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治国录 毛泽东与1949年后的中国 全四册
原价:198元
作者:陈冠任编著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09824306
字数:1030000
页码:全4册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
编辑推荐
毛泽东的治国方略,史上最强的富国智慧。
毛泽东壮丽时代的客观记录,一部正能量的火热颂歌。
权威解读毛泽东时代,真实揭秘“人民为何热爱毛泽东”。
毛泽东,现代中国的缔造者,世界历史进程的改变者,赢得包括他的敌人都不得不敬佩的巨人..
他的思想,是人类思想的一座灯塔。
内容提要
中国的威胁来自哪里?本书披露1965年毛泽东说是日本——“我们不感到英国对我们是威胁。..我们也不认为法国对我们是个威胁。对我们的威胁来自美国和日本。”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深海下潜7020米,本书披露1958年毛泽东就预测了深海下潜的必要性——“海水里有那么多金属,将来缺少金属,你们从海里取就行了。”
药价高得出奇怎么办?本书披露1965年8月毛泽东就指示卫生部降价——“药品应当降价。”
中国有两条母亲河长江、黄河,本书披露1957年毛泽东预言:“将来长江上修上20个、30个桥,黄河上也修上几十个,到处都能走。”如今长江大桥70多座,黄河大桥130多座。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新疆问题如何解决?本书披露毛泽东的良策是——“在新疆第一要做好经济工作。农业、畜牧业、工业要一年比一年发展,经济要一年比一年繁荣,人民生活要一年比一年改善。“
毛泽东闭关锁国,不开放吗?本书披露1967年毛泽东签发《关于开好春季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几项通知》,派周恩来亲自参加广交会,广交会在毛泽东时代几十年一直没有间断过。1972年的“四三方案”,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杰作。
中国人口多,是毛泽东的错吗?本书披露1965年8月毛泽东就要搞计划生育——说:“天津计划生育不要钱。看来国家出了钱,实际是划得来的。国家出点钱保护生产力是合算的,药钱拿不起也可以不拿。你们开展农村卫生工作后,要搞节制生育。”
毛泽东搞建设是蛮干、不讲科学吗?本书披露毛泽东很强调科学和技术,工农业搞技术革命——“要普遍搞种试验田,农业要搞,工业也要搞。要准备把注意力引向技术革命。”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从沿海开始,本书披露1955年11月毛泽东就开始加强沿海工业建设——“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所谓沿海,是指辽宁、河北、北京、天津、河南东部、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对沿海工业采取消极态度是不对的。”
发生灾情要不要隐瞒?本书披露1960年毛泽东就不准隐瞒——“广东大雨,要如实公开报道。全国灾情,照样公开报道,唤起人民全力抗争。一点也不要隐瞒。”
有机肥料好还是无机肥料好?本书披露毛泽东说有机肥好——“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如果办到了,肥料的主要来源就解决了。这是有机化学肥料,比无机化学肥料优胜十倍。”
中国能不能超过美国?本书披露1964年毛泽东说能——“外国有的,我们要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
现代很多人去农村承包土地,本书披露1957年毛泽东在河北说——“农业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
本书披露1955年毛泽东就倡导低碳生活——“要从1956年开始,在12年内,绿化一切可能绿化的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只要是可能的,都要有计划地种起树来。这是一项极其巨大的工程。”
目录
第一章 转变与改造
1.回家买不到车票,毛泽东堂弟要去火车站“扎营”
2.与斯大林较劲,出访满载而归
3.毛泽东从苏联回来,连发四次大脾气020
4.是毛泽东亲自在“五一口号”中添上
“毛主席万岁!”吗?
5.警卫员巧化“衬衣当了孩子尿布”的窘境
6.国庆节前后的两件事
7.毛泽东决策抗美援朝
8.送儿子去战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献出了第六位亲人
9.“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10.一次信访崛起一个跨国企业
11.“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毛泽东为
女战斗英雄题写的第一章 转变与改造
1.回家买不到车票,毛泽东堂弟要去火车站“扎营”
2.与斯大林较劲,出访满载而归
3.毛泽东从苏联回来,连发四次大脾气020
4.是毛泽东亲自在“五一口号”中添上
“毛主席万岁!”吗?
5.警卫员巧化“衬衣当了孩子尿布”的窘境
6.国庆节前后的两件事
7.毛泽东决策抗美援朝
8.送儿子去战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献出了第六位亲人
9.“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10.一次信访崛起一个跨国企业
11.“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毛泽东为
女战斗英雄题写的
12.国庆观礼风波
13.毛泽东的选择:“要他俩,还是要中国?”
