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老杨教你 识茶 泡茶 品茶》
这是一本可以阅读的书;
这是一本可以视听的书;
当图书和新媒体技术结合,从此阅读不再单调,拿起手机,扫一扫二维码,随时观看各种茶类的品鉴、冲泡,更有杨家小妹的精彩茶艺表演。
茶如何制成?你认识各种不同的茶吗?如何享用一杯茶?《茶人老杨教你 识茶 泡茶 品茶》以一名茶人的独特角度为你介绍了有关茶的各种知识。在内容上,本书摒弃了过于复杂且专业的茶艺知识,以浅显的语言、生动的图例将茶事娓娓道来,识茶叶、赏茶器、习茶礼……即便不谙茶事,也可在本书中拾获一份茶人的淡定与悠然。
杨学军,1968年出生于北京。自幼喜爱书画,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对中国的茶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对茶叶的生产、种植、销售以及茶文化的推广有独到见解。
*1章 亲密接触,心灵相知 茶之初识
茶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神农与茶的奇缘
悠悠茶韵,飘香千载
饮茶方式的演变
茶的分类方法
按茶树品种分类
按产地取名分类
按干茶的形状分类
按茶叶的形态分类
按烘焙温度分类
按发酵时间分类
按茶叶采收季节分类
传统分类法之七大茶类
绿茶
乌龙茶
红茶
黄茶
白茶
黑茶
花茶
茶树的种植条件
土壤
地形
气候
茶的贮存方法
茶叶罐贮存法
冰箱贮存法
暖水瓶贮存法
干燥剂贮存法
中国四大产茶区
江南茶区
华南茶区
西南茶区
江北茶区
风趣的中国茶习俗
北京的大碗茶
潮汕的功夫茶
藏族的酥油茶
听听老杨来说茶
我是老杨,我爱茶
普洱随想:茶如岁月,越陈越香
第二章 壶里乾坤,茶中世界 茶之品鉴
绿茶品鉴
西湖龙井
黄山毛峰
碧螺春
六安瓜片
信阳毛尖
安吉白茶
庐山云雾茶
南京雨花茶
狗牯脑茶
太平猴魁
乌龙茶品鉴
安溪铁观音
武夷大红袍
武夷肉桂
武夷水仙
黄金桂
冻顶乌龙
阿里山乌龙
红茶品鉴
祁门红茶
宜兴红茶
金骏眉
滇红茶
正山小种
白茶品鉴
白毫银针
福鼎白茶
黄茶品鉴
霍山黄芽
黑茶品鉴
宫廷普洱茶
生沱茶
熟沱茶
生砖茶
熟砖茶
七子饼生茶
七子饼熟茶
安化黑茶
茯砖茶
六堡茶
花茶品鉴
玫瑰花茶
茉莉花茶
女儿环
黄山贡菊
第三章 茶香一缕,韵味悠长 茶之冲泡
佳茗还需配美器——茶人必备茶具
随手泡 茶的专属热水壶
赏茶荷 鉴赏干茶之美器
茶壶 壶中乾坤大
闻香杯 茶香满杯,沁人心脾
品茗杯 慢品茶中滋味
茶宠 茶桌装饰物
盖碗 泡茶、品茶的天人合一两用杯
茶盘 茶具的坚固基础
盖置 壶盖的摆放台
公道杯 分茶汤也要公平
水盂 废水回收站
杯垫 茶杯、茶桌的“保护神”
过滤网与滤网架 过滤茶渣的配套设备
普洱茶针 剥茶“神器”
茶巾 茶具的“清道夫”
茶道组合 泡茶六大辅助用具
养壶笔 紫砂器具的“保养品”
茶叶罐 存放茶叶的『大房子』
一瓯美水煮香茗——饮茶择水有讲究
古人观水
今人观水
水温讲究
万般茶具,情钟紫砂
宜兴紫砂壶何以独领风骚
紫砂陶的美丽传说
名家紫砂壶
紫砂壶的选购
紫砂壶的使用和保养
不同茶具冲泡演示
玻璃杯冲泡法
盖碗冲泡法
紫砂壶冲泡法
老杨的私家珍藏版:盖碗冲泡茶膏
闲情雅致赏茶艺
乌龙茶茶艺赏析
工艺茶茶艺赏析
绿茶茶艺赏析
盖碗茶茶艺赏析
不可不知的泡茶礼仪
泡茶前的礼仪
泡茶中的礼仪
第四章 浅斟慢酌,品尽余香 茶之品饮
品茶要品四要素
色
香
味
韵
品茶讲究三道程序
审茶
观茶
品茶
品茶的具体要求
端杯稳且轻
拨茶有讲究
品饮有风度
品饮的其他细节
饮茶中的“约定俗成”
摆器示意
叩桌行礼
捂碗谢茶
端茶送客
浅茶满酒
茶分三等
品饮方法,因茶而异
乌龙茶的品饮
红茶的品饮
花茶的品饮
高级细嫩绿茶的品饮
细嫩白茶与黄茶的品饮
第五章 修身健体,沁人心脾 茶之功效
茶人老杨的幸福一天
清晨来杯绿茶*提神
饭前小酌铁观音
下午来杯花茶润润口
晚上来杯普洱助消化
茶人老杨的四季养生茶
春养肝,绿茶花茶长精神
夏消暑,花茶飘香绿茶凉
秋养阴,普洱乌龙效果佳
冬收藏,红茶普洱养胃肠
知音难觅,佳茗可求
小叶苦丁这样喝
老杨自制美容奶茶
八宝茶DIY
尝尝老杨家的美味茶食
凉瓜龙井虾仁
绿茶粥
普洱菊花粥
附录 茶人老杨的茶知识快速问答
北京的大碗茶
“来了您呐,沏壶茶吧您呐!”那天去前门一带办事,路过一家京味茶馆,那熟悉的吆喝声,让我仿佛回到了从前。我走进这家茶馆,要了一壶老北京花茶,喝着这浓郁的花茶,20年前这一带的事情浮现在眼前。
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夏天,我去大栅栏一带买东西,天气很热,在一条小街巷的胡同口,我看到了一个茶摊。过去北京的大碗茶很流行,2分钱一大碗,消暑解渴还便宜,每个碗里都盛好茶水,上面盖一片玻璃,喝的时候凉热合适,虽不如家里的茶好喝,但也解渴。我要了一碗茶,坐在街边树荫下,一边喝茶一边看着过往的人流,十分惬意。北京的大碗茶,就是茶的本性,自在,安逸,与世无争。
时至今日,仍有很多老北京人喜欢用大把缸子喝茶。端起大茶缸子喝上一口浓浓的花茶,透着那份惬意,那份自在。白云过隙,时光如梭,但大碗茶却始终如一地陪伴在北京人的身边。无论清贫富贵,无论人事变迁,北京人总能找出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也许,这就是老北京人的几分洒脱,几分执著。
