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經濟史研究》
作者: 全漢昇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1986/10/16
ISBN:957081151X
規格:平裝 / 105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再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 中國史地> 朝代史> 清
內容簡介
本書專門研討明清兩代的經濟問題。上編三講討論明清對葡萄牙、西班牙與荷蘭的交通與貿易。下編三講討論清代的人口與農業、貨幣與物價、以及近代工業化的歷史。篇末並附問難與解答。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深刻洞察。作者在书中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进行了非常有力的论证。我了解到,尽管官方政策如此,但民间商业活力并未因此受到压制,反而孕育出了许多新的经济模式和商业组织。他对明清之际人口增长、土地兼并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分析,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转型的一些关键特征。通过对这些宏观层面的梳理,我能更清晰地理解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内部的张力与活力,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推动了中国经济朝着与西方不同的方向发展。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和细致解读,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明清经济史研究》在学术上的严谨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每一处论断都力求有据可依,对史料的运用恰当且富有创造性。我特别欣赏他对一些过去被忽视的经济史料的挖掘和解读,比如一些地方志、契约文书、账簿等,这些一手资料的运用,使得他的论述更加扎实和可信。他在书中对一些关键经济概念的界定和阐释,也显示了他的理论功底。比如,他对于“商品化”和“货币化”在明清经济中的不同表现形式的区分,就让我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这种审慎治学的态度,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为后来者研究明清经济史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评分这本《明清经济史研究》的吸引力,在于它所描绘的那个时代中国经济运作的细致入微。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试图挖掘其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比如,他对明代中期以来白银货币化的讨论,不仅仅是描述了白银流入的现象,更深入地分析了它如何影响了赋税制度、商业运作以及社会阶层的流动。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些复杂经济现象时所付出的巨大心力,通过对大量史料的钩沉和解读,他构建了一个生动而富有层次的经济图景。那些关于丝绸、棉布等主要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细节,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忙的市集,能切实感受到当时社会经济的脉搏。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很感兴趣,而这本书对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论述,则是我阅读过中最详实、最有见地的部分。作者不仅仅关注了粮食的生产和供应,更深入地探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的结构性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他对明清时期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茶叶)的种植推广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我由此了解到这些新作物的出现,是如何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经济面貌,并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形成了新的互动关系。作者对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强大韧性和不断演变的生命力,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农民生活有了更真实的想象。
评分读《明清经济史研究》的过程中,我最为着迷的是作者对于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研究。作者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国内,而是巧妙地将中国经济置于全球贸易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他对漳州月港开放以来,中国与东南亚、日本乃至于欧洲的贸易往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不仅呈现了中国商品(如丝绸、瓷器)如何远销海外,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这些贸易活动对中国国内经济产生的深刻影响。比如,他对当时东南亚地区白银的大量流入,以及这些白银如何渗透到中国经济肌体的各个角落,进行了令人信服的阐述。这种全球视野下的历史研究,让我认识到明清时期中国并非孤立发展,而是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这种互动关系塑造了当时中国的经济格局,也为我们理解现代全球化进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历史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