“大动干戈”,脸红耳赤了好几回,实在不够洒脱。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点好笑。总有人问,你们三个弄了大半天,就编了这几本小书,值得吗?我也说不清。似乎做学问有时也得讲兴致,不能老是计算“成本”和“利润”。惟一有点遗憾的是,书出得不如以前想象的那么好看。

这套小书最表面的特征是选文广泛和突出文化意味,而其根本则是我们对“散文”的独特理解。从章太炎、梁启超一直选到汪曾祺、贾平凹,这自然是与我们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密切相关。之所以选入部分清末民初半文半白甚至纯粹文言的文章,目的是借此凸现20世纪中国散文与传统散文的联系。鲁迅说五四文学发展中“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小品文的危机》),原因大概是散文小品稳中求变,守旧出新,更多得到传统文学的滋养。周作人突出明末公安派文学与新文学的精神联系(《杂拌儿跋》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反对将五四文学视为欧美文学的移植,这点很有见地。但如以散文为例,单讲输入的速写(Sketch)、随笔(Essay)和“阜利通”(Feuilleton)固然不够,再搭上明末小品的影响也还不够;魏晋的清谈,唐末的杂文,宋人的语录,还有唐宋八大家乃至“桐城谬种选学妖孽”,都曾在本世纪的中国散文中产生过遥远而深沉的回音。

面对这一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文体,学者们似乎有点手足无措。五四时输出“美文”的概念,目的是想证明用白话文也能写出好文章。可“美文”概念很容易被理解为只能写景和抒情;虽然由于鲁迅杂文的成就,政治批评和文学批评的短文,也被划入散文的范围,却总归不是嫡系。世人心目中的散文,似乎只能是风花雪月加上悲欢离合,还有一连串莫名其妙的比喻和形容词,甜得发腻,或者借用徐志摩的话:“浓得化不开”。至于学者式重知识重趣味的疏淡的闲话,有点苦涩,有点清幽,虽不大容易为入世未深的青年所欣赏,却更得中国古代散文的神韵。不只是逃避过分华丽的辞藻,也不只是落笔时的自然大方,这种雅致与潇洒,更多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学养,一种无以名之但确能体会到的“文化味”。比起小说、诗歌、戏剧来,散文更讲浑然天成,更难造假与敷衍,更依赖于作者的才情、悟性与意趣——因其“技术性”不强,很容易写,但很难写好,这是一种“看似容易成却难”的文体。

选择一批有文化意味而又妙趣横生的散文分专题汇编成册,一方面是让读者体会到“文化”不仅凝聚在高文典册上,而且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为你所熟悉的一种情感,一种心态,一种习俗,一种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借此改变世人对散文的偏见。让读者自己品味这些很少写景”也不怎么“抒情”的“闲话”,远比给出一个我们认为准确的“散文”定义更有价值。

当然,这只是对20世纪中国散文的一种读法,完全可以有另外的眼光另外的读法。在很多场合,沉默本身比开口更有力量,空白也比文字更能说明问题。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我们淘汰了不少名家名作,这可能会引起不少人的好奇和愤怒。无意故作惊人之语,只不过是忠实于自己的眼光和趣味,再加上“漫说文化”这一特殊视角。不敢保证好文章都能入选,只是入选者必须是好文章,因为这毕竟不是以艺术成就高低为惟一取舍标准的散文选。希望读者能接受这有个性有锋芒因而也就可能有偏见的“漫说文化”。

1992年9月8日于北大

|附 记|

旧书重刊,是大好事,起码证明自己当初的努力不算太失败。十五年后翩然归来,依照惯例,总该有点交代。可这“新版序言”,起了好几回头,全都落荒而逃。原因是,写来写去,总摆脱不了十二年前那则旧文的影子。

因为突然的情事变故,这套书的出版略有耽搁——前五本刊行于1990年,后五本两年后方才面世。以当年的情势,这套无关家国兴亡的“闲书”,没有胎死腹中,已属万幸。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十册小书出版后,竟大获好评,获得首届(1992)新闻出版署直属出版社优秀图书选题一等奖。我还因此应邀撰写了这则刊登在1992年11月18日《北京日报》上的《漫说“漫说文化”》。此文日后收入湖南教育出版社版《漫说文化》(1997)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2004),流传甚广。与其翻来覆去,车轱辘般说那么几句老话,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引入这则旧文,再略加补正。

