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電影理論的書籍,光是書名就給人一種既新鮮又略帶神秘的感覺。初次翻閱時,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關於鏡頭語言或者敘事技巧的深入探討,畢竟“電影學院”這幾個字自帶一種專業光環。然而,讀完幾章後,我發現它似乎更側重於一種宏觀的、甚至是哲學層麵的思辨。它沒有直接告訴你如何去架設一個三幕劇,也沒有細緻地剖析某個經典場景的剪輯手法。相反,作者似乎更熱衷於追問“為什麼要有故事”以及“結構對情感錶達的約束與解放”。這種處理方式,對於那些期待一本操作指南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有些疏離和晦澀。書中的論證過程常常需要讀者跳脫齣具體的影片案例,去思考敘事本身的內在邏輯和潛意識層麵的驅動力。我個人感覺,它更像是一份給資深創作者的“內參”,而非給新手的入門教程。它所描繪的“結構設計”似乎更接近於一種宇宙觀的構建,而非具體的建築藍圖。因此,如果你想快速上手拍攝一部閤格的商業片,這本書可能無法提供直接的工具;但如果你熱衷於探索故事形而上的本質,那麼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值得深思的理論框架。
評分這本書的章節劃分邏輯似乎是根據作者個人研究的興趣點而非敘事邏輯的自然發展來組織的。某些章節的篇幅異常龐大,擠壓瞭其他同樣重要議題的討論空間。比如,關於“角色動機深層編碼”的部分幾乎占據瞭全書三分之一的篇幅,內容確實詳盡,但處理得略顯囉嗦,細節的分析深入到瞭近乎微觀的層麵,這使得宏觀的結構視角被淹沒瞭。相比之下,關於“節奏與場麵調度”的結構影響,這部分本應是結構設計的核心應用環節,卻被一筆帶過,處理得極其輕描淡寫,像是附加在主論述上的一筆注腳。這種不平衡的權重分配,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很難把握作者認為哪些是“核心”的結構要素,哪些是“次要”的輔助概念。如果能有一個更均衡的敘事結構來組織這些理論模塊,我想這本書的整體說服力會大大增強。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倒是挺有意思,封麵設計選用的那種深沉的墨藍色和燙金的字體,透著一股老派學院派的沉穩勁兒。拿在手裏,確實有種“學術重磅”的感覺。然而,內頁的細節處理上就顯得有些粗糙瞭。字體選擇偏小,行距也比較緊湊,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非常容易疲勞。更關鍵的是,書中幾乎沒有插圖或者圖錶來輔助說明那些復雜的結構模型。對於探討“結構設計”這種需要視覺化錶達的主題來說,純文字的堆砌顯得力不從心。理論本身就夠抽象瞭,缺乏圖解就像是在描述一個復雜的機械裝置卻不給零件圖一樣,讓人光靠想象力去構建那個“設計”的全貌,難度係數直綫上升。我猜想,也許是礙於成本或者某種堅持,作者堅持瞭這種極簡的排版風格,但從讀者的使用體驗來看,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缺陷,極大地削弱瞭理論的可操作性和直觀性。
評分我原本對“後浪電影學院”這個係列抱有一定的期待,希望它能帶來一些與主流教科書不同的、更具時代精神的視角。這本書在探討結構時,確實觸及瞭一些現代敘事中常見的碎片化和去中心化傾嚮,這一點值得肯定。它試圖從後現代的視角解構傳統的“完整性”敘事,這一點是它區彆於其他同類書籍的地方。但是,理論的批判性很強,建設性卻顯得不足。書中花瞭很多筆墨去拆解既有範式,但對於如何構建一套適應當前媒介環境的新範式,卻語焉不詳,或者說,給齣的方嚮過於模糊和概念化。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完成瞭一次徹底的“清零”運動,知道舊的東西有問題,但麵對一片空白,反而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著手。這種“顛覆多於構建”的傾嚮,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批判性反思,而非一本能指導未來創作的藍圖。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行文節奏實在稱不上流暢。它更像是一連串的講座筆記被硬生生地拼湊在一起,缺乏一個連貫的呼吸感。觀點之間的跳躍性非常大,上一頁還在討論濛太奇的殘餘效應,下一頁就開始探討非綫性敘事對時間感知的影響,中間的過渡銜接處理得非常生硬。我得反復迴溯前麵的內容,纔能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更令人睏惑的是,書中引用的案例似乎都是一些非常冷門的藝術電影,很多我甚至聞所未聞,這使得理論的支撐點變得難以捉摸。如果作者能多引用一些大眾熟知的文本,哪怕隻是作為反例,都能極大地降低讀者的理解門檻。目前這種“高深莫測”的引證方式,使得全書籠罩著一層精英主義的氛圍。我感覺作者似乎在刻意保持一種知識的壁壘,而不是緻力於知識的有效傳遞。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需要極大耐心和重復閱讀纔能略窺門徑的作品,其閱讀門檻設置得相當高,對普通愛好者的友好度幾乎為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