14.毛泽东从中南海“突然出走”
15.毛泽东为育英小学儿童节题词:“好好学习”
第二章 完善与起步
1.治国从治水开始
2.“死缓”,毛泽东的一个政策创新
3.大年初一南下调研
4.“真是下不了的黄鹤楼”
5.倡导绿化和“低碳生活”的第一人
6.打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战斗
7.跳出了战争的“死神舞池”
8.在制定宪法的日子里
9.“毛主席要搞公有,要我们把厂子给
多数人,给人民,我们舍得”
10.留有余地,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团结起来
11.一个划时代“动作”
12.投桃报李:为中缅友谊奠基
13.“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
14.新中国沿海建设和开放的思想
15.两位农民劳动模范与毛泽东
16.“外国人的飞机我不坐”
17.为了游长江,毛泽东生气了
18.“陈伯华是出名的娇滴滴,这次哪来的
这么大勇气和胆量?”
19.疯狂的并不仅仅是陈伯华一个人,武汉
三镇“全疯了”
20.毛泽东被禁坐飞机的前奏:空中历险
21.毛泽东的惊人思想:要与台湾和平谈判
22.“各国友好桥梁的建设者——毛泽东主席”
23.“你们怕群众上街,我不怕,来他几十万也不怕”
24.是“放”不是“收”
25.女共青团员给毛泽东点烟,是“摆照”吗?
26.“不能只仿,要走独立设计制造的道路”
27.首倡交警纠正违章先敬礼
28.关注亿万百姓穿衣的大问题
29.“将来长江上修上20个、30个桥,黄河上也
修上几十个,到处都能走”
第三章 大干快上
1.毛泽东访苏,掀起“毛泽东风暴”
2.“我们的革命是一个接着一个的”
3.发起冬泳运动
4.关注开发新动力和能源
5.支援农业,最先提出“军转民用”
6.“没有毛泽东高瞻远瞩,21世纪中国
汽车的繁荣就很难说”
7.毛泽东阅批高中生日记
8.成都会议:生动讲述“建设速度”的辩证法
9.广州棠下农业社之行
10.毛泽东带着中央委员修十三陵水库
11.库尔班大叔和毛泽东的故事
12.“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13.南巡途中
14.1070万吨的钢指标是毛泽东一人的过错吗?
15.炮击金门:美国航空母舰吓不倒毛泽东
16.喜看铁水奔流,两次都不过瘾
17.第一次视察安徽
18.教育:主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使社会进步
19.外出视察:不要大车队,也不要人撑伞
20.“不怕路长,只怕心老”
21.毛泽东下令:干部要参加体力劳动
22.“金门、马祖还是留给蒋委员长比较好”
23.“过去大家反我的冒进,今天
我在这里反人家的冒进”
24.倡导“种试验田”:要高产,去试验
25.将军下连队,当兵一个月
第四章 三年人天大战
1.毛泽东突然大喊:“李银桥,你是干什么的?”
2.管住“一张张馋嘴”
3.春荒后北旱南涝:人为因素加天灾
4.三十二年归故园
5.“河北粮食要自给”
6.毛泽东是新能源的大力倡导者
7.“外国有的,我们要有;外国没有的,
我们也要有!”
8.毛泽东给麻雀“平反”
9.“全民皆兵”
10.“一个双龙,一个九龙,合起来十一条龙治水呀”
11.毛泽东破例宴请上海工人代表的良苦用心
12.“我当主婚人”
13.开“小国弱国人民会议”
14.蒙哥马利预言的奇迹,也是毛泽东和
中国的奇迹
15.七个月不吃肉
16.“他有这样重要的任务,怎么能把他叫回来?”
17.蒙哥马利再次来到中国“自由行”
18.毛泽东与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19.有困难,但也有办法有希望
20.七千人大会上作自我批评
21.重压之下支持古巴
第五章 航船又前行
1.“外交核爆炸”
2.“哪个领袖能像他这样在这么多不同类型的
冲突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3.小年的科技座谈会
4.毛泽东大年初一座谈教育,亲自为学生“减负”
5.发展农村广播,会见非洲专家
6.“你准备不好,敌人就来;准备好了,
敌人反而不敢来”
7.毛泽东不是科学家却提出“物质可以再分”
8.建设“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提出
9.毛泽东一生唯一的生日宴会
10.北京地铁开建,是毛泽东的决策
11.称赞徐寅生的讲话是个好作品
12.在韶山,谁都知道毛泽东“难求”
13.重上井冈山
14.把医疗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15.毛泽东为大学生“减负”
第六章 “抓革命”与“促生产”
1.“已经过去十年了,这十年我们抓得不大好”
2.“王保东”与毛泽东的故事
3.“要不是你们来解围,我回来就不容易喽”
4.广交会前发出“五项通知”,没有
“锁国”也不“闭关”
5.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诞生
6.赤脚医生让“一无医、二无药”状况得到改变
7.警卫部队、身边人员一律不戴毛主席像章
8.湖北“三板斧”,紧抓三线建设
9.在九大代表名单上删去女儿的名字
10.“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由来
11.“我看还可以,不要全盘否定啰”
第七章 林彪事件前后
1.对国际战略格局的重新审视
2.“一句话怎么能顶一万句呢?”
