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艺术:让人成为人(第8版 精装版)红白棕三色封面,随机发放
定价:128.00元
作者:(美)加纳罗,(美)阿特休勒,舒予,吴珊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301162903
字数:970000
页码:64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1.861kg
编辑推荐
红白棕三色封面,随机发放。
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
《艺术:让人成为人(人文学通识)(第8版)》因其涉及主题的广泛性、可读性,以及优美的写作风格而备受好评。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作序,知名文化人刘苏里郑重推荐。
内容提要
《艺术:让人成为人》旨在介绍人文学带给我们的喜悦。一直以来,我们的目标就是交流我们对于作为心智与情感体验的人文学所怀有的热情。藉由了解各种创造性艺术并学习对它们进行批判性思考,你会更好地了解自身以及你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艺术:让人成为人》讲述的是历史上以及世界许多文化中的人文学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我们感激过去所取得的成就,这是因为与我们非常相近的人过去存在过,他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今天。我们会继续发现新的原因去体验喜悦,并在过去的、现在的、西方的、非西方的、男人的、女人的,以及在不同种族文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感受力中得到新的激励。
这《艺术:让人成为人(人文学通识)(第8版)》从第1版面世至今一直广受欢迎,因为人文学是活着的,并将永远活着,而且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必定会成长和变化。现在的这一版包括一些重要的修订,这对于我们保持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走进入文学是至为重要的。
目录
艺术:是个问题(朱青生)
前言
第1部分 人文学和你
第1章 人文学和你
人文学的礼物
对人文学的日神和酒神回应
批判性鉴赏指南:职业化和个人化的鉴赏
时刻成为一个“无限的”人
第二章 神话与人文学的起源
神话中的原型
解释性神话
童年时代的神话故事
大众神话
神话如何影响了人文学
第三章 人文学的斗争
艺术家在世的功名
冲突原因
对艺术家的镇压
作为压迫形式的模式化
女性与人文学
第二部分 人文学科
第四章 文学
作为历史的文学
诗歌
小说
短篇小说
第五章 美术
模仿的必要
不同风格的模仿
对于逼真的反抗
变形艺术
艺术建筑
第六章 音乐
音乐的基本要素
缤纷的音乐体验
第七章 戏剧
戏剧惯例
悲剧
喜剧
观念剧
自然主义
一个变化纷呈的世纪
幕后
第八章 歌曲和舞蹈
歌剧和轻歌剧
百老汇歌舞剧
舞蹈
第九章 电影
电影惯例
早期的里程碑
电影的主要类型
20世纪两部优秀的美国影片
作者电影
批判性观赏简介
第三部分 人文学主题
第十章 宗教
多神信仰
非人格神信仰
一神信仰
对于信仰的质疑
宗教与人文学
第十一章 道德
我们是如何作出道德判断的
自利道德
道德权wei
道德相对主义
第十二章 幸福
享乐主义:幸福是快乐
伊壁鸠鲁主义:幸福是对痛苦的回避
斯多葛哲学:幸福是一种求生之策
亚里士多德主义:幸福是一生的质量
东方哲学和幸福
第十三章 爱
肉与灵
浪漫爱情
爱情与婚姻
第十四章 生死观
死亡形象
象征性死亡
肯定生命的几种模式
第十五章 自由
决定论和选择的有限性
自由的可能性
存在主义
在限制中的自由
章末注释
人文学:告慰良知的乡愁
第8版译后记
作者介绍
理查德·加纳罗曾受教于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攻戏剧、文学和教育心理学。在综合性教育发展的早期历史中,加纳罗非常活跃。他曾帮助过迈阿密大学和迈阿密-戴德社区学院两所学校发展了人文学项目,并教授人文学和戏剧等科目长达21年之久。加纳罗还为纪录片《艺术:让人成为人》写过30集剧本,获得艾米教育纪录片奖和伯明翰电影节纪录片第1。
特尔玛·阿特休勒教授曾修过英语、历史、文学、戏剧和电影传播等专业方向。她的主要兴趣集中在采用综合性、交叉学科以及个性化的方法给荣誉班级和普通班级的学生讲授人文学。在教学时,阿特休勒教授强调使用具体事例来讨论伦理问题。阿特休勒教授是第1位荣获迈阿密—戴德社区学院资助的人文学教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盛宴,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被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给震住了。封面那三种颜色的随机组合,说实话,一开始还有点小小的忐忑,怕拿到自己不太喜欢的色调,结果却意外地惊喜,我拿到的这本是偏向沉稳的红棕调,那种皮革的纹理感在光线下呈现出低调的奢华,拿在手里就不想放下。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米白色的纸张既保护了视力,又让印刷的色彩显得格外饱满有力,尤其是一些对色彩还原度要求极高的艺术插图部分,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几乎能感受到印刷师傅的匠心。装订工艺更是没的说,即便是翻阅了无数次,书脊依然保持着完美的平整度,可以轻松地“摊平”在桌面上,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和参考的学术类书籍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大大提升了阅读体验。