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史:中华生活经典 (宋)朱长文 中华书局 畅销书籍

琴史:中华生活经典 (宋)朱长文 中华书局 畅销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长文,林晨 著
图书标签:
  • 琴学
  • 宋代文献
  • 朱长文
  • 传统文化
  • 音乐史
  • 生活美学
  • 中华书局
  • 古籍
  • 文化经典
  • 琴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蔚澜书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5274
商品编码:137342904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0-09-01
页数:177
字数:12000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琴史--中华生活经典

定价:23.00元

作者:(宋)朱长文,林晨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101075274

字数:120000

页码:17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内容简介

当初卫灵公将去晋国,在濮水上住了下来。半夜时分听到弹琴声,问身旁的人,都说没听见。于是召师涓来问原因,并说:“那音乐意境美妙得有如鬼神,请你为我把它记下乐谱。”师涓说:“好。”第二天,师涓回报说:“我已记下来,可是还未练熟,请再住一晚练习它。”因此又住一晚。第二天,回报说:“我练熟了。”于是去晋国朝见晋平公。晋平公在施惠之台上摆酒为卫灵公接风。酒饮至酣畅痛快之时,卫灵公说:“我这次来听到一支新曲子。请让我的乐师为你演奏。”就叫师涓取琴弹奏。

目录

帝尧
孔子
师旷
师襄子
伯牙
钟子期
司马相如
蔡邕
蔡琰
嵇康
陶渊明
赵耶利
董庭兰
薛易简
释弦
明度
拟象
论音
声歌
尽美
志言

精彩书摘

当初卫灵公将去晋国,在濮水上住了下来。半夜时分听到弹琴声,问身旁的人,都说没听见。于是召师涓来问原因,并说:“那音乐意境美妙得有如鬼神,请你为我把它记下乐谱。”师涓说:“好。”第二天,师涓回报说:“我已记下来,可是还未练熟,请再住一晚练习它。”因此又住一晚。第二天,回报说:“我练熟了。”于是去晋国朝见晋平公。晋平公在施惠之台上摆酒为卫灵公接风。酒饮至酣畅痛快之时,卫灵公说:“我这次来听到一支新曲子。请让我的乐师为你演奏。”就叫师涓取琴弹奏。还未弹完,师旷就按住琴弦阻止道:“这是亡国之音,不能听。”晋平公说:“你是如何得知?”师旷说:“这是师延谱写的曲子。是为商纣王谱写的靡靡之音。武王伐纣之时,师延朝东逃跑,投濮水自杀,所以,这首曲子必是得于濮水之上。”晋平公说:“让我就听完吧。”师涓于是弹完这首曲子。晋平公说:“这是什么曲子?”师旷说:“这是《清商》,不如《清徵》。”晋平公让师旷演奏《清徵》。刚奏段时,就有十六只玄鹤飞来停在堂下廊门之前,奏第二段时,那些玄鹤伸长脖子呜叫、展开翅膀翩翩起舞。晋平公非常高兴,又问:“没有比这支曲子更悲切的了吗?”师旷说:“这支曲子不如《清角》。这是当年黄帝会合鬼神时的曲子,只是您德义太薄,不配听,听了将有败坏之祸。”晋平公说:“但愿能听到它。”师旷不得已,只好取琴弹奏。刚演奏段,有白云从西北方向升起,演奏第二段时,大风夹杂着暴雨,铺天盖地而至,只刮得廊瓦飞坠,身旁随从都四散而逃,晋平公恐惧。晋国于是大旱三年,寸草不生。
然则琴者,乐之一器耳,夫何致物而感祥也?日:“冶平之世,民心熙悦①,作乐足以格和气;暴乱之世,民心愁蹇②,作乐可以速祸灾③,可不戒哉?世衰乐废,在位者举不知乐。然去三代未远,工师之间③,时有其人若师旷者,可不谓贤哉?及夫乱久而极,虽工师亦稍奔窜,是以挚、干、缭、缺之俦相继亡散,而孔子惜之也。”
……

