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红楼 蒋勋 中信出版社

梦红楼 蒋勋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勋 著
图书标签:
  • 红楼梦
  • 蒋勋
  • 文学
  • 古典文学
  • 文化
  • 艺术
  • 解读
  • 中信出版社
  • 名著
  • 中国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6299
商品编码:1261939751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4-08-1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鲁迅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当下的蒋勋看到的是“青春和孤独”。
《红楼梦》在蒋勋心中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青春小说,但在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后,人物角色的年龄也被加大,实际上宝玉13岁、黛玉12岁、宝钗15岁、王熙凤也只有17岁。
《红楼梦》里的青春是对生理变化的敏感好奇。宝玉的第一次性幻想与性体验,青少年的爱恨缠绵,《红楼梦》写得如此真实。
《红楼梦》里的青春是不受拘束的生命形式。红楼里许多青少年的性关系、性倾向,明显颠覆了“雌、雄”二分的单一观念。宝玉刚与袭人“初试云雨”没多久,便认识了秦可卿的弟弟秦钟,一个跟他同年龄的俊美男孩,他即刻爱上了秦钟,性对象从异性转移到同性。
《红楼梦》里的青春是决绝式的孤独存在。“黛玉葬花”使千万人震动,在大观园中一个孤独角落,黛玉秘密地经营了一个“花塚”,一个花的墓地。《葬花词》象征着黛玉绝决地走向死亡,证明自己完美绝对地活过。每个人心中有一个“花塚”,好像是少年留在记忆里不肯死去的青春岁月,虽然枯黄萎败,也还纪念着青春。
读“蒋勋说青春红楼”,宛如听一位智慧温润的长者,娓娓勾画出一幕幕青春的风景。流光飞舞中似乎能感觉百年前那一群少男少女们飞扬的身影,孤独、忧伤,然而不朽。跟随蒋勋老师,推开青春记忆的那扇门,一起回到自己的青春现场,你会惊讶:“原来我的青春也可以精彩如此!”
附:蒋勋说青春红楼系列装帧设计的巧思:
小编在做好“青春红楼系列”的内文设计和封面设计以后,心情非常忐忑。因为较之台湾繁体版,改变很大,不知道能否得到蒋勋老师的认同。内文由之前的黑白变成了彩色,平装变成了精装,增加了很多清代画家孙温的彩色插图,其中很多图片都是设计师非常用心地从大的场景图中抠出来的,一朵小花、一棵树、一只猫、一个花瓶、一把扇子……没想到蒋勋老师在收到邮件后,很快就回复了,赞设计得非常好,“丽质而具巧思”。
封面设计有繁华的寓意,印金的工艺会让封面从众多的书中脱颖而出。为了完美地呈现蒋勋老师所称赞的“丽质而具巧思”, 在纸张的选择上只能用“不计成本”来形容。外封封面用纸高阶超感;腰封是一种质朴之气很浓的纸“木棉”;内封硬壳为了突出文艺气质,选择了带独特纹理的纸“云宣”;打开一本书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环衬了,好比是一个家的玄关,一种具有丝绵效果的“云龙”最适合了。用领导的一句话说,为了蒋勋,值了。

海报:

内容简介

一次对《红楼梦》的颠覆式解读,蒋勋——唯一读懂曹雪芹的人,可谓曹雪芹唯一的知己。
但凡识文断字的国人,不知道《红楼梦》的不多,但像蒋勋这样把一部红楼从十几岁一直读到六十几岁的也没有几个。将《红楼梦》誉为最伟大的青春小说;觉得读红楼就是读自己一生,用自己的生命种种去体悟红楼;把《红楼梦》当做佛经,读懂里面处处充满慈悲;把所有爱恨都放平,看到一个个红楼小人物的艰难和生命的不忍……这样的蒋勋,这样的解读红楼,我想如果曹雪芹知道的话,一定会引以为知己吧。
如果漂流荒岛,只能带一本书,你会选择哪一本?许多人的回答竟然都是《红楼梦》。它可以让你从青春读到老年,使我们看到不同年龄的自己。
蒋勋说:“我觉得《红楼梦》是一本眷恋青春的书,这个青春讲的不是年龄,而是一种拒绝心灵衰老的心境。”《红楼梦》里的青春有对生理变化的敏感好奇;有对规则与礼教的叛逆反抗;有对爱情的执着与幻灭;有对人生的迷茫与无奈……跟着蒋勋,我们将被带回生命最初的世界里,跟随大观园里的少男少女们一起去体会明亮的、迷茫的、孤独的、绚烂的青春。
《红楼梦》是一部青春的挽歌,将所有繁华都写尽了。而所谓繁华,只是前世忘不掉的一次花季吧。

