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先生《醉文明:收藏马未都》系列第七册!
寓教于乐的收藏文化读本,零起点收藏爱好者之必备。
·紫檀、黄花梨、红木、楠木等古典家具材质如何挑选?
·玉器从汉代、唐宋、金元再到明清,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贝壳到金元宝,那些现在只有在影视剧中能见到的货币实际都长什么样?
·竹木牙角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文玩杂项都有怎样的魅力,让收藏者爱不释手?
在中国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大船小舟都是一片树叶,能浮是你尊重它,是它接纳你;能沉是你适应它,是它教育你。浮沉之间,知微知彰,知柔知刚,焉有不知足者?
——马未都
紫檀、黄花梨、红木、楠木等古典家具材质如何挑选?玉器从汉代、唐宋、金元再到明清,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贝壳到金元宝,古代货币的一步步演化体现了各个时代怎样的财富观?竹木牙角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文玩杂项到底有何魅力,让收藏者爱不释手?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柒)》延续了“醉文明”系列寓教于乐的轻松知识读本风格,透过古玩看文化,透过物件看智慧。这里不但可以以时间线来看木器、瓷器、铜器等各类器物的发展和演变,还可以从物件的器形、神态、工艺来体会各个历史社会的生态和智慧,感受其上所承载的华夏文明。收藏,藏的不仅是“物”,更是藏史、藏文化。面对让人沉醉的中华文化,如对美人,尽得风流。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馆长。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等。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接着他还写了《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的专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论文小品文章。2008年1月1日,马未都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授中国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2010年,广西卫视为马未都先生量身定做,打造了全新节目《收藏马未都》。2011年,观复博物馆隆重推出“瓷之色——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展”,并出版《瓷之色》一书。
自序
1.静穆尊贵话紫檀
2.文人之美黄花梨
3.形艺俱佳话红木
4.奇珍异材说楠木
5.千峰翠色赞越窑
6.橄榄之绿耀州窑
7.淳厚沉静龙泉窑
8.稀世珍宝柴汝官
9.以玉为礼商周玉
10.以玉比德战汉玉
11.世俗需求唐宋玉
12.金漠银水辽金元
13.雅俗共赏明代玉
14.登峰造极清代玉
15.中流砥柱金贝币
16.举足轻重话银币
17.外圆内方话铜币
18.与时俱进机铸币
19.音梁锦绣百宝嵌
20.珠宫贝阙彩螺钿
21.百髹繁艺剔雕漆
22.炉火纯青话铜器
23.信手拈得翠色来
24.琢木生花话木器
25.以齿焚身叹牙器
26.心有灵犀一点通
自序
借物说古,借古喻今,讲的都是道理。道理有大有小,大至哲学,小至俚俗;大至国家,小到个人,都对我们有一份滋养,至少平添一份乐趣。做电视节目,其实一开始就本着这个态度,放下架子,与观众平起平坐;再把节目汇集成册,算是搂草打兔子,额外有一份收获。书有一个好处,随时随处可翻。
也许节目中有的话说过,那也不妨再说一遍。知识就是这样,场合不同,时段不同,能量就不同。如同有的古诗,每十年一读,感受就会有所不同。原因也简单,就是你人生的阅历经历所致。我的人生已过大半,有资格说这带有总结意味的话。
孔子说过“有教无类”,电视的气场是个典型的有教无类的场所。站在电视摄像机前,你只能看见现场观众,看不见千家万户,不知观众态度。所以说话就要周全,想到每一个可能,照顾每一位观众。实际上,我知道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也要硬着头皮上。每一场节目后面都有绞尽脑汁的策划,都有众多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不过站在台前而已。
说这话真不是谦虚。在中国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大船小舟都是一片树叶,能浮是你尊重它,是它接纳你;能沉是你适应它,是它教育你,浮沉之间,知微知彰,知柔知刚,焉有不知足者?
《醉文明》一年两本,已出四册。伍、陆理应作新序,为的是读者。读者是我坚持下去的理由,知恩图报,仁不轻绝。
是为序。
马未都
《醉文明》(柒、捌)又要出版了,看着一年比一年厚的书,感受最强烈的是春华秋实。所有的付出在结集出版之日都已得到回报,这回报我愿与读者共享。
马未都补记2015.9.10
文人之美黄花梨
黄花梨有“木中黄金”之称,足以体现它在当代人心目中的位置。明朝后期,隆庆开关以后,黄花梨开始被中国人所认识和欣赏。到了万历年间,黄花梨则作为家具的优良用材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大部分的黄花梨产自海南,此外,广西地区也出产一种越南黄花梨。越南史称安南,是中国古时的藩国之一,与海南属于同一纬度,气候相近,树种几乎一致。海南地区的台风多于越南,生长的树木较小,纹理显得更花一些。越南黄花梨生长在内陆,气候条件优于海南黄花梨,长得很快,木材很粗,纹理更加通达。
现在,很多人都对黄花梨津津乐道。由于中国人酷爱名贵木材,所以全世界的名贵木材都被收集到了中国,这是对世界资源的破坏。有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目前在海南岛已经大面积地栽种黄花梨树苗,希望它们能成长100 年甚至500 年,来福荫后人。今天我们能够感受黄花梨的文化,也是因为受了前人的福荫。
这是一个黄花梨的小柜,上面有一把锁,上刻“千和万合”。小柜子有五个抽屉,一大四小,是满彻黄花梨。所谓“满彻”,是指里外前后全部都是用的一种材质。这件小柜很有名,在王世襄先生的皇皇巨著《明式家具珍赏》中有著录。从材质上看,它的侧板非常干净,纹理通达,有一整块背板,用料非常讲究,内部结构也很复杂,这些都是古人聪明才智的体现。
这是一张明朝末年的黄花梨酒桌。酒桌的尺寸比较小,但比较宽,在古代是文人自用的,可以用来独酌,也可用来看书。酒桌采用了古老的夹头榫形式,取平头案的案形,并且是由一块木头整挖出来的,这种做法在后来就见不到了。酒桌的中心采用的是楠木中的瘿木,将楠木绞丝状的纹理表现了出来,有部分开裂。
黄花梨的颜色非常柔和,在现今的多彩生活中,这种暖色调给人的感受不够强烈。但是在明代,房间内采光条件不如现在好,看到这样一种温润的、偏黄色的家具,人的内心会多一分感受,这种感受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阴天的时候,黄花梨的木料会散发出很浓郁的香味,这张酒桌从制作出来到现在至少有400 年以上的历史,它的气味一直在挥发,味道越来越淡。其实每一种木头都有气味,而黄花梨的味道沁人心脾,可以安神。
