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老楊教你 識茶 泡茶 品茶》
這是一本可以閱讀的書;
這是一本可以視聽的書;
當圖書和新媒體技術結閤,從此閱讀不再單調,拿起手機,掃一掃二維碼,隨時觀看各種茶類的品鑒、衝泡,更有楊傢小妹的精彩茶藝錶演。
茶如何製成?你認識各種不同的茶嗎?如何享用一杯茶?《茶人老楊教你 識茶 泡茶 品茶》以一名茶人的獨特角度為你介紹瞭有關茶的各種知識。在內容上,本書摒棄瞭過於復雜且專業的茶藝知識,以淺顯的語言、生動的圖例將茶事娓娓道來,識茶葉、賞茶器、習茶禮……即便不諳茶事,也可在本書中拾獲一份茶人的淡定與悠然。
楊學軍,1968年齣生於北京。自幼喜愛書畫,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對中國的茶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對茶葉的生産、種植、銷售以及茶文化的推廣有獨到見解。
*1章 親密接觸,心靈相知 茶之初識
茶的曆史淵源與演變
神農與茶的奇緣
悠悠茶韻,飄香韆載
飲茶方式的演變
茶的分類方法
按茶樹品種分類
按産地取名分類
按乾茶的形狀分類
按茶葉的形態分類
按烘焙溫度分類
按發酵時間分類
按茶葉采收季節分類
傳統分類法之七大茶類
綠茶
烏龍茶
紅茶
黃茶
白茶
黑茶
花茶
茶樹的種植條件
土壤
地形
氣候
茶的貯存方法
茶葉罐貯存法
冰箱貯存法
暖水瓶貯存法
乾燥劑貯存法
中國四大産茶區
江南茶區
華南茶區
西南茶區
江北茶區
風趣的中國茶習俗
北京的大碗茶
潮汕的功夫茶
藏族的酥油茶
聽聽老楊來說茶
我是老楊,我愛茶
普洱隨想:茶如歲月,越陳越香
第二章 壺裏乾坤,茶中世界 茶之品鑒
綠茶品鑒
西湖龍井
黃山毛峰
碧螺春
六安瓜片
信陽毛尖
安吉白茶
廬山雲霧茶
南京雨花茶
狗牯腦茶
太平猴魁
烏龍茶品鑒
安溪鐵觀音
武夷大紅袍
武夷肉桂
武夷水仙
黃金桂
凍頂烏龍
阿裏山烏龍
紅茶品鑒
祁門紅茶
宜興紅茶
金駿眉
滇紅茶
正山小種
白茶品鑒
白毫銀針
福鼎白茶
黃茶品鑒
霍山黃芽
黑茶品鑒
宮廷普洱茶
生沱茶
熟沱茶
生磚茶
熟磚茶
七子餅生茶
七子餅熟茶
安化黑茶
茯磚茶
六堡茶
花茶品鑒
玫瑰花茶
茉莉花茶
女兒環
黃山貢菊
第三章 茶香一縷,韻味悠長 茶之衝泡
佳茗還需配美器——茶人必備茶具
隨手泡 茶的專屬熱水壺
賞茶荷 鑒賞乾茶之美器
茶壺 壺中乾坤大
聞香杯 茶香滿杯,沁人心脾
品茗杯 慢品茶中滋味
茶寵 茶桌裝飾物
蓋碗 泡茶、品茶的天人閤一兩用杯
茶盤 茶具的堅固基礎
蓋置 壺蓋的擺放颱
公道杯 分茶湯也要公平
水盂 廢水迴收站
杯墊 茶杯、茶桌的“保護神”
過濾網與濾網架 過濾茶渣的配套設備
普洱茶針 剝茶“神器”
茶巾 茶具的“清道夫”
茶道組閤 泡茶六大輔助用具
養壺筆 紫砂器具的“保養品”
茶葉罐 存放茶葉的『大房子』
一甌美水煮香茗——飲茶擇水有講究
古人觀水
今人觀水
水溫講究
萬般茶具,情鍾紫砂
宜興紫砂壺何以獨領風騷
紫砂陶的美麗傳說
名傢紫砂壺
紫砂壺的選購
紫砂壺的使用和保養
不同茶具衝泡演示
玻璃杯衝泡法
蓋碗衝泡法
紫砂壺衝泡法
老楊的私傢珍藏版:蓋碗衝泡茶膏
閑情雅緻賞茶藝
烏龍茶茶藝賞析
工藝茶茶藝賞析
綠茶茶藝賞析
蓋碗茶茶藝賞析
不可不知的泡茶禮儀
泡茶前的禮儀
泡茶中的禮儀
第四章 淺斟慢酌,品盡餘香 茶之品飲
品茶要品四要素
色
香
味
韻
品茶講究三道程序
審茶
觀茶
品茶
品茶的具體要求
端杯穩且輕
撥茶有講究
品飲有風度
品飲的其他細節
飲茶中的“約定俗成”
擺器示意
叩桌行禮
捂碗謝茶
端茶送客
淺茶滿酒
茶分三等
品飲方法,因茶而異
烏龍茶的品飲
紅茶的品飲
花茶的品飲
高級細嫩綠茶的品飲
細嫩白茶與黃茶的品飲
第五章 修身健體,沁人心脾 茶之功效
茶人老楊的幸福一天
清晨來杯綠茶*提神
飯前小酌鐵觀音
下午來杯花茶潤潤口
晚上來杯普洱助消化
茶人老楊的四季養生茶
春養肝,綠茶花茶長精神
夏消暑,花茶飄香綠茶涼
鞦養陰,普洱烏龍效果佳
鼕收藏,紅茶普洱養胃腸
知音難覓,佳茗可求
小葉苦丁這樣喝
老楊自製美容奶茶
八寶茶DIY
嘗嘗老楊傢的美味茶食
涼瓜龍井蝦仁
綠茶粥
普洱菊花粥
附錄 茶人老楊的茶知識快速問答
北京的大碗茶
“來瞭您呐,沏壺茶吧您呐!”那天去前門一帶辦事,路過一傢京味茶館,那熟悉的吆喝聲,讓我仿佛迴到瞭從前。我走進這傢茶館,要瞭一壺老北京花茶,喝著這濃鬱的花茶,20年前這一帶的事情浮現在眼前。
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夏天,我去大柵欄一帶買東西,天氣很熱,在一條小街巷的鬍同口,我看到瞭一個茶攤。過去北京的大碗茶很流行,2分錢一大碗,消暑解渴還便宜,每個碗裏都盛好茶水,上麵蓋一片玻璃,喝的時候涼熱閤適,雖不如傢裏的茶好喝,但也解渴。我要瞭一碗茶,坐在街邊樹蔭下,一邊喝茶一邊看著過往的人流,十分愜意。北京的大碗茶,就是茶的本性,自在,安逸,與世無爭。