作者简介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湾文化大学历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
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著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而自己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精彩书评

我也梦红楼
林青霞

如今回想起来,似乎跟《红楼梦》结下了不解之缘,仿佛前世曾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被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的绛珠草,和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无缘补天的大顽石。
话说十七岁那年,在台北八十年代电影公司拍《窗外》期间,有一天,导演叫我化古代妆,梳上古代女子发型,换上古装裙子,然后拍了几张照。我没敢问为什么,也没人告诉我为什么,只是觉得奇怪,为什么拍《窗外》要扮古装?
五年后,邵氏电影公司决定开拍《红楼梦》,听说最初的人选是甄珍演贾宝玉,林凤娇演薛宝钗,我演林黛玉,张艾嘉演紫鹃。后来甄珍和林凤娇没谈成,改由张艾嘉演贾宝玉,米雪演薛宝钗,狄波拉演紫鹃,我还是演林黛玉。一九七七年我到了香港,导演李翰祥约我在酒店大堂的咖啡座见面,他见我扎着马尾,白色直条衬衫配白色牛仔裤,挽着母亲远远走来,第一句话就问我:“愿不愿意跟张艾嘉交换角色?”我一口答应,因为自己也曾想过演贾宝玉,只是没料到他会认为我也可以反串男角。他送我四个字“玉树临风”。
《红楼梦》是我二十二年的演戏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电影——是我唯一改编自中国文学名著的戏,是我唯一和李大导演合作的戏,也是我第一部反串小生的戏。
有一天,李导演约我到录音间听钱蓉蓉录贾宝玉的歌,我才知道我们要一边唱,一边演。因为对古装戏毫无概念,不知道手该怎么摆,脚该怎么走,李导演却胸有成竹毫不担心。我和张艾嘉还是不放心地请了京剧老师,晚上轮流到老师家学走台步。拍摄前,导演请我们到他家二楼回廊的小剪接室,看大陆演员徐玉兰和王文娟演的越剧《红楼梦》。我清楚记得他看着那黑白片里的宝玉和黛玉,赞叹她们演得好。他说只要戏演得好,观众入了戏,就不会要求演员的外形。
《红楼梦》人物很多,所以演员也多,回想宝玉娶亲那场戏,除了演黛玉的张艾嘉不在,几乎所有女演员都到齐了,有演袭人的祝菁,演贾母的王莱阿姨,演王夫人的欧阳莎菲阿姨,演王熙凤的胡锦姐,还有演薛宝钗的米雪。邵氏片场没有冷气,热得厉害,打灯的时候,所有演员都脱了戏服,只剩穿在里面的白色水衣,坐在尼龙椅上,一边扇着扇子一边间话家常,好不热闹。就这样,在邵氏片场待了三个月,戏拍完,人也散了,大家各奔东西,有的人再也没见过面,导演和沙菲阿姨先后去了另一个国度,真是红楼梦一场。
《金玉良缘红楼梦》上演之后,宋存寿导演才告诉我,十七岁那年拍的古装照,是拍给李翰祥导演看的,那时候李导演已经想拍《红楼梦》了。好笑的是,他说方逸华小姐嫌我嘴歪。后来我看照片,好像真的嘴有点儿歪。
蒋勋老师很喜欢用青春王国来形容大观园。林黛玉进贾府时不超过十二岁,贾宝玉大约十三岁,薛宝钗大一点儿,不超过十五岁,王熙凤管理贾府时也不超过二十岁。基本上,大观园是十五岁上下青少年组成的青春王国。当年我二十二,张艾嘉二十三,米雪和我们年龄差不多,胡锦姐二十六七,几乎所有演出的演员,平均都比书中人物大十岁。很难相信《红楼梦》里十五岁上下的青少年,诗文如此杰出,性格如此成熟。蒋老师说,他们从小吟诗作词,会写诗也不足为奇。《红楼梦》里的每个人物,经由蒋老师的分析解读,都变得立体般活在你的脑海里,感觉非常熟悉,仿佛是你周边的人。
床边一本《红楼梦》,睡前听蒋老师导读,有时半睡半醒间,碟片机里还传来老师磁性的声音,娓娓诉说着大观园的故事,让平时难以入睡的我,幸福地进入梦乡,梦里还做着红楼梦。
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无非是历史长一点,地方大一点,人口也很多,我们还有一部《红楼梦》。”据说慈禧太后也爱看《红楼梦》。所以,作为中国人的一大幸福是——我们有《红楼梦》!
蒋老师说,如果在荒岛上只许带一本书,他会带《红楼梦》。我想,如果不准带安眠药的话,我会带蒋勋老师细说《红楼梦》的有声书。

