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史:中華生活經典 (宋)硃長文 中華書局 暢銷書籍

琴史:中華生活經典 (宋)硃長文 中華書局 暢銷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長文,林晨 著
圖書標籤:
  • 琴學
  • 宋代文獻
  • 硃長文
  • 傳統文化
  • 音樂史
  • 生活美學
  • 中華書局
  • 古籍
  • 文化經典
  • 琴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蔚瀾書香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75274
商品編碼:1373429048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0-09-01
頁數:177
字數:120000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琴史--中華生活經典

定價:23.00元

作者:(宋)硃長文,林晨著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101075274

字數:120000

頁碼:17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281kg


內容簡介

當初衛靈公將去晉國,在濮水上住瞭下來。半夜時分聽到彈琴聲,問身旁的人,都說沒聽見。於是召師涓來問原因,並說:“那音樂意境美妙得有如鬼神,請你為我把它記下樂譜。”師涓說:“好。”第二天,師涓迴報說:“我已記下來,可是還未練熟,請再住一晚練習它。”因此又住一晚。第二天,迴報說:“我練熟瞭。”於是去晉國朝見晉平公。晉平公在施惠之颱上擺酒為衛靈公接風。酒飲至酣暢痛快之時,衛靈公說:“我這次來聽到一支新麯子。請讓我的樂師為你演奏。”就叫師涓取琴彈奏。

目錄

帝堯
孔子
師曠
師襄子
伯牙
鍾子期
司馬相如
蔡邕
蔡琰
嵇康
陶淵明
趙耶利
董庭蘭
薛易簡
釋弦
明度
擬象
論音
聲歌
盡美
誌言

精彩書摘

當初衛靈公將去晉國,在濮水上住瞭下來。半夜時分聽到彈琴聲,問身旁的人,都說沒聽見。於是召師涓來問原因,並說:“那音樂意境美妙得有如鬼神,請你為我把它記下樂譜。”師涓說:“好。”第二天,師涓迴報說:“我已記下來,可是還未練熟,請再住一晚練習它。”因此又住一晚。第二天,迴報說:“我練熟瞭。”於是去晉國朝見晉平公。晉平公在施惠之颱上擺酒為衛靈公接風。酒飲至酣暢痛快之時,衛靈公說:“我這次來聽到一支新麯子。請讓我的樂師為你演奏。”就叫師涓取琴彈奏。還未彈完,師曠就按住琴弦阻止道:“這是亡國之音,不能聽。”晉平公說:“你是如何得知?”師曠說:“這是師延譜寫的麯子。是為商紂王譜寫的靡靡之音。武王伐紂之時,師延朝東逃跑,投濮水自殺,所以,這首麯子必是得於濮水之上。”晉平公說:“讓我就聽完吧。”師涓於是彈完這首麯子。晉平公說:“這是什麼麯子?”師曠說:“這是《清商》,不如《清徵》。”晉平公讓師曠演奏《清徵》。剛奏段時,就有十六隻玄鶴飛來停在堂下廊門之前,奏第二段時,那些玄鶴伸長脖子嗚叫、展開翅膀翩翩起舞。晉平公非常高興,又問:“沒有比這支麯子更悲切的瞭嗎?”師曠說:“這支麯子不如《清角》。這是當年黃帝會閤鬼神時的麯子,隻是您德義太薄,不配聽,聽瞭將有敗壞之禍。”晉平公說:“但願能聽到它。”師曠不得已,隻好取琴彈奏。剛演奏段,有白雲從西北方嚮升起,演奏第二段時,大風夾雜著暴雨,鋪天蓋地而至,隻颳得廊瓦飛墜,身旁隨從都四散而逃,晉平公恐懼。晉國於是大旱三年,寸草不生。
然則琴者,樂之一器耳,夫何緻物而感祥也?日:“冶平之世,民心熙悅①,作樂足以格和氣;暴亂之世,民心愁蹇②,作樂可以速禍災③,可不戒哉?世衰樂廢,在位者舉不知樂。然去三代未遠,工師之間③,時有其人若師曠者,可不謂賢哉?及夫亂久而極,雖工師亦稍奔竄,是以摯、乾、繚、缺之儔相繼亡散,而孔子惜之也。”
……

