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心佛性-佛珠 手鏈收藏與鑒定 精裝正版書籍 佛教念珠

慧心佛性-佛珠 手鏈收藏與鑒定 精裝正版書籍 佛教念珠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鄒斌 著
圖書標籤:
  • 佛教
  • 佛珠
  • 念珠
  • 手鏈
  • 收藏
  • 鑒定
  • 慧心佛性
  • 精裝
  • 佛教文化
  • 文玩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慧源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新世界齣版社
ISBN:9787510430862
商品編碼:14852013894
包裝:軟精裝
齣版時間:2012-07-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佛珠.手鏈收藏與鑒定-慧心佛性 作者 鄒斌
定價 98.00元 齣版社 新世界齣版社
ISBN 9787510430862 齣版日期 2012-07-01
字數 180000 頁碼
版次 1 裝幀 軟精裝
開本 12k 商品重量 1.040Kg

   內容簡介
鄒斌編著的《佛珠手鏈收藏與鑒定》內容簡介: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誦記數的隨身法具,在僧俗間廣泛使用。佛珠的質料不勝枚舉,以“七寶”所製成的佛珠為殊勝尊貴。《佛珠手鏈收藏與鑒定》中手鏈作為一種首飾,被人們作為服裝的配套裝飾,作為藝術品來修飾自己,作為個人風格、愛好的一種裝扮手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並運用。經得起時代的洗禮、曆史的打磨,彰顯超凡脫俗、與眾不同的個性。熄滅妄想,收攝心意,淨化心靈,增加定力,提升智慧。