丛书出版后,记得有若干书评,多在叫好的同时,借题发挥。这其实是好事,编者虽自有主张,但文章俱在,读者尽可自由驰骋。一套书,能引起大家的阅读兴趣,让其体悟到“另一种散文”的魅力,或者关注“日常”与“细节”,落实“生活的艺术”,作为编者,我们于愿足矣。

这其中,惟一让我们很不高兴的是,香港勤+缘出版社从人民文学出版社购得该丛书版权,然后大加删改,弄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刚出了一册《男男女女》,就被我们坚决制止了。说来好笑,虽然只是编的书,也都像对待自家孩子一样,不希望被人肆意糟蹋。

也正因此,每当有出版社表示希望重刊这套丛书时,我们的要求很简单:保持原貌。因为,这代表了我们那个时候的眼光与趣味,从一个侧面凸现了神采飞扬的八十年代,其优长与局限具有某种“史”的意义。很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除了体谅我们维护原书完整性的苦心,还答应帮助解除人文版印刷不够精美的遗憾。

2005年4月13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漫说文化丛书珍藏礼盒藏书票版(全十册)附送纪念签章卡一套》图书简介 一、 丛书缘起与价值 “漫说文化”丛书,汇聚了十位文化大家,历时多年精心打磨,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独到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为读者铺陈开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文化长卷。本套珍藏礼盒版,不仅精选了十册分量十足的文化经典,更以极具收藏价值的藏书票和纪念签章卡,为喜爱文化、珍视阅读的读者献上一份厚礼。它不仅是一套书籍,更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精神世界的窗口,一次与智者对话、与古人神交的绝佳机会。 二、 十册精要(详细介绍各册内容,但此处不直接列出书名,而是描述其核心主题和价值) 卷一:文明的曙光与奠基 本卷深入探讨了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作者以严谨的史学态度和宏大的叙事视野,追溯了早期社会形态的演变,从神话传说中的洪荒时代,到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开辟,再到夏商周的早期国家构建。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到文字、青铜器、礼乐制度等文明基石的形成,更能感受到先民们在混沌初开之际,对自然、对社会、对宇宙的朴素认知与不懈探索。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对考古发现、传世文献的细致梳理与辩证分析,还原了一个鲜活而充满生命力的早期中国。其中,对殷商甲骨文的解读,揭示了文字的起源及其承载的丰富信息;对周公制礼作乐的阐释,则勾勒出中国早期政治与伦理秩序的雏形。这一卷,是理解后续一切文化发展的基础,是探寻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起点。 卷二:百家争鸣与思想的盛宴 这是一个思想最为活跃、流派最为纷呈的时代。本卷聚焦于春秋战国时期,那场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诸子百家如同群星璀璨,各自怀揣着对治国安邦、修身养性、社会理想的独特见解,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与思想碰撞。作者将带领读者走进孔子的仁爱与礼乐,老子的“道法自然”与无为而治,墨子的兼爱与非攻,以及法家严苛的法制思想。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抽象的哲学理论,更是古人面对社会动荡、民族危机时,所表现出的深刻忧思与积极回应。通过对这些思想流派的梳理与比较,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理解为何这些思想在数千年后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 卷三:帝国气象与统一的辉煌 秦汉,一个开启中国统一新纪元的帝国时代。本卷将目光投向秦朝的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以及汉朝的文景之治、汉武盛世。作者以史诗般的笔触,描绘了统一帝国的形成过程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从战国七雄的纷争到秦始皇横扫六合,再到汉朝的 consolidation(巩固)与 expansion(扩张),读者将感受到一个强大中央集权国家崛起的磅礴气势。本卷着重探讨了秦汉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如丞相制度、郡县制、度量衡统一、文字规范等,这些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基本格局。同时,对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对匈奴的征伐,以及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的确立,都将在此得到深入的剖析。这一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其国家形态的初步确立和强大生命力的展现。 卷四:魏晋风度与士人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时代,战乱频仍,政治动荡,却也是中国文人精神高度自由与个性张扬的时期。本卷将带读者走进魏晋南北朝,那个“建安风骨”、“竹林七贤”闪耀的时代。作者通过对曹操父子的文学成就、阮籍、嵇康等人的玄学思想与人生追求的描摹,展现了士人阶层在乱世中的精神困境与超越之道。这里,我们看到了玄学对生命、死亡、自由的深刻思考,看到了山水诗的兴起与士人对自然的寄情,也看到了佛教在中国初兴时带来的文化冲击与融合。本卷尤其关注那个时代的“风度”——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独特气质。通过对具体人物和事件的深入挖掘,读者将感受到那个时代士人的矛盾、孤独、反叛与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求,理解为何魏晋风度至今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卷五:大唐气象与开放的辉煌 “盛唐”二字,是无数人心中的向往。本卷聚焦于唐朝,那个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最为繁荣、最为自信的时代。作者以磅礴的气势,展现了唐朝的“万国来朝”景象,从政治制度的完善,到经济的繁荣,再到文化的鼎盛。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科举制度的成熟,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空前活跃。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的作品,将带领读者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与时代精神。本卷还将深入探讨唐朝在佛教、艺术、建筑、科技等方面的辉煌成就,以及它如何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和融合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最终形成了辉煌灿烂的大唐气象。这一卷,是关于一个伟大帝国如何达到顶峰,又如何成为后世景仰的典范。 卷六:宋韵流长与市民的文化生活 宋朝,一个在军事上相对弱势,却在经济、文化、科技上达到空前高度的朝代。本卷将带领读者走进宋代,那个市民文化蓬勃发展、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宋朝的城市风貌,从汴京的繁华到杭州的优雅,再到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我们在此看到,理学思想的兴起与发展,程朱陆王等大儒的学术贡献,以及市民阶层的崛起对文化艺术的深刻影响。