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谁著史【第三版】 定价:45元 |
★2010年度全国优秀图书排行榜总榜第名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作者三度修订,内容更为翔实精彩,读者翘首以待
★本书提出的一系列创新观点:诸如“官无封建、吏有封建”、“国家组织能力”、战争国债与资本主义体制、琉球及恰克图贸易对于中国发展的长远意义等,在党政干部、海内外学术界及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列2010年度全国优秀图书排行榜?总榜第名(《新闻出版报》),并入选《中国高层领导荐书集萃》(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和2010年度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本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基层组织”、“财政金融”、“世界大势”为三个支点,重新审视了公元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从地缘政治的变动、财政金融体制和政治变革的角度,重新回答了“李约瑟之谜”——即“近代中国何以落伍”的问题,指出:理论与现实结合、政治与民众结合、财政金融制度与生产发展和民生结合,乃是中国复兴和中国道路的三个关键点。
作者韩毓海是北大新锐学者,国内鲜见的大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其现实关怀和价值取向,每每引起关心国家命运、关注底层生活的读者的强烈共鸣。作者行文有意针对时下热点话题,把视野引向基层,引向世界,引向大历史,从而让大众也能看清国际金融动态,以及中国的应对和走向。
韩毓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获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北京市社科理论百人工程、北京大学杰出青年人文学者计划;曾获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文学奖、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担任编剧的《星火》、《毛岸英》获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和飞天奖一等奖。
第三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版序言
上篇:“漫长的16世纪”
导语
第节 “无发展的增长”与“科学发展”
第二节 历史与迷信
第三节 “当中国称霸海洋”
第四节 回首射雕时,万里暮云平
第五节 “隆庆元年”(1567),世界史的大转折
第六节 重写《甲申三百年祭》
第七节 黄仁宇为什么要讲毛泽东的好话
第八节 中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
小 结 “中国道路”与世界史问题
下篇:“漫长的19世纪”
导语
第节 重新思考19世纪
第二节 中国为什么被打败?
第三节 国债与资本
第四节 从康德到列宁
第五节 作为“中国方法”的《大同书》
第六节 “出乎意料”的现代性及其后果
对于任何一部试图涵盖漫长历史时段的作品,如何处理时间跨度带来的信息密度和逻辑连贯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非常关注作者构建的框架体系——是纯粹的年代线性叙事,还是以主题或结构为中心的剖析?我希望看到一个清晰而富有逻辑性的骨架,能够支撑起庞杂的史实。如果作者能够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贯穿始终的分析工具或概念模型,帮助读者理解不同历史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断裂,那将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好的结构设计,能让那些看似零散的历史碎片,最终拼凑成一幅完整且具有解释力的宏大图景。
评分说实话,我对当代史料的解读总是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历史研究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时代烙印和研究者的主观筛选。我更偏爱那些在史料运用上力求平衡、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倾向于呈现多种可能性和争议焦点的作品。我希望作者能够坦诚地指出现有史料的局限性,而不是用一种“终极真理”的口吻来俯瞰过去。这种谦逊的研究姿态,反而更能建立起读者对作者专业性的信任。在我看来,真正的学术深度,体现在对“不确定性”的尊重和对已知范式的不断质疑与重构之中。如果一本书能让我产生更多的提问,而不是直接给出所有答案,那它就成功了一半。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扉页上的插图线条流畅,但又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像是旧时光的剪影被精心复刻下来。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上的处理,字里行间留白的尺度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得长篇的叙述也不会让人感到压迫。阅读体验很流畅,墨水的气味清新自然,没有刺鼻的化工味,这在如今很多批量印刷的书籍中是很难得的体验。作者对细节的关注,从内页的纸张选择到字体排布,都体现出一种对阅读本身应有尊重的态度。即便是没有深入阅读内容,光是翻阅的过程,就已经像是在进行一场缓慢而精致的仪式,让人愿意静下心来,投入到文字构建的世界中去。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在文化传承上的匠心独到。
评分我最近在尝试拓展我对某些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解,市面上很多入门级的读物往往流于表面,或者过于侧重于宏大的政治事件叙事,而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微观变化。我希望能找到那种能够穿透表象,深入到普通人生活肌理中的论述。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将经济基础的变动,如何具体地反映在家庭结构、职业分化乃至审美趣味的演变中的作品。那种既有严谨的学术支撑,又不失生动描摹的笔法,对于理解历史的“温度”至关重要。我希望阅读到的材料,能够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我看到历史不是由几个伟人决定的,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的选择和挣扎共同铸就的,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深度所在。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文学鉴赏角度来看,我关注的是作者的叙事节奏和语言的张力。好的历史写作不应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应具备引人入胜的故事性。我期望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在史实考证与叙事流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否有精妙的过渡句,能否用现代人容易接受但又不过分轻佻的语言,来重述那些遥远而复杂的因果链条?我特别欣赏那些能够提炼出时代精神的作者,他们不只是记录“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刻阐释“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对当时的人意味着什么”。如果文字能够像电影镜头一样,在宏大的全景和特写的细节之间自由切换,那无疑是一次极佳的阅读体验,让人仿佛身临其实地,目睹历史的波澜壮阔。
评分非常值得看的一本书,认真拜读,收获很大
评分一些页面的印刷有问题,个别行句看不清楚。建议换一家快递公司,不是一般的慢
评分很好
评分好
评分非常值得看的一本书,认真拜读,收获很大
评分非常值得看的一本书,认真拜读,收获很大
评分及时、完好收到,期待阅读。
评分很好
评分一些页面的印刷有问题,个别行句看不清楚。建议换一家快递公司,不是一般的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