潮汕的功夫茶
李小龙在好莱坞刮起了一股中国功夫热,“kung fu”一词也由此响彻全球。中国功夫渗浸在华夏文化的每一个角落,中国的茶艺也有一套专门的功夫茶艺。功夫茶是一种泡茶的技法,因为这种茶艺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因此称为功夫茶。“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苏辙的名句就是对功夫茶*好的诠释。
第1次接触功夫茶,是和一个朋友在茶楼谈事情,大有相见恨晚的微微遗憾。茶楼的茶艺员款款而来,为我们精心调制了一壶上等功夫茶,动作行云流水,利索优美,一道“关公巡城”,然后“韩信点兵”,两杯功夫茶已经端放在我和朋友面前,浓郁的茶香立刻扑鼻而来,瞬间征服了我的嗅觉。我不由地屏息静气,捧起这杯灵秀澄碧的功夫茶,细斟慢饮,清雅浓郁,唇齿留香。这,就是功夫茶的情谊,功夫茶的魅力。
功夫茶起源于潮汕,潮汕人爱喝茶,也懂茶。很多潮汕的家庭,都有一套甚至多套功夫茶的茶具,闲来无事,或者有朋友来了,来一壶功夫茶,边品茶边话家常,或是一边喝茶一边指头轻叩桌面,听着文雅的潮剧。平淡的日子因为有了功夫茶而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功夫茶就和大碗茶一样,有着自己文化的传承。虽然操作手法过于繁文缛节,但它也来自民间,同样表达一种平等、互相尊重的精神。
从外观上看,这本书的设计非常朴素,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就是书名“茶人老杨教你识茶泡茶品茶”清晰地印在封面上,搭配上淡淡的茶色背景,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我一直认为,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位好的老师。而“老杨”这个名字,就给我一种值得信赖的、经验丰富的老师的形象。这本书的标题直接明了,没有故弄玄虚,直接告诉读者它能解决什么问题,这对于我这样一个茶艺新手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吸引力。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知识传播上的“循序渐进”。它不会一开始就抛出很多复杂的概念,而是从最基础的茶叶分类开始,然后逐步深入到冲泡、品鉴等环节。我之前也看过一些茶艺的书籍,但很多都感觉像是在“炫技”,让人望而却步。而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长者,一步步地引领你,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茶的精髓。 书中的一些小技巧和注意事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在讲解如何挑选好茶时,老杨会提到观察茶叶的形状、色泽,甚至是用鼻子闻香,这些细节的描述,都让我觉得非常实用。而对于泡茶的水质和水温的讲解,更是深入浅出,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同样的茶叶,用不同的水和温度泡出来,味道会天差地别。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关注“术”,还注重“道”。在品鉴部分,老杨会引导读者去感受茶的“意境”,去体会茶与自然、与人的连接。这让我在学习泡茶技艺的同时,也对茶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仅仅把它当作一种饮品,而是上升到了一种生活的哲学。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亲切,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就像和一位老朋友聊天一样,轻松愉快。我非常期待能够按照书中的方法,实践我所学到的知识,并且在品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快乐。
评分这本书的书脊设计简洁大气,书名“茶人老杨教你识茶泡茶品茶”的字体醒目,颜色搭配也十分协调。整体风格偏向于传统文化,但又不失现代感,非常符合茶艺这种既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 我一直对茶有着一种朦胧的向往,觉得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但苦于无人指导,每次泡茶都只是随意为之,总感觉少了点什么。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立刻被吸引了。一个“老杨”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似乎代表着一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但又不失温和的茶道传承者。 