   作者簡介
鄒斌,男,本科學曆,畢業於中國信息學院新聞係,長期從事編輯工作。

   目錄
淨心佛珠——佛珠手鏈總論/ 001
佛珠的起源/ 002
佛珠的組成/ 008
佛珠數目的意義/ 012
1080 顆 / 013
108 顆 / 014
54 顆 / 015
42 顆 / 018
36 顆 / 019
27 顆 / 020
21 顆 / 021
18 顆 / 022
14 顆 / 023
佛珠的質料/ 024
菩提類 / 025
寶玉石類 / 028
果實( 核) 類 / 029
竹木類 / 029
其他種類 / 030
佛珠的分類方法/ 031
按使用方法分類/ 031
按品級分類/ 035
按結構分類/ 035
佛珠的淨化作用/ 036
佛珠的持用方式/ 040
拿佛珠的方法/ 040
佛珠的使用禁忌/ 043
佛珠的真僞判定/ 045
佛珠的收藏與保養/ 047
珠圓玉潤——佛珠手鏈大盤點/ 050
菩提類佛珠/ 052
星月菩提佛珠 / 053
金蟾子菩提佛珠 / 056
蓮花菩提佛珠 / 057
鳳眼菩提佛珠 / 060
龍眼菩提佛珠 / 062
金剛菩提佛珠 / 063
金綫菩提佛珠 / 064
天意菩提佛珠 / 066
緬茄菩提佛珠 / 067
天竺菩提佛珠 / 068
太陽子菩提佛珠 / 069
五眼六通菩提佛珠 / 070
月亮子菩提佛珠 / 072
木魚果菩提佛珠 / 073
竹木類佛珠 / 074
沉香佛珠 / 075
檀香佛珠 / 078
紫檀佛珠 / 080
綠檀佛珠 / 085
黑檀佛珠 / 086
黃花梨佛珠 / 088
降龍木佛珠 / 093
木子佛珠 / 094
金絲楠木佛珠 / 096
紅木佛珠 / 099
寶玉石類佛珠 / 101
水晶佛珠 / 102
瑪瑙佛珠 / 105
綠鬆石佛珠 / 111
青金石佛珠 / 113
碧璽佛珠 / 115
木變石佛珠 / 118
金沙石佛珠 / 120
翡翠佛珠 / 122
琥珀( 蜜蠟) 佛珠 / 125
佛珠 / 128
硨磲佛珠 / 131
鈦晶佛珠 / 134
其他佛珠/ 136
西藏天珠 / 136
虎紋天珠 / 138
天珠手釧 / 143
琉璃佛珠 / 145
琥珀色琉璃 佛珠/ 148
核雕佛珠 / 149
象牙佛珠 / 157
羚羊角佛珠 / 162
犛牛骨佛珠 / 164
景泰藍佛珠 / 165
嵌銀佛珠 / 166
金、銀佛珠 / 167
嘎巴拉佛珠 / 171
繽紛絢麗——佛珠手鏈精品鑒賞/ 174
椰殼佛珠/ 176
海南黃花梨佛珠/ 177
加裏曼丹沉香佛珠/ 178
非洲小葉檀佛珠/ 179
虎皮沉香佛珠/ 180
金絲玫瑰佛珠/ 181
印度滿金星佛珠/ 182
緬甸花梨癭子木佛珠/ 183
沙沉金絲楠佛珠/ 184
蓮花菩提佛珠/ 185
百年老金剛菩提子佛珠/ 186
暴老靈骨佛珠/ 187
藏傳嘎巴拉佛珠/ 188
藏傳嘎巴拉眉心骨佛珠/ 189
沉香佛珠/ 190
沉香虎斑佛珠/ 191
多瓣金剛菩提手佛珠/ 192
鳳眼菩提佛珠/ 194
海黃隔片配老絞胎琉璃/ 195
海南切片黃花梨佛珠/ 196
金綫菩提佛珠/ 197
精選鳳眼菩提佛珠/ 198
老絞胎琉璃佛珠/ 200
老龍眼菩提佛珠/ 201
老象牙佛珠/ 202
老星月菩提佛珠/ 203
精選老紫檀佛珠/ 205
老紫檀佛珠/ 206
犛牛骨佛珠/ 207
密紋金剛菩提佛珠/ 208
金剛菩提佛珠/ 209
木變石佛珠/ 210
精選南紅佛珠/ 211
南紅佛珠/ 212
南紅藥片佛珠/ 213
七瓣藏式金剛佛珠/ 214
青金石佛珠/ 215
珊瑚佛珠/ 216
鬆石佛珠/ 217
鈦晶佛珠手釧/ 218
天鐵佛珠/ 219
翡翠佛珠/ 220
綠鬆石佛珠/ 221
藏傳老金剛念珠/ 222
藏傳多寶頸鏈/ 222
豪配古珠多寶手串/ 223
藏傳三眼天珠/ 223
老蜜蠟手釧/ 224
老靈芯念珠/ 224
老桶臘手串/ 225
老鬆石老南紅瓜配黃花梨手釧/ 225
象牙佛珠/ 226
老椰殼配藏傳老蜜蠟/ 228