目录

新版序 于一切有情无憎爱 
推荐序 说红楼,度众生/林怀民 
推荐序 寻找贾宝玉/陈怡蓁 
推荐序 我也梦红楼/林青霞 

第一章 《红楼梦》里的“真”与“假”
女娲炼石补天 
一僧一道 
绛珠草——还眼泪的故事 
假作真时真亦假
曹雪芹《红楼梦》版本

第二章 《红楼梦》里的青春
青春王国里的贾宝玉 
贾宝玉是叛逆的青少年 
谜 
贾宝玉的第一次性幻想 
十二金钗
大观园的设计师山子野 

第三章 《红楼梦》里的爱情与生死
宝玉和黛玉是情侣吗? 
黛玉葬花
宝玉的第一个同性恋伴侣——秦钟 
宝钗与黛玉 
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第四章 《红楼梦》里的珍食异宝
冷香丸 
茄鲞 
软烟罗 
洋货 

第五章 云门的《红楼梦》
序曲 
春 
夏 
秋、冬 
结语《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精彩书摘

壹.青春王国里的贾宝玉 
贾宝玉一出生,背负着家族好几代做官的荣华富贵,一方面养尊处优,另一方面,也过早承担了父祖辈功名烜赫的压力。
以今天青少年的心理角度来看贾宝玉,这个十三岁的男孩子,正是读初中的年龄,身体刚刚发育,对大人加在他身上的世俗功名价值充满了叛逆。他不断试图要从男性追求权力与财富的虚假价值中逃脱,宠爱他的母亲、祖母、姐姐、妹妹,甚至和他一起长大的丫环,构成一个纯女性的世界。
他因此形成了 一个偏激的反男性主义观点。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这一段话常被引用,也被用来证明贾宝玉的怪癖。
但是,《红楼梦》是一部批判现实的小说,作者对男人构成的政治官僚系统、虚假的礼教,深恶痛绝,连他自己的父亲“贾政”也不例外。有人认为贾政这个名字正和俗语中的“假正经”相合,作者对男性官场的反讽不遗余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十三岁的少年贾宝玉渴望活出他自己,渴望摆脱大人加在他身上的虚假价值,他如果活在今天,同样会讨厌政治人物“浊臭逼人”,讨厌学校的教科书,讨厌短视功利的考试,讨厌现实社会为了权力与财富的尔虞我诈。
贾宝玉,这个十三岁的少年,感觉着刚刚长成了的身体,感觉到生命的美好。他渴望单纯的爱与被爱,他渴望可以在同样未被世俗价值污染的同伴中保有一生一世的纯洁。
《红楼梦》一开始,贾宝玉身边的十二金钗,几乎都在十五岁以下,史湘云、林黛玉、探春、迎春,都比贾宝玉小一两岁,惜春最小,只是八九岁的小女孩,大宝玉一岁的是宝钗,大约十四岁多,王熙凤也不会超过二十岁。
年龄对阅读《红楼梦》是一件重要的事。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事实上全部是青春期的少女,围绕着青春期的贾宝玉,结构成一个美丽的“青春王国”。
贾宝玉认为男人“浊臭逼人”,他指的男人是长大做官以后的男性,丧失了人性的单纯与梦想,日日沉沦在权力争夺与财富贪婪中,贾宝玉便以完全叛逆的姿态标举出他自己的生命体格。
贾宝玉是十三岁的少年,他的生命像一朵春天正待开放的花的蓓蕾。
贾宝玉又是女娲炼石补天神话的洪荒时代留下来的一块顽石。
贾宝玉以人的形象来经历人世间的繁华,他又要在领悟了 一切爱恨缠绵之后,重新回到大荒山青埂峰下,回到一块顽石的初始。 
顽石是开始,也是结束。
我们自己身上,常常有两个不同的自我。一个耽溺情爱,眷恋繁华,纠缠牵挂不断的自我;另一个解脱生死,领悟无常,来去无牵挂的自我。