这本书的排版和内容结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以一种故事性的方式展开,仿佛老杨坐在你面前,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茶具的介绍,不仅仅是列举各种茶具的名称和用途,更是讲述了它们与茶的渊源,以及如何通过茶具来提升品饮的体验。 书中的讲解非常细致,比如在介绍绿茶的冲泡时,老杨会强调不能用沸水,并且给出了具体的适宜水温范围。他还提到了如何通过观察茶叶在水中的舒展姿态来判断水温是否合适,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之谈。我之前尝试过几次,总是将茶泡得过苦,现在看来,都是水温的问题。 此外,书中关于茶的品鉴部分,老杨的描述非常富有感染力。他会将茶叶的滋味比喻成山野的清新、雨后的甘甜,或者花香的馥郁,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茶的独特魅力。这对于提升我个人的品鉴能力非常有帮助。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学指南,更是一本引导读者走进茶的世界的“敲门砖”。它用最直白、最生动的方式,将茶的奥秘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能够更轻松地去接触和喜爱茶。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淡雅的绿色背景搭配着一张手捧茶杯、神态安详的老者照片,瞬间就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书名“茶人老杨教你识茶泡茶品茶”朴实而直观,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内容,让人一眼就能了解它是一本教授茶艺的实用指南。 我一直对中国茶文化很感兴趣,但总觉得门槛很高,不知道从何入手。市面上关于茶的书籍很多,但很多过于学术化,或者内容庞杂,难以消化。直到我看到这本书,我仿佛找到了一个亲切的向导。“老杨”这个名字自带一种亲和力,让人感觉他就像一位邻家爷爷,愿意耐心地传授他的经验。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章节划分,从茶叶的种类、产地,到各种茶叶的冲泡技巧、品鉴方法,再到茶具的选择和保养,内容循序渐进,逻辑性很强。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茶叶冲泡水温和时间的小贴士,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细节,对于新手来说,避免了走弯路。 书中的插图也十分精美,不仅有各种茶叶的特写,还有茶具的图解,以及冲泡过程的演示照片。这些图片生动形象,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字内容。我特别注意到,书中的一些品茶环节,老杨的讲解非常细致,他会从茶叶的外观、香气、汤色、滋味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让我对“品茶”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实在”。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奥的理论,而是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将茶的知识和技巧娓娓道来。我相信,即使是完全没有接触过茶的新手,也能通过这本书,一步步地掌握泡茶的诀窍,并且体会到茶带来的乐趣。
评分这款书的封面设计采用了非常柔和的色调,主色调是淡淡的青色,上面印着书名“茶人老杨教你识茶泡茶品茶”,字体大小适中,排版清晰。右下角的小字“茶艺文化全书 茶道茶文化 新华书店”也表明了它严谨和专业的定位。 我一直对茶的艺术性非常着迷,总觉得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但是,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来说,面对琳琅满目的茶叶种类和复杂的冲泡过程,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老杨”这个名字,给人一种亲切而权威的感觉,仿佛是一位愿意倾囊相授的智者。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适合新手入门。它没有上来就讲高深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认识茶”开始,详细介绍了各种茶叶的外观、香气、汤色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这对于我这个连绿茶、红茶都分不清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喜欢书中对不同茶叶的分类方式,清晰明了,很容易记住。 