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佛經音樂史料類編(精)

漢文佛經音樂史料類編(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佛經音樂
  • 漢文經典
  • 史料
  • 音樂史
  • 宗教音樂
  • 中國傳統音樂
  • 文化研究
  • 曆史文獻
  • 精裝本
  • 佛教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庫網旗艦店
齣版社: 鳳凰
ISBN:9787550620872
商品編碼:1627927263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4-1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漢文佛經音樂史料類編(精)
  • 作者:編者:王小盾//何劍平//周廣榮//王皓
  • 定價:220
  • 齣版社:鳳凰
  • ISBN號:9787550620872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4-12-01
  • 印刷時間:2014-12-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包裝:精裝
  • 頁數:806
  • 字數:837韆字

編輯推薦語

王小盾、何劍平、周廣榮、王皓編寫的《漢文佛經音樂史料類編(精)》旨在將分散在各部《大藏經》中的佛教音樂史料,輯錄並按14類編排,以反映原始佛教音樂的發生、傳播及流變。此次修訂,在初版的基礎上增補瞭一批《大正新修大藏經》、《中華大藏經》二書所遺錄的資料,且增收瞭《卍新纂續藏經》中的音樂史料,將漢譯佛典中的音樂資料,做瞭窮盡的搜羅輯錄。

目錄

原始佛教的音樂及其在中國的影響(代序)
凡例
一、音樂神話
1.乾闔婆
(1)佛與乾閩婆王對彈箜篌
(2)乾闔婆彈七寶琴讚佛
(3)釋女瞿夷聞唄變男身
(4)般遮屍棄
(5)“乾闊婆”的名義
2.樂神般遮
(1)般遮翼彈琴娛佛
(2)波遮旬調琉璃琴以偈歎須菩提
(3)般遮翼執樂求婚姻
3.五結樂子彈流離琴娛佛
4.鹿牛彈琴天女歌舞因緣
5.緊那羅
(1)歌神緊那羅
(2)大樹緊那羅王鼓琴奏法音
(3)飩真陀羅王鼓琴
6.其他
(1)寶女善口
(2)銀天人坐七寶花上彈箜篌
(3)龍王、天地釋等化樂示教
二、佛國世界的音樂
1.佛世界的自然音聲
(1)諸種妙音與好聲
(2)無惡聲和離欲聲
(3)兜率天音聲
(4)樂音說法
2.天伎樂
(1)供養之樂
(2)善業之人所享受的天國音樂
3.天國的園林
4.鳥音聲
(1)諸種音聲烏
(2)烏聲與佛聲
(3)關於頻伽烏
5.樹音聲
(1)音聲樹
(2)樂器樹
(3)多羅樹
(4)樹之神變
6.水音聲
三、音聲中的哲學
1.音樂與修行
(1)彈琴調絃緩急得中
(2)聽聲識因緣
(3)佛法相應相順如童子戲
(4)於妓樂已聞當聞
(5)一其心念不顧聲色
……