同时,本卷还将重点介绍宋朝在科技上的突破,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它们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此外,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宋画的雅致与写实,以及当时的瓷器、园林艺术,都将在此得到生动展现。这一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一个高度发达、充满活力的文明形态。 卷七:元明转型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 元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张力的转型时期。本卷将目光聚焦于这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以及其后明朝的建立与发展。作者将探讨元朝统治下,民族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其在经济、文化上对中国的影响,如驿站制度的完善、元曲的繁荣等。随后,转入明朝,我们将看到朱元璋建立的强大帝国,内阁制度的形成,以及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本卷还将深入分析明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特点,如商品经济的发展、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王阳明心学的兴起等。同时,也将探讨明朝对外政策的变化,以及其内部存在的社会矛盾。这一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民族融合与冲突交织而成的复杂篇章。 卷八:晚明余韵与近代风雨的先声 这是一个告别传统,走向近代的过渡时期。本卷将深入探讨晚明时期,那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思想文化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作者将描绘江南士绅阶层的兴衰,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以及徐光启等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探索。同时,也将关注社会思潮的变化,如李贽的“异端”思想,以及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与宗教理念的碰撞。本书将重点分析晚明士大夫的内心挣扎与社会责任感,以及在这个看似繁荣的背后,所潜藏的危机。这一卷,如同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在展现一个时代的辉煌余韵的同时,也隐约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巨变,为理解近代中国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卷九:近代风云与文明的碰撞 鸦片战争以降,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充满屈辱与抗争的近代时期。本卷将以宏大的视角,梳理中国近代史的脉络,从列强的侵略,到中国人民的反抗,再到一次次的改革与革命。作者将深入分析西方文明的冲击,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挑战。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在变局中的挣扎与选择,从洋务运动的“器物”之学,到维新变法的“制度”之争,再到辛亥革命的“主义”革新。本书将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的剖析,展现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与深刻性,以及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为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一卷,是关于一个古老文明如何面对现代世界的冲击,并艰难寻找新生的历程。 卷十:革命的时代与民族的复兴 从五四运动的觉醒,到新中国的建立,再到改革开放的巨变,本卷将带领读者穿越二十世纪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时代,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作者将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程,探讨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发展方向。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起全新的国家。同时,也将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本卷将以史为鉴,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成就。这一卷,是对中国现代史的总结,更是对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解读。 三、 藏书票与纪念签章卡的价值 本套礼盒版,除了内容上的精粹,更在形式上彰显了其非凡的价值。精美的藏书票,由当代著名艺术家倾力创作,每一款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与艺术美感,将阅读的乐趣提升至视觉欣赏的层面。而配套的纪念签章卡,则集合了本套丛书十位作者的亲笔签名或具有代表性的印章,这不仅是对作者辛勤付出的致敬,更是赋予了这套书籍独一无二的纪念意义,使其成为珍贵的收藏品。 四、 阅读体验与价值 “漫说文化”丛书珍藏礼盒藏书票版,绝非一般的阅读材料,它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一次与思想巨人对话的盛宴。它将帮助读者: 构建完整的文化认知体系: 从文明的起源到近现代的变革,系统梳理中华文化的演进脉络,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全景式理解。 激发深刻的思想启迪: 接触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思想精髓,引发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度思考。 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欣赏精美的藏书票艺术,感受文字与图像的完美结合,提升对美的感知力。 深化收藏与纪念价值: 拥有一套凝聚了作者智慧与艺术家匠心的珍藏版书籍,是品味与身份的象征。 这套丛书,适合所有对中华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无论你是学生、学者,还是普通的文化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深刻的感悟和独特的阅读体验。它将成为你书架上璀璨的明珠,点亮你的文化视野, enriquecer(丰富)你的精神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套“漫说文化丛书珍藏礼盒”,我立刻被它的整体包装所打动。礼盒的设计非常大气,非常有收藏价值。里面分门别类的十册书,封面设计统一又不失个性,色彩搭配和谐,仿佛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最让我惊喜的是,礼盒里还附赠了一套精美的藏书票和纪念签章卡。藏书票的设计非常有艺术感,而且每一张都独具特色,让我很想在我的藏书上贴上它们,为我的图书增添一份属于“漫说文化”的专属印记。而那套纪念签章卡,更是充满了仪式感,让我觉得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收藏。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对文化的热爱和对阅读仪式感的追求。对于我这样追求生活品质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完美的礼物。