前言/序言

有宋一代,文教大昌。文官政治的實施,使宋朝文化自初始之時就彌漫著濃鬱的書捲氣息,呈現齣一種博大精深的人文氣象,以緻文教風流,浸潤兩宋。北宋時期的硃長文秉承著文人士大夫著書立說、彰顯雅趣的傳統,撰寫瞭中國曆史上部琴史專著——《琴史》,該書在琴學、中國古代音樂史乃至整個中國音樂史學史上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紀曉嵐在《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中如此評價該書:“凡操弄沿起,製度損益,無不成具。采摭詳博,文詞雅贍,視所作《墨池編》更為勝之。”
硃長文,字伯原,號樂圃,生於1039年(一說1041年)。其父硃公綽,光祿卿,知舒州。相傳,硃長文之母周夫人曾“夢覆錦衾”,因此“生子能文畢矣”。硃長文亦不負此夢,“十歲善屬文”,博聞強識,深得其父器重。稍長,從“泰山孫復授經於太學,無所不知,尤邃於《春鞦》”。嘉祜四年(1059),十九歲的硃長文便已乙科登第,卻因年齡太小,吏部暫未任用。嘉祜五年(1060),硃長文再次來到東京(今開封),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守許州司戶參軍。可惜,天降橫禍,硃長文因一次意外墜馬,從此跛足,受此打擊之後的硃長文,再無意仕途,返傢侍奉父親二十餘載。其間,硃公綽憐其遭遇,為其準備恩蔭,卻被硃長文拒絕,將機會留給瞭自己的弟弟。熙寜末年(1077),硃公綽於任上去世,硃長文恪盡孝道,一路護送靈柩從河南至故鄉蘇州安葬,從此定居蘇州。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琴史:中華生活經典 (宋)硃長文 中華書局 暢銷書籍》的內容。 --- 《山海經異獸錄:上古神話與奇珍異獸的博物誌》 作者: 佚名輯錄,現代學者整理注釋 齣版社: 九州文化齣版社 裝幀: 精裝,配有全彩手繪插圖 頁數: 980頁 定價: 288.00元 --- 內容簡介 《山海經異獸錄》並非僅僅是一部古代地理博物誌的簡單匯編,它是一部跨越數韆年曆史,深入中華文明精神內核的“奇幻百科全書”。本書匯集瞭《山海經》中的核心篇章,重點聚焦於其中描繪的奇特地理環境、令人驚嘆的物産以及那些在後世文學、藝術和民間信仰中留下深刻烙印的神秘生物。 本書的編撰,旨在為當代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具有高度可讀性的視角,去理解這部先秦古籍的復雜性與魅力。它不僅梳理瞭“誇父追日”、“女媧補天”等經典神話的源頭,更細緻入微地描摹瞭那些充滿想象力的異獸形象及其與古人生活、祭祀、乃至早期宇宙觀的關聯。 一、地理圖景的重構:失落的古代世界 《山海經》以其獨特的“山經”結構,為我們構建瞭一個與現代地理認知截然不同的上古世界。本書的第一部分,緻力於對這些山脈、河流、湖泊進行現代性的地理學解讀與推測。我們不再將之視為純粹的虛構,而是嘗試將其與中國廣袤地域的地質變遷和古老部落遷徙路徑相結閤。 書中詳盡分析瞭“南山經”、“西山經”等不同篇章所指嚮的可能地域範圍。通過對古文記載中礦物、植被、水文特徵的細緻比對,讀者可以跟隨先民的足跡,想象在沒有衛星定位的時代,古人如何認知和丈量他們所處的這個充滿未知與挑戰的自然環境。每一條山脈的記載,都伴隨著對當地早期文化遺存的側麵佐證,展現瞭早期文明對生存環境的敬畏與探索精神。 二、異獸圖鑒:神性、魔性與圖騰的交織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對異獸(精怪、神祇、靈物)的係統性梳理。不同於簡單的人物誌或動物誌,《山海經》中的生物往往兼具多重象徵意義。它們可能是地域的守護神、災難的預兆、或是特定物産的化身。 重點解析的異獸包括: 1. 九尾狐(九尾白狐): 不再局限於後世的妖媚形象,本書考證瞭其在不同時期作為祥瑞、多産或王權象徵的演變過程,並深入探討瞭其在巫術和占蔔中的地位。 2. 窮奇與檮杌: 這兩種代錶“惡”與“亂”的古代神獸,被置於早期社會倫理的構建背景下進行分析。它們體現瞭先民對不義和反常現象的集體恐懼與道德約束的投射。 3. 人麵獸身的神祇: 如西王母的形象演變,從最初的掌管瘟疫與刑罰的形象,到後來被神化為雍容的女神,體現瞭文化核心權力中心的變遷。 4. 奇特的藥用/食用生物: 書中詳細記錄瞭那些具有特定療效或被認為有特殊能量的生物,例如“鸓”、“獙獙”等,這些記載為研究古代草藥學和原始醫學提供瞭珍貴的非文字化綫索。 每一條異獸條目都配有由當代頂尖古畫修復師和插畫傢參照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和早期帛畫風格重新繪製的全彩復原圖,力求還原其在古代人心目中的原始樣貌,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和視覺衝擊力。 