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平面设计协会(JAGDA)每年一届的“Graphic Design in Japan 2012”已于6月25日在日本东京举行首发仪式,JAGDA 自1981年以来,每年均举行一次Graphic Design in Japan 作品评选,除出版作品集外,还举行系列展览、颁奖等活动。
Graphic Design in Japan 2012 书籍内容编排和以往一样,包括:第14回龟仓雄策赏,JAGDA赏,新人赏2012获奖作品及按品牌、广告、标志、书籍、包装等类别分类的入选作品......
代表日本平面设计zui高水平,中国设计师学习借鉴的样板。
日本平面设计师协会(简称JAGDA)是日本唯壹的全国性平面设计师组织,也是亚洲zui大设计类团体,成立于1978年,拥有日本国内外约2800名成员,致力于发展日本平面设计与提升设计师的社会地位,该机构每年会评选出日本平面设计师协会奖、新人奖等。
这本《Graphic Design in Japan 2012 JAGDA日本平面设计年鉴》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就极具现代感,简洁的排版和大胆的色彩运用,完美地展现了日本设计界前沿的审美趋势。内页的印刷质量毋庸置疑,色彩还原度极高,无论是细腻的插画还是大面积的色块,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我尤其欣赏它对于作品分类的细致程度,从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到书籍装帧,再到广告宣传物料,几乎涵盖了平面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通过翻阅这些精选的作品,我仿佛置身于东京的创意热店之中,感受着那些年轻设计师们蓬勃的创造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作品集,更像是一部浓缩的时代风尚志,记录了2012年那个特定时间点,日本设计语言的独特表达与深层思考。对于任何一个身处设计行业,或者对亚洲视觉文化感兴趣的同好来说,它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灵感宝库。那些极简主义与传统元素的巧妙融合,尤其值得反复揣摩和学习。
评分说实话,初次翻阅时,我被其中一些作品的“异质性”所震撼。日本设计,特别是其平面设计领域,总能在保持高度克制和精准的同时,注入一股强烈的个人化甚至近乎迷幻的艺术表达。这本2012年的选集尤其体现了这种张力。其中一些实验性的排版和色彩搭配,初看可能有些难以接受,但多看几遍后,便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这本书收录的案例,很多都体现了对材质和印刷工艺的极致追求,比如烫金、UV工艺的运用,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准。它似乎在向世界宣告:平面设计,绝不仅仅是屏幕上的像素组合,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实体艺术。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数字化媒介的从业者而言,它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回归实体”的思维引导,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设计在三维空间中的表现力。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档案性”和“参照性”。作为一个研究区域设计风格演变的研究者,我发现2012年这一时间节点的作品,正处于一个全球化审美渗透与本土文化坚守的微妙平衡期。大量的日式留白哲学被融入到现代的网格系统中,创造出一种既国际化又不失独特风骨的视觉语言。我注意到,在某些企业品牌重塑的案例中,设计师们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汉字和假名构成的文字图形,使其成为强有力的视觉符号。这种对文字本身的尊重和再创造,是西方设计中较少见到的深度。此外,年鉴的索引和作者介绍部分做得非常详尽,这使得读者可以顺藤摸瓜,进一步去探索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设计师的全部作品线。它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让人得以追踪日本设计界脉络的流动方向。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产生“敬畏感”的书。翻阅它,你会清晰地感受到日本设计界对“职业精神”的极度推崇。这里的每一件作品,无论大小,似乎都经过了近乎苛刻的打磨和检验,少有那种粗糙的、赶工的痕迹。它的深度体现在对细节的执着上,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图标,其内部结构的精确度也足以令人称道。我对比了其他年份的年鉴,2012年的这本在某些特定领域,如出版物设计方面,展现出一种成熟的、内敛的叙事力量。它不喧哗,但每一页都充满了张力。对于刚刚入行的年轻设计师来说,这本书可能读起来会有些沉重,因为它树立了一个很高的行业标准;但对于有一定经验的设计师而言,它无疑是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设计的本质在于解决问题,并以最优雅、最精准的方式呈现出来。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厚厚的年鉴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它不仅仅罗列了大量的作品图片,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许多项目背后的背景信息和设计理念阐述,这一点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作品深层含义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比如,一个看似简单的标志设计,通过附带的文字说明,我们能了解到设计师是如何平衡品牌历史与未来愿景的。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在社会公益和文化推广方面的设计案例,它们展现了设计如何超越商业目的,承担起社会责任。排版风格上,尽管是年鉴,但它并未采取那种刻板的、千篇一律的布局,而是根据不同作品的特性,灵活地调整了版式设计,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设计功力展示。可以说,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阅读体验流畅,即便是跨领域的专业人士也能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我个人感觉,它提供了一个观察日本设计生态的绝佳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