贰.贾宝玉是叛逆的青少年
青春是不受拘束的生命形式。
青春有着一方面往圣洁发展,另一方面耽溺沉沦的各种可能。
十三岁,身体刚刚发育的少年,他感觉到生命奇妙的变化。他对生命充满无知,也充满了好奇,他尝试探索身体的各种可能。
《红楼梦》一开始就用诗句描述了贾宝玉的状态: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许多人认为贾宝玉是曹雪芹写自己的少年自传。如果这个猜测正确,那么这一首自述性的诗句似乎充满了对自己的批判与自责。
我们总是以为“叛逆”是对他人的背叛。
但是,从《红楼梦》来看,曹雪芹真正叛逆的竟是自己。

潦倒不通世务,愚头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许多的自责、许多的惭愧、许多的忏悔,使《红楼梦》充满了少年青春不可解的感伤与孤独。
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的确使许多青少年“无故寻愁觅恨”,身体上刚发育的种种,使敏感的心灵悲喜交加。写青少年的感伤忧郁,是文学上常见的主题;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即是一例,但写得最好的,其实是《红楼梦》。
贾宝玉其实正是进入初中一年级的年龄,对人生似懂非懂,他很想像一个大人,用理知的价值去规范自己的生活,但他又常常情不自禁,会耽溺在感官的世界,好奇地探索自己还十分陌生的身体。
他遇见了表妹林黛玉,直截了当便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大人们都骂他“胡说”,因为林黛玉生长在苏州,他们是第一次见面。
但是读者知道,他们真的见过。在神话的世界,宝玉曾经是一块石头,黛玉曾经是一株绛珠草。石头日日用水浇灌绛珠草,绛珠草才活了下来。
我们是否也曾经在一生中遇见过同样的事,一个人,第一次见面,觉得熟悉,觉得以前见过,但怎么想也想不起来。
我们能想起来的事,只是此生而已。
前世的记忆,我们都记不得了,但似乎存在身体很隐秘的地方,使你看到一个人,似曾相识,一下子所有的记忆便回来了。
十三岁的男孩子,认识了一个觉得以前认识过的少女,可能问她什么?
读什么书?看什么电影?闲暇时去哪里玩?上哪些网站?或者,更重要的,是什么 “星座”?
十三岁的贾宝玉如果活在今天,大概会问一样的问题。但是在三百年前,他看着林黛玉,只是笃定地说了 一句: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宝玉十三岁,认识了好多长得又漂亮,心性又聪明细致,书读得极好,举止又高雅有品位的少女。他平日叛逆顽皮,但只有林黛玉一出现,他忽然领悟有一个人是在前世见过的,这一世她就等在这里,宝玉在人世繁华中的叛逆刹那间便有了领悟。
大人们常常无法懂得这种少年的心事,因此,父母、老师常常不知道年轻的孩子发生了什么事。