   編輯推薦
暫無

   文摘




   序言
暫無

《器鑒:從塵埃到明器,中國古典器物的韆年流轉》 這是一部關於中國古典器物美學、曆史與收藏的深度探究。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種特定的器物,而是以宏大的視角,梳理瞭中國器物自遠古洪荒至今,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如何從實用工具演變為承載文化、精神與審美的藝術珍品,又如何在一代代藏傢手中流轉,最終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物質載體。 全書以“器”為核心,但“器”的範疇被極大地拓展。我們不僅會觸及玉器、青銅器、陶瓷、漆器、傢具等傳統意義上的“大器”,更會深入到文房清玩、書畫印章、古籍善本、佩飾珠寶,乃至園林建築的微觀構成等領域。本書旨在揭示這些器物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工藝智慧、文人情趣與哲學思考,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構築瞭中華民族獨特的物質文明與精神圖景。 第一章:器之源起——從混沌到初形 本章將追溯中國器物文化的濫觴。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玉器,到夏商周的青銅文明,我們探尋早期器物在祭祀、禮儀、生産生活中的原始功能。重點將分析這一時期器物造型的樸拙之美、紋飾的神秘象徵意義,以及它們如何奠定瞭中國器物造型與審美的初步基調。我們將通過對考古齣土實物的細緻解讀,展現先民們在與自然互動中,創造齣最早的“器”,並賦予其超越實用性的初級文化內涵。 第二章:禮製與審美——王朝的器範 進入春鞦戰國、秦漢時期,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與思想文化的勃興,器物的功能與審美發生瞭深刻的轉變。本章將聚焦於禮器、兵器、車馬器等在王朝政治、軍事、社會秩序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們將深入探討青銅禮器上的銘文如何記錄曆史,玉器的使用如何體現等級與德行,漆器的精美工藝又如何彰顯皇權與貴族品味。漢代器物中融閤的域外文化元素,以及追求的雄渾與氣象,也將是本章的重點。 第三章:雅玩與風流——文人的精神寄托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宋元,文人階層的崛起,為器物文化注入瞭新的生命力。本章將目光投嚮文房用具、書畫、香具、茶具、古琴等,這些“文房清玩”不僅是文人書齋的陳設,更是他們精神世界的外化與寄托。我們將探討筆墨紙硯的精良製作如何服務於書畫創作,香具與茶具如何營造雅緻的品鑒氛圍,以及古琴的音韻如何傳遞士人的情懷。宋代瓷器的精緻素雅,元代青花的奔放濃烈,都將作為典型的案例,展現不同時代文人審美情趣的演變。 第四章:生活與技藝——世俗的日常之美 器物並非隻屬於精英階層。本章將關注更為廣闊的生活領域,包括日用陶瓷、傢具、服飾、金銀器等。我們將考察這些器物在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功能,以及其中蘊含的樸實、生動、充滿生活氣息的美學。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文化的繁榮,傢具的樣式愈發豐富,陶瓷的品種琳琅滿目,這些器物都體現瞭當時社會生活的時代風貌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五章:收藏與傳承——古器的生命輪迴 器物並非靜止的存在,它們的價值在於流轉與傳承。本章將探討中國古代的收藏活動,從帝王將相的皇傢收藏,到文人雅士的私人珍藏,以及古董商的經營之道。我們將分析不同收藏群體對器物的評判標準、鑒藏方法,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收藏,延續和弘揚中華的器物文化。同時,本書也將觸及古董鑒定的一些基本原則與注意事項,幫助讀者建立對器物價值的初步認知,瞭解器物背後所承載的時間、工藝、曆史與人文價值。 第六章:美學與哲學——器物中的東方智慧 在梳理瞭器物的曆史與類型之後,本章將迴歸到器物的美學本體。我們將從造型、材質、工藝、紋飾等多個維度,解析中國古典器物的獨特美學品格,如“道法自然”的寫意精神,“天人閤一”的和諧理念,“寓意吉祥”的文化內涵,以及“器的精神”——器物所體現的製作者的匠心、使用者的品味以及時代的精神。本書認為,每一件經典的中國古典器物,都是一部凝固的曆史,一種無聲的哲學,一種穿越時空的東方智慧的體現。 結語:器之精神,永恒迴響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瞭解中國古典器物世界的視角。它不僅僅是一部器物史,更是一部流淌著中華民族審美情趣、生活哲學與文化精神的畫捲。通過對這些“塵埃”中沉澱下來的“明器”的細緻解讀,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的厚重與精深,感受古人對生活與美的追求,並在當下,重新審視和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本書期待能夠激發讀者對中國古典器物的興趣,引導他們去發現、去欣賞、去珍藏那些承載著民族靈魂的器物,讓“器之精神”,在當代依然閃耀,生生不息。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我之前對佛珠的認識僅限於“念經用的珠子”,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讓我看到瞭佛珠的藝術性、收藏價值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我發現,原來小小的佛珠,竟然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故事和哲理,這讓我對佛珠産生瞭全新的敬意。 這本書的圖文並茂,讓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每一張精美的圖片,都仿佛在訴說著一個關於佛珠的故事,讓我仿佛身臨其境,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佛珠的美。

評分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對佛珠所蘊含的“慧心”的解讀。它不僅僅是關於知識,更是關於智慧的傳遞。它讓我明白,佛珠不僅僅是物質的載體,更是心靈的鏡子,能夠幫助我們觀照內心,體悟人生的真諦。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非常驚人,它不僅能滿足我對佛珠收藏的熱情,更能引導我對佛教文化和哲學思想産生更深入的探索。它就像一位引路人,帶我走進瞭一個充滿智慧和美妙的世界。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樸實無華,但字字珠璣,蘊含著作者對佛珠深厚的感情和精到的見解。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卻能直擊人心,讓我對佛珠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它讓我明白,收藏佛珠,不僅僅是占有,更是一種傳承,一種對曆史和文化的尊重。這種理念,讓我對我的收藏之路有瞭更明確的方嚮。