時至今日,仍有很多老北京人喜歡用大把缸子喝茶。端起大茶缸子喝上一口濃濃的花茶,透著那份愜意,那份自在。白雲過隙,時光如梭,但大碗茶卻始終如一地陪伴在北京人的身邊。無論清貧富貴,無論人事變遷,北京人總能找齣一種屬於自己的文化。也許,這就是老北京人的幾分灑脫,幾分執著。
潮汕的功夫茶
李小龍在好萊塢颳起瞭一股中國功夫熱,“kung fu”一詞也由此響徹全球。中國功夫滲浸在華夏文化的每一個角落,中國的茶藝也有一套專門的功夫茶藝。功夫茶是一種泡茶的技法,因為這種茶藝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因此稱為功夫茶。“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蘇轍的名句就是對功夫茶*好的詮釋。
第1次接觸功夫茶,是和一個朋友在茶樓談事情,大有相見恨晚的微微遺憾。茶樓的茶藝員款款而來,為我們精心調製瞭一壺上等功夫茶,動作行雲流水,利索優美,一道“關公巡城”,然後“韓信點兵”,兩杯功夫茶已經端放在我和朋友麵前,濃鬱的茶香立刻撲鼻而來,瞬間徵服瞭我的嗅覺。我不由地屏息靜氣,捧起這杯靈秀澄碧的功夫茶,細斟慢飲,清雅濃鬱,唇齒留香。這,就是功夫茶的情誼,功夫茶的魅力。
功夫茶起源於潮汕,潮汕人愛喝茶,也懂茶。很多潮汕的傢庭,都有一套甚至多套功夫茶的茶具,閑來無事,或者有朋友來瞭,來一壺功夫茶,邊品茶邊話傢常,或是一邊喝茶一邊指頭輕叩桌麵,聽著文雅的潮劇。平淡的日子因為有瞭功夫茶而過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
功夫茶就和大碗茶一樣,有著自己文化的傳承。雖然操作手法過於繁文縟節,但它也來自民間,同樣錶達一種平等、互相尊重的精神。
這款書的封麵設計采用瞭非常柔和的色調,主色調是淡淡的青色,上麵印著書名“茶人老楊教你識茶泡茶品茶”,字體大小適中,排版清晰。右下角的小字“茶藝文化全書 茶道茶文化 新華書店”也錶明瞭它嚴謹和專業的定位。 我一直對茶的藝術性非常著迷,總覺得它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生活哲學。但是,對於我這樣的新手來說,麵對琳琅滿目的茶葉種類和復雜的衝泡過程,常常感到無從下手。“老楊”這個名字,給人一種親切而權威的感覺,仿佛是一位願意傾囊相授的智者。 這本書的結構非常適閤新手入門。它沒有上來就講高深的理論,而是從最基礎的“認識茶”開始,詳細介紹瞭各種茶葉的外觀、香氣、湯色以及它們各自的特點。這對於我這個連綠茶、紅茶都分不清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喜歡書中對不同茶葉的分類方式,清晰明瞭,很容易記住。 在泡茶的部分,作者的講解更是細緻入微。他不僅詳細介紹瞭不同茶葉的衝泡方法,包括水溫、水質、投茶量、衝泡時間等關鍵要素,還強調瞭茶具的選擇和使用。我之前總是憑感覺泡茶,難怪味道總是不盡如人意。書中關於“水”的講解,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水質對茶的味道影響這麼大。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在講解衝泡技巧的同時,還融入瞭大量的茶文化知識。作者會講解茶的起源、發展,以及茶在不同文化中的意義。這讓我明白瞭,品茶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種精神的體驗。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茶道”的闡述,它讓我看到瞭茶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生活美學。 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循循善誘”。它用最樸實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茶藝知識變得觸手可及。我感覺自己就像跟隨著老楊的腳步,一步步地走進瞭茶的世界,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會瞭如何泡好一杯茶,更體會到瞭茶所帶來的寜靜與美好。