中国人历来对颜色深的器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对紫檀和红木都比较感兴趣。黄花梨曾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备受冷落,古人并不喜欢它。直到民国以后,欧美人开始关注它,认为这是中国文人创造的辉煌文化。他们大量地搜集黄花梨,我们才对黄花梨有了新的认识。当时有很多黄花梨家具被染成黑色,当作紫檀卖给外国人,因为当时黄花梨和紫檀的价格差距太大。欧美人认为,黄花梨家具的美不是宫廷所能欣赏的,它是文人化的用具,有一种超脱之美。当这种观念传入中国以后,我们才知道,中国人创造的家具文化是非常丰富的。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像极了一位经验老到的旅人,他不是在炫耀自己见过了多少奇珍异宝,而是在分享一段段充满人情味的旅途见闻。行文中偶尔出现的那些幽默的小插曲和自嘲,使得整个阅读过程轻松愉悦,完全没有学术著作的沉闷感。这种充满烟火气的笔调,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觉仿佛坐在老友的茶桌旁,听他讲述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淘货经历。他笔下的“物”,都是“有魂”的,它们承载着制造者的心血、使用者的记忆、流转中的时代变迁。这种对“物”的拟人化处理,让冰冷的物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读完之后,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去亲身接触那些承载着历史重量的实物,去感受那种穿透时间带来的震撼。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们对于“真实”和“本真”的渴求,是值得反复翻阅的佳作。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的盛宴,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捧在手里就让人心生敬畏。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无不透露出一种匠心独运的考究,色彩的运用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清爽。尤其是那些配图,细节处理得极其到位,即便是没有专业的鉴赏知识,也能感受到每一件藏品背后蕴含的温度和故事。阅读的过程仿佛是一次漫步在时光隧道里的旅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他没有用那些故作高深的术语来堆砌篇幅,而是用最真诚、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带我们领略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老物件”的魅力。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器物“前世今生”的梳理,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不禁思考,我们今天的生活与古人究竟有着怎样的精神脐带相连。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收藏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生活美学的教科书,每一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反反复复地去琢磨其中的精妙之处。它成功地将冰冷的物质转化成了有温度的精神符号,让人在翻阅间,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
评分这本读物在探讨“时间”这个宏大命题时,显得格外有力量。它通过对一系列具有历史痕迹的物品的细致描摹,构建了一个可以触摸的时间维度。我被其中对于“破损之美”的见解深深吸引。很多藏家视瑕疵为败笔,但书中却巧妙地辩证了那些岁月留下的痕迹,如何成为一件器物生命力的证明,甚至是其价值的升华。这种对不完美的接纳与赞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完美”的定义。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艺术和生活,从来都不是光滑无暇的,那些磕碰、裂纹、包浆,都是历史留下的笔迹,是生命力的鲜活证明。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着手中如果也有这样一件物件,在经历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后,它会对我诉说什么样的秘密。这种想象力的激发,是这本书最令人着迷的部分之一,它将阅读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充满互动的体验。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收藏的真谛远不止于物质价值的堆砌,它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对话和对时代脉络的捕捉。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平易近人,他没有把自己塑造成高高在上的“行家”,而是像一个热心肠的朋友,拉着你一起在旧物堆里淘宝。他对于某件器物从“寻觅”到“入手”再到“把玩”的整个心路历程,描摹得入木三分,让人感同身受那种失而复得的欣喜,以及日久生情的珍视。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鉴赏类书籍的刻板印象,使得即便是对古玩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这个充满趣味的领域。书中对于器物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平衡探讨,也颇具启发性。他提醒我们,古人造物,从来不是孤立地追求形式美,而是将实用、审美、哲学思考融为一体,这在当下这个追求效率和快餐文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具有警示意义。这是一种对“慢”与“细”的回归,值得我们深思。
评分从文字的密度和信息的密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打磨。它的信息量是惊人的,但又被作者处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得像一座设计精良的博物馆导览图。每一篇文章看似独立,却又隐隐约约地串联起一条清晰的文化线索。我特别赞赏作者在知识输出时所保持的谦逊姿态,他从未试图给人一种“我是权威”的压迫感,反而是不断引导读者去探索、去质疑、去建立自己的审美体系。这种“授人以渔”的写作理念,让读者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独立地审视身边的世界。它成功地将原本高冷的文玩鉴赏,拉下了神坛,变成了一种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精神追求。读完后,我立马开始审视自己家中那些看似寻常的物件,试图从中挖掘出被日常光芒所掩盖的历史价值和情感重量,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思维转变。
评分不错正品
评分不错正品
评分囤货,未读……
评分好极了
评分好极了
评分不错
评分内容精彩,受益匪浅
评分内容精彩,受益匪浅
评分马未都先生的书很让人长知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