3.援助弱国小国,巧妙地打破了“C形包围”
4.毛泽东在判处王光美的死刑
报告上批示:“不宜判刑”
5.长江第一坝,是毛泽东搞建设的又一大手笔
6.毛泽东开启了中国人的航天梦
7.毛泽东带着警卫中队扛着枪出发了
8.毛泽东“考试”湖南电视台,差点暴露了行踪
9.情况比毛泽东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10.“你接触林彪才两次,我和他的来往比你多”
第八章 耄耋老人的智慧
1.“你已经长成大人了!”
2.“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
不吵架也行”
3.一手浇灌成长的中赞友谊之花
4.“这种法西斯式的审查方式,是谁人规定的?”
5.“吃了联合国的饭,就要受人家的管嘛”
6.“毛先生是一位胸怀宽广如汪洋的大人物”
7.“四三方案”——对外开放的杰作
8.“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9.派93岁的章士钊赴港
10.“那就是1997年我们要收回香港了”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第九章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1.念念不忘“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2.“我们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富啊!”
3.毛泽东似乎有很多话要对金日成讲
4.批阅人民来信
5.“来自另一世界的神灵”
6.与两位美国年轻人的“跨年午夜会见”
7.伟大的毛泽东时代结束了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暂无
媒体推荐
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
第三段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着实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叙事野心。它似乎不仅仅满足于时间线索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某种主题式的切入点,将不同时期的事件进行并置和对比,从而凸显出某种历史的内在逻辑或循环。这种跳跃式的叙事不仅避免了沉闷,更重要的是,它促使读者主动去建立不同阶段之间的联系,思考历史的延续性和断裂性。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迷宫中探索,柳暗花明之时,总能发现作者精心布置的伏笔或对照。对于热衷于探究历史深层结构和规律的读者来说,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提供了极大的智力乐趣。它挑战了我们对既有历史叙事的简单接受。
评分第四段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最看重的是历史作品能否激发我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它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将许多重大的历史谜团和争议点,用一种近乎辩论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似乎在不断地向读者发出邀请,让你代入当时的决策者身份,去权衡利弊。读到某些段落时,常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其中人物的动机,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像是在参与一次深刻的、跨越时空的智力对话。这种被激发出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维,远比被动接受信息要宝贵得多。
评分第一段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读起来有一种引人入胜的史诗感。作者在处理宏大历史事件时,并没有陷入纯粹的政治说教,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个体的命运和决策过程,使得历史人物不再是刻板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尤其在描绘那些关键时刻的权衡与抉择时,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内心的挣扎扑面而来,让人不禁思考,在那样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换做是自己,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尽管内容涉及复杂的时间线和众多人物关系,但作者的笔法清晰而富有条理,如同梳理一团乱麻,最终呈现出清晰的脉络,让我对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年代记述,更像是一部精妙的政治和人性交织的戏剧。
评分第五段 我必须赞扬这本书在语言上的驾驭能力。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文学的可读性,没有为了追求高深而变得晦涩难懂,也没有因为追求流畅而牺牲掉史实的精准度。作者的文字富有画面感,描绘场景和人物状态时,用词精准而富有张力。例如,在描写某些政治斗争的紧张氛围时,那种文字特有的“冷峻感”透过纸面都能让人感受到。同时,在处理那些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早期篇章时,笔调又显得颇具激情与温情。这种在冷静克制与热烈描摹之间自如切换的能力,使得整部作品的阅读体验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低起伏,层次分明,让人难以释卷。
评分第二段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细节打磨上的匠心。许多历史著作往往在描述重大转折点时略显仓促,而这本书则不同,它似乎有意放慢了脚步,去捕捉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微观层面。比如,对于某些早期政策制定的幕后讨论,甚至是某个关键会议上不同派系之间微妙的眼神交流和非正式的私下沟通,都有细致的描摹。这种“俯下身子”去观察历史的姿态,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真实感。它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结论,而是充满了“现场感”的记录。这种对“过程”的重视,让读者能够体会到新生政权建立之初,每一步都走得如此艰难、充满不确定性。读完后,对那个时代人物的性格定性也变得更为复杂和 nuanced,不再是简单的“好”与“坏”可以概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