評分

這本書的版式設計也相當考究,字裏行間都透露齣一種寜靜緻遠的氣息。翻閱的過程,仿佛置身於一座幽靜的寺廟,耳邊迴蕩著低沉的誦經聲,眼前浮現的是一串串承載著虔誠與智慧的佛珠。它在講解佛珠的曆史演變時,不僅僅羅列瞭時間綫,更是將每一時期的佛珠風格與當時的社會文化、宗教思想緊密結閤,讓我得以窺見佛珠在曆史長河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從早期的簡樸樣式到後來的繁復精美,每一個變化都深深地打上瞭時代的烙印。讀到關於佛教宗派對佛珠選擇和使用習慣的影響時,我更是豁然開朗,原來不同宗派在佛珠的材質、串法、念珠的數量上都有其獨特的考量,這背後蘊含著深厚的哲學和修行理念。 特彆吸引我的是關於佛珠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的探討。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許多人仍然選擇佩戴佛珠,但其原因可能已經不再僅僅是單純的宗教信仰。書中深入分析瞭佛珠作為一種精神寄托、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種藝術品,在現代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它解釋瞭為什麼在壓力巨大的當下,撫摸著溫潤的珠子,感受著指尖的觸感,能夠帶來一種內心的平靜和安寜。這種“返璞歸真”的思考,讓我對佛珠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它不再隻是一個簡單的配飾,而是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物質與精神的重要載體。書中還分享瞭一些現代設計師如何將傳統佛珠元素融入現代首飾設計中的案例,這些都展示瞭佛珠文化的生命力及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創新與傳承。

評分

從這本書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對佛教文化和佛珠的熱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虔誠,而不是簡單的學術研究。他對佛珠材質的細緻描述,對工藝的精妙講解,對曆史的深入挖掘,都充滿瞭情感的溫度。讀到關於一些珍稀佛珠的收藏故事時,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曆經滄桑、飽經風霜的佛珠,它們靜靜地訴說著曆史的變遷和人心的虔誠。書中穿插的很多曆史故事和民間傳說,更是為佛珠增添瞭神秘而迷人的色彩。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即使是已經對佛珠有一定瞭解的收藏者,也能從中獲得不少啓發。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圖鑒,更是一個深入的知識庫。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佛珠風格的梳理和對比,這讓我對佛珠的演變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例如,關於明清時期佛珠的工藝特點,以及它們與當時社會審美觀念的聯係,都讓我學到瞭很多。書中還提到瞭很多鑒定佛珠的小竅門,比如如何通過聲音來辨彆材質,如何通過磨損程度來判斷年代,這些都是非常實用的知識。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和,沒有絲毫的浮誇或賣弄。它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用樸實而真誠的語言,娓娓道來。這種平和的語氣,讓我閱讀時感到非常放鬆和愉悅,仿佛是在與一位智者進行心靈的交流。在講解佛珠的保養方法時,它也一再強調要順其自然,切忌過度盤玩或使用不當的清潔劑,這同樣體現瞭作者對佛珠的尊重和對自然之美的推崇。 本書對於佛珠的分類和鑒定,可以說做到瞭極緻。它不僅僅停留在對常見材質的介紹,更是深入探討瞭各種小眾材質、特殊工藝以及不同風格的佛珠。對於那些想要深入瞭解佛珠收藏門道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典。書中對每一類佛珠的介紹,都包含瞭其獨特的曆史背景、文化寓意、材質特點、工藝鑒彆以及市場價值等多個方麵,信息量非常大且極具參考價值。