叁.贾宝玉的第一次性幻想
《红楼梦》的第五回写宝玉醉酒后困倦的慵懒。贾宝玉在宴会上喝了酒,觉得倦怠,想要睡午觉,秦可卿就带宝玉去了 一间书房,宝玉不满意,他讨厌正经八百的书房,秦可卿就把宝玉引入自己的卧房。 
古代的礼教甚严,论辈分,宝玉是叔叔,不应该睡在侄子媳妇的卧房,旁边陪侍的老妈妈也都阻止,但可卿不在意,她心目中宝玉还是小孩,十三岁,的确又像大人又像小孩。
宝玉却在这卧房中做了人生第一场春梦。
《红楼梦》的第五回写得极为超现实,宝玉第一次的性幻想,宝玉第一次遗精,宝玉第一次体会肉体的纠缠,宝玉第一次触碰家族所有女子的命运结局,宝玉第一次预先看到了繁华的幻灭,都在秦可卿卧房中。
秦可卿的卧房是一个现实世界,却在贾宝玉惺忪的醉梦之眼中,重叠着唐代武则天的镜子,重叠着汉代在金盘上舞姿蹁踺的赵飞燕,重叠着安禄山的欲望,重叠着黄金灿烂的盘子,重叠着饱实的木瓜,重叠着杨贵妃丰腴的乳房与肉体……
宝玉入梦了,伴随着许多古代传说中的美丽女子,一起进入他生命里第一次性的、欲望的深处。
武则天、赵飞燕、杨贵妃、西施、红娘,都是古代青少年“性”的幻想对象,在封建礼教的严格戒律下,《太真外传》《武后野史》这类描述情欲的小说野史也都列为“禁书”。
十三岁的贾宝玉显然偷看了不少“禁书”,而他第一次性的春梦,自然也出现了这些平日在理知世界不会出现的人物。
近代西方心理学,如弗洛伊德,在二十世纪初提出了“梦的解析”,认为日常生活被理知压抑下去的自我,会在梦中出现。
因此,梦可能是更真实的自我,是更本质的自我,是平日自己或许也不敢面对的自我。
警幻仙姑在梦中向宝玉说:“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
宝玉听到自己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当然大吃一惊。
《红楼梦》的第五回写十三岁初初发育的贾宝玉的“性”,写得如此真实,使宝玉在梦中无从逃避。
警幻因此把自己的妹妹,乳名兼美,表字可卿的女子许配给宝玉,宝玉便在梦中与叫作“可卿”的女子发生了性的关系。
在秦可卿的卧房衾褥中的做梦,梦到发生性关系的女子名字也叫“可卿”,“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与可卿难解难分”。
秦可卿在现实中是宝玉的侄儿贾蓉的妻子,宝玉虽爱慕可卿,却不敢有非分之想,“乱伦”的礼教戒律下,贾宝玉却在第一次的春梦中与可卿发生了性的关系。
宝玉从梦中惊魇,大叫:“可卿救我!”
秦可卿在室外,听到宝玉叫她小时候的乳名,“心中纳闷”,因为她的乳名在贾府是没人知道的,宝玉怎么会在梦中叫出?
《红楼梦》把现实与梦境错离纠缠在一起,分不出梦与现实的界限。
梦本来是一种真实,现实人生也如梦似幻。
宝玉惊醒,迷迷惑惑,若有所失。
宝玉最贴身的丫环袭人,大约也是十五岁左右的少女,过来替宝玉换衣裤,却在系裤带时,伸手到宝玉的大腿处,摸到冰冷粘湿一片。袭人吓了 一跳,不知道是什么,她悄悄问宝玉:“是怎么了 ?”宝玉红了脸,捏了捏袭人的手,袭人聪明,也比宝玉大两岁,立刻懂了,脸上羞得飞红,但还是追问了 一句:“那是哪里流出来的?”
《红楼梦》写十三岁少年第一次的性幻想、第一次的梦遗,写得如此真实。在一个对身体充满了禁忌,避讳一切情欲与性的讨论的社会,《红楼梦》为少年的身体欲望打开了一扇窗口。

