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元素、中国图像、中国美学的源代码
你能想象吗?我国唐代车轿的雍容华贵可甩十八世纪法国贵族的马车几条街、宋代女装的款式设计可让今日时装周的潮流设计师们相形见绌、文人学士们使用的餐具之精美堪比英国皇家御用品……这些图像与元素,在千余年的中国绘画经典中尽皆流传了下来。
2、高清完整的复制呈现
博物馆藏的原作我们无法随手把玩、窥其全貌;印刷品中的图片往往小而不精,无法展现细节。本丛书采用完整大图高清呈现:手端展开、纤毫毕现,连绵数米,一睹长卷全貌。
家中有小朋友的读者,甚至可以带娃在地板上拉开长卷,与孩子一起在美术大师的图像迷宫中,寻找有趣的发现……
3、时尚现代的设计语言
丛书的设计借鉴了古代“经折装”简明直白的表现形式,还辅助以阅读的文字与说明。
精装封面和回环书腰上,大师介绍、作品解读、名家评论一个也不少,达到极简与极繁的统一。
每卷的封面设计,只选用一种中国画颜料,专一单色呈现。
4、以美术史为体系的出版规划
从中国绘画史有名有姓的首位顾恺之(东晋)开始,至唐宋元明清,到齐白石等民国大家,本丛书以时间为线,串成完整的出版体系,规划出版80卷以上。历代绘画大师一览无余、尽在其中。
随书附赠一份“中国美术史大师脉谱(Map)。
5、亲民的价格
过去,坊间能够看到的类似复制画,定价动辄几百上千,使人望而却步。
本丛书均为高清复制的精装册页,每卷定价不过数十元。
6、名家的推荐
作家、画家 陈丹青先生看到这套书,不由感慨:“建立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啊,正是这些东西,让人拥有文化自信。”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孙机先生则说:“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应成为常识,宜家喻户晓。”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张子康先生推荐道:“千百年来,这些杰作征服了无数观众,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美学基因、东方文明的背景符号!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杰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读者难以一睹全貌,更无缘亲近赏鉴。本丛书使得旧时王谢堂前燕,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太白山图》纸本设色,纵27厘米,横238厘米。
绘浙江鄞县太白山天童寺及其周围景物,着重描绘天童寺前二十里夹径松林。
画面上松林苍郁茂密,萧寺殿阁、草堂茅屋掩映其间,骑者僧侣各行其道。树木数十种,青红间施,尽显山林清幽。
此画经明代沈周、项元汴收藏,清初则由梁清标、安仪周先后过手,后入清宫。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徵都是元代著名画家。山水画受家学影响,师法董源、巨然,集诸家之长而自成面目,善用解索皴、牛毛皴和渴墨苔点,表现郁茂苍茫的林峦以及似乎不安定、运动中的山水。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元四家”。
这批画集属于所有愿意认知华夏绘画的人。其功德,不仅仅是在赏阅,而在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教育。
你爱这国家的什么?在无数可资援引的历史记忆中,眼下,请年轻人翻开这套画集。
——作家、画家、木心美术馆馆长 陈丹青
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应成为常识,宜家喻户晓。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孙机
千百年来,这些杰作征服了无数观众,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美学基因、东方文明的背景符号!
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杰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读者难以一睹全貌,更无缘亲近赏鉴。本丛书企望“旧时王谢堂前燕”,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愿大师原典的灼灼华彩,成为读者的案头锦瑟、枕边韶华。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张子康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许多关于中国画的书籍,要么是面向初学者的入门指南,要么就是高度专业化的论文集,很难找到那种既能满足资深爱好者对深度挖掘的渴望,又能让对中国文化有一般兴趣的读者享受阅读乐趣的中间地带。我希望这套系列能够做到这一点,即在保持学术水准的同时,保持一种可读性。比如,在介绍作品时,如果能辅以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或者哲学思考,将艺术创作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那会让我们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入。艺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时代精神的载体。如果这本书能够引导我思考“那个时代的人是如何看待世界和描绘世界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这幅画画得真好”的层面,那么它就成功了。我期待能从中获得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共鸣,而非仅仅是视觉上的愉悦。
评分这套“大师原典系列”的书籍,光是名字就透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感和艺术气息,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之前对中国古代书画的研究兴趣一直停留在较为宏观的层面,比如了解不同朝代的风格演变,对具体到某一位大家的作品集和研究深感不足。这套系列显然是想弥补这种“点”上的深度。从封面设计到装帧的质感,都能感受到出版社在出版这类经典作品时的用心,毕竟艺术经典不应该被廉价地对待。我期待它能提供高质量的图像复刻,毕竟对于美术史研究而言,清晰、真实的色彩还原是至关重要的前提。如果图像质量能达到专业级别的水准,那么即便是作为案头参考书,其价值也是无可估量的。这本书的装帧看起来就非常适合长期翻阅和珍藏,那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握住了历史的一部分。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作品的简单堆砌,而是能有精到的文字导读,能帮助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更好地理解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家的创作心境。
评分我对“大师原典”这个概念非常着迷,它意味着一种对经典的尊重和还原。在数字化时代,我们获取图像的途径太多了,但很多时候,屏幕上的光影效果与实物的质感相去甚远。一套精良的纸质画册,它的油墨、纸张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延伸。我更看重的是出版社是否在尽可能地还原原作的肌理和细节。比如,对于那些需要通过观察笔锋的提按顿挫才能领悟其精髓的画作,如果印制水平不够高,这些微妙的层次感就会完全丧失,那就非常可惜了。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出版方对艺术的敬畏心。同时,我非常好奇,这套系列在介绍这些大师时,会采用何种叙事角度?是侧重于生平传记,还是深入到技法分析?如果能将两者巧妙结合,既有故事性,又不失专业性,那将是最好的状态。这种平衡感,往往是判断一本艺术书籍水准高下的关键。
评分近来在整理书架时,偶然发现好几本关于传统艺术的画册,但总觉得它们在学术性和普及性之间找平衡点做得不够好,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又过于通俗,流于表面。因此,我对这种定位在“原典系列”的作品抱有极高的期待,它暗示着一种回归本源、忠于原作的精神。我尤其关注这系列书籍在文献考证上的严谨性。艺术史的研究,考据工作是基础,没有扎实的文献支撑,再华丽的辞藻也只是空中楼阁。我希望它能收录一些不常被引用的一手资料,哪怕是只言片语,对于深化我们对艺术家的认知都大有裨益。而且,一个好的艺术出版物,其字体选择、版式设计都应与内容相得益彰,既要方便阅读,又不能喧宾夺主,抢了原作的风头。如果能在排版上做到疏密得当,留白恰到好处,那无疑能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让人在欣赏那些精妙笔触时,心情也能随之沉静下来。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收藏爱好者,我对出版物的收藏价值也十分看重。一套设计精良、装帧考究的艺术书籍,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投资。我期望这套“大师原典系列”的统一性做得非常出色,形成一个系列化的体系,这样收藏起来会更有成就感。一套完整的系列,代表着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或历史脉络的梳理。另外,我非常关注出版社对于版权和知识产权的尊重程度。能够获得高清晰度、高质量的图像授权,本身就说明了出版社在业界的影响力和专业度。如果内页能附带一些关于修复历史、图像比对的专业说明,哪怕只是简短的脚注,都会大大增加这本书的文献价值。总而言之,我希望它能成为我案头上随时可以翻阅,并能不断从中汲取新知和灵感的“艺术伙伴”,而不是束之高阁、偶一为之的摆设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