在泡茶的部分,作者的讲解更是细致入微。他不仅详细介绍了不同茶叶的冲泡方法,包括水温、水质、投茶量、冲泡时间等关键要素,还强调了茶具的选择和使用。我之前总是凭感觉泡茶,难怪味道总是不尽如人意。书中关于“水”的讲解,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水质对茶的味道影响这么大。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讲解冲泡技巧的同时,还融入了大量的茶文化知识。作者会讲解茶的起源、发展,以及茶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这让我明白了,品茶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体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茶道”的阐述,它让我看到了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美学。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循循善诱”。它用最朴实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茶艺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我感觉自己就像跟随着老杨的脚步,一步步地走进了茶的世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如何泡好一杯茶,更体会到了茶所带来的宁静与美好。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沉甸甸的质感,以及封面右上角“新华书店”的标识,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信心。书名“茶人老杨教你识茶泡茶品茶”简洁有力,直接点明了内容,没有丝毫的含糊。 作为一个对茶完全陌生的新手,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从零开始,系统性地指导我的书籍。市面上有很多关于茶的书,但要么是过于高端,要么是过于零散,让我无从下手。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需求。“老杨”这个称谓,自带一种亲切和专业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茶人。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章节安排,它就像一个完整的学习路径图。从最基本的“认识茶叶”开始,详细介绍了各种茶叶的分类、特点、产地,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这为我建立了一个清晰的框架。接着,书中对“泡茶的技巧”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从水温、水质、茶具的选择,到投茶量、冲泡时间,每一个环节都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指导。我之前总是泡不好茶,不是太浓就是太淡,现在终于知道原因所在。 书中对于“品茶”的讲解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老杨会从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个维度,引导读者去感受一杯茶的层次和韵味。他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品鉴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我之前只是觉得好喝就是好喝,现在才知道,原来一杯茶可以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值得去探索。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在讲解茶艺的同时,还穿插了很多关于茶文化的介绍,比如茶的历史、茶的礼仪、茶与生活的关系等等。这让我明白,品茶不仅仅是简单的饮用,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传承。这本书让我对茶的认识,从“知道”上升到了“理解”和“欣赏”。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集实用性、知识性和文化性于一体的优秀茶艺入门教程,对于想要了解和学习茶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