前言/序言

寻找贾宝玉
陈怡蓁 趋势科技共同创办人暨文化长
我初一开始读《红楼梦》。数学课时把书摊在大腿上偷偷读着,校长从窗外经过看见了,走进教室跟老师说:“请陈怡蓁同学跟我到校长室来。”唉!夜路走多了总会……我羞愧地站起来。校长又说,“拿着你手上的书跟我来”。我在众目睽睽之下,如罪犯一般被带走了。
校长把门一关,说:“书给我!”我乖乖就范,心里直祈祷:“别没收啊!”我可是存了许久的零用钱才买下整套的书。“《红楼梦》你看到哪儿了?”校长的口气开始缓和。“晴雯剪了指甲送宝玉,快不行了。”我正沉浸在深情悲哀的情境中。
“来,你坐下,”校长打开灯,“这里慢慢读”。接着竟然泡了一壶茶,坐下来跟我聊起十二金钗来:“你最喜欢谁呢?”“你觉得自己像谁呢?”……我们聊到下课,校长放我出来,临走叮嘱:“可别告诉同学!”
哈哈,我当然要讲,这么美好的惩罚怎能不讲?只不过同学间并没有因此掀起读《红楼梦》的热潮。
那时我心想:“校长温柔体贴,要是年轻个三十岁,倒有些像贾宝玉了!”
此后我一直在寻找贾宝玉,那样懂得惜香怜玉,会为女人调胭脂,会欣赏女子的才华,不怕比输了的温柔可人儿。
就像许多人看电视、电影或戏剧中的贾宝玉,总是失望的时候多,我也一样。在真实人生中没有遇见过贾宝玉。
大学毕业赴美留学,行囊中最重的就是书,当然也包括那一套翻烂了的《红楼梦》。啃英文啃汉堡,累了烦了,就捧着《红楼梦》细细嚼,回到年少的梦里寻找安慰。
后来在海外创业,简直成了空中飞人,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天天啃的都是网络资讯、企业管理一类的书籍,宝玉、黛玉、宝钗、湘云都锁起来。脑袋是饱胀的,心灵是空虚的。
偶尔回到台湾,发现蒋勋老师把《红楼梦》八十回从头讲了 一遍,都存在CD里了。我如获至宝,抱着四大盒CD片,带着便携式录放机(那已是当时最先进的设备了)到处飞行到处听。我塞着耳朵,完全不理会周遭人的叽叽喳喳,完全沉浸在蒋老师迷人的磁性声音中,随着他一次又一次重回《红楼梦》,重温旧梦。
老公不像贾宝玉,非常不以为然:“你到底要听到什么时候?”一直听到现在,不用CD,灌入iPod,还在听,还在跟着哭哭笑笑、痴痴傻傻呢!
蒋老师讲述《红楼梦》有极独到之处。他不爱红学考证,直接带领进入文本,一章又一章,细述精华处,不只听到故事,看到人物、赏析诗词、也剖析写作技巧。我终于从纯粹感性地读,进阶到带点儿理性、带点儿距离地读,能够把自己从情节当中抽离,看到书中的哲学省思。
我也逐渐从企业场中抽离,回到文化的场域来,和蒋老师有了亲身的接触。他喜欢所谓有体温的拥抱,任何知识,尤其是美学,经由他导引,都变成了有体温的、活生生的体验。我们合作主持中广的“艺文放轻松”广播节目,蒋老师的“美的沉思”是很多听众周末必听的,他们跟我一样,越来越黏蒋老师,生活中不能没有他。
我睡前仍在听他二十年前录的《红楼梦》。拗不过我的央求,蒋老师终于在节目中重新梦“红楼”。他经历肉身觉醒,人生体悟又自不同,融入贾宝玉的世界中,带出更多反省与哲思,我也又有了新的《红楼梦》经验。
《红楼梦》就是这样神奇的书,让人从少年读到老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收获。难怪蒋老师说:“《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一辈子的事当然要早点儿准备、早点儿进入。蒋老师希望青少年就开始读《红楼梦》, 因为大观园本来就是青春修炼场。
这本《梦红楼》恰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导读书,从“真与假”“青春”“爱情与生死”“珍食异宝”几个面向带领读者走进文本,走进那个引人入胜的古典世界。在蒋老师的悉心引导下,你不会迷路,不会错过幽微之处的风景。
我早已放弃寻找贾宝玉,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蒋勋老师是我所遇见过的人当中,最接近宝玉的化身!  
《红楼梦》,一部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承载着曹雪芹对世事人情、生命无常的深刻洞察与细腻描摹。它不仅仅是一个家族兴衰的故事,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一曲荡气回肠的青春挽歌,一本包罗万象的文化百科。 宏大的叙事背景与家族命运的变迁 故事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线索,重点聚焦于贾府的盛极而衰。从荣宁二府的煊赫权势、钟鸣鼎食的生活,到最终“忽喇喇似大厦倾”的败落,作者以恢宏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完整生命周期。这其中,既有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经济危机,也有外部政治环境的微妙变化。作者通过对这些宏观背景的铺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以及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历史必然。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八个字精准地概括了《红楼梦》的主题之一。在繁华之下,隐藏着无数女性的命运悲剧。她们或身不由己,或红颜薄命,或被封建礼教所束缚,最终都在命运的洪流中凋零。黛玉的焚稿断痴情,宝钗的“金玉良缘”,湘云的“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元春的宫廷寂寞,探春的远嫁,迎春的受虐,惜春的冷漠,妙玉的孤高,以及晴雯、袭人、麝月、金钏、玉钏等一众丫鬟的悲欢离合,都共同谱写了一曲令人唏嘘的女性命运哀歌。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千古绝唱 《红楼梦》的核心,无疑是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纯洁而深沉的爱情。他们的相遇,仿佛是前世注定的缘分。宝玉的天真烂漫、叛逆不羁,与黛玉的敏感多情、才情横溢,在那个压抑的时代,如两颗璀璨的星辰,互相吸引,彼此慰藉。 宝黛爱情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超越了世俗的功利与算计,是精神上的高度契合。他们共同欣赏诗词歌赋,分享内心的孤寂与感伤,理解彼此不被世俗所容的“异端”思想。宝玉视黛玉为“神仙似的妹妹”,而黛玉则将宝玉视为“知己”。他们的爱情,是封建礼教下的暗流涌动,是“木石前盟”的浪漫传说,也是“金玉良缘”的世俗挑战。 然而,在那个强调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宝黛爱情注定要经历重重磨难。黛玉的寄人篱下、身体羸弱,宝玉的叛逆性格、不喜仕途,都成为阻碍他们结合的客观因素。而王夫人、薛姨妈等人的算计,最终导致了“掉包计”的发生,让黛玉在绝望中含恨而终,宝玉也在失去挚爱后心如死灰,遁入空门。宝黛爱情的悲剧,是《红楼梦》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部分,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对美好爱情的摧残。 曹雪芹的艺术成就:写实与象征并存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多个层面。 精妙的人物塑造:书中人物众多,形象鲜明,性格饱满。无论是主角宝黛,还是配角如王熙凤的精明泼辣、贾母的慈爱精明、刘姥姥的淳朴诙谐,都栩栩如生,仿佛跃然纸上。