我甚至会花时间去研究一下扉页和版权页上的那些精细排版,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收藏价值和使用价值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点。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当前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名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下的专业人士,我们时常会陷入效率至上的怪圈,渐渐失去了对“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细微之处的敏感度。而这本书强迫我慢下来,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人性基石”——比如创造力的起源,集体无意识的力量,以及个体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真实反应。读完关于“意义建构”的部分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流程,不再仅仅关注KPI的达成,而是更注重过程中的连接和价值的创造,这让我重新找到了久违的工作热情和目标感。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如何更深刻地“存在”的书,这种内省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远远超过了任何速成的励志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用“震撼”来形容绝不为过。我原本以为这种探讨“人性”本质的哲学类著作,可能会流于空泛的说教,但作者的论述方式却异常地扎实和接地气。他并没有停留在高高在上的理论层面,而是大量引入了跨学科的案例——从古希腊的悲剧精神到现代神经科学对情感回路的解析,再到社会学中关于群体认同的构建过程,每一步论证都有坚实的证据链支撑。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自我意识的流动性”这一章节的论述,它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固定认知,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时不时地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观点,那种思维被剧烈撞击后的清晰感,是极少有书籍能给予的体验。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快餐读物,而是一部需要反复回味、边读边做笔记的“思想工具箱”。
评分从排版和设计角度看,这本精装版的细节处理简直达到了教科书级别,体现了出版商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字体选择上,正文采用了一种现代感与可读性兼具的衬线字体,字号和行距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长篇的哲学论述,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页边距的设置非常宽裕,留下了充足的空白区域,这对于习惯在书页边缘做批注和思考的我来说,简直是福音,完全不会有“无处落笔”的窘迫感。装帧的坚固程度也令人印象深刻,封面那种复合材料的质感,兼顾了美观和耐用性,即使偶尔不慎洒上咖啡渍,也能用湿布轻易擦拭干净,这对于我这种“粗犷”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实用的加分项。总而言之,这是一次从物质载体到精神内容的全面高品质体验,让人由衷地感受到对知识的尊重。
评分作者在行文风格上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平衡艺术。他的文字既有古典学者的严谨和精确,用词考究,逻辑链条如同精密机械般环环相扣,让人不得不信服其论证的力度;但同时,他的叙事又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温情和洞察力,不至于让冰冷的哲学概念变得枯燥乏味。我尤其喜欢他使用的一些类比和隐喻,它们像是精准的探照灯,瞬间照亮了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比如,他对“共情”的描述,不是简单的情绪代入,而是上升到了物种生存策略的高度,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体验的结合,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层次感。更令人称道的是,尽管议题宏大,但语言却从未故作高深,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最复杂的哲学思辨,转化为清晰、流畅,甚至略带诗意的文字,让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主题的读者,也能感受到思想流动的快感。
评分好书。
评分很好的!值得
评分发货慢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很好的!值得
评分书的四个角都摔坏了
评分发货慢
评分质量还算不错,应该是正品。
评分质量还算不错,应该是正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