前言/序言

有宋一代,文教大昌。文官政治的实施,使宋朝文化自初始之时就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呈现出一种博大精深的人文气象,以致文教风流,浸润两宋。北宋时期的朱长文秉承着文人士大夫著书立说、彰显雅趣的传统,撰写了中国历史上部琴史专著——《琴史》,该书在琴学、中国古代音乐史乃至整个中国音乐史学史上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纪晓岚在《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如此评价该书:“凡操弄沿起,制度损益,无不成具。采摭详博,文词雅赡,视所作《墨池编》更为胜之。”
朱长文,字伯原,号乐圃,生于1039年(一说1041年)。其父朱公绰,光禄卿,知舒州。相传,朱长文之母周夫人曾“梦覆锦衾”,因此“生子能文毕矣”。朱长文亦不负此梦,“十岁善属文”,博闻强识,深得其父器重。稍长,从“泰山孙复授经于太学,无所不知,尤邃于《春秋》”。嘉祜四年(1059),十九岁的朱长文便已乙科登第,却因年龄太小,吏部暂未任用。嘉祜五年(1060),朱长文再次来到东京(今开封),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守许州司户参军。可惜,天降横祸,朱长文因一次意外坠马,从此跛足,受此打击之后的朱长文,再无意仕途,返家侍奉父亲二十余载。其间,朱公绰怜其遭遇,为其准备恩荫,却被朱长文拒绝,将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弟弟。熙宁末年(1077),朱公绰于任上去世,朱长文恪尽孝道,一路护送灵柩从河南至故乡苏州安葬,从此定居苏州。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琴史:中华生活经典 (宋)朱长文 中华书局 畅销书籍》的内容。 --- 《山海经异兽录:上古神话与奇珍异兽的博物志》 作者: 佚名辑录,现代学者整理注释 出版社: 九州文化出版社 装帧: 精装,配有全彩手绘插图 页数: 980页 定价: 288.00元 --- 内容简介 《山海经异兽录》并非仅仅是一部古代地理博物志的简单汇编,它是一部跨越数千年历史,深入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奇幻百科全书”。本书汇集了《山海经》中的核心篇章,重点聚焦于其中描绘的奇特地理环境、令人惊叹的物产以及那些在后世文学、艺术和民间信仰中留下深刻烙印的神秘生物。 本书的编撰,旨在为当代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可读性的视角,去理解这部先秦古籍的复杂性与魅力。它不仅梳理了“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等经典神话的源头,更细致入微地描摹了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异兽形象及其与古人生活、祭祀、乃至早期宇宙观的关联。 一、地理图景的重构:失落的古代世界 《山海经》以其独特的“山经”结构,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与现代地理认知截然不同的上古世界。本书的第一部分,致力于对这些山脉、河流、湖泊进行现代性的地理学解读与推测。我们不再将之视为纯粹的虚构,而是尝试将其与中国广袤地域的地质变迁和古老部落迁徙路径相结合。 书中详尽分析了“南山经”、“西山经”等不同篇章所指向的可能地域范围。通过对古文记载中矿物、植被、水文特征的细致比对,读者可以跟随先民的足迹,想象在没有卫星定位的时代,古人如何认知和丈量他们所处的这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自然环境。每一条山脉的记载,都伴随着对当地早期文化遗存的侧面佐证,展现了早期文明对生存环境的敬畏与探索精神。 二、异兽图鉴:神性、魔性与图腾的交织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异兽(精怪、神祇、灵物)的系统性梳理。不同于简单的人物志或动物志,《山海经》中的生物往往兼具多重象征意义。它们可能是地域的守护神、灾难的预兆、或是特定物产的化身。 重点解析的异兽包括: 1. 九尾狐(九尾白狐): 不再局限于后世的妖媚形象,本书考证了其在不同时期作为祥瑞、多产或王权象征的演变过程,并深入探讨了其在巫术和占卜中的地位。 2. 穷奇与梼杌: 这两种代表“恶”与“乱”的古代神兽,被置于早期社会伦理的构建背景下进行分析。它们体现了先民对不义和反常现象的集体恐惧与道德约束的投射。 3. 人面兽身的神祇: 如西王母的形象演变,从最初的掌管瘟疫与刑罚的形象,到后来被神化为雍容的女神,体现了文化核心权力中心的变迁。 4. 奇特的药用/食用生物: 书中详细记录了那些具有特定疗效或被认为有特殊能量的生物,例如“鸓”、“獙獙”等,这些记载为研究古代草药学和原始医学提供了珍贵的非文字化线索。 每一条异兽条目都配有由当代顶尖古画修复师和插画家参照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和早期帛画风格重新绘制的全彩复原图,力求还原其在古代人心目中的原始样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视觉冲击力。 三、巫术、祭祀与古代信仰体系 《山海经》是研究中国早期巫术和宗教活动的重要文本。《山海经异兽录》将篇章内容置于当时的祭祀仪式框架下进行解读。书中揭示了古人如何通过献祭特定的异兽、采集特定的神草来沟通天地、祈求风调雨顺。 例如,书中探讨了“祭祀之法”与“异物出没之地”的对应关系。特定山脉的“神”需要何种祭品(玉石、五谷或活牲),反映了不同地域社会对自然力的不同理解和控制方式。这部分内容为理解中国本土信仰的源头,特别是道家思想中“山精水怪”的早期原型,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四、文本校勘与学界争鸣 本书特邀多位古文献学家,对通行本中的一些晦涩难懂或存在争议的段落进行了最新的考证与校勘。我们不仅提供了原文,更附带了详尽的注释和多方学者的不同译法,使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学术研究的动态过程。对于那些长期困扰学界的问题(如“大鱼阿谁”、“夸父之死”的地理对应),本书均进行了严谨的梳理和分析,引导读者独立思考,而非被单一的解读所束缚。 为什么推荐阅读《山海经异兽录》? 这部书不只是为了满足猎奇心理,它是了解中华文明底层逻辑的钥匙。它所描绘的,是中国人如何从一个充满未知与危险的世界中,逐渐建立起一套解释世界、安抚心灵的文化体系。阅读它,如同穿越时空,亲历一个神灵与万物共存的壮阔时代。它为所有对神话学、人类学、古代地理学乃至奇幻文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部权威且赏心悦目的深度读本。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叙事的磅礴气势,是当代经典重读系列中不可或缺的一卷。 --- (总字数:约155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爱不释手,那种典雅中带着厚重感的封面,让人一拿在手里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墨香四溢的时代。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像有些古籍影印版那样泛黄刺眼,也不会过于光滑而显得轻佻,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中华书局的出品果然是品质的保证,排版疏朗有致,注释清晰准确,即便是对古代乐律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借助那些详尽的笺注跟上作者的思路。我特别欣赏他们对文字的处理方式,那种老派的、严谨的风格,让人感觉不是在读一本简单的“书”,而是在与一位古代的贤者对话。初翻时,那些错综复杂的古乐器名称和复杂的指法描述,确实让人望而生畏,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作者的叙述逻辑非常清晰,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将你引入那个深邃的音乐世界。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琴史》不仅仅是历史记录,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评分