作者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语言刻画、心理分析等多种手法,展现人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细腻的语言艺术:曹雪芹的语言,典雅而生动,既有文言的韵味,又不失口语的鲜活。人物对话,各具特色,生动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情感。诗词、曲赋的穿插运用,更是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宏阔的社会图景:《红楼梦》描绘了一个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从贵族家庭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服饰妆容,到各种宴会、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无不写得细致入微。同时,也展现了市井生活、农民的劳作场景,以及官场的腐败、社会的黑暗。 深刻的思想内涵:作品的主题是多层次的。它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虚伪的道德观念、对女性的压迫。它歌颂了真挚的情感、人性的美好、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蕴含着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哲理思考。 “太虚幻境”与“红楼梦曲”:哲学与宿命的隐喻 “太虚幻境”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象征性空间。它是神话世界,是真与幻的交织之地。宝玉在梦中游历太虚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预示了她们的未来命运。这部分内容,为全书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暗示了故事中人物命运的不可逆转性。 “红楼梦曲”是书中十二支曲子,分别对应十二位主要女性角色,用诗意的语言概括了她们的命运。这些曲子,如《枉凝眉》、《终身误》、《葬花吟》、《芙蓉女儿诔》等,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并且深刻地揭示了书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它们是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哀叹,也是对整个社会悲剧的总结。 《红楼梦》的永恒魅力 《红楼梦》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并流传至今,是因为它所探讨的主题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对青春的留恋,对爱情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对人生虚无的思考,这些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它包含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哲学、医药、园林艺术、服饰饮食等方方面面,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窗口。 阅读《红楼梦》,如同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与无常,也让我们珍惜当下,感悟生命的真谛。每一个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与自己心灵共鸣的部分,都能从中获得不同的启示。它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也是一曲回荡千年的生命绝唱。 蒋勋解读《红楼梦》:诗意与理性的融合 蒋勋先生对《红楼梦》的解读,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细腻的观察力和富有哲思的视角,为读者打开了理解这部巨著的另一扇门。他不是简单地复述情节,而是深入挖掘文本的内在意涵,将《红楼梦》置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乃至普世的生命困境之中进行解读。 蒋勋先生的解读,往往从一个细微的意象、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对话入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他特别关注曹雪芹在描绘人物时的“留白”,以及文本背后那些未曾言说的情感与动机。他善于将《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与中国古代哲学,如道家、佛家思想相结合,探讨人生的“空”与“色”,以及生命的无常与轮回。 在他的解读中,《红楼梦》不再仅仅是关于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爱情的悲剧,而更是一部关于“爱”与“失去”、“存在”与“虚无”、“觉醒”与“迷失”的深刻寓言。他用诗意的语言,带领读者去感受宝黛之间那种纯粹而脆弱的情感,去体会黛玉的敏感与孤绝,去理解宝玉的叛逆与悲悯。 蒋勋先生对《红楼梦》的解读,强调的是阅读的“温度”。他鼓励读者用心去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去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与曹雪芹这位伟大的灵魂进行对话。他的解读,充满了人文关怀,也饱含着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他帮助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完成一次自我发现与生命启迪的旅程。 通过蒋勋先生的引导,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也更能体会到这部不朽杰作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梦红楼》这本书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桌上,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以及一种无法言说的期待。红楼梦,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庞大而又精致的迷宫,每一次踏入,都仿佛会迷失在其中,却又带着莫名的欣喜。蒋勋先生的解读,总有一种化繁为简的力量,他能将那些错综复杂的线索,那些深邃的哲学思考,化为我们能够轻松理解的语言,却又不失其原有的厚重。我期待着,通过他的笔触,我能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人物,发现他们身上被我忽略的特质,也能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经典的重读,更是一次与内心深处自我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本质的重新探索。