評分

最讓我感動的是,這本書在介紹佛珠的時候,始終貫穿著一種對生命、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它讓我明白,每一串佛珠,都凝聚著大自然的精華和匠人的心血,都承載著一份份虔誠的願望。在品鑒部分,它不僅僅教授我如何去識彆價值,更引導我如何去感受佛珠的“靈性”,如何去體會它所帶來的心靈慰藉。 書中對於佛珠的保養和修復,也給齣瞭非常詳細且實用的指導。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擦拭,更是從材質的特性齣發,教你如何用最溫和、最恰當的方式去嗬護你的佛珠,讓它們能夠長久地保持其原有的光澤和溫潤。這一點對於我這樣的收藏愛好者來說,無疑是極其寶貴的。

評分

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不自覺地將自己擁有的佛珠與書中介紹的進行對比,從中發現瞭很多之前自己並未注意到的細節。這本書不僅提升瞭我對佛珠的鑒賞能力,更讓我學會瞭如何去欣賞佛珠背後的故事和文化。 書中關於如何選擇適閤自己的佛珠的建議,也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是基於材質或價格的推薦,更是從個人喜好、修行需求等多個角度齣發,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建議,讓我覺得這本書 truly understanding and catering to the reader's needs.

評分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書籍,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引導。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它不僅僅教授我如何“看”佛珠,更引導我去“悟”佛珠背後的智慧。書中很多關於佛珠象徵意義的闡述,比如每一顆珠子都代錶著一種修行,每一次的撥動都象徵著一次心靈的洗滌,這些都讓我感受到瞭佛珠的深邃內涵。它讓我明白,佩戴佛珠,不僅僅是為瞭美觀,更是一種對內心的修行和對佛法的體悟。在品鑒章節,書中不僅僅教我如何區分真僞,更引導我體會每一串佛珠背後所蘊含的匠心和故事。 尤其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局限於對佛珠本身的介紹,還延伸到瞭與佛珠相關的佛教文化和哲學思想。在講解菩提子佛珠時,它不僅介紹瞭不同種類菩提子的特點,還深入闡述瞭“菩提”在佛教中的含義,以及為何菩提子會被視為殊勝的修行工具。這種將物質與精神、形式與內涵融會貫通的講解方式,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它讓我意識到,佛珠不僅僅是冰冷的念珠,更是承載著佛教智慧和慈悲的載體。書中對於各種法器的介紹,以及它們與佛珠在修行中的配閤使用,也讓我對佛教儀軌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

“我一直對佛珠的深厚文化底蘊和精湛工藝感到著迷,總希望能找到一本能真正帶我深入瞭解這個領域的好書。這次有幸翻閱瞭這本《慧心佛性-佛珠 手鏈收藏與鑒定》,簡直就像打開瞭一扇通往佛教飾品寶庫的大門。從書本的裝幀來看,就透著一股厚重和精良,精裝的質感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安心感。我最喜歡的是它在介紹各種材質的佛珠時,那種細緻入微的描寫。不僅僅是簡單列齣檀香、沉香、菩提子等常見的名字,而是深入探討瞭每種材質的特性、産地、曆史淵源,甚至是它們在佛教修行中的象徵意義。比如,關於老山檀香,書中不僅僅提到瞭它獨特的香氣,還詳細解釋瞭它在不同宗教儀式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香氣來辨彆其品質和真僞。這種對細節的挖掘,讓我感覺作者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一位懷揣著對佛教文化虔誠之心,身體力行的踐行者。 再者,書中對於佛珠的收藏和鑒定部分,更是給瞭我極大的啓發。作為一名初涉收藏的新手,我常常為如何判斷一串佛珠的價值而感到睏惑。這本書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導師,循循善誘地教導我如何從多個維度去審視一串佛珠。它不僅僅關注材質本身,更強調瞭工藝、包漿、品相以及曆史感的重要性。例如,關於包漿的形成,書中不僅僅解釋瞭它是什麼,還生動地描繪瞭不同材質在經過長時間盤玩後,所呈現齣的獨特光澤和溫潤質感,並且提供瞭很多圖片示例,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歲月留下的痕跡。對於一些看起來相似的材質,書中也提供瞭很多鑒彆小技巧,比如如何通過氣味、密度、紋理來區分,這些都是我在其他地方很難找到的寶貴信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甚至提到瞭很多古董佛珠的收藏故事,這些故事讓冰冷的收藏過程變得充滿瞭人情味和曆史的溫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