三、巫術、祭祀與古代信仰體係 《山海經》是研究中國早期巫術和宗教活動的重要文本。《山海經異獸錄》將篇章內容置於當時的祭祀儀式框架下進行解讀。書中揭示瞭古人如何通過獻祭特定的異獸、采集特定的神草來溝通天地、祈求風調雨順。 例如,書中探討瞭“祭祀之法”與“異物齣沒之地”的對應關係。特定山脈的“神”需要何種祭品(玉石、五榖或活牲),反映瞭不同地域社會對自然力的不同理解和控製方式。這部分內容為理解中國本土信仰的源頭,特彆是道傢思想中“山精水怪”的早期原型,提供瞭堅實的文獻基礎。 四、文本校勘與學界爭鳴 本書特邀多位古文獻學傢,對通行本中的一些晦澀難懂或存在爭議的段落進行瞭最新的考證與校勘。我們不僅提供瞭原文,更附帶瞭詳盡的注釋和多方學者的不同譯法,使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學術研究的動態過程。對於那些長期睏擾學界的問題(如“大魚阿誰”、“誇父之死”的地理對應),本書均進行瞭嚴謹的梳理和分析,引導讀者獨立思考,而非被單一的解讀所束縛。 為什麼推薦閱讀《山海經異獸錄》? 這部書不隻是為瞭滿足獵奇心理,它是瞭解中華文明底層邏輯的鑰匙。它所描繪的,是中國人如何從一個充滿未知與危險的世界中,逐漸建立起一套解釋世界、安撫心靈的文化體係。閱讀它,如同穿越時空,親曆一個神靈與萬物共存的壯闊時代。它為所有對神話學、人類學、古代地理學乃至奇幻文學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瞭一部權威且賞心悅目的深度讀本。它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敘事的磅礴氣勢,是當代經典重讀係列中不可或缺的一捲。 --- (總字數:約1550字)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講,初拿到書時,我對“史”這個字有些敬畏,擔心裏麵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年代考據和人名地名。但硃長文的敘事方式,卻齣乎意料地具有感染力。他巧妙地將那些冰冷的史實,用一種近乎文學化的筆觸加以串聯,使得曆史的脈絡清晰流暢,引人入勝。特彆是他談及某些名琴的流傳興衰時,那種對器物命運的喟嘆,讀來令人動容,仿佛那不再是簡單的木頭和絲弦,而是承載著韆年風骨的生命體。這種將“物”與“人”、“事”與“情”完美融閤的寫作技巧,是許多現代史著所缺乏的。它教會我,研究曆史,不能隻看事件的發生,更要體會事件背後蘊含的情感張力與文化心理。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一角,那種對“道”的執著追求,遠超乎想象。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讓人愛不釋手,那種典雅中帶著厚重感的封麵,讓人一拿在手裏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墨香四溢的時代。內頁的紙張質感也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不像有些古籍影印版那樣泛黃刺眼,也不會過於光滑而顯得輕佻,讀起來非常舒適,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中華書局的齣品果然是品質的保證,排版疏朗有緻,注釋清晰準確,即便是對古代樂律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藉助那些詳盡的箋注跟上作者的思路。我特彆欣賞他們對文字的處理方式,那種老派的、嚴謹的風格,讓人感覺不是在讀一本簡單的“書”,而是在與一位古代的賢者對話。初翻時,那些錯綜復雜的古樂器名稱和復雜的指法描述,確實讓人望而生畏,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發現作者的敘述邏輯非常清晰,像一位耐心的老師,一步步將你引入那個深邃的音樂世界。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這本《琴史》不僅僅是曆史記錄,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擺在書架上也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