好的,以下是為您構思的一份不包含《漢文佛經音樂史料類編(精)》內容的圖書簡介,字數在1500字左右: --- 《大漠風沙中的絲路梵音:敦煌壁畫與樂器考證研究》 書籍簡介 本書是一部集考古學、音樂史學、圖像學與文獻考證於一體的綜閤性學術專著,聚焦於絲綢之路上最為璀璨的文化瑰寶——敦煌莫高窟中壁畫所呈現的音樂圖景。本書旨在通過對敦煌石窟中數以萬計的壁畫進行係統性的梳理與深入的分析,重建一個立體、鮮活的中古時期西域乃至中原地區的音樂生態。 自古以來,敦煌作為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樞紐,其石窟藝術不僅是宗教信仰的載體,更是當時社會生活、風俗禮儀乃至技術交流的縮影。在敦煌的韆年壁畫中,樂舞供養、經變故事、飛天形象中,蘊藏著大量關於音樂活動的珍貴視覺資料。然而,以往的研究多側重於壁畫的宗教內涵或藝術風格,對於其中所描繪的樂器形製、演奏姿態、樂隊編製乃至音樂流派的細節挖掘尚有待深入。 第一部分:壁畫中的樂器譜係重構 本書的基石工作在於對敦煌壁畫中所有與音樂相關的圖像進行分類、測繪與比對。我們采用先進的數字圖像技術,對第 172 窟的“反彈琵琶”到第 45 窟的“供養樂舞”等標誌性壁畫進行高精度復原與細節描摹。 我們重點研究瞭以下幾類樂器: 1. 弦樂器: 詳細考察瞭琵琶(包括麯項與直項)、箜篌(臥式與立式)、箏、古琴(七弦琴)在壁畫中的形製演變。特彆是針對箜篌的結構,結閤齣土實物與文獻記載,首次提齣瞭敦煌時期箜篌形製在不同朝代間的細微差異譜係。我們通過對圖像中弦數、音箱形狀的精確測量,推斷其可能的音色範圍與演奏技法。 2. 管樂器: 對篳篥、橫笛、簫以及造型獨特的法螺、篳篥等進行瞭細緻的辨識。書中特彆闢章節探討瞭被稱為“天樂”的嗩呐類樂器在佛教儀式中的角色轉換。 3. 打擊樂器: 重點分析瞭羯鼓、鈸、鐃、拍闆等打擊樂器在營造樂舞節奏中的作用。我們通過對比不同窟室、不同時期的壁畫,揭示瞭唐代“燕樂”與西域“鬍樂”中打擊樂器組閤的趨同與分化。 第二部分:樂舞場景的社會文化解碼 音樂不僅僅是器物,更是行為的藝術。本書的第二部分著眼於壁畫中描繪的“音樂事件”本身,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解讀。 我們深入分析瞭“供養樂舞”的場景。在敦煌的供養壁畫中,樂舞往往具有強烈的儀式性和世俗性並存的特點。本書試圖區分哪些是純粹的佛教供養儀式音樂,哪些已經吸收瞭唐代宮廷燕樂的元素,哪些則保留瞭西域健陀羅或龜茲的特色。通過對樂伎服裝、麵部錶情、身體姿態的精微分析,我們嘗試還原齣當時音樂的“現場感”。 此外,本書對“經變”故事中的音樂描繪給予瞭特殊關注。例如,在描繪《維摩詰經變》或淨土變時,樂器往往被賦予瞭超凡脫俗的象徵意義。我們考證瞭在這些“天樂”描繪中,藝術傢如何有意地誇大或簡化某些樂器的現實特徵,以錶達宗教的超越性。 第三部分:樂器圖像與文獻的交叉印證 本書的價值在於實現瞭“圖像”與“文獻”的有效對話。我們並非孤立地解讀壁畫,而是將其與齣土的古樂譜、現存的古代器物以及同時期的文獻(如唐代的《樂府詩集》、史書中的樂律記載)進行交叉印證。 例如,通過對壁畫中琵琶的描繪,我們反推當時可能使用的“品位”設置,並將其與中古時期琵琶指法理論進行比對。對於那些在壁畫中齣現但實物已失傳的樂器,如某些形製奇特的拉弦樂器,本書嘗試利用圖像學的方法,結閤波斯、印度的同類樂器圖像,構建其可能的聲學模型。 本書的研究方法強調多學科的融閤與審慎的推斷。我們深知壁畫作為一種程式化的藝術錶達,可能存在寫實與程式化之間的張力,因此,所有推論均建立在嚴謹的圖像證據鏈和多重文獻支持之上。 結論與展望 《大漠風沙中的絲路梵音》不僅是對敦煌音樂圖像的詳盡記錄與分類,更是一次對中古時期聲響世界的考古性重構。它試圖穿透曆史的塵埃,讓那些沉寂韆年的鏇律,在現代讀者的想象中重新流淌。本書的最終目標是為中國音樂史,特彆是中古樂史的研究提供一套紮實、細緻、直觀的視覺數據庫與分析框架,揭示敦煌藝術在中華文明音樂版圖上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 ---

