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平麵設計協會(JAGDA)每年一屆的“Graphic Design in Japan 2012”已於6月25日在日本東京舉行首發儀式,JAGDA 自1981年以來,每年均舉行一次Graphic Design in Japan 作品評選,除齣版作品集外,還舉行係列展覽、頒奬等活動。
Graphic Design in Japan 2012 書籍內容編排和以往一樣,包括:第14迴龜倉雄策賞,JAGDA賞,新人賞2012獲奬作品及按品牌、廣告、標誌、書籍、包裝等類彆分類的入選作品......
代錶日本平麵設計zui高水平,中國設計師學習藉鑒的樣闆。
日本平麵設計師協會(簡稱JAGDA)是日本唯壹的全國性平麵設計師組織,也是亞洲zui大設計類團體,成立於1978年,擁有日本國內外約2800名成員,緻力於發展日本平麵設計與提升設計師的社會地位,該機構每年會評選齣日本平麵設計師協會奬、新人奬等。
這是一本讓人産生“敬畏感”的書。翻閱它,你會清晰地感受到日本設計界對“職業精神”的極度推崇。這裏的每一件作品,無論大小,似乎都經過瞭近乎苛刻的打磨和檢驗,少有那種粗糙的、趕工的痕跡。它的深度體現在對細節的執著上,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圖標,其內部結構的精確度也足以令人稱道。我對比瞭其他年份的年鑒,2012年的這本在某些特定領域,如齣版物設計方麵,展現齣一種成熟的、內斂的敘事力量。它不喧嘩,但每一頁都充滿瞭張力。對於剛剛入行的年輕設計師來說,這本書可能讀起來會有些沉重,因為它樹立瞭一個很高的行業標準;但對於有一定經驗的設計師而言,它無疑是一劑清醒劑,提醒我們設計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並以最優雅、最精準的方式呈現齣來。
評分這本《Graphic Design in Japan 2012 JAGDA日本平麵設計年鑒》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設計就極具現代感,簡潔的排版和大膽的色彩運用,完美地展現瞭日本設計界前沿的審美趨勢。內頁的印刷質量毋庸置疑,色彩還原度極高,無論是細膩的插畫還是大麵積的色塊,都處理得恰到好處。我尤其欣賞它對於作品分類的細緻程度,從企業形象識彆係統到書籍裝幀,再到廣告宣傳物料,幾乎涵蓋瞭平麵設計領域的方方麵麵。通過翻閱這些精選的作品,我仿佛置身於東京的創意熱店之中,感受著那些年輕設計師們蓬勃的創造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作品集,更像是一部濃縮的時代風尚誌,記錄瞭2012年那個特定時間點,日本設計語言的獨特錶達與深層思考。對於任何一個身處設計行業,或者對亞洲視覺文化感興趣的同好來說,它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靈感寶庫。那些極簡主義與傳統元素的巧妙融閤,尤其值得反復揣摩和學習。
評分說實話,初次翻閱時,我被其中一些作品的“異質性”所震撼。日本設計,特彆是其平麵設計領域,總能在保持高度剋製和精準的同時,注入一股強烈的個人化甚至近乎迷幻的藝術錶達。這本2012年的選集尤其體現瞭這種張力。其中一些實驗性的排版和色彩搭配,初看可能有些難以接受,但多看幾遍後,便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節奏感和韻律美。這本書收錄的案例,很多都體現瞭對材質和印刷工藝的極緻追求,比如燙金、UV工藝的運用,都達到瞭令人驚嘆的水準。它似乎在嚮世界宣告:平麵設計,絕不僅僅是屏幕上的像素組閤,而是可以觸摸、可以感受的實體藝術。對於我們這些習慣於數字化媒介的從業者而言,它提供瞭一種寶貴的“迴歸實體”的思維引導,提醒我們不要忘記設計在三維空間中的錶現力。
評分當我拿到這本厚厚的年鑒時,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沉甸甸的專業感。它不僅僅羅列瞭大量的作品圖片,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許多項目背後的背景信息和設計理念闡述,這一點對於想要深入理解作品深層含義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比如,一個看似簡單的標誌設計,通過附帶的文字說明,我們能瞭解到設計師是如何平衡品牌曆史與未來願景的。我特彆留意瞭那些在社會公益和文化推廣方麵的設計案例,它們展現瞭設計如何超越商業目的,承擔起社會責任。排版風格上,盡管是年鑒,但它並未采取那種刻闆的、韆篇一律的布局,而是根據不同作品的特性,靈活地調整瞭版式設計,這本身就是一種高超的設計功力展示。可以說,這本書的編排邏輯清晰,閱讀體驗流暢,即便是跨領域的專業人士也能快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切入點。我個人感覺,它提供瞭一個觀察日本設計生態的絕佳窗口。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檔案性”和“參照性”。作為一個研究區域設計風格演變的研究者,我發現2012年這一時間節點的作品,正處於一個全球化審美滲透與本土文化堅守的微妙平衡期。大量的日式留白哲學被融入到現代的網格係統中,創造齣一種既國際化又不失獨特風骨的視覺語言。我注意到,在某些企業品牌重塑的案例中,設計師們是如何巧妙地運用漢字和假名構成的文字圖形,使其成為強有力的視覺符號。這種對文字本身的尊重和再創造,是西方設計中較少見到的深度。此外,年鑒的索引和作者介紹部分做得非常詳盡,這使得讀者可以順藤摸瓜,進一步去探索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設計師的全部作品綫。它提供瞭一條清晰的路徑,讓人得以追蹤日本設計界脈絡的流動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