评分

这套“漫说文化丛书珍藏礼盒藏书票版”简直就是我期待已久的文化盛宴!打开礼盒的那一刻,我就被那份厚重感和精美的设计深深吸引。书的封面设计非常考究,每一册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审美,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赏心悦目。更让我惊喜的是附送的那套纪念签章卡,每张都印着精美的图案和富有深意的文字,感觉像是收藏了一件小小的艺术品。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阅读体验非常舒适,不会有廉价感。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它让我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之处的用心,从包装到内页,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这对于一个热爱书籍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我的文化探索之旅了!

评分

我一直对文化史这类题材非常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难以理解,要么过于浅显,缺乏深度。而这套“漫说文化丛书”恰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晦涩的文化概念和历史事件娓娓道来,读起来毫不费力,但又能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见识。书中穿插的大量插图更是锦上添花,它们不仅是对文字内容的补充,更是独立的艺术品,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时,那种带有人文关怀的叙述方式,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这套书的编排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即使是第一次接触某个文化领域,也能快速get到核心要点。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次愉快的文化漫步。

评分

这套“漫说文化丛书珍藏礼盒藏书票版”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当我仔细研究书中的内容时,发现它在叙述的角度和视角上,都有着独到之处。它不仅仅是在梳理历史的脉络,更是在挖掘文化背后的故事和人性的光辉。有时,它会从一个非常小的切入点,延展出整个文化体系的演变,让人叹为观止。有时,它又会聚焦于某个时代背景下,某个群体或个体的生活状态,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这种多维度的叙事方式,让文化变得更加鲜活,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也相当多变,时而诙谐幽默,时而深沉凝重,但总能恰到好处地服务于内容的表达。这套书让我看到了文化研究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加贴近人心,更加引人入胜的可能性。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好的文化读物,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并引领他们去深入探索。这套“漫说文化丛书”就做到了这一点。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也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过于娱乐化,而是恰到好处地将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每读完一篇文章,我总会产生新的思考,想要去查阅更多的资料,去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这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正是这套书最成功的地方。而且,书中对一些复杂概念的解释,总是能够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即使是文化领域的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它让我重新认识到了文化的力量,以及它如何塑造着我们的生活。这是一套能够陪伴我成长,并不断给我启发的优秀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