評分從外觀上看,這本書的設計非常樸素,沒有過多花哨的裝飾,就是書名“茶人老楊教你識茶泡茶品茶”清晰地印在封麵上,搭配上淡淡的茶色背景,給人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 我一直認為,學習任何一項技能,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位好的老師。而“老楊”這個名字,就給我一種值得信賴的、經驗豐富的老師的形象。這本書的標題直接明瞭,沒有故弄玄虛,直接告訴讀者它能解決什麼問題,這對於我這樣一個茶藝新手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吸引力。 我特彆欣賞這本書在知識傳播上的“循序漸進”。它不會一開始就拋齣很多復雜的概念,而是從最基礎的茶葉分類開始,然後逐步深入到衝泡、品鑒等環節。我之前也看過一些茶藝的書籍,但很多都感覺像是在“炫技”,讓人望而卻步。而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的長者,一步步地引領你,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瞭茶的精髓。 書中的一些小技巧和注意事項,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比如,在講解如何挑選好茶時,老楊會提到觀察茶葉的形狀、色澤,甚至是用鼻子聞香,這些細節的描述,都讓我覺得非常實用。而對於泡茶的水質和水溫的講解,更是深入淺齣,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同樣的茶葉,用不同的水和溫度泡齣來,味道會天差地彆。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不僅僅關注“術”,還注重“道”。在品鑒部分,老楊會引導讀者去感受茶的“意境”,去體會茶與自然、與人的連接。這讓我在學習泡茶技藝的同時,也對茶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不再僅僅把它當作一種飲品,而是上升到瞭一種生活的哲學。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親切,沒有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就像和一位老朋友聊天一樣,輕鬆愉快。我非常期待能夠按照書中的方法,實踐我所學到的知識,並且在品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快樂。
評分拿到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它沉甸甸的質感,以及封麵右上角“新華書店”的標識,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信心。書名“茶人老楊教你識茶泡茶品茶”簡潔有力,直接點明瞭內容,沒有絲毫的含糊。 作為一個對茶完全陌生的新手,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從零開始,係統性地指導我的書籍。市麵上有很多關於茶的書,但要麼是過於高端,要麼是過於零散,讓我無從下手。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的這一需求。“老楊”這個稱謂,自帶一種親切和專業感,讓我覺得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茶人。 我最喜歡這本書的章節安排,它就像一個完整的學習路徑圖。從最基本的“認識茶葉”開始,詳細介紹瞭各種茶葉的分類、特點、産地,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彆。這為我建立瞭一個清晰的框架。接著,書中對“泡茶的技巧”進行瞭細緻的講解,從水溫、水質、茶具的選擇,到投茶量、衝泡時間,每一個環節都給齣瞭非常具體的指導。我之前總是泡不好茶,不是太濃就是太淡,現在終於知道原因所在。 書中對於“品茶”的講解更是讓我眼前一亮。老楊會從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個維度,引導讀者去感受一杯茶的層次和韻味。他用瞭很多形象的比喻,將抽象的品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我之前隻是覺得好喝就是好喝,現在纔知道,原來一杯茶可以有如此豐富的內涵值得去探索。 更難得的是,這本書在講解茶藝的同時,還穿插瞭很多關於茶文化的介紹,比如茶的曆史、茶的禮儀、茶與生活的關係等等。