用戶評價

評分

初翻起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種撲麵而來的“年代感”和“陌生感”並存的體驗。它不是那種用現代流行語解讀古代概念的輕鬆讀物,而是要求讀者沉下心來,去適應一種更古老的知識敘事方式。我注意到開篇似乎用瞭大量的篇幅來界定“佛經音樂”的範疇,這很關鍵,因為它決定瞭後續所有史料的取捨標準。我尤其想看看作者如何處理那些模糊地帶,比如佛教儀式中的“歌詠”與純粹的“俗樂”之間的界限劃分,這往往是研究中最容易産生爭議的地方。這本書的學術氣非常濃鬱,它似乎更傾嚮於嚮同行學者而非大眾讀者進行陳述,這對於追求精確性的研究者來說,是一種難得的高品質。它要求你帶著問題去翻閱,而不是被動接受灌輸。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文化遺産保護的研究者,我非常關注這類匯編的“存證”價值。現今很多一手史料都麵臨著數字化損耗或者原件難見的睏境。一本高質量的文獻類編,就相當於建立瞭一個堅實的“備份”。我最感興趣的是其中對於早期犍陀羅、中亞絲路以及早期漢傳佛經譯場中音樂元素的記載和引用。這些內容往往散見於各種不顯眼的地方,比如石窟壁畫的題記、寺院碑刻的銘文,或者是一些地方誌的記載中。這本書如果能將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碎片信息係統地整閤起來,並給齣可靠的齣處注釋,那無疑是為後來的研究者鋪平瞭一條捷徑。對我來說,它首先是一座可以信賴的“資料庫”,其次纔是一部可供閱讀的專著。那種嚴謹的文獻校勘和索引係統,比任何華麗的論述都更能打動我。

評分

坦白說,這類“史料類編”的書,閱讀體驗往往是碎片化且需要高度集中的。它更像是工具書而非休閑讀物,通常需要我備著放大鏡和好幾本參考書纔能有效利用。我希望這本書的體例設計能夠照顧到讀者的實際操作需求。比如,如果它能提供完善的拉丁字母轉寫、年代對照錶,或者對某些冷僻文獻進行簡要的背景說明,那麼它的實用價值將大大提升。僅僅是文獻的堆砌是遠遠不夠的,關鍵在於如何“編”——如何將散亂的珍珠穿成一條有邏輯的項鏈。如果作者在處理不同語種(梵文、古藏文、西域文字等)的音譯和對譯上展現齣足夠的敏感度,那麼這本書的學術地位就不言而喻瞭。我期待它能成為我案頭常備的、可以隨時查閱的權威參考手冊。

評分

我通常對這種跨學科、時間跨度大的研究課題抱持一種既期待又擔憂的心態。期待的是能看到一個宏大而完整的圖景,擔憂的是信息量過載或者論述過於跳躍。我特彆留意瞭它在梳理史料脈絡上的功力。從目錄上看,它似乎嘗試構建瞭一個清晰的編年體係,這對於理解佛經音樂的演變至關重要。我希望看到作者不僅僅是羅列文獻,而是能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音樂實踐與文本記錄進行有效的鈎沉和對照。如果能挖掘齣那些被主流音樂史忽略的“邊角料”式的資料,那就更值得稱贊瞭。好的史料匯編,其價值不在於提供瞭多少我們已知的知識,而在於它能引導我們發現多少未知的可能性。這本書的厚度本身就暗示瞭其廣博的涉獵範圍,讓人忍不住想一頭紮進去,看看它究竟是如何駕馭如此龐雜的素材的。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確實是沒得說的,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瞭大功夫的用心之作。紙張的質感很棒,字體清晰銳利,排版也很有章法,即便是厚厚的精裝本,讀起來也不會覺得眼睛很纍。尤其是那些插圖和錶格,處理得非常精細,很多曆史文獻的影印件,都能看得齣校對人員的嚴謹。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內容,但光是翻閱這些印刷精美的篇幅,就已經能感受到一種對學術的敬畏感。這種對待實物資料的態度,讓人對書中內容的可靠性充滿瞭信心。有時候,一本學術著作的價值,很大程度上也體現在它作為“物證”的完整性和美觀性上,這本書在這方麵無疑做到瞭頂尖水準。封麵設計也很有古典韻味,既體現瞭專業性,又不失典雅,非常適閤放在書架上陳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