评分

拿到《梦红楼》这本书,心中涌起的首先是一种莫名的期待,仿佛要揭开一个尘封已久的故事。蒋勋的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温度,他的文字总能触碰到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将那些看似遥远或难以理解的情感,化作我们触手可及的温暖。我并非红学专家,但对红楼梦中那细腻的情感纠葛,那曲折的命运走向,总有难以释怀的感慨。我常常在想,曹雪芹究竟是如何捕捉到人性的如此深邃与复杂,又如何将它们一一展现在纸上,让几百年后的我们依然为之动容。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不仅仅是他们的命运,更是他们面对命运时的选择与挣扎,他们内心的渴望与无奈。这不仅仅是对一部经典的重新阅读,更是一次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机会,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评分

这本《梦红楼》初初拿到手里,便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雅致的封面所吸引。我一直对红楼梦有着难以言说的情结,成年后,每每重读,总能从不同的角度品出新的滋味。而蒋勋先生的书,总是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他的文字如同潺潺流水,能够将那些繁复的情感和意象层层剥开,让我们看得更清晰,也更能够与之产生共鸣。我期待着,通过蒋勋先生的解读,能够再次走进大观园,感受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流转的岁月,以及其中蕴含的深沉的生命智慧。这本书不单单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我们内心深处,连接着历史的尘埃与现代的悸动的窗。我迫不及待想要沉浸其中,让他的文字引领我去探索,去感受,去重新认识那个令人魂牵梦绕的红楼世界。

评分

《梦红楼》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我总觉得,红楼梦并非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方方面面,也映照出时代的变迁。蒋勋先生的文字,一向以其细腻、深刻而著称,他总能从最细微之处挖掘出最动人的情感,将那些宏大的叙事化为触动人心的瞬间。我一直对书中的人物,特别是那些女性角色,有着复杂的情感。她们的命运,她们的爱恨,她们的无奈,都让我深思。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好地理解她们,理解她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理解她们的每一个选择背后所承载的意义。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次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捧起《梦红楼》这本书,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对过往岁月的追溯和对人性深刻的探寻。红楼梦,这部经典之作,在我心中总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每一次重读,都能挖掘出新的层次和感悟。蒋勋先生的文字,如同春风化雨,总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将那些宏大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融为一体,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生命的温度和力量。我期待着,透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理解那些鲜活的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以及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普遍的人性光辉。这不仅是对一部文学巨著的重新品读,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关于过往的深刻对话。

评分

慢慢品读,好好学习

评分

好书,通俗易懂,帮助我看懂古典名著啦!

评分

喜欢红楼梦的朋友们我还是推荐一下,放松心情又有品位。

评分

是正版书,以后还会来买的

评分

服务热情!准时到达!

评分

正品图书,首选京东!!!

评分

喜欢红楼梦的朋友们我还是推荐一下,放松心情又有品位。

评分

发货及物流都很快!这本书还没看!

评分

正品图书,首选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