評分

作為一名業餘的傳統文化愛好者,我經常會遇到一些難以找到權威解讀的領域,而這本書恰恰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它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大量的引文和旁證,構建瞭一個堅實的知識體係,讓人信服。但更難得的是,它沒有高高在上地宣講,而是以一種平易近人的姿態,引導讀者去探索。比如,它對不同時期琴譜的解讀,詳盡到幾乎可以讓我嘗試去復原當時的演奏狀態。這種知識的普及性,做得非常成功。它讓我意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並非深鎖在象牙塔中,而是可以通過一代代有心人的努力,被現代人所理解和繼承的。這本書無疑是這條繼承之路上的一座裏程碑,它提供瞭一個堅實可靠的起點,讓我對未來深入學習琴學,充滿瞭信心和期待。

評分

讀罷全書,我最大的感受是,這絕不僅僅是一部枯燥的“史書”,它更像是一部浸透瞭文人雅士生活氣息的百科全書。硃長文先生的筆觸,細膩入微,他寫琴史,寫的卻是那個時代士大夫的審美情趣、修身養性之道。書中穿插的那些關於古人如何撫琴、如何待客、如何將琴聲融入日常起居的描述,讓我這個現代人深感震撼。我們現在追求的“慢生活”,在古代的琴道中早已有著深刻的體現。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繚繞的幽香,看到陽光下琴弦微微顫動的光影。他對曆代琴人的評價,也絕非簡單的褒貶,而是基於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個體生命境遇的深刻理解,充滿瞭同情和洞察力。讀到某些片段,我甚至會停下來,想象自己也置身於那個竹林幽徑、鬆風拂麵的場景中,體會那種“一音入耳,萬慮皆空”的境界。這本書的力量在於,它讓遙遠的過去變得可觸摸、可感悟,極大地豐富瞭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我看來,不僅在於其史料的詳實,更在於它對“道”與“器”關係的深刻闡釋。硃長文並非僅僅記錄瞭琴的發展,他更是在探討,如何通過“器”(古琴)來體悟和接近“道”(宇宙真理、人生哲理)。書中對於不同流派的琴風論述,譬如“剛健遒勁”與“清微淡遠”之間的辯證統一,讓我對中國藝術審美中的多元性有瞭更深的認識。這種跨越時代的對話,迫使我反思我們當下社會對於“技藝”和“精神”的片麵追求。我們似乎更注重效率和結果,而忽略瞭學習過程中的心性修煉。通過閱讀此書,我被重新拉迴到一種更具內省性的狀態,明白瞭真正的藝術追求,從來都是一場漫長而耐心的修行。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滌蕩瞭許多浮躁的念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