坦白讲,初拿到书时,我对“史”这个字有些敬畏,担心里面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年代考据和人名地名。但朱长文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具有感染力。他巧妙地将那些冰冷的史实,用一种近乎文学化的笔触加以串联,使得历史的脉络清晰流畅,引人入胜。特别是他谈及某些名琴的流传兴衰时,那种对器物命运的喟叹,读来令人动容,仿佛那不再是简单的木头和丝弦,而是承载着千年风骨的生命体。这种将“物”与“人”、“事”与“情”完美融合的写作技巧,是许多现代史著所缺乏的。它教会我,研究历史,不能只看事件的发生,更要体会事件背后蕴含的情感张力与文化心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一角,那种对“道”的执着追求,远超乎想象。

评分

读罢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这绝不仅仅是一部枯燥的“史书”,它更像是一部浸透了文人雅士生活气息的百科全书。朱长文先生的笔触,细腻入微,他写琴史,写的却是那个时代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修身养性之道。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古人如何抚琴、如何待客、如何将琴声融入日常起居的描述,让我这个现代人深感震撼。我们现在追求的“慢生活”,在古代的琴道中早已有着深刻的体现。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缭绕的幽香,看到阳光下琴弦微微颤动的光影。他对历代琴人的评价,也绝非简单的褒贬,而是基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个体生命境遇的深刻理解,充满了同情和洞察力。读到某些片段,我甚至会停下来,想象自己也置身于那个竹林幽径、松风拂面的场景中,体会那种“一音入耳,万虑皆空”的境界。这本书的力量在于,它让遥远的过去变得可触摸、可感悟,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不仅在于其史料的详实,更在于它对“道”与“器”关系的深刻阐释。朱长文并非仅仅记录了琴的发展,他更是在探讨,如何通过“器”(古琴)来体悟和接近“道”(宇宙真理、人生哲理)。书中对于不同流派的琴风论述,譬如“刚健遒劲”与“清微淡远”之间的辩证统一,让我对中国艺术审美中的多元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跨越时代的对话,迫使我反思我们当下社会对于“技艺”和“精神”的片面追求。我们似乎更注重效率和结果,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心性修炼。通过阅读此书,我被重新拉回到一种更具内省性的状态,明白了真正的艺术追求,从来都是一场漫长而耐心的修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涤荡了许多浮躁的念头。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我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找到权威解读的领域,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它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大量的引文和旁证,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体系,让人信服。但更难得的是,它没有高高在上地宣讲,而是以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引导读者去探索。比如,它对不同时期琴谱的解读,详尽到几乎可以让我尝试去复原当时的演奏状态。这种知识的普及性,做得非常成功。它让我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非深锁在象牙塔中,而是可以通过一代代有心人的努力,被现代人所理解和继承的。这本书无疑是这条继承之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起点,让我对未来深入学习琴学,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