這讓我明白,品茶不僅僅是簡單的飲用,更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文化的傳承。這本書讓我對茶的認識,從“知道”上升到瞭“理解”和“欣賞”。 總的來說,這本書是一本集實用性、知識性和文化性於一體的優秀茶藝入門教程,對於想要瞭解和學習茶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評分這本書的書脊設計簡潔大氣,書名“茶人老楊教你識茶泡茶品茶”的字體醒目,顔色搭配也十分協調。整體風格偏嚮於傳統文化,但又不失現代感,非常符閤茶藝這種既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形式。 我一直對茶有著一種朦朧的嚮往,覺得它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但苦於無人指導,每次泡茶都隻是隨意為之,總感覺少瞭點什麼。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我立刻被吸引瞭。一個“老楊”的形象躍然紙上,他似乎代錶著一種經驗豐富、學識淵博但又不失溫和的茶道傳承者。 這本書的排版和內容結構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知識點,而是以一種故事性的方式展開,仿佛老楊坐在你麵前,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茶具的介紹,不僅僅是列舉各種茶具的名稱和用途,更是講述瞭它們與茶的淵源,以及如何通過茶具來提升品飲的體驗。 書中的講解非常細緻,比如在介紹綠茶的衝泡時,老楊會強調不能用沸水,並且給齣瞭具體的適宜水溫範圍。他還提到瞭如何通過觀察茶葉在水中的舒展姿態來判斷水溫是否閤適,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經驗之談。我之前嘗試過幾次,總是將茶泡得過苦,現在看來,都是水溫的問題。 此外,書中關於茶的品鑒部分,老楊的描述非常富有感染力。他會將茶葉的滋味比喻成山野的清新、雨後的甘甜,或者花香的馥鬱,讓人仿佛身臨其境,能夠通過文字感受到茶的獨特魅力。這對於提升我個人的品鑒能力非常有幫助。 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學指南,更是一本引導讀者走進茶的世界的“敲門磚”。它用最直白、最生動的方式,將茶的奧秘呈現在我們麵前,讓我們能夠更輕鬆地去接觸和喜愛茶。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吸引力,淡雅的綠色背景搭配著一張手捧茶杯、神態安詳的老者照片,瞬間就營造齣一種寜靜祥和的氛圍。書名“茶人老楊教你識茶泡茶品茶”樸實而直觀,直接點明瞭本書的核心內容,讓人一眼就能瞭解它是一本教授茶藝的實用指南。 我一直對中國茶文化很感興趣,但總覺得門檻很高,不知道從何入手。市麵上關於茶的書籍很多,但很多過於學術化,或者內容龐雜,難以消化。直到我看到這本書,我仿佛找到瞭一個親切的嚮導。“老楊”這個名字自帶一種親和力,讓人感覺他就像一位鄰傢爺爺,願意耐心地傳授他的經驗。 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清晰的章節劃分,從茶葉的種類、産地,到各種茶葉的衝泡技巧、品鑒方法,再到茶具的選擇和保養,內容循序漸進,邏輯性很強。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不同茶葉衝泡水溫和時間的小貼士,這些都是非常實用的細節,對於新手來說,避免瞭走彎路。 書中的插圖也十分精美,不僅有各種茶葉的特寫,還有茶具的圖解,以及衝泡過程的演示照片。這些圖片生動形象,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文字內容。我特彆注意到,書中的一些品茶環節,老楊的講解非常細緻,他會從茶葉的外觀、香氣、湯色、滋味等多個維度進行分析,讓我對“品茶”這兩個字有瞭更深的認識。 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實在”。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深奧的理論,而是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將茶的知識和技巧娓娓道來。我相信,即使是完全沒有接觸過茶的新手,也能通過這本書,一步步地掌握泡茶的訣竅,並且體會到茶帶來的樂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